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阳市为班氏、马来丝虫病混合流行区,全市有11个县(市、区)流行丝虫病,1953年开始丝虫病防治,1985年基本消除丝虫病,2003年3月通过河南省消除丝虫病评审。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丝虫病重点监测结果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丝虫病是江西省主要寄生虫病之一。防治前微丝蚴率为10 .33% ,全省共有 75个流行县 (市 ) ,1112个流行乡 (镇 ) ,6 939个流行村 ,流行区人口为 10 410 971(以流行村为单位计算 ) ,75个流行县 (市 )中马来丝虫病流行县 (市 ) 33个 ,班氏丝虫病流行县 (市 ) 9个 ,班氏和马来丝虫病混合流行县(市 ) 33个。经过几十年的防治 ,各县 (市 )已分别于 1981~1988年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 ,并于 1990年通过卫生部组织的抽查复核。此后 ,全省各流行县 (市、区 )按照卫生部下发的《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监测工作技术方案》的要求 ,相继开展了监测工作 ,为…  相似文献   

3.
南昌市位于江西省北郭 ,鄱阳湖滨 ,赣江、抚河下游 ,全市总面积 740 2 km2 ,总人口 40 1.72万 ,其中农业人口 137.12万 ,占全市总人口的 34 .13%。防治初期 ,全市所辖 6个农村县 (区 )均有丝虫病流行 ,涉及 5 9个乡镇 ,6 2 4949人 ,平均微丝蚴率为5 .0 5 %。其中南昌县、新建县、安义县为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混合流行区 ,进贤县、郊区和湾里区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经防治 ,1986~ 1987年各县 (区 )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 ,以后开展了各项监测工作。1 内容与方法1.1 监测内容 各县 (区 )根据不同方位、不同流行程度和存在的薄弱环节 ,…  相似文献   

4.
南阳市为班氏、马来丝虫病混合流行区,全市有11个县(市、区)流行丝虫病,195 3年开始丝虫病防治,1985年基本消除丝虫病,2 0 0 3年3月通过河南省消除丝虫病评审。1 流行概况195 3年调查新野、内乡等6个县3 5 47人,微丝蚴阳性2 9人。1972年,在全市开展了抽样调查(桐柏县为普查) ,共调查2 82 2 3 8人,平均感染率为3 .74%。全市13个县(市、区)除镇平、南召外均有丝虫病流行。其中西峡、淅川、内乡、卧龙、宛城5县区为低度流行,呈零星散在分布;新野、唐河、邓州3县、市发病呈点状分布;桐柏、方城、社旗3县部分乡村重度流行,呈片状分布。1972~198…  相似文献   

5.
淋巴丝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 ,在我国流行的丝虫病有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两种 ,分别由班氏吴策线虫 (wuchereria bancrofti)和马来布鲁线虫 (brugiamalayi)引起。防治前在 15个省 (市、区 )的 86 4个县流行 ,受威胁人口达 3.3亿。其中流行班氏丝虫病的有 15个省 (市、区 )的 46 1个县 (市 ) ;流行马来丝虫病的有 13个省 (市、区 )的2 2 2个县 ;班氏、马来丝虫病混合流行的有 11个省 (市、区 )的181个县 (市 )。估计全国有丝虫病人 (包括微丝蚴血症和症状体征 ) 3 0 99.4万人 ,其中班氏丝虫病人 2 196 .2万人 ,马来丝虫病…  相似文献   

6.
丝虫病流行于我国山东、河南、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湖南、广西、贵州、四川和重庆 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86 4个县、市 ,其中班氏丝虫病流行区有 4 6 2个县、市 ,马来丝虫病流行区有 2 2 1个县、市 ,班氏、马来丝虫病混合流行区有181个县、市。以乡为单位 ,全国丝虫病流行区人口约3.3亿。据防治前估计 ,全国有丝虫病病人 30 99.4万(微丝蚴血症 2 5 5 9.4万 ,症状体征 5 4 0万 ) ,其中班氏丝虫病病人 2 196 .2万 ,马来丝虫病病人 90 3.2万。自5 0年代以来 ,经大规模积极防治 ,至 1994年实现了全国基…  相似文献   

7.
舟山市地处浙江东北部海岛 ,陆地面积为 12 41km2 ,辖4县 (区 ) 92乡 (镇 ) ,有 4县 (区 ) 76乡 (镇 )流行丝虫病 ,流行区人口 6 82 0 34人 ,系以班氏丝虫病为主的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混合流行区 ,主要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防治前 (195 6年 )微丝蚴率为 7 6 % ,丝虫病患者 37784例 ,其中微丝蚴血症者 310 2 3例 ,慢性丝虫病患者 6 76 1例。经反复查治结合全民服药以及全民普服乙胺嗪药盐 (酱油 )等防治措施 ,1976~ 1984年 ,经本省、市考核 ,有 4县 (区 )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此后 ,开展了病原学、蚊媒和血清学等系统监测。 1999年…  相似文献   

