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分析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与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性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测定40例不同性别健康人(健康对照组)、42例正常HCY脑梗死患者(正常Hcy组)和50例高HCY脑梗死(高HCY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低切粘度(ηbL)和高切粘度(ηbH)、血浆粘度(ηp)、红细胞压积(Hct)、血沉(ESR)、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变形指数(TK)、红细胞聚集系数(AI),分析HCY水平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高HCY血症组男女性ηp、ηbL、ηbH、AI、TK、Fib及ESR与健康对照组和正常HCY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高HCY水平与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指标异常明显正相关。结论:高HCY血症是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性异常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227例血液高粘滞综合征流变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227例血液高粘滞综合征(简称高粘征)患者9个流变学指标(ηb、ηre、Hct、EET、PET、ηp、ESR、Kesr、IR)的检测结果。提示,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并将其流变学变化分为血液粘度增高等五型;认为高粘征的血液粘滞因素分别是血液粘度、红细胞变形性和红细胞压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合并高尿酸患者血液流变学特性。方法:对304例发病1—8天ICVD患者和 227例健康体检者的血尿酸(SUA)含量和血液流变学8项指标进行检测,按性别分为四组分析。结果:ICVD患者男性组SUA含量为470.6±71.3,ICVD患者女性组425.4±86.5,男性对照组297.4±17.6,女性对照组255.9±98.6。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等八项指标增高明显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01、P<0.01)。红细胞压积增高男性组明显于女性组,但男性ICVD组与男性健康组,女性ICVD组与女性健康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SUA水平增高和血液流变学特性改变是发生ICVD的危险因素,应用血液流变学和SUA检测对ICVD进行动态监测,可以作为监护病情轻重和疗效评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357例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液流变性改变在高血压病情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冠心病、脑卒中的主要部分因素之一。我们对35 7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的检测 ,并对其进行了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均系我院门诊及心血管内科住院确诊者 ,其中男 2 5 0例 ,女 10 7例。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共 2 0 0例。其中男 10 0例、女 10 0例。1.2 实验方法晨空腹采血 ,肝素抗凝血 5ml,采用北京中勤世帝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公产的LG R 80A型血液粘度仪 (计算机外控 )。于 37℃测定全血浓度 (ηb)、血浆粘度 (ηp)。电脑计数全血还原粘度 (ηre) ,血沉方…  相似文献   

5.
通脉胶囊对脑梗塞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通脉胶囊对脑梗塞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对12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给予通脉胶囊治疗 ,对照组给予消栓通络胶囊 ,采用全自动血流变仪(FASCO3010型 ) ,分别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通脉胶囊明显降低脑梗塞患者的血浆粘度(ηP)和高切全血粘度 (ηHb)。结论通脉胶囊对脑梗塞病人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了患者的血浆粘度和全血高切粘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血液流变学和细胞电泳技术,分别检测了220例(男114例,女106例)血液高粘滞综合征(blood high viscosity syndrone)患者的血液粘度(ηb)、血浆粘度(ηp)、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电泳时间(EET)、血小板电泳时间(PET)、血液还原粘度(ηre)、血沉方程K值(Kesr)和红细胞  相似文献   

7.
血液流变性检测在冠心病心绞痛分型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性改变对冠心病心绞痛发病机制及分型诊断的作用。方法:用全自动血液粘度仪测定稳定型心绞痛(SAP)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86例、正常对照组40例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SAP和UAP患者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UAP组高于SAP组(P<0.01);SAP和UAP的红细胞变形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1),且UAP组低于SAP组(P<0.01)。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存在血液流变性异常,UAP的异常程度更严重。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在冠心病心绞痛的分型诊断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血液流变学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作用是公认的,在肾病中的应用报道较少.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栓形成或血管栓塞发生率可达39.6%,其并发症发生率极高.本文对23例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进行了实验观察,发现血液比粘度等八项指标有明显变化.现报告如下:一、对象 肾病综合征病人23例,年龄18—60岁.对照组20例,年龄20—60岁.男女不限,经体检证实健康.二、方法 采用血液流变学系列仪器及意大利BT—224自动生化分析仪(进口TC药盒)进行检测.检查指标:全血比粘度高切(ηΗ)、低切(ηL);血浆比粘度(ηP);红细胞比积(Hct);血沉(ESR);红细胞电泳(RBC—E);胆固醇(CH);血浆纤维蛋白原(Fbg).三、结果 见下表:  相似文献   

