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垂体柄断层解剖与MRI对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给垂体和垂体柄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提供解剖学和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常垂体高度的解剖与MRI测量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正常成人垂体高度MRI与解剖测量进行比较.方法采用1.5超导磁共振系统,对垂体连续薄层自旋回波T1加权成像,测量1400例成人垂体正中矢状位高度,并与国内外资料相对比.结果国内正常成人垂体高度均值为6.6±2.1mm,明显大于多数国内外解剖测量资料,统计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解剖测量垂体的高度值小于MRI测量的高度值.  相似文献   

3.
正常垂体腺的MRI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应用MRI观察了103例正常成人(男53例、女50例)垂体腺的形态、大小和信号强度特征。发现11例(10.6%)垂体腺形态呈凸隆型,其余为平坦或凹陷型。96例(93.2%)垂体后叶呈高信号强度,余为等信号强度。测量了垂体腺前后径、宽径、矢状高径和冠状高径,垂体后叶高径和前后径,垂体柄长径和前后径,为诊断垂体腺疾病提供了正常数据。报告了垂体柄和垂体腺的连接位置,讨论了垂体腺形态和信号强度特征等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常垂体腺形态MRI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国人正常垂体腺形态。材料与方法 采用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于MRI T1WI上,标准正中矢状位观察2557例正常人垂体腺形态。结果 平坦型,男性约为61%-72%,女性约为50%-84%;凹陷型,男性约为4%-32%,女性约为3%-46%;隆凸型,男性约为6%-35%,女性约为4%-46%。在30-40岁、50-60岁、60岁以上年龄段中,男女在形态上有显著差异。结论 垂体腺的形态与年龄、性别有一定的关系。平坦型较为稳定,凹陷型随年龄增加而增加,隆凸型随年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头颅三维断层标本与MRI对照研究三叉神经桥池段,为影像学诊断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头颅三维连续断层标本35套、正常成人头颅MR检查103例和增强MR检查36例,观察和测量三叉神经桥池段的形态、大小及周围血管关系。结果:三叉神经桥池段由后向前逐渐增粗,形态由圆形和椭圆形变为扁椭圆形;三叉神经根进入区(REZ)的内上方有小脑上动脉行走,与REZ相接触者在标本和MRI上分别占11.4%和10.7%,REZ下方有小脑下前动脉行走,与REZ相接触者在标本和MRI上各占7.1%和6.8%;38%的REZ和35%的节前段(PGS)两侧不等高,相差1~4mm;正常三叉神经桥池段无增强效应。结论:MRI能清晰显示三叉神经桥池段,全程显示矢状位与轴位同样满意,冠状位对桥池段的间距、高度、形态和周围血管关系的显示最佳。  相似文献   

6.
正常成人垂体的磁共振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正常垂体形态、测量其大小并探讨其与年龄、性别的变化关系。方法:选取300例非鞍区病变及内分泌症状的正常成年人。按性别、年龄分为5组:20~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及60岁以上组,每组男女各30例,MRI测量矢状位腺体及后叶前后径、高径以及垂体柄前后径;冠状位腺体宽径、高径及垂体柄宽径;比较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段上述各径线MR测量值的变化特点。结果:成人男、女正常垂体冠状高径分别为(4.01±1.08)mm、(3.99±1.37)mm,冠状宽径分别为(9.75±1.63)mm(、10.17±1.59)mm;矢状高径分别为(4.46±1.24)mm(、4.68±1.61)mm;前后径分别为(10.15±1.51)mm(、10.24±0.90)mm;垂体后叶矢状高径分别为(4.01±1.43)mm(、4.59±1.17)mm,前后径分别为(2.01±0.66)mm、(1.98±0.70)mm;垂体柄冠状宽径分别为(1.56±0.21)mm、(1.59±0.21)mm,前后径分别为(1.50±0.23)mm、(1.52±0.22)mm。垂体高径在20~29年龄组最大,有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减小趋势;垂体宽径及前后垂体后叶及垂体柄各径线有先增大后减小趋势。结论:成人垂体各径线随年龄的变化有先变大后减小趋势。各径线与年龄有一定统计学差异而与性别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7.