8.
江西省丝虫病监测工作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省原属丝虫病中度流行区 ,防治前微丝蚴率为 10 .33% ,全省共有 75个流行县 (市、区 ) ,1112个流行乡 (镇 ) ,6 939个流行村 ,流行区人口为 104 10 971人 (以流行村为单位计算 ) ,75个流行县 (市、区 )中马来丝虫病流行县 (市、区 ) 33个 ,班氏丝虫病流行县 (市、区 ) 9个 ,班氏和马来丝虫病混合流行县 (市、区 ) 33个 ,分别占全省流行县 (市、区 )数的 4 4 %、12 %和 4 4 % ,其中微丝蚴率 >30 %的超高度流行县 (市、区 ) 4个 ,>2 0 %的高度流行县 (市、区 ) 15个 ,>5 %的中度流行县 (市、区 ) 2 8个 ,≤ 5 %的低度流行县 (市、区 ) 2 8…  相似文献   

9.
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 ,北纬 2 7°0 3′~ 2 8°36′,东经 119°37′~ 12 1°18′。全市总面积 11784 km2 。原有 11个县 (市、区 )流行丝虫病 ,流行区人口 4 398910人 ,占全市总人口数的6 9.2 6 % ,各县 (市、区 )平均感染率为 0 .2 2 %~ 11.75 %。永嘉县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 ,文成、泰顺两县为马来丝虫病流行区 ,洞头县是以班氏丝虫为主的混合感染区 ,乐清等 7个县 (市、区 )是以马来丝虫为主的混合感染区。中华按蚊和致倦库蚊分别是马来丝虫和班氏丝虫的主要传播媒介。经过防治 ,人群微丝蚴感染率从 195 6年的 5 .5 6 %降至 1987年的…  相似文献   

10.
苏州市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监测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市下辖 6县 (市 )及市郊区 1 62个乡 (镇 ) ,历史上皆有丝虫病流行 ,其中吴江和吴县的南中部属中度流行区 ,其他各地均属低度流行区。本市存在马来丝虫和班氏丝虫 2种虫种 ,张家港、常熟和太仓为纯班氏丝虫病流行区 ;吴江主要流行马来丝虫病 ;而吴县、市郊区及昆山则以班氏丝虫病流行为主的班、马混合流行区。传播媒介主要有淡色库蚊、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几十年来 ,我市开展了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历经试点调查、大规模普查和反复查治等防治阶段后 ,到 80年代中期 ,全市人群平均微丝蚴阳性率已从 1 958年的 2 .77%下降至0…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有75个县(市)流行丝虫病,其中33个县(市)为马来丝虫病流行区,9个县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33个县(市)为马来和班氏两种丝虫病混合流行区。防治前平均微丝蚴率为8.33%。中华按蚊、致倦库蚊分别为我省马来和班氏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1972年,全省丝虫病防治实行分类指导和反复查治,微丝蚴血症给予海群生系统治疗。在发病率高的部分村采取全民预防服药和海群生药盐措施。1988年全省考核验收阶段微丝蚴率已降至0.08%,以村为单位微丝蚴率均降至1%以下,1990年10月卫生部组织抽查复核后确认我省已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  相似文献   

12.
永州市辖 11个县 (区 ) ,40 1个乡 (镇 ) ,492 3个村 ,总人口40 2 6 12 4人。各县 (区 )均有丝虫病流行 ,其中芝山和冷水滩两区为班氏和马来丝虫病混合流行区 ,其余 9县均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丝虫病分布于 2 97个乡 (镇 ) ,2 6 2 8个村。经过普查普治 ,1980~ 1985年 11个县 (区 )先后达到了部颁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1991~ 1993年对东安、道县和双牌 3个县进行了慢性丝虫病的调查。1 调查方法根据不同的流行程度、方位和地理类型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在东安、道县和双牌 3个县的 33个村 ,每个村调查 10 0 0人以上 ,对象为 10周岁以上的…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三明市基本消灭马来丝虫病后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明市辖12个县(区),1985年总人口2218348。原为单纯马来丝虫病流行区,1958年平均微丝蚴阳性率13.8%(133116/968084),经3~12次查治,当地未发现班氏丝虫病人,于1975~1983年先后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指标。1976年起开始监测。 方法与结果 一、人群残存传染源 全市共监测156809人,查出微丝蚴血症(下称阳性者)564例(0.4%)。当地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丝虫病流行特点及防治效果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湖南省丝虫病分布于55个县、市。据1958年22个县、市调查,平均微丝蚴率为5.6%(180 046/3 194 102),晚期丝虫病患病率为3.3%。致倦库蚊和中华按蚊分别为我省班氏和马来丝虫病的主要媒介,自然感染率分别为3.0~9.O%和18.1~48.0%。1970年以后,全省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治,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在马来丝虫病和低度班氏丝虫病流行的18个县市进行反复查治,微丝蚴血症者给予海群生系统治疗;在中、高度班氏丝虫病和边远山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的37个县、市,采取全民服用海群生药盐的措施。至1985年,以村为单位的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1986年卫生部确认湖南省已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  相似文献   

