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别太阳阳明与正阳阳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形成阳明病的共同基础是"胃家实","胃家实"而感受寒邪则形成太阳阳明;"胃家实"而感受热邪则形成正阳阳明。"太阳阳明"的实质属于"表里同病",由于"胃家实"的程度不同,感受寒邪以后形成太阳阳明的具体机理可以分四种情况。太阳阳明的治疗应遵循《伤寒论》表里同病时先后缓急的原则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阳明病以胃肠燥热实为特点,即所谓“胃家实”。原文185条日:“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说明阳明病是由胃家实所形成的。胃家、非单指是阳明胃、亦包括了手阳明大肠、泛指整个胃肠道、实是指邪气盛则实、亦非单指肠中有形实滞。胃家实概括地说明了病邪深入阳明、胃肠燥热亢盛、病变以里热实证为特征。其燥热之邪充斥于全身、未与燥屎搏结者、称为阳明经证,燥热之邪与燥屎搏结、阻塞肠道、影响脏气通降者、称为阳明腑证,二者均属于胃家实。正如章虚各所云:“胃家者、统阳明经腑而言也、实者受邪之谓”。六经病提纲,其余均以脉证为提纲,独阳明  相似文献   

3.
“阳明中风”和“阳明中寒”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的病证名称,至今医学界仍在探索争鸣之中,通过对“阳明中风”和“阳明中寒”辨证分析,认为“阳明中风”证是阳明里实热证兼太阳表证;“阳明中寒”证是阳明里虚寒证。  相似文献   

4.
王一鹏 《国医论坛》2000,15(1):17-17
并病与合病的概念源于《伤寒论人《伤寒论》虽无少阳阳明并病之名,但有其实,如IO3条大柴胡汤证、104条柴胡加芒硝场证等。书中之所以没有比较明确的阳明少阳并病的记载,这很可能与少阳病“邪高痛下”、胆病易导致脾胃功能失常的病理特点和少阳病极易向阳明病转化的发病趋势分不开,如97条“服柴胡场已,渴者属阳明”,265条“少阳不可发汗,发开则谓语,此属胃”,179条“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操、烦、实,大便难是也”等,都说明了这一点。随着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阳明少阳并病的范围更有所扩大,如清·薛生白云:“湿…  相似文献   

5.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对阳明腑实证本质的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阳明腑实证作为《伤寒论》六经辨证这个统一整体中的一个主要部分或主要过程,有它特定的内涵,有其特殊的传变规律、临床经过及病程转归。作为中医的一个"证",它指的是一类征候群,而不是指的某一个特定的或独立的病。因此,研究和探讨其本质对于临床辨病和治疗以及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都有其深远意义。一、阳明腑实证的本质及其客观病理基础《伤寒论》阳明病篇180条有:"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因此,后世来人把此条作为阳明病的提纲。我们认为,更确切地说,胃家实是指阳明腑实证。所谓胃家实,是指邪热,尤以阳明之热入胃,与肠中糟粕相合化燥而言。尤在泾说:"胃家实者,邪热入胃,与糟粕相结而成实,非胃气自盛也。"当然,这里所说的胃家,并不只指现代器官中的胃,而是包括了小  相似文献   

6.
第六版普高规划教材《经络学》中提到 :“三阴三阳是从阴阳气的盛衰 (多少 )来分 :阴气最盛为太阴 ,其次是少阴 ,再次为厥阴 ;阳气最盛为阳明 ,其次是太阳 ,再次为少阳。”则说明阳气最盛是阳明。再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 :“阳明何谓也 ?”“两阳合明也。”其观点也是阳气最盛为阳明。但笔者对此有疑虑 ,认为阳气最盛应为太阳而非阳明。《难经·七难》中提到 :“阳明之至 ,浮大而短 ;太阳之至 ,洪大而长。”说明阳明之至 ,犹有阴也 ,故其脉浮大而短 ;太阳之至 ,阳盛而极也 ,故其脉洪大而长。在此中还提到 :“冬至之后 ,得甲子 ,少阳王…  相似文献   

