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佐用药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反佐用药是指用性味不同,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辅佐主药,从而适应辨证用药的需要。如寒热同用,止行相成,敛散互佐,补泻调辅,升降配合等等都属于反佐用药法。现就个人对临床上应用反佐用药的点滴体会择5例简介于下: 1 附子佐大黄 主药大黄苦寒,泻下攻积,清热解毒;辅药附子辛热,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附子益火回阳使温而去其寒,大黄泻下攻积  相似文献   

2.
答:大黄属寒性泻下药,宜用于热结便秘之证,而本方证系脾阳虚寒,冷积内停所致,为何方中用寒凉之泻下药呢?因大黄虽苦寒,但与大辛大热的附子、干姜同用,且姜、附用量大于大黄,则其寒性去,而泻下作用仍然存在,使冷积得从大便排出,即所谓“去性取用”之义。不过在配伍运用时要注意寒凉药与辛热药之间的比例  相似文献   

3.
李登岭  李瑞锋  李乔 《河南中医》2020,40(4):493-496
大陷胸汤,每服药用3两大黄,药力迅猛,以攻积破结。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每服药用大黄2两、4/3两或8/3两,药量之张弛变化,突显其临床用法灵活。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中,每服药用约1两大黄,以活血化瘀。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中,每服药用1两大黄,且浸渍取其气,以泻热除痞。茵陈蒿汤、桂枝加大黄汤和大柴胡汤中,每服药用2/3两大黄,以退其黄、通其络、彻其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每服药用大黄1/2两,以泻热清里。麻子仁丸中大黄解脾约,通利水谷。枳实栀子汤中大黄推陈致新,通利水谷。大陷胸汤、大陷胸丸中大黄生用,取其攻下之猛。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中,大黄均酒洗,以通腑泻实。桃核承气汤先煎大黄,以缓其泻下、强其化瘀;抵当汤中,大黄酒洗以缓其泻下、强其化瘀。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中大黄均生用,浸渍,取其轻薄之性,薄其寒厚之味。桂枝加大黄汤、茵陈蒿汤中大黄化瘀、通络、导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麻子仁丸、枳实栀子汤、大柴胡汤中大黄均生用、同煎,其意为泻热清里,引邪从肠道出。可见,大黄多则泻下,少则性收。大陷胸汤、大陷胸丸服法当依药后反应随机应变。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服法均为防其过下伤正。桃核承气汤中大黄功在化瘀而非泻下,抵当汤中大黄攻逐之力较猛,故有"下不更服"之禁。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中大黄为泄热消痞,而非通下里实。桂枝加大黄汤中大黄功在通脾络,非通下里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麻子仁丸、枳实栀子汤均是依药后反应揆度药效,定其服法。从张仲景使用大黄的用量、煎法、服法、禁法等方面探析仲景活用大黄心法,也适用于对经方其他方药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备急丸,又称三物备急丸,是一首素负盛名的攻逐冷积的代表方剂。由于药性峻烈,泻下力猛,以致应用者每存疑虑,然而辨证精确,用之得当,则功效神捷。唯此方方源在历史上曾有争论,对大黄的应用亦有误解,似宜予以辨明,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中广泛运用大黄,巧妙配伍。桃核承气汤和下瘀血汤突出大黄下瘀血、血闭,荡瘀逐血之功;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运用大黄破癥瘕、积聚;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己椒苈黄丸侧重大黄逐留饮作用;三承气汤利用大黄涤荡肠胃、推陈出新;茵陈蒿汤巧用大黄通利水谷;大黄甘草汤调中化食;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用大黄泄热消痞、安和五脏;大黄牡丹汤泻热通腑以清热解毒。张仲景还特别讲究使用大黄时的煎服炮制方法,生用突出泻下之力,多用于攻下,且入汤剂多后下;先煎以减缓泻下作用;渍用亦属后下,较后下作用弱之;酒制大黄以强化活血化瘀之功。  相似文献   

6.
张玉岭 《河北中医》2010,32(5):691-692
乌头赤石脂丸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方由花椒、乌头(炮)、附子(炮)、干姜、赤石脂组成。主治阴寒痼结,寒气攻冲之心痛重症,具有温阳散寒、峻逐阴邪之功。方中乌头、附子、花椒、干姜大辛大热,协同配伍,温经散寒,逐寒止痛力极强,治心痛厥逆;赤石脂入心经而固涩心之阳气,温涩调中,收敛阳气,  相似文献   

