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周娟娣  翁家乐 《浙江肿瘤》2000,6(4):260-260
文章对230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认为上肢淋巴水肿原因可能与腋淋巴结清扫、腋静脉狭窄、淋巴回流受阻及手术术式等有关,从而提出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2.
Ki-67和DNA倍体分析与乳腺癌淋巴转移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的Ki鄄67基因表达和DNA倍体与其淋巴转移倾向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72例乳腺癌组织新鲜标本进行Ki鄄67表达及肿瘤细胞DNA倍体含量检测的研究。[结果]Ki鄄67表达与乳腺癌病变大小、病理类型和ER无关。乳腺癌腋淋巴转移阳性组DNA异倍体高于无淋巴转移组(P<0.05)。Ki鄄67在腋淋巴转移阳性组高表达,其阳性表达百分比分别是:腋淋巴结转移组为12.61±6.23;无转移组为7.61±3.85(P<0.05)。[结论]Ki鄄67表达及DNA倍体可作为判断乳腺癌具有淋巴转移倾向的临床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术前化疗是乳腺癌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国研究人员对在1985年~1994年152例术前病理证实有腋淋巴结转移、T1~T3 期的乳腺癌病例进行术前化疗研究。所有病例在术前化疗后均行腺叶切除或乳腺切除加腋窝清扫术 ,术后病理发现 ,共有35例(23 %)腋淋巴病灶完全缓解 ,20例(13.2 %)原发病灶完全缓解 ,原发病灶小于3cm(63例)的病例与化疗后原发病灶缓解成显著相关 ,而与腋淋巴病灶缓解无显著相关。随访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 :年龄小于40岁 ,手术时已曾化疗后腋淋巴残留病灶 ,以及S相肿瘤细胞比例大于4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腋周组织瓣即刻修复对行淋巴清扫乳腺癌患者术后淋巴瘘发生风险、上肢功能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行淋巴清扫乳腺癌患者共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58例),分别采用腋周组织瓣非即刻和即刻修复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引流量、引流时间、患肢/健肢细胞内外液差值、淋巴瘘发生率、上肢功能障碍程度比例、腋窝外形McCarthy评分及腋窝舒适度Kolcaba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引流量、引流时间及患肢/健肢细胞内外液差值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淋巴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程度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腋窝外形McCarthy评分和舒适度Kolcab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腋周组织瓣即刻修复对行淋巴清扫乳腺癌患者可有效减少术后引流量和时间,预防淋巴瘘发生,改善上肢功能,并有助于提高外形满意度和舒适度。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患者T细胞亚群变化的定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实验用流式细胞计对26名乳腺癌患者及14名正常对照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全组乳腺癌CD_3~ 及CD_4~ 细胞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腋淋巴结移转组又明显低于腋淋巴结无转移组.(2)CD_8~ 细胞随乳腺癌不同阶段呈特征性改变.(3)腋淋巴结转移组CD_4~ /CD_8~ 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及腋淋巴结无转移组.(4)CD_(16)~ 细胞在正常对照及伴在不伴腋淋巴转移乳腺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提示:(1)机体对乳腺癌有相应的防御机能.(2)乳腺癌患者CD_(16)~ (LGL)细胞数与NK细胞活性无关且和正常对照组无异.(3)乳腺癌患者CD_3~ /CD_8~ 比值可辅助评估伴腋淋巴转移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Ki-67检测及DNA倍体分析与乳腺癌淋巴转移倾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Ki-67基因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DNA倍体与其淋巴转移倾向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72例乳腺癌组织新鲜标本进行Ki-67表达及肿瘤细胞DNA倍体含量检测的研究.结果Ki-67表达与乳腺癌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和ER无关.乳腺癌腋淋巴转移阳性组DNA异倍体高于无淋巴转移组(P<0.05),Ki+67在腋淋巴转移阳性组高表达.阳性组表达12.6l±6.23;阴性组表达7.6l±3.85(P<0.05).结论Ki-67表达及DNA倍体可作为判断乳腺癌具有转移倾向的临床参考指标.肿瘤防治杂志,2001,8(特)240-24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手术合并腋窝淋巴清扫术后腋窝积液的发生原因与局部注射博莱霉素的效果和副作用。方法对65例乳腺癌患者手术,手术同时进行腋窝淋巴组织、锁骨下、胸大小肌之间淋巴组织清扫,并沿腋静脉、锁骨下静脉走向注射博莱霉素30 mg。结果术后患者适当延长腋窝引流时间,全组患者无腋窝积液,局部无感染。结论通过合理的术前准备、恰当的术中操作和术后护理可以降低乳腺癌患者术后腋窝淋巴积液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6例以溢液为主的早期乳腺癌进行回顾性分析 ,认为涂片细胞学检查、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及手术活检联合诊断能明显提高诊断率 ,手术以全乳切除加腋淋巴清扫或改良根治术为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认为临床Ⅰ、Ⅱ期病人行乳腺癌局部或区段切除手术辅以术后放疗其疗效不低于乳腺癌根洽术。本文对如何利用计算机制定乳腺癌放射治疗计划问题进行了讨论。 乳腺癌的淋巴引流有三个主要区域;腋下,内乳,锁骨上。故靶区应包括乳腺、内乳淋巴链、腋  相似文献   