垂体脓肿的MRI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垂体脓肿的MRI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14例垂体脓肿患者的MR平扫和增强表现,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12例患者MR平扫示鞍区囊性改变,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2例T1WI呈等及稍高信号。14例患者T2WI均呈高信号改变。增强后T1WI均表现为不均匀的边缘环形强化及与病灶相连的周围脑膜强化,正常垂体未能显示。MRI特征性表现为液.液平面、壁结节、强化的絮状阴影。结论垂体脓肿的MRI有其特征性,结合临床术前可以作出诊断,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垂体脓肿MRI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垂体脓肿的MRI表现,提高对垂体脓肿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和临床抗炎治疗证实的垂体脓肿的临床及MRI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其MRI特征性表现.8例中,男3例,女5例,平均年龄53.3岁(36~62岁).病程7 d~4个月.结果 MRI平扫均显示垂体增大,T1WI等信号6例,稍高信号2例;T2WI等信号4例,高信号2例,等高混杂信号2例;1例行DWI检查显示脓肿为高信号.增强后8例均表现为周边环形强化,6例壁厚并略呈分层状,7例垂体柄增粗并明显强化.结论 垂体脓肿具有较典型的MRI征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中国汉族正常成人垂体MRI形态学特征,为建立国人正常标准脑提供垂体形态学数据.方法 采用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形式,选取18~70岁978名健康志愿者,并按18~30、31~40、41~50、51~60、61~70岁5个年龄段分为A、B、C、D、E组,行3D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序列T1WI,利用3D后处理软件进行MPR,测量垂体体积及各方向径线,以及垂体柄与大脑中线、视交叉及垂体表面夹角.相同性别不同年龄分组的垂体测量值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同组别不同性别垂体测量值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垂体分型数据采用x2分析.结果 (1)垂体体积:男性5组垂体体积分别为(1142±290)、(996±223)、(979±178)、(971±174)、(930±189)mm3,女性分别为(1247±210)、(1199±216)、(1108±196)、(1059±212)、(984±177)mm3,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3.811、27.091,P值均<0.01),在男性30岁以后,女性40岁以后垂体体积变小;同年龄组女性垂体体积大于男性(P<0.05);垂体体积与性别、年龄、分型、正中高径、前后径和宽径相关(r=0.646,P<0.01).(2)垂体径线测量统计:垂体正中高径男性各组分别为(6.6±1.5)、(6.0±1.4)、(5.6±1.1)、(5.0±1.2)、(4.9±1.4)mm,女性分别为(7.9±1.6)、(6.4±2.0)、(5.6±1.7)、(5.1±1.7)、(4.4±1.4)姗,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4.582、62.978,P值均<0.01),30岁之前女性正中矢状高径大于男性,30岁之后男女垂体正中矢状高径逐渐减小,男性50岁后,女性60岁后降至最低;垂体正中矢状高径与性别、年龄相关(r=0.570,P<0.01).垂体宽径男性各组分别为(14.8±1.8)、(14.7±1.4)、(14.2±1.9)、(14.3±2.1)、(13.8±2.4)mm,女性各组分别为(14.9±1.8)、(15.8±1.7)、(15.5±2.1)、(15.6±2.2)、(14.9±2.1)mm,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566、4.233,P值均<0.05);垂体宽径与性别、体重、年龄相关(r=0.300,P<0.01).垂体前后径男性各组分别为(11.2±1.2)、(11.8±1.3)、(11.8±1.5)、(12.3±1.8)、(12.2±2.0)mm,女性分别为(11.9±1.3)、(12.5±1.5)、(12.4±1.5)、(12.9±1.6)、(12.7±1.6)mm,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270、5.903,P值均<0.01),60岁之前男性垂体前后径小于女性(P<0.05),且随后逐渐减小,女性前后径随年龄逐渐减小;垂体正中矢状前后径与性别、年龄相关(r=0.276,P<0.01).(3)垂体柄夹角统计:冠状面重组上垂体柄与垂体表面、视交叉及脑中线之间并无明显偏移,且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垂体分型统计:不同性别年龄组间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4.212、107.518,P值均<0.01).随年龄增加,隆起型逐渐减少,凹陷型逐渐增加.结论 3D高分辨率MRI能够清晰显示垂体形态,结合3D后处理软件能够准确测量垂体体积及各方向径线以及垂体柄的夹角,为建立标准脑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0.
