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莉  常永丽 《临床荟萃》1995,10(24):1123-1123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g Stimulating Factor G—CSF)是一种18KD的糖蛋白细胞因子,具有调节粒细胞的干细胞存活、增殖、分化,增强成熟粒细胞功能的作用。正常情况下G-CSF由骨髓基质细胞产生,与其他G-CSF共同维持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在感染的情况下,由于抗原、内毒素的作用,G-CSF可由被激活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以及白细胞介素  相似文献   

2.
自1966年Bradley等建立小鼠骨髓细胞体外琼脂培养技术以来,先后在来源不同的刺激因子作用下,培养出粒系、红系及巨核系造血祖细胞集落;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技术的发展,使其中多数因子得到分离、纯化及克隆表达,这些因子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系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多能祖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即  相似文献   

3.
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factor,GM—CSF)是一种在造血调控和免疫调节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以往人们主要应用其促进骨髓粒系、单核细胞系、巨噬细胞系的发育和成熟,增加外周血成熟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功能等方面的作用,用于急性白血病,肿瘤放疗后粒细胞减少,骨髓移植后造血恢复,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等疾病。本文主要综述了其在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新用途。  相似文献   

4.
在琼脂培养基里粒细胞—单核细胞的集落形成细胞(CFU—C)生长,依靠单该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集落刺激因子(CSF)。粒细胞生成的进一步标准机制是中性粒细胞提供的。溶解的中性粒细胞含有一种抑制产生CSF的抑制因子,然后在体外间接抑制粒细胞的生成。正常的中性细胞含有一种粒细胞生成抑制因子,这种有效的因子从有吞噬作用的中性细胞里迅速释放,但其余的细胞不释放。本文作者检查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GL)患者中性粒细胞抑制因子的  相似文献   

5.
<正> Bradley 等首次于1966年从造血细胞培养中,发现骨髓细胞要分化增殖为粒一巨噬细胞集落,还需有一种刺激造血的物质参与,并将此物质称为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CSF)。随着 CSF 的纯化和重组技术的发展,其生物学特性日渐被人们所认识,而且在治疗血液病方面,已从实验室过渡到临床。临床治疗结果更显示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日趋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CSF 是一组糖蛋白物质,由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自然产生,有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近年来,对人类 CSF 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已发现人类 CSF有以下4种,(1)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即 CSFa,分子量22000,它可刺激粒—单核细胞系祖细胞(GM—  相似文献   

6.
白细胞介素10(IL-10)是由Th2细胞活化的B细胞、单核一巨噬细胞、Kupffer细胞等产生的细胞因子,IL—10参与抑制细胞合成炎性因子、集落刺激因子(CSF)等主要负反馈调节机制,能广谱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炎性介质IL-1、IL-6、IL-8、TNFa的合成及表达。为了解IL-10细胞因子在肝损伤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明确其在肝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我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  相似文献   

7.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创面愈合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永华  陈炯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9):3435-3438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m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是近几十年来医学研究的一热门细胞因子。1977年它由Burgess等在鼠的肺条件培养液中首次发现。因能刺激造血前体细胞形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故而得名。1985年,人类GM.CSF基因(human GM—CSF.hGM.CSF)被首次克隆表达.此后重组人GM—CSF(recombinant human GM—CSF,rhGM—CSF)渐应用于临床。GM.CSF有多种功能,可刺激造血前体细胞增殖、分化及促进其向外周转移,又可诱导多种细胞如巨噬细胞、角质细胞等的分化、增殖.并活化、增强其功能。rhGM.CSF已成功应用于多个临床领域,如改善放化疗、严重感染等原因导致的骨髓抑制.增强疫苗的免疫原性,促进创面愈合等  相似文献   

8.
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刺激粒细胞形成(cfu——G)向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进而促进中性粒细胞的增加,我们观察79例rhG——CSF预防“DF”、“NP”方案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有明显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格拉诺赛特(Granocyte)系日本中外制药株式会社生产的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其结构和生物学特性与人体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相同。G-CSF系一种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可促进骨髓中粒系造血干细胞发育为中性粒细胞并增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杀菌及趋化功能。格拉诺赛特临床上主要应用于骨髓移植、大剂量化疗后、再生障碍性贫血及  相似文献   

10.
作者研究了无血清培养条件下重组和纯化的集落刺激因子(CSF)对白血病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与白血病细胞表型的关系。 方法 所有病例按FAB分类,AML21例,年龄18~64岁,11例染色体异常,15例获得完全缓解(CR),9例CR中1例复发;8例ALL年龄15~64岁,2例染色体异常,1例持续CR。CSF有高纯化(>99%)人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uM-CSF)、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u M-CSF)和Rhu GM-CSF、重组人白细胞  相似文献   

