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评价不同全乳腺放射治疗技术的剂量学优缺点。方法选取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10例,均为女性,年龄25~58岁,中位年龄42岁。用常规切线野、野中野调强、多野调强3种技术设计全乳腺放射治疗计划并进行剂量学对比。结果与常规切线野计划比较,野中野调强计划99%靶区体积含盖剂量从(4640±72)cGy增加到(4753±25)cGy;剂量不均匀指数从1.104±0.017下降到1.060±0.008。常规切线野计划与野中野调强计划在危及器官受量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野中野调强计划与多野调强计划在靶区剂量分布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野中野调强计划比较,多野调强计划中心脏接受高于10Gy剂量的体积(V10)从(13.0±8.5)%增加到(53.3±22.7)%;同侧肺的V10从(25.2±3.4)%增加到(42.7±3.7)%;对侧乳腺、对侧肺、非特异正常组织的V5分别从(1.9±3.1)%增加到(32.6±2.3)%、从0到(18.5±8.3)%、从(9.9±1.0)%到(32.1±3.6)%。结论野中野调强技术较常规切线野技术明显改善靶区剂量分布;在此基础上多野调强技术未能明显进一步改善靶区剂量,但增加正常组织照射。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两种常见的乳腺癌术后逆向调强放疗治疗计划在靶区和危及器官上的剂量差异性,寻求乳腺癌术后调强放疗较佳的治疗计划。材料与方法:随机选取6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患者,应用Pinnacle 7.6c计划系统,设计患侧乳腺切线方向小角度展开入射的4野逆向调强计划和入射角度在患侧乳腺平面内均分的5野调强计划,在计划靶区满足处方剂量的前提下,比较分析两种逆向调强计划靶区的适形度和剂量均匀性;肺的V30、V20和平均剂量,心脏的V30和平均剂量等剂量学指标。结果:通过对6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逆向调强计划设计中两种计划的比较发现,4野逆向调强计划对心脏和肺保护较好,而5野逆向调强计划能够给靶区带来较佳的适形度和剂量均匀性。结论:乳腺癌术后逆向调强计划的设计必须与临床紧密结合,对于基本状况良好且心肺功能较好且的患者,可以考虑用5野逆向调强计划;对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则应优先考虑切线方向适度展开照射野入射角度的4野逆向调强计划。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I期乳腺癌保乳术后三种常见的放射治疗方式在剂量学上的优劣。方法:选择33例接受保乳手术的T1N0M0 I期乳腺癌病例,其中左侧乳腺癌25例,右侧乳腺癌8例,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为每例患者设计常规切线野(CR),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野(3D-CRT)以及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野(IMRT)三种全乳放射治疗计划,处方剂量均为DT50 Gy/25次。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 volume histograms,DVH)来比较3种计划中计划靶体积(planning targetvolume,PTV)、危及器官(organs at risks,OARs)的剂量学差异。结果:在三种计划靶区覆盖度的比较中,CR计划的PTV接受处方剂量的95%的体积要明显小于3D-CRT和IMRT,三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在三种计划剂量均匀性的统计中,IMRT明显优于CR和3D-CRT,三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MRT)作为一种目前较为先进的放射治疗技术,其在Ⅰ期乳腺癌保乳术后的辅助放射治疗中在靶区覆盖率以及靶区内剂量的均匀性上均体现出了剂量学的优势,并且对于同侧肺以及心脏的照射体积也显著低于常规...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容积旋转调强(vMAT,美国瓦里安公司商品名为RapidArc)与9野固定野调强(IMRT)两种放射治疗技术在宫颈癌术后放疗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采用两种治疗技术对10例宫颈癌术后患者设计计划,处方剂量设置为46ay/23次.危及器官限量参考临床常规要求,靶区接受标准为95%处方剂量要包绕97%以上靶区体积。比较两种技术的剂量体积直方图、治疗时间、机器跳数、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分布差异。结果:RapidArc技术靶区平均剂量略高于9IMRT技术.且具有统计学意义,靶区均匀性、适形度、危及器官受量相比9IMRT技术,虽然都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RapidArc技术机器跳数较9IMRT减少63.6%,平均治疗时间节省70%。