7.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是《伤寒论》阳明篇的提纲。其中“胃家实”的含义从成无己、柯韵伯等众医家至今高校教材《伤寒论选读》皆宗《内经》“邪气盛则实”之义解释为阳明病病机。如柯韵伯云:“胃实不是阳明病,而阳明之为病悉从胃实而得来,故以胃家实为阳明一经之总纲也。”《伤寒论选读》亦云:“阳明病是由胃家实形成的。”对这种解释,笔者质疑有三。一、《伤寒论》其它五经提纲条文皆是总  相似文献   

8.
杨景纲  杨玉霞 《河南中医》2010,30(4):337-338
通过分析“阳明”和“实”的含义可知,生理上两阳相合则明,那么病则是两阳不能合拢,反应了疾病的实质,故以阳明病为名;胃家实是阳明病两阳不合拢的临床症状,故为提纲条文。二者是一回事,揭示阳明病的实质是阳气不能合拢。  相似文献   

9.
①《伤寒论》原文221条所述早期亦属于外寒内热,客寒包火,与大青龙汤证有相似之处,其脉浮紧、身重、烦躁、喘等症状与大青龙汤证类同,而所不同者,大青龙汤证恶寒、无汗,是外寒初袭,表寒较重;本证则是恶热、汗出,是外邪将尽,里热已炽。大青龙汤证是太阳表寒里热证,而本证是阳明表寒里热证;大青龙汤证以表寒重为主,而本证则是表寒将尽,里热已炽。大青龙汤证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散表寒,本证宜辛凉清里,清宣里热。②阳明病的初期,应以阳明中风和阳明伤寒为多,但由于阳明经多气、多血的生理特点和阳明病多热、多实的病理特征,阳明中风证和阳明伤寒证多为一过性证候。六经在体表都各有分布,都具有感受外邪的可能性,不独太阳经才能够感受外邪,只是太阳经气,也就是卫气布散于表,所分布的面积较大而偏于外侧、背部等阳位,所以太阳经感受外邪的机会也就远远的高于其它五经,太阳经的病证也以表证为多。  相似文献   

10.
国家级名老中医张炳厚教授,临床擅长运用“阳明主肌肉”理论治疗肌肉病证。笔者选择张老师的5则临床医案,介绍其独到的学术特色和显著的临床疗效,并对“阳明主肌肉”进行理论分析及归纳总结:肌肉之病脾胃均为关键,二者缺一不可;脾气虚弱、阳明实热、胃阴虚火旺等均可致肌肉之病;重用黄芪,不在补气而重在升阳、运阳,生黄芪补表阳、温分肉、实腠理,尤擅治肤表肌肉之疾;强调引经药的应用,头面热痛用阳明引经药升麻,全身热痛用手足阳明引经药败酱草,头面疮疡引经用菊花、槐花、连翘泻心经客热、去上焦诸热等,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1.
一、表里双解大黄不具解表功用,仲景将大黄伍入解表或和解剂中,表里双解,使邪从表里同去。桂枝加大黄汤和大柴胡汤是其代表。《伤寒·太阴病》篇云:“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桂枝加大黄汤乃桂枝汤倍芍药加大黄而成,用于太阳病误下,表证未解,而邪陷阳明。方中桂枝汤解未解之表,“加大黄以润胃通结而除其大实之痛,此双解表里法也”(柯韵伯)。仲景虽将其列入太阴病篇,实属太阳阳明同病。大柴胡汤见于《伤寒·太阳病》篇:“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相似文献   

12.
郭龙龙  何丹  黄雅慧 《河南中医》2019,39(11):1625-1627
阳明中寒证的基本病机为胃中虚冷,即脾胃阳虚,寒邪犯胃。不能食为阳明中寒证的主症,兼症可有小便不利、大便溏泄、腹满、腹痛、胸胁满、胁下痛、心胸痛等症状,脉象为沉紧(弦)而迟。以温类药为主治疗,吴茱萸汤类的温补方为治疗阳明中寒证的主方。阳明病无虚寒证,其病机特点为火热炽盛,热盛伤津,属实证范畴;太阴病病位在里,病性为寒为虚,病机以脾胃阳虚,寒湿内盛,升降失常为主,属虚寒之证。阳明中寒证与太阴病在发病、证候、病机及治疗上均具有一致性,因此,认为阳明中寒证属于太阴病。  相似文献   