10.
闪烁显影法定位乳腺癌内乳淋巴链以优化放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闪烁显影法定位乳腺癌内乳淋巴链以优化放疗H.Struikmants,etal.RadiotherapyandOncology,1996,41:15.肿物位于乳腺中心或内侧,当腋淋巴结阴性,内乳淋巴结转移率为10%:而腋淋巴结阳性则为50%。本文目的是...  相似文献   

11.
巢式RT-PCR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站(SLN)定位和腋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例乳腺癌患者术中肿块周围注射美蓝定位前哨淋巴 结,用巢式RT-PCR法检测腋淋巴结中Mammaglobin mRNA的表达,结果:SLN定位成功率为85.0%(17/20),SLN与非SLN组微转移的检出率具显著差异(P<0.01)。在常规病检阴性的淋巴结中,巢式RT-PCR法微转移的检出率为15.6%(17/109),结论:巢式RT-PCR法较常规病理检查更为敏感,通过SLN定位和巢式RT-PCR的联合使用,可明显提高乳腺癌腋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效率。  相似文献   

12.
对20例临床Ⅰ、Ⅱ。期乳腺癌行保留乳房手术,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初步报道治疗方法及近期疗效。提出:①手术适应于肿瘤≤3cm的单一孤立性病灶,不累及乳头;乳房大小适中;腋淋巴结不超过N1②手术包括肿瘤扩大切除和全腋淋巴结清扫。③术后必须行全乳房+选择性区域淋巴组织放疗。结果表明:临床Ⅰ、Ⅱ。期乳腺癌行保留乳房手术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疗效与全乳切除+腋清术相似。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显著影响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旨在观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患者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情况,分析淋巴水肿发生与患者腋淋巴结手术结果(阳性淋巴结个数、切除淋巴结总数及两者的比值,即淋巴结阳性率)的相关性,以及年龄、体质量指数和其他治疗相关因素对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在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的患者共202例,采用上肢周径测量法,观察这些患者从放疗开始至放疗结束后12个月期间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情况。结果:共有197例患者完成随访观察,其中38例诊断为上肢淋巴水肿(19.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与未发生上肢淋巴水肿的患者在切除淋巴结总数(P <0.001)、阳性淋巴结个数(P<0.001)与淋巴结阳性率(P=0.002)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年龄、体质量指数和其他治疗相关因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切除淋巴结总数的增多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患者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患者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情况与腋淋巴结手术结果具有相关性,其中切除淋巴结总数的增多是淋巴水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于切除淋巴结总数较多的患者,在制定术后相关治疗方案时要充分重视其较高的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Ⅱ期乳腺癌术后放疗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Ⅱ期乳癌术后放疗对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对比分析Ⅱ期乳腺癌术后行放疗者150例(放疗组)与手术后未行放疗者191例(手术组),未作胸壁照射。结果 放疗组和手术组总的8年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为46.0%、55.0%和4.0%、10.5%,腋淋巴转移≥4个,放疗组与手术组8年生存率为36.9%、11.1%;腋淋巴转移1 ̄3个和≥4个,放疗组和手术组局部复发率为1.5%、10.2%和6  相似文献   

15.
自1978年9月至1979年10月,作者对单用放射治疗难以治愈的浅表型恶性肿瘤采用了放射合并加温的综合治疗。共报告17例,其中颈部淋巴转移癌11例;乳癌、乳癌皮肤转移、皮肤癌、皮肤癌腋淋巴转移、唇癌、腮腺癌各1例,均为浅表型晚期肿瘤,瘤体大或对放射线不敏感。3例为放疗后复发,14例为首次接受放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腋弓与前哨淋巴结位置的关系。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由陆军医科大学西南医院乳腺外科同一个治疗小组成功进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手术的3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些患者中探讨了腋弓存在的情况,并应用χ2检验分析了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手术方式、前哨淋巴结显影方法以及腋弓的存在对前哨淋巴结相对位置的影响。 结果在386例患者中,65例(16.8%)患者存在腋弓,321例(83.2%)患者不存在腋弓。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乳腺手术方式、腋窝手术方式、前哨淋巴结显影方法对前哨淋巴结的相对位置没有影响(χ2=0.385、0.011、0.370、0.011、0.002,P=0.535、0.918、0.543、0.918、0.966)。但是,在不存在腋弓的321例患者中,94.1 %(302/321)患者前哨淋巴结位于胸背血管与胸壁之间的疏松的脂肪层内,即常规前哨淋巴结位置,另外5.9%(19/321)患者前哨淋巴结位于腋弓周围致密的脂肪层内,也就是背阔肌与腋静脉相交处,即非常规前哨淋巴结位置;而存在腋弓的65例患者中,69.2%(45/65)患者前哨淋巴位于常规位置,另外30.8%(20/65)患者前哨淋巴结位于非常规位置;有腋弓者前哨淋巴结位于非常规位置的比例明显高于无腋弓者(χ2=36.765、P<0.001)。另外,在存在腋弓的65例患者中,有59例(90.8%)患者术前CT影像图片均显示有腋弓;而不存在腋弓的321例患者,其术前CT均未发现腋弓影像。在本研究中,术前CT诊断腋弓的正确率为98.4%(380/386),敏感度为90.7%(59/65),特异度为100%(321/321)。 结论腋弓的存在对于前哨淋巴结的相对位置有影响。存在腋弓者其前哨淋巴结更有可能位于腋弓周围致密的脂肪层内,也就是背阔肌与腋静脉相交处。  相似文献   

