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分别对36例直肠类癌患者行手术治疗,瘤体(长径)〈1.0cm者行局部切除治疗,瘤体≥1.0cm者行开腹手术治疗。结果显示,本组36例患者中,瘤体〈1.0cm者32例(88.9%),瘤体距肛缘3~8cm者32例(88.9%),男女比例1.25:1,误诊9例(25.0%),成功随访30例(83.3%),死亡2例,其他均无复发及转移。结果表明,直肠类癌瘤体的大小、有无肌层浸润是选择手术方法的依据,对于直肠类癌长径〈1.Ocm者行局部切除即可治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将其按肿瘤直径大小和肌层是否有浸润分别分组,比较不同肿瘤直径各组和肌层是否浸润各组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本组31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中位年龄49岁(22~83岁),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15~86个月),随访率为80.6%(25/31)。随访期内,肿瘤直径≤l.0 cm的15例手术切除肿瘤后无复发,直径1.0~2.0 cm的7例中复发1例,直径>2.0 cm的3例中2例因类癌肝转移死亡。直肠类癌是否浸润肌层或全层以及是否有转移均与肿瘤大小有关(P<0.05);肿瘤的浸润深度与转移有关(P<0.05)。随着直肠类癌直径的增大,肿瘤浸润深度加深,转移发生率增高。结论直肠类癌的大小和肌层浸润可能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是选择手术方式时需参考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6例直肠类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式.结果:36例中肿瘤位于黏膜下层者23例,浅肌层11例,深肌层1例,浆膜层1例.根据肿瘤直径大小,分别采用局部切除、局部扩大切除术和经腹前切除术.无直肠穿孔或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经12个月至8年随访,34例直径<2 cm者无1例肿瘤复发或转移,2例直径>2 cm者有1例术后1年死于肝内广泛转移,1例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直肠类癌早期诊断和手术是治疗关键.直径<2 cm的直肠类癌采用局部(扩大)切除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直肠类癌的临床及预后影响因素,探寻有参考价值的治疗方式的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9~2011年间收治的46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3例经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按肿瘤直径大小肌层是否有浸润和分别分组,比较不同肿瘤直径各组和肌层是否浸润各组的手术治疗效果,并随访术后的生存状况。结果本组46例直肠类癌患者中位年龄46.5岁(19~83岁),随访6~60个月,随访率84.7%。其中,肿瘤直径≤2cm的随访时间(47.2±19.8)个月,无复发病例。3例肿瘤直径2cm的随访中,1例术后3个月腹腔广泛转移,1例于28个月后死于肝转移,1例吻合口复发,再次手术,目前仍存活。直肠类癌是否浸润肌层或全层与肿瘤的大小有关(P0.05),3例放弃治疗的患者均为肿瘤局部侵犯和广泛转移。结论直肠类癌直径和浸润深度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提示外科医师应慎重考虑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特征及内镜黏膜下剥离(endoscopic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直肠类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法 2008年6月~2011年5月31例直肠类癌行EUS检查,对其中直径<1.5 cm的19例行ESD治疗。在瘤体边缘做环周标记,黏膜下注射甘油果糖和美蓝混合液,使瘤体与肌层分离,预切开瘤体周围黏膜,剥离瘤体下方黏膜下层组织,完整切除瘤体。结果通过EUS检查及深挖活检,诊断直肠类癌31例,EUS特征为位于黏膜下层或黏膜深层的边界清晰、内部回声欠均匀的低回声占位影。对19例直径<1.5 cm直肠类癌行ESD治疗,均完整切除瘤体。术中穿孔1例,术后出血1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切除标本基底及边缘均无肿瘤组织残留。19例随访1~4年,平均1.8年,除1例因创面经久不愈转外科治疗外,其余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EUS可明确直肠类癌的来源层次、大小、内部回声、边界、有无肌层及周围血管浸润,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ESD治疗直径<1.0 cm的直肠类癌安全可靠,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低位直肠类癌的治疗方法,回顾分析8例低位直肠类癌局部切除患者的资料。结果显示,8例患者中,除1例多发类癌患者外,其余肿瘤均距肛缘7cm以内;肿瘤直径〈1cm者7例,≥1cm者1例。术后定期复查,均无复发。结果表明,低位直肠类癌早期肿瘤局限,瘤体小,行局部切除术预后较好;对于瘤体较大者需要谨慎对待。术后应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结直肠类癌诊断和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黏膜隆起性病变、瘤体直径小于1.5cm、超声内镜检查无肌层浸润,超声或cT检查无转移,疑似结直肠类癌的43例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果:43例患者中术后3d出血2例,迟发性出血1例,均经内镜及药物治疗痊愈;术后平均随访2.5年,无复发及转移。结论:结肠镜是结直肠类癌检查的重要手段,超声内镜是重要的辅助检查;对于直径小于1.5cm、无转移、未侵及肌层的结直肠类癌,行内镜下切除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后应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8.
