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介绍术中即时三维导航引导下螺钉固定治疗Ⅱ型齿突骨折的临床经验,评价导航下置入齿突螺钉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螺钉固定治疗的20例Ⅱ型齿突骨折的患者资料,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39岁(19~64岁).16例患者为新鲜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21 d,平均10 d;4例为陈旧性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4个月(平均2.9个月).所有螺钉均在术中即时三维导航引导下置入.术后应用领托制动6个周.结果 20例患者的螺钉均准确置入,无与螺钉置入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获3~14个月(平均8.7个月)随防.18例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率达90%.骨折愈合的患者无临床不适症状.结论 术中即时三维导航引导下置入齿突螺钉可以减少患者与医生的X线暴露量,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导航辅助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误差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导航辅助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误差产生的原因。方法:16例腰椎疾病的患者,在导航辅助下置人76枚椎弓根螺钉,手术后行X线和CT检查,在矢状位测量螺钉与椎弓根上缘的相对位置、与椎体上缘的角度;横断位测量螺钉与椎弓根内壁的相对位置、与椎体中线的角度。并与手术导航图像的对应数值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有2枚螺钉偏头侧出椎弓根,术中纠正,1枚螺钉造成椎弓根外壁缺损而被取出,2枚螺钉偏外侧出椎弓根。其余螺钉手术后CT与手术中导航图像显示的位置角度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导航可能产生两种偏差,一种是因为椎体之间的距离缩短,常见于腰椎骨折和腰椎不稳定的患者,手术过程中腰椎前凸加大,螺钉出椎弓根上缘或下缘;另一种是扩椎弓根时图像晃动,或者开路锥在椎弓根内调整位置时产生的虚假图像误导手术者判断错误。结论:在使用导航过程中要采取措施避免腰椎的前凸加大,根据静止的图像做出判断,以减小误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导航辅助置入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和产生误差的原因.[方法]25例下颈椎疾患手术病人,导航辅助下置入144枚颈椎(C3-7,)椎弓根螺钉,术后行X线、CT检查,横断位测量螺钉中线与椎弓根内壁的相对位置、与椎体中线的角度;矢状位测量螺钉中线与椎弓根上壁的相对位置、与椎体上缘的角度;并与导航图像的对应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枚螺钉穿出椎弓根上壁,3枚螺钉穿出椎弓根外壁入椎动脉孔,其它螺钉术后CT和术中导航图像所显示的位置角度无显著性差异,导航图像的显示是基于坚硬物体原则,颈椎手术本身特点不可能完全满足如此要求,两者偏差表现为"漂移"现象.[结论]导航辅助置入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准确性显著提高,术中漂移是置钉偏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腰椎滑脱术中椎弓根螺钉置入正误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滑脱术中椎弓根螺钉置入正误谈张波经椎弓根内固定术已普遍用于治疗腰椎滑脱,人们公认椎弓根钉的正确置入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虽然人们从投影几何、骨性标志、骨骼测量、电视监测和术中照片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应用,但我们认为在腰椎滑脱术中置入椎弓根钉存在一些实际...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术后CT重组断面评价二维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系统辅助腰椎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准确性。方法 2011年2月-2013年4月,218例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患者被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二维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植钉组(导航组)95例和X线透视辅助植钉组(透视组)12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平均每枚螺钉植入时间、出血量、术中C臂X线机透视次数以及术中植钉一次性成功率;通过术后CT记录矢状面螺钉植入角(sagittal screw angle,SSA)、椎弓根皮质与螺钉的关系以及同一椎体双侧椎弓根螺钉矢状面夹角(sagittal angle on both sides,SBA)。结果导航组植入螺钉504枚,其中植钉一次性成功432枚(85.7%),最终植钉成功472枚(93.7%);透视组植入螺钉656枚,其中植钉一次性成功474枚(72.3%),最终植钉成功563枚(85.8%);两组植钉一次性成功率及最终植钉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0.19,P=0.00;χ2=18.16,P=0.00)。两组平均每枚螺钉的植入时间和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P=0.38;t=1.47,P=0.14);但导航组平均每枚螺钉植入透视次数(0.7±0.3)次显著低于透视组(1.5±1.0)次(t=—8.09,P=0.00)。导航组SSA和SBA分别为(3.7±0.9)、(1.7±0.8)°,均显著低于透视组的(6.0±1.7)、(3.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2,P=0.00;t=—22.49,P=0.00)。结论二维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系统手术引导腰椎椎弓根螺钉植钉相对于传统X线透视下辅助植钉,能使螺钉更好地平行于上终板且提高了植钉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在三维CT引导下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准确率及其治疗上颈椎不稳的近期疗效.方法 7例上颈椎不稳患者在三维CT引导下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术并行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其中先天性齿突不连3例,寰枢不稳3例,陈旧性齿突骨折1例.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随访3~15个月,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融合节段获得骨性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O-arm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在脊柱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9月本院椎弓根螺钉置入患者575例,根据椎弓根螺钉置入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导航组采用O-arm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系统置入椎弓根螺钉233例,传统组采用传统徒手法置入椎弓根螺钉342例。