结论:RapidArc技术在剂量学分布上与9IMRT技术相当或略有优势,治疗时间及机器跳数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TrueBeam加速器的射野跟随功能在鼻咽癌固定野调强放疗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10例鼻咽癌患者.分别对每位患者设计四个计划.分别为固定野调强组的dIMRT-JT和dlMRT计划,容积旋转调强组的RapidArc—JT和RapidArc计划。dIMRT-JT和RapidAre-JT为使用射野跟随功能的计划,dIMRT和RapidArc为不使用射野跟随功能的计划。分别比较使用和不使用射野跟随功能的治疗计划.患者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结果:固定野调强计划,在使用和不使用射野准直器跟随功能,其靶区的剂量学参数差别不大,但是脑干、脊髓、晶状体、腮腺等危及器官都有较大改善,脑干和脊髓的D,。剂量分别降低了3.3%和4.2%,左、右两侧晶状体的D。剂量分别降低了38.7%和40.6%,左、右两侧腮腺的平均剂量D一分别降低了6.3%和6.4%;P〈0.05,有统计学意义。容积旋转调强计划,在使用和不适用射野准直器跟随功能时,靶区和脑干、脊髓及腮腺等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很小,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左、右两侧晶状体的D。剂量分别降低了6.9%和7.2%;结论:鼻咽癌固定野调强放疗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中,使用TrueBeam加速器的射野准直器跟随功能,可以在保证靶区剂量分布不变的前提下,降低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尤其在固定野调强放疗中,使用射野准直器跟随功能的计划其剂量学优势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一种乳腺癌术后放疗计划设计方案,用于乳腺区与锁骨上区同时照射时,改善接野处剂量分布不均匀的 情况。方法:选取10例已完成治疗的乳腺癌病例,均需进行锁骨上区和乳腺区照射。常规设计方案包括锁骨上区设计3 野调强放疗计划和胸壁乳腺区设计混合调强计划。本研究保持常规计划设计方案不变,在乳腺区与锁骨上区的接野处采 用野中野设计方案,通过调节子野的叶片位置,形成剂量跌落梯度。比较两种方案计划的剂量学差异,靶区的剂量学参数 包括计划靶区(PTV)和PTV_J的Dmax、Dmin、均匀性指数(CI)和适形度指数(HI),PTV_J为接野处沿头脚方向2 cm勾画的 PTV的体积。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包括患侧肺的V5、V20、V30和Dmean,心脏的Dmean,健侧乳腺的V20和Dmean以及脊髓的 Dmax。结果:和常规设计方案相比,改良后设计方案接野处的CI和HI得到明显改善(P<0.05),整体靶区的CI和HI比较无 明显差别(P>0.05),危及器官的剂量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改良的设计方案能在不影响其他结构的剂量分 布情况下明显改善接野处剂量分布,可用于临床乳腺癌放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乳腺癌放疗中,采用传统切线野、适形和调整等中心三种照射技术对改善靶区剂量均匀性和保护正常组织的作用.以改进放射治疗方法。方法:随机选择6位行全乳放疗的乳腺癌患者,为每位患者各设计上述的三种照射技术的治疗计划.给予90%PTV靶体积45Gy的处方剂量,分别比较它们的靶区平均剂量、剂量均匀性指数、重要器官平均剂量.以及剂量分布图和DVH图。结果:三种技术靶区剂量均匀性方差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调整等中心技术的靶区均匀性最好,而传统的切线照射技术最差。三种技术在保护重要器官上其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调整等中心技术对肺组织保护得最好。结论:通过调整靶区等中心能够提高靶区剂量均匀性,有效降低重要器官的受量,提高乳腺癌的控制率,而且此法简单易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动态多叶光栅(DMLC)调强放射治疗与分步照射(SS)调强放射治疗的剂量学差异,为DMLC调强放射治疗在宫颈癌放射治疗中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例经病理确诊的宫颈癌患者,年龄41~69岁,平均年龄53岁。分别使用DMLC调强技术和SS调强技术进行放射治疗计划设计,然后对两种放射治疗计划进行剂量学的对比,主要比较了剂量体积直方图、靶区剂量分布、危及器官受量、机器跳数和实际治疗时间。结果 DMLC调强放射治疗计划与SS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对靶区的覆盖程度是基本一致的,但最大剂量、均匀指数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11.686、-4.243,P 0.05),DMLC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的靶区剂量更均匀、最大剂量更低。对于危及器官的受量,膀胱、直肠4 500 cGy剂量的受照体积,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69、-5.029,P 0.05),DMLC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的受照体积更少。