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利用meta分析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CRC)及癌前病变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系统检索国内外中、英文文献,提取与ESD治疗早期CRC及癌前病变术后迟发性出血相关指标的病例数据,通过计算OR值及95%CI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有35篇原始研究纳入meta分析,结果显示有5个指标与术后出血的发生风险显著相关,分别为高血压合并症(P=0.036,OR=1.43)、肿瘤位置(直肠vs.结肠:P<0.001,OR=3.40)、肿瘤大小(≥4cm vs.<4cm:P=0.035,OR=3.27)、病理分型(P=0.010,OR=1.59)以及纤维化(P<0.001,OR=3.56).结论 合并高血压病史以及体积较大、病理较恶性且伴有严重黏膜纤维化的直肠肿瘤可能是ESD治疗早期CRC及癌前病变术后迟发性出血的显著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患者内镜治疗后并发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86例结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内镜治疗,术后连续观察3 w,将发生迟发性出血患者纳入发生组,未发生迟发性出血患者纳入未发生组,记录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性别、病程、息肉大小、病灶位置、有无高血压、病理类型,分析结肠息肉患者内镜治疗后并发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的86例结肠息肉患者中,内镜治疗后并发迟发性出血患者16例;经单因素分析显示,结肠息肉内镜治疗后并发迟发性出血与年龄、病程、BMI、性别无关(P>0.05),可能与息肉大小、病灶位置、高血压、病理类型有关(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息肉>1 cm、病灶位于右半结肠、有高血压、腺瘤性息肉是导致结肠息肉患者内镜治疗后并发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结肠息肉患者内镜治疗后并发迟发性出血的风险较高,息肉>1 cm、病灶位于右半结肠、有高血压、腺瘤性息肉是患者并发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肠镜下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资料,总结其危险因素及出血患者处理方法,为防治术后迟发性出血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行肠镜下息肉切除术的1 243例患者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息肉大小、部位、术后病理并评估出血患者术后处理方法。结果 1 243例行肠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术患者中14例发生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1.13%。出血组有1例发生再次迟发性出血;有2例在迟发性出血止血后,因再次血便而行第3次肠镜检查。迟发性出血发生的时间为(4.73±2.49)d。出血组息肉好发部位为直肠(7/14,50%)。出血组息肉直径为(16.65±4.91)mm,大于未出血组的(8.07±4.23)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比例高于未出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中幼年性息肉和管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多见(P0.05)。出血组患者创面经荷包缝合、止血夹夹闭、电凝止血或注射止血后均达到止血效果。结论患者年龄大、伴高血压或糖尿病,息肉较大、位于直肠,幼年性息肉或管状腺瘤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是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在发生迟发性出血时,在肠镜下根据创面不同选择荷包缝合、止血夹夹闭、电凝、注射止血均能达到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建立胃肠功能障碍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老年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胃肠功能I-FEED评估结果分为障碍组及非障碍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基于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200例患者中,75例发生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为32.50%,年龄大、吸烟史、心血管疾病、术前贫血、术前CA19-9水平高、手术时间长及术前不完全肠梗阻是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胃肠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术前营养评分是保护因素(P<0.05)。H-L检验结果显示,预测模型区分度较好。结论 老年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较多,应针对影响因素采取干预措施,以减少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改善手术预后。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面肌痉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MVD)后出现迟发性面瘫的影响因素,以期为降低MVD术后出现迟发性面瘫的风险提供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34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迟发性面瘫将其分成术后面瘫组(29例)和术后无面瘫组(105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饮酒、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术前病程、术中Telfon棉用量、责任血管类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面肌痉挛患者行MVD术后出现迟发性面瘫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饮酒、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术前病程、术中Telfon棉用量、责任血管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术前病程 5年、Telfon棉用量 3片和责任血管为面神经供血动脉是面肌痉挛患者行MVD术后出现迟发性面瘫的危险因素(P 0. 05)。结论 患者术前病程越长、术中Telfon棉用量越多、责任血管为面神经供血动脉(小脑前下动脉),MVD后出现迟发性面瘫的可能性越大。MVD中应尽量轻柔操作,保护面神经及其供血动脉,术后应及时应用改善血管循环药物缓解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患者内镜治疗非治愈性切除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在我院收治的86例EG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进行病灶切除.根据ESD术后疗效差异将患者分组为非治愈性切除组和治愈性切除组.计算非治愈性切除率,分析影响EGC患者内镜治疗非治愈性切除率的相关因素;分析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86例EGC患者中,符合治愈性切除的有63例,非治愈性切除的有23例,非治愈性切除率为26.74%.非治愈性切除组与治愈性切除组在肿瘤直径、位置、肿瘤为凹陷型、组织分化、出血、皱襞中断、淋巴结转移和浸润程度比较上有明显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3 cm(OR=2.962)、组织中分化(OR=2.869)、有淋巴结转移(OR=2.713)、浸润程度在黏膜下层(OR=2.617)均为影响EGC患者内镜治疗非治愈性切除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直径≥3 cm、组织中分化、有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在黏膜下层均为影响EGC患者内镜治疗非治愈性切除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处理食管黏膜病变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处理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分别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内镜检查及病理诊断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35例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60岁。对患者行内镜下治疗,观察术中出血、穿孔及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情况,统计病灶完整大块切除率与组织学完全切除率,通过随访评价复发或转移情况,对内镜治疗短期效果进行初步评价。结果完成ESD操作28例,7例(20.0%)改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切除,手术耗时20~125min,平均耗时65 min。颈部气肿1例,术中穿孔2例(5.7%),术中少量出血8例(22.9%),术后延迟性出血1例。组织学治愈26例(74.3%)。除2例手术治疗外,32例完成随访,1例(3.3%)失访。