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孩子到了3~4岁常常会出现和父母对着干的现象。表现为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倾向极强,任性、执拗,不轻易服从父母的安排,争取自由活动等等。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往往无所适从,要么投其所好,要么强行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结果却适得其反,孩子不服,父母生气。对孩子的反抗行为既不能一味地满足,也不能过多地限制。一味地满足容易造成孩子任性和  相似文献   

2.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种按成人的愿望行事、急于求成的做法,不但没使孩子学会知识、形成技能,反而产生了抵触情绪。孩子这种对长者的教育产生了抵触,不顺从的心理状态就是心理学上讲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人皆有之。3岁左右的幼儿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对成人的要求和安排表现出很大的选择性,不可能按照成人的意愿行事。另外  相似文献   

3.
孩子小的时候,由于头脑单纯,自立能力差,遇事便会向父母求援,因此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一般对父母的话也总是言听计从。可是,孩子到了十三四岁,开始步入青春期后,生理方面日趋成熟,心理方面独立意识增强。这时候孩子大多想依靠自己的力量行事,而不愿过多受制于父母。有时候明明自己想做的事,一旦父母责令他去做,他就会立即放弃原来计划,硬是不做,要与父母对着干,借以表现自  相似文献   

4.
3岁危险期也称第一反抗期,孩子主要表现为不听话、执拗、任性,家长让他东,他偏西;自我主张,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倾向极强,违抗父母的指令,争取自由活动,摆脱束缚等等。 儿童的这些表现是自我意识萌芽及发展的结果,是独立倾向的最初表现。然而家长大多不了解这个时期儿童的心理特点,一味地与孩子对着干,非得把孩子制服不可,结果却适得其反,孩子不服,家长生气。殊不知,孩子这种无意识反抗正是日后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做事敢于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5.
石童 《家庭育儿》2008,(3):44-44
都说现在的孩子难沟通难管理。小小年纪就有了个性,一不如自己意愿就吵闹,专门学会与父母作对唱反调……面对如此淘气的孩子,作为家长,我们是不是也要检讨一下自己呢?常听许多父母说孩子有很多事都不愿告诉他扪,其实是孩子知道有些话即使和父每说了也是白说。父母平  相似文献   

6.
徐文盼 《家庭育儿》2012,(10):21-21
作为父母,我们的愿望应该是最单纯最直接的,就是要孩子幸福快乐地成长。至于将来怎样,很多时候都是无法预料的。虽说从小的培养很重要,那也得看孩子个人的意愿。不能完全由父母的意愿来左右。对于我来说,如果是弯弯自己愿意的,就算多难。我都会全力支持;如果是孩子不愿意的,就算前途多美好,我也不会强迫她照着我的意愿去做。  相似文献   

7.
我们爱自己的孩子,可很多时候.我们把自己定位为孩子的权威.用命令的口吻强制孩子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用冗长的道理来说教,甚至极不耐烦地指责孩子这不行那不对。我们以为这样.孩子就会改变,就会被打造成我们心目中理想的“模型”孩子。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其实.教育孩子,做父母的为什么不换一种方式呢?  相似文献   

8.
在不少家庭中,一些孩子总是好奇地问自己的父母:我从哪里来?有的还直接切入主题,“我是怎样生出来的?”父母对孩子这样的提问常常显得很尴尬。要么搪塞回避,要么答曰“捡来的”或者“从胳肢窝里出来的”……唯独不说是从母亲怀里生出的。 据了解,不少国家很重视孩子的性教育,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性教育从小抓起,不回避孩子提出的有关性的问题。比如,当问及“我从哪里来”之类的问题,做父母的一般都能很耐心地从生理解剖知识讲起,解释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当然包括婴儿的出生是由于父母之间“亲密”关系所致这一“敏感”问题。孩子在很小的时候,  相似文献   