对于膀胱、直肠、小肠、股骨头和乙状结肠的平均剂量,小肠的3 000 cGy、4 000 cGy剂量的受照体积,以及股骨头的最大剂量,虽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DMLC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均低于(少于)SS调强放射治疗计划。DMLC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的单次机器跳数高于SS调强放射治疗计划,但DMLC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的单次治疗时间更少。结论宫颈癌DMLC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和SS调强放射治疗计划都能满足临床要求,但DMLC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的靶区剂量均匀性更好,对危及器官的保护也更好,且大大缩短了单次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在鼻咽癌逆向调强(IMRT)中两组鼻咽癌患者,用均匀9野、7野及7野非共面调强在相同条件下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28例鼻咽癌病例,分成两组,其中9野调强14例,7野调强14例,对其分别采用各自组中相同的物理调强参数,在TPS上计算需对比的设野方案计划,然后试图探讨相同计划下不同设野对靶区和重要器官的影响。结果:两组病患调强结果显示,非共面7野的靶区的最高剂量要稍大于9野,最小剂量要低于9野,7野的适形度要略差于9野,但两者差异几乎不明显,对于危及器官,9野与7野没有明显差异,在统计意义上没有显著意义。结论:对于鼻咽癌肿瘤病人,9野和7野调强在各自的条件约束下都能完成较好的计划,靶区适形度和靶区覆盖率也相差不大,综合考虑物理及生物效应,对于靶区较大的病患建议使用9野调强,对于需要特别保护晶体,7野非共面计划比较合理,对于较小肿瘤用7野照射计划相对效益更高,但总的来说照射野角度的不同对计划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明显,物理优化条件的好坏几乎决定了计划本身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中不同的瘤床同期加量(SimuRaneous Integrated Boost,SIB)技术剂量学特点,探讨其对靶区和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影响。方法:选择12例接受保乳术的乳腺癌患者.为每例患者设计三种瘤床同期加量的放疗计划:适形野中野x射线瘤床加量计划(FIFx)、适形野中野电子线瘤床加量计划(FIFE)以及适形野加调强野的混合调强(HybridIMRT)计划,靶区PTV1、PTV2的处方剂量分别为50Gy和60Gy。比较各计划中靶区剂量特点和患侧肺、对侧乳腺及心脏受照剂量以及机器跳数的差异。结果:当瘤床深度大于4.5cm时,FIFE计划中PTV:的最小剂量显著降低,剂量均匀性明显变差;HybridIMRT的靶区适形指数明显高于其他两种计划(P〈O.05),患侧肺及心脏受到的高剂量照射体积明显减少(P〈0.05),低剂量受照体积在各计划中并无统计学差异;HybridIMRT的机器跳数较FIF_X和FIF_E分别减少43.8%(P〈0.05)和21.8%(P〈O.05)。结论:在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中,当瘤床深度大于4.5cm时采用电子线进行加量容易造成瘤床深部的剂量不足。采用混合调强的瘤床同期加量技术能提高靶区剂量适形度,并能在不增加患侧肺和心脏低剂量受照体积的条件下显著降低其高剂量受照体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剂量学上比较三维适形(3DCRT)、适形调强(IMRT)和容积弧形动态调强(VMAT)3种放疗技术在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的优劣。方法:对10个病例统一标准勾画临床肿瘤靶区(CTV)、危及器官(OAR)、计划靶区(PTV)并做计划,比较3种技术间参数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MRT和VMAT计划的PTV剂量覆盖均较3DCRT改善(p〈0.05),而前两者间的PTV剂量覆盖、热点区域和不均匀指数(HI)均无显著差异(p〉0.05)。IMRT和3DCRT的心、左肺平均剂量无显著差异(p〉0.05)。VMAT的心脏和左肺放射暴露明显高于其它2种技术(P〈O.05)。结论:在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中,IMRT较3DCRT和VMAT有明显剂量学优势。CTV位移界定对胸部靶区和危及器官放射暴露影响显著,需对其进行个体化定量与最小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射野数目的多少在调强放射计划中直接影响着靶区的适形性(conformity),均匀度(uniformity)以及对周围危及器官(organs at risk,OAR)的保护。本文就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对不同射野数目进行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的比较。