高海拔地区成人正常垂体腺的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MRI研究高海拔地区成人正常垂体腺形态、大小及信号强度,并将之与国内已报道的相关测量数据比较,以确定有无差异性。方法收集120例非鞍区疾病的颅脑MRI资料片测量。采用杨氏的测量方法,分别测量垂体腺的前后径、宽径,矢状位、冠状位高径;垂体后叶的高径、前后径;垂体柄的长径、宽径;同时观察垂体腺的形态及其信号特征。结果垂体腺形态呈平坦型86例(71%),凹陷型20例(16%),隆凸型14例(11%)。垂体腺的矢状位高径、前后径分别为5.4±1.3mm、10.3±1.7mm,冠状位的高径、宽径分别为5.0±1.2mm、13.8±2mm;垂体后叶的高径、前后径分别为3.9±1.2mm、2.1±0.5mm;垂体柄的长径和宽径分别为9.6±2.3mm、1.6±0.7mm。结论测得的结果显示高海拔地区垂体腺各径线数据与已报道的国内数据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咽旁间隙三维断层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咽旁间隙及毗邻结构的断面解剖形态及其CT、MRI影像表现。材料与方法 在尸体头部左、右侧切取各边长度约 8.0cm的并包含咽旁间隙及毗邻结构在内的组织块 ,利用生物塑化技术将这些组织块制作成横、冠、矢 3个方位的连续薄层断层标本 (层厚 1.2mm) ,并与CT、MRI图像对照。结果 确定了咽旁间隙划分的具体方法 ,明确了茎突前间隙、茎突后间隙和咽后间隙各自的界限。MRI以其对软组织的高分辨率、多平面成像等特点 ,可较CT更好地显示咽旁间隙的软组织结构 ,但CT在显示颅底骨质及骨性通道等方面要明显优于MRI。结论 结合塑化薄片、CT及MRI图像以深入了解咽旁间隙及毗邻间隙的解剖是非常必要的。确定咽旁间隙的划分标准有助于对该区病变的影像诊断 ,帮助临床医生制定更恰当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DMRI)在丰满垂体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选取我院1999年10月~2005年4月期间具备:①垂体高径在男性超过8mm,女性超过10mm;②垂体双侧基本对称;③MRI平扫及普通增强扫描(CMRI)中垂体信号均匀,并完成DMRI检查;④有完整的临床资料为入选条件的丰满垂体共22例,回顾性分析其MRI图像资料。结果:非瘤性丰满垂体19例,其中青春期12例,流产后4例,产后1例,增强后24~48s显示以垂体结节部为中心向远侧及两侧呈渐进性、对称性弥散样强化,增强后60~72s垂体均匀强化;垂体增生2例,增强后24~72s见以垂体结节部为中心向远侧及两侧呈渐进性、对称性弥散样强化,但结节部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垂体远侧部。瘤性垂体3例,均为垂体微腺瘤,增强后36~72s清晰显示垂体内局灶性低信号影。结论:DMRI可为瘤性和非瘤性丰满垂体提供有用的鉴别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3.