7.
<正> 大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攻专温散寒凝,用治脏腑素有沉寒痼冷,复感寒凉或寒邪直中脏腑,凝涩于胃肠。症见:酸痛便秘,肋下偏痛,病势为急,故取附子之辛热以散寒凝,大黄走而不守以荡积结,助细辛之宣通,则阴霾散而坚结开,气机通而便调痛解。《普济本事方·卷四》温脾汤均为许叔微所创,实为大黄附子汤之发挥。方中附子大黄并用,又取  相似文献   

8.
大黄配伍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迎雪 《中国中药杂志》2004,29(12):1193-1195
大黄味苦性寒,主入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其力峻而下行,具有泻下攻积,泻火解毒,活血祛瘀,利胆退黄等功效,因其疗效卓著,历代沿用不衰。特别是许多医家精于配伍变化,拓宽了大黄的适应范围,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现对其配伍应用进行梳理研究,希冀对合理应用大黄有所裨益。1 苦咸同用1 1 软坚攻下 大黄苦寒,气味俱厚,长于荡涤通下,攻积导滞,泻火凉血;芒硝咸寒软坚,润燥通便,清热泻火。两相配伍,....  相似文献   

9.
答:温脾汤与大黄附子汤都能温散寒凝,泻下冷积,治疗寒凝阻滞于肠中所致的腹痛便秘,均以附子配大黄作为方中的主要部分,其中大黄附子汤配细辛之辛温宣散,助附子温散寒凝止痛,主治寒实凝滞所致的腹痛便秘或寒凝于肝经所致的胁下偏痛而中气未虚者;温脾汤配干姜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附子大黄药材配伍前后大黄蒽醌类组分的研究,探讨附子大黄配伍在临床使用中大黄成分的变化。方法采用醋酸镁染色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附子大黄不同比例配伍样品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结果大黄与附子配伍后总蒽醌和游离蒽醌均有所降低,从而降低其苦寒之性。结合蒽醌是大黄起泻下作用的关键成分,在配伍后略有增加,故配伍较好保持了其泻下作用。结论附子大黄配伍符合传统配伍理论,既有利于抑制寒性,又能保持大黄的泻下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黄牡丹汤中大黄不同配伍对大黄酸含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摘 要】大黄牡丹汤中大黄不同配伍对大黄酸含量变化的影响席先蓉李邦银*陈维敏(贵阳中医学院药学系贵阳550002)大黄牡丹汤出自《金匮要略》,由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和芒硝组成,为历代治疗肠痈的代表方剂。肠痈多由热毒蓄结肠中,血瘀成痈,可用荡热逐瘀攻下法治之,使瘀热脓血随大便而去,则肠痈得愈。方中君药大黄泻热逐瘀,荡涤肠中热毒瘀滞,结合型大黄酸与游离大黄酸分别为大黄的部分泻下及抑菌有效成分,其作用与该方清热通里攻下  相似文献   

12.
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指导临床使用中药和阐释中药作用机制的重要依据。有着"国老"美誉的甘草,因其药性和缓,是中医方剂中发挥调和作用的首选药物;而素有"将军"之称的大黄,其药性峻烈,虽为泻下良药,使用不当却会对机体造成损伤。大黄-甘草临床配伍应用已有数千年历史,甘草以其"调和"之性缓大黄峻烈之力,不仅可缓和大黄的泻下作用,还能减轻其不良反应。基于药性理论阐释了甘草缓大黄峻烈之性的传统认识,综述了大黄-甘草配伍后的物质基础、药物代谢、肠道动力、水液代谢、肠道菌群及免疫调控的现代研究进展,以期为甘草缓大黄峻烈之性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同时为阐明甘草"调和"之性的科学内涵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腹膜炎属于中医"腹痛"范畴,中医治以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症见"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胁下偏痛之"偏",指的是痛的"部位固定、不在正中"之义;发热为局部病灶部位发热,非全身性之热,亦非寒盛格阳于外之真寒假热之"热";"脉紧弦"为腹膜炎形成外象之一。方中"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大黄附子汤之所以能治疗腹膜炎,在于炮附子的固阳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是临床常用的经方之一,历代医家多认为大柴胡汤是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主方,但笔者通过分析《伤寒论》原文、方义、煎服法及服药后禁忌,结合现代临床与药理研究等,发现大柴胡汤证病在心下而非腹部,症状表现为心下急而非阳明腑实证之大便难、不下利;大柴胡汤中主要药物的归经均归少阳或厥阴经,对大黄的药理研究发现,久煎大黄主要药理作用为泄热而非通腑;仲景对于该方服药后的禁忌中也并未提示防其过下伤正,而嘱服后得效即止。由此认为,大柴胡汤并非治疗少阳阳明合病之方,而为治疗少阳病之主方。  相似文献   