行CT检查,依据Neo分型评估置钉准确性。[结果]导航组共置入1459枚椎弓根螺钉,其中C1~7置入222枚,T1~12置入535枚,L1~5置入652枚,S1置入50枚。每名患者置钉数量1~24枚,平均(6.26±3.77)枚。传统组共置入1724枚椎弓根螺钉,其中C1~7置入269枚,T1~12置入601枚,L1~5置入785枚,S1置入87枚。每名患者置钉数量1~20枚,平均(5.67±4.11)枚。导航组全部病例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置钉安全率为100%,传统组有4例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进行12~24个月随访,随访过程均未发生不良事件。依据CT影像Neo分级标准,导航0型及1型椎弓根螺钉的成功置入率达98.01%,而传统组0型及1型椎弓根螺钉的成功置入率91.85%;两组间置入螺钉准确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C臂X线机等徒手置钉方式相比,O-arm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可提高脊柱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性,同时降低神经、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直视下胸腰椎椎弓根螺钉旋转置入法的成功率、安全性及可操作性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后路切口直视下旋转置入法治疗胸腰椎骨折41例,置钉166枚.结果 166枚椎弓根螺钉置入均获成功,大部分椎弓根螺钉平行了椎体的上下终板,仪有7例椎弓根螺钉与椎体的上下终板轻度成角(5°~10°),符合置钉要求,1例其中1枚螺钉置入位置偏下,术后轻度神经根刺激症状,术后四周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直视下胸腰椎椎弓根螺钉旋转置入法更准确可靠,可有效防止硬膜及神经根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脊柱椎弓根定位数字化导航模板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逆向工程原理和快速成型技术为脊柱椎弓根定位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并通过尸体标本试验验证其可行性.方法 选取老年男性正常人体脊柱标本一具,范围:L1-3 CT连续扫描数据集,三维重建软件Amira3.1建立L4-3,椎体模型,以.stl格式导出模型.在UG lmageware 12.0平台打开三维重建模型,定位三维参考平面.利用椎弓根内切圆原理设计椎弓根的最佳进钉钉道.提取椎板的表面解剖学形态,建立与椎体后部解剖学形态一致的模板.拟合模板和椎弓根孔道成定位模板,将椎体和定位模板通过激光快速成型技术生产出实物模板.将制作的实物模板与标本的椎板相吻合,利用导航模板的导航孔进行椎弓根的定位,置入椎弓根钉,术后利用X线片、CT扫描验证椎弓根钉位置的准确性.结果 建立了椎体个体化钉道模型,通过快速成型技术生产出的带椎弓根准确信息的导航模板具有较好的准确性.结论 利用逆向工程原理和快速成型技术为椎弓根的定位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该方法为脊柱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世纪70年代Roy—camille首先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30年来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发展迅速,已广泛应用于多种脊柱疾病的治疗。由于置入螺钉与周围组织,如脊髓、神经、血管等关系密切,存在一定风险和并发症,直到1999年美国FDA才正式批准该项技术为经典的脊柱后路固定方法之一。近些年在应用解剖、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前CT三维重建立体导航引导技术在胸椎弓根钉置入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2003年5月-2006年5月采用CT三维重建导航对2t例(122枚)胸椎弓根钉置入手术进行立体引导,其中上胸椎38枚,中下胸椎84枚。男13例,女8例;年龄为13—76岁,平均43岁。术中使用C形臂X线机拍摄正侧位X线片,术后行CT扫描以了解椎弓根钉位置情况。结果术后CT椎弓根位置扫描显示:A级109枚(89.3%)B级6枚(4.9%);C级3枚(2.5%);D级4枚(3.3%)。结论术前CT三维重建立体导航引导技术使椎弓根钉按预期的路径精确置入,尤其提高了具有挑战性的胸椎椎弓钉置入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Despite potential advantages of three-dimensional fluoroscopy-based navigation, there still remain a lot of controversies about the indications of this technology, especially whether it is worthy of being used in placement of pedicle screws in lumbar spine.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inconsistent conclusions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and our experiences, the traditional method relying on anatomical landmarks and fluoroscopic views to guide lumbar pedicle screw insertion is unabl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precise screw placement. Based on our observation, screw malposition seems to occur concomitant with vertebral axial rotation which is a ubiquitous phenomenon. Three-dimensional fluoroscopy-based navigation can provide the most valuable axial images in real-time, so it may be useful for placement of pedicle screws in lumbar spine. This study was intend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xial rotation of lumbar vertebrae on the accuracy of pedicle screw placement using the traditional method, as well as assess the value of three-dimensional fluoroscopy-based navigation in improving the accuracy. Sixteen lumbar simulation models at different degrees of axial rotation (0°, 5°, 10°, and 20°), with every four assigned the same degree, were equal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raditional method group and three-dimensional fluoroscopy-based navigation group). Random placement of pedicle screws