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回顾性分析垂体大腺瘤的MR表现,提高对垂体大腺瘤MR征象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垂体腺瘤的MR图像267例,分析不同病理类型垂体腺瘤的部位、形态、大小、信号特点及肿瘤与周围结构,包括视交叉、鞍底、海绵窦的关系,并进行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本组中发现垂体腺瘤易于向鞍上发展(90.3%).肿瘤向鞍下生长者占26.6%,向鞍旁生长者占39.9%.各组病理类型中,腺瘤向鞍上生长者以促性腺激素腺瘤最高(100%),向鞍旁生长者最多见为PRL腺瘤(55.7%),向鞍下生长最多见者为PRL腺瘤(40.3%),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术前正确评估肿瘤的MR征象,有助于了解肿瘤的生长特性,确定进一步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120例正常鞍区MRI断层影像解剖学表现。材料与方法用SE序列T1加权和T2加权进行冠、矢状面扫描,层厚2mm。结果正常垂体腺高度5.2±1.5mm,宽度13.6±2.1mm,前后径8.9±1.6mm,50岁以后垂体腺高度减低;在T2加权图像上,垂体信号与邻近脑组织相比,有46%呈高信号,54%呈等信号,注射造影剂后信号明显增高,30%垂体信号不均匀。垂体上缘的形态49%呈凹陷型,34%呈平坦型,17%呈隆起型。有112例垂体后鞍背前可见高信号影。垂体柄在矢状面可清晰显示,冠状面有80%位置居中,20%稍有偏斜。结论MRI可清晰显示鞍区的解剖结构,并可准确测量鞍区结构的径线,正常垂体腺的大小、形态、信号有一定变化,须综合观察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15.
垂体脓肿的MRI和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5例垂体脓肿的Mill和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垂体脓肿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5例垂体脓肿均经手术病理证实。5例术前均行MR平扫和增强,2例行CT平扫和增强。结果5例均表现为垂体腺增大,向鞍上突出。2例CT平扫呈低密度;3例MR平扫T1WI呈低信号,T2WI呈脑脊液样高信号,2例T1WI与脑实质信号类似,T2WI呈稍高信号。2例CT增强扫描未显示明显强化征象;5例MR增强扫描均呈环形强化,4例环壁薄且均匀,1例环壁较厚。结论环形强化是垂体脓肿的影像学表现特点,MR增强扫描显示这种环形强化比CT增强扫描更优越。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垂体大腺瘤MRI表现、内分泌功能与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Ki67及Ⅷ因子的表达的分析,找出与肿瘤侵袭性生长相关的因素.方法:42例病理证实的垂体大腺瘤按免疫组化功能分类分为混合型腺瘤组(n=20)和单功能腺瘤组(n=22),按照影像表现结合手术分为侵袭性腺瘤(n=22)和非侵袭性腺瘤(n=20),将肿瘤大小、强化程度、坏死囊变及侵袭性作为MRI评价肿瘤生长的指标,将瘤细胞增殖活性(PCNA、Ki67)及Ⅷ因子检测作为病理指标.结果:侵袭性大腺瘤的肿瘤长径与和非侵袭性大腺瘤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长径≥3 cm的巨腺瘤组与长径<3 cm的大腺瘤组在侵袭性生长上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大腺瘤的Ki67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有坏死囊变的大腺瘤长径大于无坏死囊变的大腺瘤(P<0.05).用标记指数≥3%对Ki67进行诊断性试验特异度为100%,敏感度为44.4%.侵袭性与非侵袭性腺瘤在肿瘤的功能类型、强化程度、PCNA及Ⅷ因子的表达程度上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Ki67在评价垂体大腺瘤的侵袭性上优于PCNA及Ⅷ因子,有极高的特异性,但敏感性差.肿瘤长径≥3 cm时侵袭性明显增加.垂体瘤增大时肿瘤侵袭性生长及坏死囊变的可能性增加.垂体大腺瘤的生长特点与肿瘤的功能类型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注射对比剂后不同增强方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5 6例垂体微腺瘤患者先行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和T2 WI扫描 ,然后行GD DTPA冠状面T1WI动态增强扫描和常规延迟增强扫描 ,3 0min后再行冠状面T1WI延迟增强扫描。结果 :5 6例微腺瘤中平扫显示 13例 ,动态增强显示 5 5例 ,常规延迟增强显示 48例 ,延迟增强显示 3 3例。其中动态增强清楚显示 47例 ,常规延迟增强清楚显示 2 6例 ,延迟增强清楚显示 14例 ,三者检出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动态增强扫描与常规延迟增强可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 ,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延迟增强扫描检出率较低 ,不适宜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