11.
由于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G CSF)具有加速骨髓抑制性治疗后粒细胞数目的恢复 ,同时活化粒细胞使之有效地发挥功能 ,以免于严重的感染 ,因而被大量地应用于接受大剂量放 /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粒细胞恢复缓慢的患者[1] 。从GM CSF/G CSF的使用及注意事项中 ,我们可知 :这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除了发生较为常见的副作用 :骨痛、发热、肝功能异常、腰痛等外 ,还有可能发生较罕见但十分严重的副作用 :呼吸窘迫综合征。针对此情况 ,现就我院 5 2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使用GM CSF/G CSF后 4例发生…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促红素(EP)是调节红细胞生成的激素,但对调节粒细胞生成的因子则了解得很少。较多资料认为集落刺激因子(CSF)是粒细胞生成的生理调节因素,它在半固体组织培养方法中能刺激粒细胞-巨噬细胞的集落形成。该因子可能是含唾液酸的糖蛋白,其分子量为45,000,其生物化学性质和EP非常相似,二者在电泳时均移动于α_1球蛋白和白蛋白之间,但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各  相似文献   

13.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是后天的细胞膜缺陷性疾病。这种缺陷累及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还累及骨髓造血祖细胞。本实验采用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研究PNH病人骨髓粒-巨噬细胞系祖细胞(CFU—GM)的增殖能力;骨髓细胞经新鲜酸化AB型血清处理后培养的CFU—GM的增殖能力;以及CFU—GM对粒-巨噬细胞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反应能力,以  相似文献   

14.
由造血祖细胞发育为粒细胞和巨噬细胞需要集落刺激因子(CSF)的作用。CSF-1是其中一种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生长的因子.已知人尿 CSF-1是由两个相同的多肽链组成的糖蛋白,其分子量约45000。有人报导,胰癌细胞系 MIAPaCA 分泌的 CSF-1与人尿 CSF-1类似,本文就采用 MIAPaCA 细胞系来研究人类 CSF-1释放的调节,MIAPaCA 细胞在无血清培养中 CSF-1信使 RNA 的表达,以及这种CSF-1对小鼠和人类骨髓祖细胞的作用。用半固体培养法、~3H 胸腺嘧啶掺入法和 CSF-1  相似文献   

15.
集落刺激因子的检测及方法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s,CSFs)是一组促进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为各种成熟血细胞并调节成熟血细胞功能的糖蛋白。目前发现的CSFs 有白细胞介素3(IL-3或multi-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CSFs 的功能及其在各种疾病状态时体液中含量的改变已受到有关研究人员和临床工作者的关注。检测CSFs 活性和含量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即生物学结合化学、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和免疫学的方法。前者检测的为CSFs 的生物活性;后者在敏感性和特异性等方面明显优于前者,但测定的只是各种CSF 的含量而不是活性。  相似文献   

16.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由174个氨基酸组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0×103的糖蛋白,主要由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泌,主要刺激粒系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但也有报道对多潜能造血干细胞同样有刺激作用[1].  相似文献   

17.
重型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SCN,又称Kostmann综合征)的各种治疗,除骨髓移植外,均无明显效果。作者以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  相似文献   

18.
自体骨髓移植(ABMT)后应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降低由中性粒细胞减少所致感染的发病率和缩短中性粒细胞减少期起着很大的作用,而在同种异体BMT后应用上述造血因子能否加重潜在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促使白血病复发的  相似文献   

19.
粒细胞是机体防御细菌、霉菌和其它病原侵袭的中心环节,因此维持足够的粒细胞水平对于保障机体的防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粒细胞起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在粒系造血过程中主要有5种造血生长因子参与调节,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多系集落刺激因子(Multi-CSF、IL3)和白细胞介素-6(IL-6)。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技术的发展,这些因子均已得到纯化和克隆,并能用重组DNA技术大量生产。自80年代中期以来,这些因子逐渐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成为现代生物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骨髓移植(BMT)是恶性血液病和某些实体肿瘤  相似文献   

20.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致类白血病反应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某种因素强烈地刺激机体使末梢血象出现幼稚细胞,发生了白血病样改变。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是一种对粒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具有调节功能的细胞因子,现已广泛用于骨髓增生低下所致的粒细胞减少。但也偶有发现可引起“类白”现象。现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