直肠类癌33例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将其按直径大小和肌层是否有浸润分别分组,比较各组手术治疗效果及其生存率的区别.结果直肠类癌以大便习惯改变(17/33,52%)、便血(14/33,42%)和体检发现直肠肿块(14/33,42%)为主要临床表现.直肠类癌一般发现较早,肿瘤直径>2*!cm或浸润肌层者分别占12%(4/33).电灼术、局切术和扩大局切术共占79%(26/33),根治性手术仅占18%(6/33).所有病例(n=29)总的10年生存率为84%,肿瘤直径<2*!cm组(n=26)10年生存率为94%,而>2*!cm组(n=3)无1例活过5年,两者差别非常显著(P=1.0×10-9);未浸润肌层者(n=25)10年生存率为94%,而浸润肌层者(n=4)仅1例活过5年,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1.2×10-5).结论直肠类癌一般能早期发现,局部切除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肠镜活检诊断为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对策.方法 对2005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经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结直肠肿瘤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71例行根治性结直肠癌手术,其中包括1例扩肛多次局切后术中病理补充行miles术,其他3例行单纯扩肛肿瘤切除术,8例行姑息性肿瘤切除术.将术后诊断与肠镜活检诊断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后病理3例(3.7%)仍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肿瘤直径1~3 cm,平均1.5 cm;其余79例(96.3%)证实为黏膜下层浸润性腺癌,肿瘤直径1 ~11 cm,平均4.7 cm,两组肿瘤最大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appa一致值为0.104,术前术后差异较大,一致性较差.统计分析显示肿瘤癌变与大小和浸润深度相关.证实为腺癌的79例中已有8例出现肝转移,31例(39.2%)有局部区域性淋巴结转移;33例直肠肿瘤中(包括1例多原发性肿瘤)有30例(90.9%)术后病理证实为腺癌.结论 要重视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肿瘤患者绝大多数已存在浸润性癌,甚至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如肿瘤位置不涉及保肛的问题,结直肠肿瘤直径大于3 cm者,应首选作病变肠段的切除,术中病理诊断为浸润性腺癌,则应行根治性手术.对于低位直肠肿瘤应当多次内镜活检和或扩肛肿块切除后再决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肠道类癌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宣武医院自2003年2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24例胃肠道类癌资料.肿瘤位于直肠11例,胃10例,阑尾3例.主要表现为上腹不适,排便习惯改变.肿瘤直径≤1 cm 10例(41.7%),直径>1 cm 12例(50%),2例不详.淋巴结转移6例(25%).胃癌根治术3例,胃空肠吻合术1例,胃局部切除3例;直肠癌Dixon术式2例,Mason术式2例,Hartmann术式1例,直肠局部切除4例.阑尾切除术3例.结果 随访21例,随访时间4~63个月,3例死亡,余单纯手术治疗的均存活良好.结论 胃肠道类癌肿瘤大小,有无转移,是判断胃肠道类癌良恶性、决定手术方式和预后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38例均为典型性类癌,均位于距肛门10 cm以内.内镜下多表现为典型的黏膜下肿物,色黄、质硬或韧,活动度差.所有病例神经内分泌分化标记物染色阳性.直径≤2 cm者34例,其中30例位于黏膜内,4例侵犯黏膜下层,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治愈;4例直径>2 cm,均侵犯肌层,行直肠癌根治术.肿瘤≤2 cm者Ki-67阳性表达率<3%或阴性.34例获随访,均存活.结论 直肠类癌明确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直肠类癌生物学行为低度恶性,一般不侵犯肌层,也很少转移,多数病例可在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治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38例均为典型性类癌,均位于距肛门10 cm以内.内镜下多表现为典型的黏膜下肿物,色黄、质硬或韧,活动度差.所有病例神经内分泌分化标记物染色阳性.直径≤2 cm者34例,其中30例位于黏膜内,4例侵犯黏膜下层,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治愈;4例直径>2 cm,均侵犯肌层,行直肠癌根治术.肿瘤≤2 cm者Ki-67阳性表达率<3%或阴性.34例获随访,均存活.结论 直肠类癌明确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直肠类癌生物学行为低度恶性,一般不侵犯肌层,也很少转移,多数病例可在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治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家医院29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内镜黏膜下切除5例,经肛门局部切除14例、局部扩大切除4例,经骶尾直肠部分切除2例,根治性切除4例.结果 本组29例直肠类癌患者的年龄32~71(54±11)岁,随访时间3至136个月,平均(61±4)个月,随访率为76%.随访期内,直径小于1 cm的13例手术切除后无复发,直径1~2 cm的5例复发1例,直径大于2 cm的4例中3例因类癌肝转移死亡.5年、10年肿瘤相关生存率为87%、80%.