9.
对高促性腺激素组(高Gn)32例,低促性腺激素组(低Gn)27例,分别测定血液流变学及性激素.结果:两组全血低切粘度(ηb40~(s-1))、血浆粘度(ηp)、还原粘度(ηr)、k值、体外血栓长度(L)、湿重(MW)与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差异.高Gn组促卵泡成熟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均显著增高,低Gn组FSH、LH均显著下降.两组雌二醇(E_2)催乳素(PRL)均下降,睾酮(T)变化不大.指出高Gn、低Gn闭经妇女尽管闭经的原因不同,但最终均可造成体内E_2水平低落及血液流变学高粘性的改变.提示:对闭经妇女存在的高粘血症应引起临床重视,且血液流变学检查为其早期诊断及疗效的观察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女性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将83例女性体检者分为HP阳性(48例)和HP阴性(35例)两组,平行检测和分析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差异。结果:HP阳性组的全血比粘度(ηb)和还原粘度(ηr)高于HP阴性组(P<0.01)。结论:HP感染可能影响血液流变学某些参数的改变而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肝癌患者血流变指标检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为辅助治疗肝癌及其并发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BV -100型血液粘度计和全自动血凝仪测定血流变学指标。结果肝癌患者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 (HCT)、血沉 (ESR)、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刚性指数及纤维蛋白原 (Fib)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 (P<0.05,P<0.01,P<0.001)。结论肝癌病人存在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变化 ,这种改变可作为恶性肿瘤辅助诊断指标及疗效观察 ,肿瘤治疗的同时有效降低血粘度可望取得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血液流变性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江  范惠君  姜燕 《中国微循环》2002,6(4):238-239
目的观察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应用Liang-100微机显示自动记录血液血浆粘度计、细胞电泳计时器、变温控温仪 ,测定25℃时的全血比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沉、红细胞比容、红细胞电泳时间。同时用物理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和32例健康者相应的血液流变学参数比较 ,36例肺结核患者的全血比粘度(低切速)、血浆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低切速)均明显增高(P<0.01) ,血沉加快(P<0.01),红细胞电泳时间减慢(P<0.05) ;同时活动性肺结核进展期患者的血浆粘度显著高于好转期患者(P<0.01)。结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存在高粘滞综合征 ,且在进展期改变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吴峰阶  王巧云 《微循环学杂志》2011,21(2):27-29,7,11
目的:观察芪蛭颗粒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对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芪蛀颗粒治疗组和对照治疗组,观察两组病人用药前后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1)治疗组全血表观粘度(ηb)、血浆粘度(ηp)、红细胞压积(Hct)、血沉(ESR)、纤维蛋白原(Fg)等血液流变学指标较对照治疗组均明显下降(P<0.05);(2)芪蛭颗粒治疗组节段性静脉容积(SVC)、静脉最大回流量(MVO)、静脉回流速率(Ratio)、静脉压恢复时间(VRT)等血液动力学指标较对照治疗组均明显增加(P<0.05);(3)两组均未见明显出血性并发症。结论:芪蛭颗粒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指标有效治疗DVT。  相似文献   

14.
血液流变性变化与增龄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丹凤  夏向南 《微循环学杂志》2005,15(3):46-47,F0006,F0009
目的:探讨老年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与增龄的关系。方法:测定60岁以上老年组与45岁以下中青年组各150例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比较两者异常率。结果:老年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1)。结论:老年组与中青年组的血液粘度有一定的差异,且随年龄的增长血液粘度相对增高。提示对老年人进行血液流变性监测,有利于老年人相关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防治。  相似文献   

15.
应激性生活事件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激性生活事件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应激性生活事件量表对 2 0例功能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和 2 0例与之在人口统计学方面相匹配的健康人进行了评定并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病例组高切变率血液粘度 [ηb(H) ]、血浆粘度 ( ηP)、红细胞压积 (HCT)和红细胞聚集性 (AI)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生活事件紧张总值与上述血液流变学指标呈正性显著相关 (P <0 .0 1)。结论 :应激性生活事件影响血液流变学特性 ,并为应激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德州市正常人群不同年龄段血液流变学正常参考值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建立一种适合于本区的血液流变学正常参考值。方法将8252例按年龄分别分成3组 :第一组21~40岁 ,2252人 ;第二组41~60岁 ,3000人 ;第三组61~78岁 ,3000人。分别进行常规取血4.0ml,4h内完成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检测。结果RBC压积、全血粘度、血沉、血小板粘附率 ,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高 ,三组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血浆粘度亦随年龄增加而增高 ,后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 ,青年组与中老年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适合于本 (市 )区的血液流变学正常参考值 ,对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疗效及预后都有重要的意义。各地要测定适合本地区的血液流变学正常参考值  相似文献   

17.
心脏跳动中房室缺修补术体外循环的血液流变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术体外循环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 2 0例年龄≥ 8岁的心脏跳动中房室缺修补术患者 ,体外循环采用无血预充技术 ,在转机前、转机复温开始、停机后 1h分别采血作血液流变学测定分析。结果 :转流期间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各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血沉方程K值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下降 (P <0 .0 5 ) ;停机后 1h ,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聚集指数仍较低 (P <0 .0 5 )。结论 :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术体外循环期间 ,血液流变学的状态发生明显变化 ,此变化有利于微循环灌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糖尿病患者不同性别之间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差异。方法 :测定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两组间统计学分析。结果 :男性糖尿病患者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极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而女性糖尿病患者的血液粘度只有在切变率 3 0s- 1 时高于正常对照 (P <0 .0 5 ) ,其余指标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液流变学指标与男性糖尿病患者有关 ,而与女性糖尿病患者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择妊高征待产孕妇45例(妊高征组),正常妊娠待产孕妇45例(正常妊娠组),正常非妊娠期妇女45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测定3组妇女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参数、纤维蛋白原浓度、全血及血浆粘度。结果:(1)妊高征组血小板平均容积、血小板容积分布宽度和大血小板比率高于对照组及正常妊娠组(P<0.05);(2)妊高征组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均高于正常妊娠组(P<0.05);正常妊娠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高征孕妇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较正常妊娠组及对照组有显著性意义,说明血小板活化及血液流变学改变参与了妊高征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血液流变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性改变在正常高值血压中的作用。方法:用全自动血液粘度仪检测正常血压组(120例)、正常高值血压组(132例)和高血压组(124例)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正常高值血压组和高血压组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高于正常血压组(P<0.01),高血压组高于正常高值血压组(P<0.01);正常高值血压组和高血压组的红细胞变形指数均低于正常血压组(P<0.01),高血压组又低于正常高值血压组(P<0.01)。结论: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已存在血液流变性异常,血液流变性改变在高血压发生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