15.
张玉明 《辽宁中医杂志》1995,22(10):464-464
重症应用大黄撷菁张玉明江苏省兴化市中医院(兴化225700)擅用大黄者,技艺非凡,临证中屡起沉疴。欲取捷效必熟大黄之性味与功能,大黄质重味强,善行血中之气。其力峻猛,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活血化瘀作用。笔者临证中借鉴先贤明训,以大黄为主,辅以其它药物...  相似文献   

16.
<正>生大黄生用攻积导滞之势猛,泻火解毒之力亦强,处方入煎剂时须"角注"后下,若另包开水冲泡兑服或研末吞服,疗效更佳。熟大黄以黄酒拌透蒸熟、露晒干名"熟大黄",亦名"制大黄""制川军",泻下清热之力较生品力缓,具有清热化湿、止血之功,体虚邪实而不耐攻者尤宜。酒大黄酒洗大黄介于生大黄和熟大黄之间,可驱上焦之火下行。醋大黄醋制大黄入肝,破血而泻血分之实热,并可调经。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大承气汤一方多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仲景大承气汤由大黄、芒硝、厚朴、枳实组成 ,具有泻下通便之功。此方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中 ,能治疗多种病证 ,兹总结探析如下。1 痉病 痉病是以项背强急 ,口噤不开 ,甚至角弓反张等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因本病在筋 ,多与肝有关 ,因而应以治肝为主。《金匮》用大承气汤主治“痉为病 ,胸满 ,口噤……”之证 ,是由热邪内郁阳明 ,热盛灼津 ,筋脉失养所致 ,用大承气汤泄热通腑 ,急下存阴 ,非此勿用。正如《医宗金鉴》所谓“此皆阳明热甚灼津 ,筋急而甚之象 ,故以大承气汤直攻其热”。今临床治疗急性热病之高热抽搐 …  相似文献   

18.
介绍贾英杰教授运用大黄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提出临床运用大黄不应拘于泻下药的范畴,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大黄既可泻下癌毒、瘀血,又可通腑气、调气血进而达到缓中补虚、安和五脏。同时认为,泻下癌毒、瘀血亦有缓下和峻下之别,需根据毒瘀的轻重、大便的溏结、正气的强弱综合考虑大黄的运用,且常以生大黄与熟大黄并用以防伤胃之虞。从量效关系、常用配伍两个方面总结了大黄的用药法度,提出大黄小剂量(3~5 g)应用缓中补虚,中剂量(10~30 g)应用去湿泻浊,大剂量(10~30 g)应用急下通腑,且常与黄芪配伍扶正抗癌,与枳壳、厚朴、莱菔子配伍畅达三焦气机,与郁金、姜黄配伍化浊解毒祛瘀。  相似文献   

19.
大承气汤为中医经典名方,具有泻下、峻下热结之功效,是泻法的代表方剂。药理研究证明,大承气汤方剂除了具有泻下、抗菌、抗内毒素、降低炎性细胞因子、解热作用和解毒作用外,还对胃肠功能、免疫功能以及消化系统功能有显著的影响,对脑、肺等重要脏器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黄附子汤     
正《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曰:"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由大黄、附子、细辛三味成方。传统认为本方是温下剂,因为张仲景原文就是"此寒也,以温药下之"。但如果是寒积,直接用巴豆温下可也,何必三味同用,寒热相制。对张仲景的原文往往要"从无字处着眼",温经汤、黄土汤等传统的温药方剂,实际上是寒热并用的,实质是这些方剂基本都是针对肿瘤寒热胶结的病机,很少纯寒纯热形成肿瘤者,纯寒纯热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