was carried out, followed by CT scan postoperatively. Then the outer pedicle cortex contours were depicted from reconstructed sectional pedicle images using Photoshop. The accuracy of pedicle screw placement was evaluated by determining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screw trajectory and pedicle cortex (quality), and measuring the shortest distance from pedicle screw axis to outer cortex of the pedicle (quantity). Eighty pedicle screws were implanted, respectively, in each group. In traditional method group, statistical difference existed in the accuracy of pedicle screw placement at different axial rotational degrees (P < 0.05). With degrees increasing, the accuracy declined. The accuracy of three-dimensional fluoroscopy-based navig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raditional method group in vertebrae with axial rotation (P < 0.01). In qualitative evaluation, the accuracy of the two methods had statistical difference when the degree was 20°, and in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statistical difference existed in 5°, 10°, and 20° of vertebral axial rotation.  相似文献   

13.
Tian W  Liu YJ  Liu B  Li Q  Hu L  Li ZY  Yuan Q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0):1399-1402
目的探讨颈椎(C1-C7)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可行性和两种不同置钉方法的精确性。方法通过术后进行X线摄片、CT或术后Iso-C断层扫描等方法,判断C臂机透视引导下置入的145枚和三维导航系统(CT三维导航或Iso—C术中三维导航)辅助下187枚颈椎椎弓根螺钉病例的置钉准确性。结果三维导航系统引导组螺钉置入满意率(97.9%,183/187)明显高于C臂机透视引导组(91.7%,133/145)(χ2=6.705,P=0.010)。且三维导航系统引导组位置不满意的4枚螺钉均发生于早期病例,导航系统使用熟练后未再出现置钉不满意的病例。两组病例均未出现明显的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C臂机透视引导组2例术后一过性上肢疼痛)。对三维导航系统引导组中25例进行术中导航操作时间和导航精确性的监测。CT三维导航术中工具注册和参考点照合时间平均3.5min(2—8rain),位置误差率平均0.31mm(0.12—0.56mm,导航仪自动计算);Iso—C术中三维导航图像采集和传输时间平均6.2min(5—7min),每颗椎弓根螺钉定位针置入所需时间平均2min(1—3.5min);术中只需进行2次C臂机透视印证螺钉定位针和螺钉置入的准确性。结论采用三维导航系统辅助,能显著提高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精确性,其操作技术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4.
随着影像学及外科技术的发展,对成人腰椎滑脱治疗方法很多,但均遵循其治疗原则彻底减压、复位、融合固定[1].虽脊柱融合与髋关节融合一样是一种非生理性的治疗方法,但一些临床经验和研究表明在适当选择的病人中融合是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自1999年5月以来应用经后路椎间植骨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滑脱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采用以骨质移行转换点为参考标志的改良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法行腰椎内固定术的疗效。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3月,采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疾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改良组采用骨质移行转换点为参考标志徒手置钉,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徒手置钉。术后行CT多平面重建(MPR)对螺钉进行椎弓根层面扫描,采用Neo分级评估螺钉位置。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改良组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54枚,置钉准确率为96.10%;对照组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50枚,置钉准确率为88.67%;2组置钉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骨质移行转换点为参考标志的改良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法相较于传统徒手置钉法有更高的置钉准确率,可一定程度上实现椎弓根置钉的个体化,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D打印模板导航经皮椎弓根螺钉置钉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中应用的可行性、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3月本院采用TILF治疗的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10例应用3D打印模板导航置钉的患者作为试验组,选取一般情况相似的10例作为对照组。试验组下肢无临床表现侧在3D打印模板导航下置入螺钉(模板侧),下肢有临床表现侧切开后经Wiltse入路顺导针置入螺钉(穿刺侧);对照组采用传统徒手法置入椎弓根螺钉。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透视时间及次数、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脊髓、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模板侧透视时间及次数少于穿刺侧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穿刺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无2级螺钉,对照组2级螺钉有4枚。0级螺钉比例,试验组两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3D打印模板导航经皮椎弓根螺钉置钉应用于TLIF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是可行的。虽然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皮肤移动、体位变化对置钉准确性的影响,但仍是一种新的、可选择的微创置钉技术。  相似文献   

17.