9.
正美国父母非常重视餐桌教育。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美国家长就把餐桌当成课堂,对小宝贝们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1不喂饭,吃多吃少孩子自己决定对于美国父母来说,餐桌礼仪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自己吃。孩子有意愿有能力自己进食,是他们"人格独立"的基础,所以美国父母对孩子从小进行鼓励和培训,以便他们早日能够"自己喂自己"。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中,孩子被烧伤、烫伤的事故时有发生.当孩子被烫伤后,我们要先用凉水冲洗,再小心地脱或剪掉衣物.然而,有很多父母,特别是老人,相信没有科学依据的东西,要么是所谓偏方,要么是道听途说.这不仅可能加重病情,还会给烫伤的治疗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11.
有一类孩子,他们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和破坏力,许多无厘头的要求往往弄得身边人不耐烦乃至抓狂,这些"熊孩子"是怎样养成的呢?没时间管教孩子中国的父母太忙,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或者为了事业,很多父母都处于各种形式的奔波之中——要么在为更多的金钱,要么在为更高的权力、更宏大的事业。这些父母很少有时  相似文献   

12.
不少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家时就像个小“话唠”,小嘴巴叽叽喳喳地说个没完没了,总是能找得出很多的话题来.但是一出门,或者是家里来了客人后,他(她)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显得很害羞很内向,总是寸步不肯离开父母,让他叫人,他就躲在父母身后盯着“生人”看个半天,问他问题,要么就是一言不发,要么就是低着头小声地应答,跟没有陌生人在场时完全判若两人.  相似文献   

13.
奠愁  林怡 《自我保健》2013,(9):64-65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是每个父母都期待的,他们期待自己的孩子可以与众不多,多才多艺,可以在他们未来的生活中有着不一般的竞争砝码,因此父母不惜重金将孩子们送到兴趣班,专家指出:“孩子的兴趣教育一般在3岁前以感受体验为主,3岁后再重点选择学习。”父母应该注意的是孩子兴趣班的选择,应以他们的意愿为主,同时也要借鉴孩子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倒行逆施只会换来父母和孩子的一声叹息。  相似文献   

14.
鱼小南 《健康》2021,(1):32-33
宝宝一咳嗽,很多家长便如临大敌,生怕宝宝咳出点什么,要么急匆匆去医院,要么想找点特效药立马止咳。但实际上,很多父母在给孩子止咳的路上都陷入了误区。  相似文献   

15.
表面上看起来,溺爱仿佛有那么一点伟大的味道,因为从现象上看,溺爱的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的.但实际上,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作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可以说,无限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无限制地在给予自己.  相似文献   

16.
""强权"只是手段,孩子不是用规则就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但思考与行事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以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在他们的人生中发生作用。父母所要做的,就是用规则的手段,强化孩子良好的思考与行事的习惯。"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患抽动症的孩子越来越多。抽动症出现的怪动作让很多家长很困惑,其中有一种合并骂人的抽动症更让家长痛苦不堪。医学上把这部分孩子抽动的同时会情绪激动和骂人抽动叫抽动秽语综合征,很多家长意识不到孩子是生病。一旦孩子情绪不好、骂人。家长要么是打骂孩子,要么必过于自责,认为是父母养育失败的结果,甚至于产生绝望的情绪。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独生子女家庭生育二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北京市151个独生子女家庭,对基本人口学特征、父母生育意愿、冒险倾向、生活满意度和孩子的社会行为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的独生子女父母无论是双独、单独还是非独,在生育二胎的意愿方面未见统计学差异.对生育二胎意愿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母亲学历、是否为独生子女,以及儿童的攻击行为是影响独生子女家庭再生育意愿的因素.结论:第一胎儿童攻击行为越强,其家长的生育二胎意愿越强;而母亲高学历或为独生子女,其家庭再生育二胎意愿越强.  相似文献   

19.
白易 《青春期健康》2012,(10):86-87
青春期遇上家庭教育当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有独立思考的要求,他们易冲动、易受他人影响,渴望独立、渴望得到成人和社会的承认;这些心理方面的发展特点,让孩子与父母之间在对待事物的认识上产生了一定的距离。由于态度的不同及意见分歧,因此出现了一条心理鸿沟,孩子认为父母不了解他们、有事宁可与同学商谈,而不愿向家长诉说;甚至以不满、顶撞、反抗、违法等方式试图摆脱成人或社会的监护,以自己的方式行事,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判断是非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是因势利导,而是走极端;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而是以自己的偏见误解孩子;不是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孩子,而是以高压、权威来逼迫孩子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结果给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