方法:回顾继往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病例,从中挑选5位患者,运用5,7,9个射野的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同时对IMRT的靶区运用200 cGy/fx,30fx总共60 Gy剂量,比较在这个给定相同的剂量的条件下,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 volumehistograms,DVH),等剂量曲线分布(iso-dose distributions)以及靶区的适形指数(conformity index,CI)等来比较各个计划中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以及危及器官(OARs)的剂量学差异。结果:随着射野数目的增加靶区适形度以及等剂量线分布越来越好。7、9个射野对肺的损伤也不像想象中那么大。甚至7、9野的IMRT在肺的V20更低。结论:相比5个射野的IMRT计划,7个射野能提供更好的适形度和均匀性,以及对肺组织的保护;而相比9野计划,7个射野能运用更短的治疗时间和更少的加速器跳数(monitor unite,MU),减少器官运动对靶区剂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乳腺癌保乳术后常规放疗(CR)、三维适形(3D-CRT)放疗、直接子野优化调强适形(DMPO-IMRT)放疗靶区剂量分布及危及器官受照体积等方面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10位乳腺癌患者,为每位患者设计上述三种照射技术的治疗计划。处方剂量为50 Gy/2 Gy/25次。所有计划都使95%靶区体积达到处方剂量要求。根据积分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靶区受量和相关正常器官受量的差异和剂量分布。结果:三种技术靶区均匀性指数(HI)和适形度指数(CI)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49,P=0.001),其中尤以DMPO-IMRT的指标最佳。与CR相比,3DCRT降低了患侧肺、对侧乳腺和心脏在各个剂量区的受照体积,而DMPO-IMRT增大了患侧肺(V20、V30除外)、对侧乳腺和心脏的受照体积。与3DCRT相比,DMPO-IMRT增大了患侧肺(V30除外)、对侧乳腺和心脏的受照体积。结论:与CR相比,3D-CRT和DMPO-IMRT改善了靶区的均匀性和适形度。与此同时,3DCRT降低了本研究中各个剂量区危及器官的受照体积,DMPO-IMRT在降低患侧肺高剂量受照体积的同时,增大了患侧肺、对侧乳腺、心脏的低剂量受照体积。  相似文献   

14.
组织等效补偿膜对调强放射治疗的剂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组织等效补偿膜对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剂量影响。方法选择12例浅表鼻腔癌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26~66岁,平均年龄47.7岁。将传统扇形束CT加有虚拟组织等效补偿膜,形成调强计划planA;将调强计划planA移植到做过电子密度刻度的、加有实物组织等效补偿膜的相应锥形束CT(cone-beam CT),直接剂量计算形成planB;将planA复制并去掉虚拟组织等效补偿膜,以同样的靶区处方剂量和目标函数进行优化后剂量计算形成planC。最后将3组计划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及其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定量分析。结果①不加组织等效补偿膜的浅表肿瘤调强治疗计划planC中临床靶区(CTV)受量很差,平均V95%为91.4%,且重要器官严重超过耐受剂量,相应的治疗计划根本不能用于临床。②对于IMRTplanA加系统虚拟组织等效补偿膜确实可以增加浅表肿瘤靶区剂量,其CTV平均V95%为99.8%,且能消除计划内高剂量区。③IMRT计划执行时planB中实物组织等效补偿膜虽与虚拟组织等效补偿膜有一定差异,但确实能使肿瘤靶区受到充分的照射剂量,其CTV平均V95%为99.1%,对浅表肿瘤靶区所受的剂量影响较小,对重要器官所受的剂量影响稍较大且不存确定性。结论正确合理地使用组织等效补偿膜进行逆向调强计划优化确实能得到满意的浅表肿瘤剂量分布,并也能使浅表的肿瘤得到很好的放射治疗,但对重要器官所受的剂量影响稍较大且存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各向异性分析算法(AAA)与光子笔形束卷积(PBC)算法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9例食管癌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54-68岁,平均年龄61岁。用瓦里安Eclipse 8.6治疗计划系统设计5野均分逆向调强计划,分别用AAA和PBC算法模型计算并利用COMPASS进行剂量验证。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比较靶区、肺、心脏和脊髓照射剂量和体积。数据应用SPSS15.0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大体肿瘤区(GTV)的均匀性指数(HI)、适合度指数(CI)、Dmean及计划靶区(PTV)的HI,AAA结果均优于PBC算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AA双肺各指标差值为-0.02%~-1.87%,即低估了肺2%以内的受量。PBC算法双肺各指标差值为-3.95%~1.05%,低剂量区(V5~15)低估了肺4%以内的受量,高剂量区(V20~30)则稍高估。对于脊髓,AAA和PBC算法分别高估了1.57%、4.49%。两种算法都低估了心脏的受量,但AAA相对准确。结论食管癌放射治疗中采用AAA优于PBC算法。  相似文献   