CT三维重建椎弓根钉导航系统在胸椎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椎弓根钉导航系统的使用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03年5月至2004年5月在15例(80枚)胸椎弓根钉植入手术中使用CT三维重建椎弓根钉导航系统,其中上胸椎30枚,中下胸椎50枚。男10例,女5例;年龄13~76岁,平均47岁。胸椎肿瘤切除后重建5例,胸椎爆裂骨折4例,胸椎黄韧带骨化2例,胸椎侧凸4例。记录手术中螺钉植入时间、出血量。术中使用“C”型臂X线机拍摄正侧位X线片,术后进行CT扫描以了解内固定位置情况。结果每枚椎弓根钉从注册到植入完毕平均需要15min(10~20min)。术中出血量:胸椎肿瘤切除后重建平均1200ml,胸椎爆裂骨折后路固定平均800ml,胸椎黄韧带骨化切除平均300ml,胸椎侧凸平均500ml。椎弓根钉位置根据Andrew椎弓根螺钉CT位置分级标准进行分级,术后CT扫描显示80枚胸椎椎弓根钉中,位置Ⅰ级76枚(96%),Ⅱ级(突破椎弓根皮质≤2mm)2枚,Ⅲ级(突破皮质>2mm)2枚。Ⅱ、Ⅲ级的椎弓根钉均偏向椎弓根外侧,但术后均无神经刺激症状。结论CT三维重建导航系统可为术者虚拟三维的椎弓根钉植入环境,使椎弓根钉按预期的路径准确植入,提高了胸椎椎弓根钉植入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计算机导航引导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安全性与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5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导航组26例、常规手术组30例。对比分析两组的置钉安全性、准确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疗效等指标。结果56例患者共置钉268枚,准确置钉248枚(92.5%)。导航组和常规手术组置钉成功率分别为93.6%和91.7%、手术时间分别为(2.4±0.4)h和(2.2±0.7)h,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组和常规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84±49)mL和(276±81)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伸过屈动力摄片显示固定段无异常活动,未发现椎弓根钉松动、断裂。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安全性和准确性较好,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术中即时三维导航在后凸成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术中即时三维导航行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方法、疗效及适应证的选择. 方法 2006年4月至2009年8月在术中即时三维导航引导下行经皮穿刺PKP 15例(44个椎体).比较手术前、后视觉模拟法(VAS)评分、伤椎前后缘高度及伤椎Cobb角变化. 结果 15例患者术后第1~2天均可佩戴胸腰骶支具下地活动,VAS评分、伤椎前后缘高度及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恢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穿刺针及工作通道置入位置准确,未发现椎弓根穿破的患者,围手术期无肺柃塞、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随访3~14个月,平均7.1个月;未次随访X线片示骨折愈合良好,未发现手术节段椎体再次塌陷. 结论应用术中即时三维导航行PKP可以明显提高手术的精确度和安全性,简化手术步骤,减少辐射的危害和手术并发症,疗效肯定.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时,如存在多发骨折(≥3个椎体)、中上胸椎骨折、骨折压缩严重或严重骨质疏松等情况,应考虑应用术中即时三维导航进行辅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O形臂导航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合术前两步复位法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1月—2021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收治无神经症状的单椎体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一组采用O形臂导航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合术前两步复位法治疗(联合组,n=46),另一组采用单纯O形臂导航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n=46)。记录2组手术时间,手术前后各时间点伤椎压缩率及后凸角。术后48 h在CT三维重建图像上观察椎弓根螺钉位置,并计算优良率。结果 所有治疗顺利完成,患者随访> 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伤椎压缩率随时间推移有一定程度增加,但术后各时间点伤椎压缩率较术前降低,且联合组术后各时间点伤椎压缩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根据术前伤椎压缩率分为2个亚组(30%≤术前伤椎压缩率<50%亚组和术前伤椎压缩率≥50%亚组),术后12周联合组各亚组伤椎压缩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置钉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伤椎后凸角较术前降低,且联合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