结论 手术治疗是直肠类癌的最佳治疗方法,手术切除范围取决于原发肿瘤的大小、浸润程度、淋巴结受累及是否存在肝脏转移等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直肠类癌的诊断及手术治疗体会(附5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直肠类癌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 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8例直肠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54例直径<2 cm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后经 6个月至7年随访无1例复发或转移,3例直径>2 cm者行根治性手术,2例发现直肠类癌时已有肝转移灶,1例随访2年半无复发或转移.1例直肠多发类癌行根治性手术随诊2年无复发或转移.结论 直肠类癌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2 cm类癌可采用局部切除,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回顾分析26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显示,26例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51岁;肿瘤位于距肛缘8cm以内直肠为21例(80.8%);主要临床表现为肛周坠胀不适(4例)、大便带血(10例)、排便习惯改变(7例)、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无症状者健康体检时发现(4例);诊断主要依赖于直肠指检、直肠镜检查、电子结肠镜检查及活检结果;26例均行手术治疗且经术后病理证实;术后5年生存率76.9%(20/26)。结果表明,直肠指检对发现直肠类癌有重要作用,影响直肠类癌预后的主要因素为肿瘤大小、肿瘤的浸润及转移情况;早期诊断及早期个体化的手术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阑尾类癌的生物学特性、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提高首次手术治愈率。方法回顾性总结1985年至2002年我院收治的13例阑尾类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全组无一例术前确诊,均经术后病理确诊。肿瘤直径小于1cm 9例,1~2cm 3例,大于2cm 1例。8例肿瘤浸润深度限于黏膜下或肌层,3例浸及浆膜。有2例患者显示肿瘤浸润至阑尾系膜,其中有1例患者肿瘤大于2cm伴局部淋巴结转移。分别采用单纯性阑尾切除术9例,回盲部切除术1例,右半结肠切除2例,姑息性手术1例。获随访的11例患者中,10例患者无复发和远处转移,1例死亡。结论阑尾类癌少见且多无症状,难以做出术前确诊。宜根据肿瘤大小、部位及浸润深度决定手术方式和切除范围。  相似文献   

17.
李刚  艾良 《腹部外科》2008,21(1):46-47
目的探讨大肠类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为预测和预防大肠类癌术后复发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5年10月收治的大肠类癌1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直径≥2.5cm者12例,术后复发转移8例;肿瘤直径〈2.5cm的7例仅有2例复发转移。肿瘤已浸润至肌层、浆膜者14例,复发转移9例;浸润深度不超过肌层的5例中仅有1例复发。淋巴结转移阳性的5例术后全部复发转移,而淋巴结转移阴性者只有5例复发转移。结论对于大肠类癌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应根据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与否来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直肠类癌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近17年来收治的直肠类癌15例,发现60%病例曾被误诊为直肠息肉、内痔或直肠炎等。因症状缺乏特异性,医生行直肠指检时警惕本病对早期发现有重要意义,确诊仍需病理检查。治疗上,文献多据病变大小确定治疗方式。作者根据本组病例治疗的体会,提出应根据病变大小及浸润深度来确定治疗方案,即病变在2cm以内者行局部切除;如还有肌层浸润时应加作根治术;病变大于2cm者作根治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直肠拖出式切除吻合术在低位直肠侧方生长型绒毛状腺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8例行直肠拖出式切除术(试验组)和35例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对照组)的低位直肠侧方生长型绒毛状腺瘤病人治疗。结果:63例术前诊断为直肠绒毛状腺瘤,均占肠腔1/2周以上。术后病理证实有29例(46.0%)已发生癌变,其中12例浸润黏膜下层,15例浸润肌层,2例浸润外膜层;其中2例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试验组术后有3例病人分别出现吻合口漏、腹壁切口感染和不完全性肠梗阻;对照组术后有1例出现直肠出血。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平均随访(47.8±18.0)(6~82)个月。试验组无复发;对照组有20例(57.1%)复发,其中15例为反复多次复发。有2例反复复发后演变成浸润癌,继而行Miles术。另1例术后1年出现多发肺转移。术后6个月,试验组平均每天排便(4.4±2.2)(2~9)次,仅5例有轻度大便污裤;仅1例有轻度的勃起功能障碍。对照组无明显控便功能和性功能障碍。结论:直肠拖出式切除术治疗直肠低位侧方生长型绒毛状腺瘤复发率低,消除了癌变和部分癌变进展的风险,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肛门控便功能和性功能也保存较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术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大肠类癌的结肠镜诊治(附3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大肠类癌在结肠镜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9月至2005年9月长海医院肛肠外科肠镜室共36例大肠类癌的临床资料。病理确诊36例,内镜下用PSD圈套器圈除16例,热活检钳钳除3例,EMR切除8例,手术局部切除7例,直肠根治术1例,右半结肠切除1例。结果:随访1~5年存活率100%。结论:结肠镜检查是发现和诊断大肠类癌的首选方法,确诊有赖于病理诊断。内镜下治疗切实有效,EMR是治疗大肠类癌安全可靠的方法(无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