16.
Uncertainties in tumor position during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 plan optimization are usually accounted for by adding margins to a clinical target volume (CTV), or additionally, to organs at risk (OAR). The former approach usually favors target coverage over OAR protection, whereas the latter does not account for correlation in target and OAR movement. We investigate a new approach to incorporate systematic errors in tumor and organ position. The method models a distribution of systematic errors due to setup error and organ motion with displaced replicas of volumes of interest, each representing the patient geometry for a possible systematic error, and maximizes a score function that counts the number of replicas meeting dose or biological constraints for both CTV and OAR. Dose constraints are implemented by logistic functions of Niemierko's generalized model of equivalent uniform dose (EUD). The method is applied to prostate and nasopharynx IMRT plans, in which CTV and OAR each consists of five replicas, one representing no error (the position in the planning CT) and the other four discrete systematic setup displacements in one dimension with equal probability. The resulting IMRT plan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from two other EUD-based optimizations: a standard planning target volume (PTV) approach consisting of a single replica of each OAR in the planned position and a single PTV encompassing all CTV replicas, and a PTV-PRV approach consisting of a single PTV and a single planning risk volume (PRV) for each OAR encompassing all replicas. When systematic error is present, multiple-replica optimization provides better critical organ protection while maintaining similar target coverage compared with the PTV approach, and provides better CTV-to-OAR therapeutic ratio compared with the PTV-PRV instances where there is substantial PTV-PRV overlap. The method can be used for other systematic errors due to organ motion and deformation.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在胸腺瘤术后放射治疗中分别采取调强放射治疗(IMRT)技术和容积弧形调强放射治疗(VMAT)技术的剂量学特点,并进一步指导胸腺瘤的放射治疗计划设计。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10例行放射治疗的胸腺瘤术后的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38-63岁。中位年龄56岁。分别在治疗计划系统(TPS)上勾画大体肿瘤靶区(GTV)、临床肿瘤靶区(CTV)和计划肿瘤靶区(P11V)。术后胸腺瘤放射治疗处方剂量为5000cGy,分别采取IMRT和VMAT技术设计治疗计划,由TPS得到正常组织、危及器官的受累剂量和靶区与处方剂量分布的一致性,并列表比较。结果IMRT的计划靶区的适形指数(CI)和均匀性指数(HI)分别为0.78和1.11,VMAT计划的CI和HI为O.87和1.07。VMAT相比较IMRT在靶区剂量的适形性和不均匀性均稍优于IMRT(P=0.012,P=0.047)。