17.
超声判断乳腺癌患者腋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观察乳腺癌患者原发灶及腋下淋巴结(LN)的超声诊断图像和彩色Doppler特点,分析淋巴结转移(LNM)的相关因素,以获得超声诊断乳腺癌患者腋下LNM的较佳组合指标。方法 超声观察113例乳腺癌患者的原发灶和腋LN。观察原发灶的位置、最大径、数量、内部钙化灶边带回声、边界、肿瘤内部的血流丰富程度分级(0-Ⅲ级)、最高流速和阻力指数;观察患侧腋LN目最大径、纵横比、纵切面皮质厚度与淋巴门厚度比值(皮/门比)、皮质局部最大厚径、淋巴结的血流分布类型、最高流速和阻力指数。全部患者均进行乳房改良根治术,以腋LN清扫的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与LNM相关的影像及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率性(ROC)曲线评价诊断指标。结果 113例乳腺癌患者的超声观察指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灶的最大径、多发或弥漫、血流丰富度,对腋LNM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0.005)腋LN的纵横比、皮/门比、皮质局部最大厚径、血流分布类型与腋LNM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与腋LNM有关的影响因素为:LN的皮/门比LN的纵横比以及原发灶的最大径,利用ROC曲线评价各单项指标及其不同组合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LN皮/门比+LN纵横比+原发灶最大径这一组合指标最优,其ROC曲线的线下面积最大,即灵敏度和特异度之和最大。结论 对乳腺癌患者进行腋LN超声扫查,综合考虑原发灶大小LN的纵横比、皮质厚度及其与淋巴门厚度的比例关系,将有助于提高超声诊断腋LNM的正确率,较为准确地判断腋LN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T_1,T_2期乳腺癌估计有80%和65%无腋淋巴结转移,无需手术清除。随着早期乳腺癌诊断的增多,术前确定腋淋巴结是否转移对临床手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前瞻性对比研究了B超(USG)、触诊(CE)与病理诊断胞淋巴结转移的意义。 作者对200例手术的乳腺癌(Tx,T_1,T_2,T_3和NO或N_1),术前CE触及肿大淋巴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27例据UICC 分期为T_1或T_2N_0M_0的早期女性乳癌于1960~1975年行局部切除加根治放疗的结果。手术切除乳癌肿块时包括很少的正常组织,经组织学证实为癌者即行根治性放疗。根治放疗范围包括乳房、同侧腋窝、锁骨上区和内乳淋巴结,使用220~240kVX 线,以对穿野照射,即前腋——锁骨上区联合野和腋后野。注意避免腋窝锁骨上区与乳房区的重复野。乳房切线照射野外至腋中线,内至胸骨正中线,倾向乳房10度,以治疗同侧内乳区。全程治疗5周,每周5次,并隔日照射淋巴结。每野每次300伦琴,一般每野13次,腋中线剂量达4000伦琴,内乳淋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流能量图angio(Power Doppler Imaging,PDI)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与乳腺癌腋淋巴转移的相关性。方法:术前观察74例乳腺癌的血流信号及血流能量图特征;术后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癌巢内MVD值,比较PDI与MVD两种方法与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43个有腋淋巴结转移(LN+)组肿块以Ⅱ、Ⅲ级血流为主,血流主要分布在肿块周边多呈"爪"分布,血流信号较无腋淋巴结转移(LN-)组31个肿块明显丰富(P〈0.05)。LN+组MVD值〉LN-组(P〈0.05)。癌巢内MVD值随Adler血流分级的增高和肿块体积的增大而测值增高(P〈0.05),且随组织学级别的增加而显著增大(P〈0.05)。结论:乳腺癌的PDI及MVD值与腋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二者结合可作为评估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