15.
抚州市位于江西省东部 ,东经 115°35′~ 117°18′,北纬 2 6°2 9′~ 2 8°30′,全市辖 11个县 (区 ) ,2 2 5个乡 (镇 ) ,2 0 0 1个行政村 (居委会 ) ,均有丝虫病流行 ,人口为 2 998911人 ,其中 6个县为马来丝虫病流行区 ,5个县 (区 )为丝虫病混合流行区。防治前各县 (区 )微丝蚴率为 11.78%~ 36 .6 4% ,平均为 2 3.96 %。经过反复查治 ,1980~ 1987年各县 (区 )先后经卫生部及省级考核 ,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 1981~ 1999年各县 (区 )相继开展了病原学和蚊媒监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内容和方法1.1 横向监测1.1.1 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16.
四省(区)丝虫病流行县(区)200个,其中四川30个,湖北55个,广西68个,贵州47个。班氏丝虫病流行县133个,马来丝虫病流行县60个。混合流行7个。四省(区)分别于1983-1985年完成了对流行县(区)基本消灭丝虫病的省级考核,1984-1986年先后接受了卫生部组织的考核验收,均被确认为基本消灭丝虫病省(区)。各省在省级考核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后。随即转入监测阶段。四川省自1982~1990年先后在29个县148个村进行了病原学监测,共血检589957人,占流行区人口的11.64%;解剖蚊虫153292只,对6个纵向点  相似文献   

17.
安徽原是全国丝虫病流行严重省份之一。据50年代末期调查全省平均微丝蚴率为12.0%,估计全省约有微丝蚴血症者360余万人,全省82个县、市均有不同程度的丝虫病流行,其中单纯马来丝虫18个县、市,单纯班氏丝虫31个县、市,混合流行区33个县、市。班氏丝虫病主要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和嗜人按蚊,马来丝虫病主要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经40年的积极防治,尤其是1987年以来,在单纯抽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流行程度采用不同剂量疗程的海群生药盐的防治措施,加快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进程,于1994年卫生部组织考核组抽查复核黄山市黄山区和濉溪县,微丝蚴率分别为0和0.45%,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相似文献   

18.
宁德地区所辖5个山区县为马来丝虫病流行区,4个沿海县(市)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从1974年起,各县(市)相继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开展了长达16年之久的流行病学动态监测。一、病原学监测 1974~1988年,每年在原丝虫病高发区和防治措施薄弱区抽取3~5个行政村进行人群血检。共监测269个村,人群平均mfR(微丝蚴率)为0.04%(94/217 541),除1个未普服药盐村人群mfR为1.07%(7/650)外,其余村均在0~0.87%之间。其中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丝虫病的流行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浙江省丝虫病流行为时已久,早在1871年即报告宁波有下肢象皮肿病人,30年代,浙江湖州首先发现马来丝虫感染和流行,并确定了中华按蚊为浙江马来丝虫病的主要媒介。建国后,通过有计划地流行病学调查和系统防治,确认全省有65个县(市)有丝虫病流行,经37年全面防治,直至1988年6月全省65个县(市)始达到中央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1989年5月经卫生部抽查复核组到我省马来、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的余忼及永嘉县进行了实地考核,血检3469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2例,平均微丝蚴率为0.06%,卫生部确认我省丝虫病已基本消灭。  相似文献   

20.
丝虫病在江苏流行至少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建国后,经过大面积的普查,全省有71个县、市流行丝虫病,其中有60个县、市流行班氏丝虫病,10个县、市为班氏和马来两种丝虫病混合流行区,1个县为马来丝虫病流行区。据50年代调查估计,全省约有微丝蚴血症者和症状体征者250万人。通过30多年来的防治,对丝虫病低度流行区采用反复查治加重点乡村全民服药,中、高度流行区采用全民间隔食用药盐的防治措施,至1988年全省平均微丝蚴率由1958年的4.58%下降为0.07%,有19个县、市降为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