在并型器官如肺组织的低剂量体积(V5、V10)上,VMAT比IMRT对肺组织产生更大的损伤,分别为69.26%和64.68%(P〈0.05)、47.52%和44.93%(P〈0.05)。对于脊髓的最大剂量.VMAT为20.51Gy,IMRT为31.66Gy;心脏的V40和V50,VMAT和IMRT相应的值为10.64%和15.08%、4.39%和8.15%;食管的最大剂量,VMAT和IMRT相应的值为38.67Gv和44-30Gy。可以看出VMAT在保护正常器官方面均优于IMRT。结论对于肿瘤靶区偏中心、体积较小、压迫正常肺组织较小的患者,采取IMRT的治疗方式可以更好地保护正常和危及器官:但是对于肿瘤靶区体积较大、中心型、压迫正常肺组织较大的患者,采取照射范围较大的VMAT更加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调强放射治疗(IMRT)与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中下段食管癌的心脏和冠状动脉的受量。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2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采用Monaco治疗计划系统,所有患者分别制作五野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及三野3D-CRT计划,处方剂量均为PTV:60 Gy/30 f。比较五野IMRT和三野3D-CRT计划的DVH、靶区适形度(CI)、心脏,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的受量。结果:调强放射治疗计划与3D-CRT计划相比,明显降低了心脏平均剂量(23.01 Gy与28.3 Gy)和V30(24.4%与61.0%),右冠状动脉平均剂量也有显著的降低(平均剂量23.8Gy与35.5 Gy),而左冠状动脉平均剂量没有表现出显着改善(平均剂量11.2Gy与9.2Gy)(p〉0.05)。调强放疗显著改善了适形指数。结论:IMRT治疗与3D-CRT相比明显改善了心脏的平均剂量及V30。调强放疗计划与3D-CRT治疗计划相比使心脏V30减少了约40%,同时降低了右冠状动脉受量,这表明调强放射治疗可显着改善放疗诱发的心脏及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调强放疗具有更好的适形度。这将是长期的研究以确定放疗将如何影响冠状动脉心脏疾病的发展和其他心脏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三维适形治疗计划(3DCRT)和调强治疗计划(IMRT),评价不同计划方案在剂量学上的差异性,确定患者选择合适的放射治疗方式。方法:对2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别制定三维适形治疗计划和调强计划,对它们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和危及器官的保护进行评估。结果:IMRT治疗计划的以下指标优于相应的3DCRT计划:(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V参数(Dmean、Dmin、Dnex)适形指数(CI);异质性指数(HI);平均肺剂量(MLD)、肺V10-V30及肺正常组织并发症发生率(NTCP);食管Dmean、V55及食管的早晚期正常组织并发症发生概率(NTCP);心脏V4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V5;食管V35;心脏的Dmean及NTCP;脊髓的Dmex及NTCP。结论:和三维适形治疗计划相比,调强计划能有效降低危及器官的高剂量区,尤其对靶区形状极不规则的肿瘤有了解决的方案,在保护正常组织器官方面显示出较明显的优势。为靶区剂量提升创造了空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比较脑转移瘤三维适形放疗(3D-CRT)、调强放疗(IMRT)和简化调强放疗(sIMRT)技术靶区剂量分布均匀性、适形度,危及器官受照体积、剂量,以及实施治疗的机器跳数,对比三者放疗技术的剂量学差异,探讨sIMRT应用于脑转移瘤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针对10例脑转移瘤患者分别设计3种放疗计划: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和简化调强放疗。保证靶区和危及器官满足临床要求前提下,分别比较3种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靶区均匀指数和适形指数、危及器官受照剂量、机器跳数(MU)等,探讨其剂量学差异。结果:3种照射技术均满足临床要求,靶区(PGTV)均匀指数三者没有差异。靶区(PTV)均匀指数sIMRT逊于IMRT,但与3D-CRT无差异。靶区(PGTV、PTV)适形指数sIMRT逊于IMRT而强于3D-CRT。危及器官的保护例如左、右晶体和脑干,sIMRT优于3D-CRT但与IMRT无区别,对左、右视神经和视交叉的保护,IMRT最好,sIMRT和3D-CRT差异不大。机器跳数(MU)以IMRT最多,sIMRT居中,3D-CRT最少,但3D-CRT二程计划增加照射次数,提示实际治疗时间以sIMRT最优。结论:sIMRT可减轻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缩短治疗时间,节省资源,是一种性价比较高的放疗技术,适用于脑转移瘤放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