13.
“阳明居中主土”,为“万物所归”(张仲景),“伤寒、时疫,皆能传胃,至是同归于一”(吴又可),“阳明如市,诸病未有不过此者”(吴鞠通),说明阳明病证既可见于伤寒,亦可见于温病,在临证辨治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笔者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和个人临床体会,认为阳明经“四大证”治宜白虎加大黄汤。下面就此略抒管见,以就教于同道。一、“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伤寒论》180条),这是阳明病的总纲。众所周知,“胃家”当包括胃与大肠。因此,阳明病以里热实证为特征,随着里热之邪与肠中积滞互结与否,而分为两大类型:即有热无积之无形实热的阳明经  相似文献   

14.
浅谈治痿独取阳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痿病 ,《内经》称之“痿”,是泛指肢体筋脉弛缓 ,软弱无力 ,日久痿废 ,手不摄物 ,足不任地 ,甚则肌肉萎缩的一类疾病。对于痿病的治疗古有“治痿者 ,独取阳明”之说。笔者临床所见 ,仍有不少医家遵循此说 ,而忽略了辨证论治 ,造成疗效欠佳 [1 ]。故笔者借此对“治痿者 ,独取阳明”谈谈两点浅识 ,意在抛砖引玉。1 独取阳明非《内经》治痿之宗旨“治痿者 ,独取阳明”按字义解释 ,“独取”二字之“独”字应释为单独或唯一 ,“取”字应释为应用、采用 ,“阳明”指的是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故“治痿者 ,独取阳明”之原意是指治疗痿病应…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阳明篇概括很多急性病,后世温热家很多主要方治,亦多本诸阳明。至于内科杂病,正邪俱实,出现阳明病候者,也属屡见不鲜。临床时只要见其具备“胃家实”之脉证,即可运用阳明病之理法方药医治。笔者曾遇两例,均属内科杂病,一为痿证,一为痹证,证候出现阳明经府同病,迳用白虎合承气,清热泄实,病以就痊。仲景之法,只要运用得当,往往左右逢源。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6.
太阳与阳明合病在《伤寒论》中出现3次,但关于太阳与阳明合病的概念、诊断与治疗,各医家理解不一。笔者认为太阳与阳明合病非两经症状的简单相加,而太阳伤寒兼阳明受邪或受累的症状,其病症中心仍在太阳,其治仍从太阳入手,重在发表,兼及阳明。  相似文献   

17.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阳明腑实证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明腑实证是由“胃家实”所形成的一种病证,临床上以腹满硬痛、腹胀或绕脐疼痛、大便秘结或大便不通或热结旁流、苔黄燥或起毛刺,脉沉实或迟等为主症。几年来,笔者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30例阳明腑实证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179条曰:“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又247条曰:“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第279条云:“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历代注家大都认为“腹满时痛”是邪陷太阴;“大实痛”是胃肠有结滞。如柯琴《伤寒来苏集》认为,“是太阳转属阳明而胃实”,桂枝加大黄汤是“调胃之剂”;尤在泾《伤寒贯珠集》认为,“脾非自实也,因胃实而实也”,桂枝加大黄汤是“越陷邪而去实滞”;现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亦认为是“腐秽积滞于肠而成”,桂枝加大黄汤“宣表邪通实滞”,并认为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芍药汤是表里两解之剂。笔者认为以上诸说均欠妥…  相似文献   

20.
1 以汗象为辨法阳明病身大热、汗大出,为病在阳明之经,如出现手足(?)然汗出或(?)然微汗出,则是病在阳明之腑而大便已硬之征。故213条原文说:“手足(?)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然汗出”是阳明腑实已成大便已硬之征,乃因“四肢为诸阳之末,津液足为热所蒸,则周身汗出,津液不足为热蒸,其手足(?)然而汗出,故知大便已硬也”(成无己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