随访4~2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随访中,3例复发,复发率9.4%(3/32),3例发生术后食管狭窄包括1例复发病例。结论 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直肠癌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于2004年3月~2011年3月我普外科共行98例直肠癌根治术,术后并发LDVT患者6例.结果 6例LDVT患者中5例经抗凝、溶栓、祛聚治疗后患肢静脉回流实现再通,1例患者行导管取栓术成功.结论 LDVT是直肠癌术后严重并发症,术前严格控制高危因素,术中正确操作,术后勤于病房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预防、治疗并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探讨处理方法,提高早期预防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了我科近3年收治的72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病例,其中因症状加重进行复查CT52例,主动性复查20例。结果本组行手术治疗34例,死亡率12.5%,保守治疗38例,保守治疗无死亡,重残和轻残者均为手术组病人。结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与是否存在颅骨骨折、早期强力脱水、对冲伤损伤程度有关。对存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在外伤后6~9h内复查头颅CT,一旦确诊,应予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早期食管癌患者99例,将其中以ESD为治疗方案的52例患者纳入ESD组,同期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的47例患者纳入EMR组,分析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情况、病灶切除效果、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与EMR组比较,ESD组手术时间和术后禁食时间较长,最大病灶直径较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病灶整块切除率及病灶完全切除率均高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术后12个月复发率低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直径较大的早期食管癌具有剥离病灶彻底、复发率较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及影响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行STER治疗的251例胃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STER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情况。依据STER术后有无出血将患者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间质瘤STER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251例胃间质瘤患者均顺利完成STER,整块切除率达100%(251/251),未见肿瘤残留,随访1年未发现远处转移、新发肿瘤或死亡病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239例(95.2%) CD117阳性,241例(96.0%) DOG-1阳性,134例(53.4%) CD34阳性,16例(6.4%) S-100蛋白阳性;术后12 h~14 d发生创面出血的患者有27例(10.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变部位、瘤体最大径、术中明显出血、手术者操作熟练程度是与STER术后出血有关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部位为贲门—胃底、瘤体最大径≥4 cm、手术者操作不熟练是STER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TER治疗胃间质瘤效果理想,但术后出血的发生率较高,影响STER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病变部位、瘤体最大径、手术者操作熟练程度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143例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75岁年龄为界分组,其中观察组(大于或等于75岁)47例,对照组(小于75岁)96例,比较2组患者一般情况、术中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探讨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手术切缘长度、严重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及术后30 d死亡率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大于或等于75岁和手术时间超过350 min是术后总并发症增多的危险因素(P0.05),手术时间超过350 min和合并糖尿病是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只要严格选择病例,手术前后注意监测并积极处理合并症,熟练操作,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老年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ET延迟显像在腹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164例18F-FDG PET扫描腹部有局灶性葡萄糖代谢增高灶的病人经饮水、进食1~3小时后进行了腹部延迟显像.根据延迟显像SUV(标准摄取值)变化,病人分为二组:A组(18例)延迟显像SUV值增高;B组延迟显像SUV值降低或病灶消失.两组病例进行随访.结果 A组10例经病理、余8例PET所示病灶均得到CT/MR证实为恶性病变.B组未发现腹部恶性肿瘤改变.通过延迟显像,164例中筛选出18例高度怀疑结直肠癌患者. 结论延迟显像可显著提高PET诊断结直肠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发生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术后再出血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1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搜集术后再出血可能存在关联性的相关因素,总结高危因素。结果经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收缩压、GCS评分、出血量、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以及是否使用镇静镇痛药物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 0. 05);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收缩压、GCS评分、出血量以及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P 0. 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存在诸多的影响因素;围手术期收缩压较高、意识障碍程度较深、出血量较多、凝血功能障碍是术后发生再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羊水栓塞(AFE)是极其严重的分娩并发症,亦是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迟发性羊水栓塞因缺乏急性羊水栓塞典型的临床表现,很容易误诊为宫缩乏力性出血而延误治疗.现将我院发生的1例因迟发性羊水栓塞死亡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结直肠癌发病率高,逐年上升,肝脏作为结直肠癌远处转移的常见部位,有近25%的结直肠癌患者在首次就诊时已出现肝转移,也有近20%的患者在结直肠癌术后发生肝转移[1].本研究收集了我院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接受根治术治疗的老年直肠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患者实施根治术后出现肝转移情况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颅内动静脉畸形(cAVM)行血管栓塞治疗术后出血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脑外科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cAVM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观察其术后1周颅内出血发生情况,比较出血及未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及畸形血管团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究cAVM栓塞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cAVM栓塞术后出血发生率为17.78%,多于术后3 d内发生,以脑实质出血最常见。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史、出血史、畸形血管直径、深静脉引流、合并动脉瘤、栓塞体积、引流静脉栓塞及术后血压未达标与术后出血有关(P<0.05),而性别、年龄、癫痫史、畸形血管位置、S-M分级、栓塞时间及术后使用脱水剂与术后出血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出血史、深静脉引流及引流静脉栓塞是血管内栓塞术后颅内出血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结论出血史、深静脉引流及引流静脉栓塞是cAVM栓塞术后出血的独立性危险因素,正确认识并在手术过程中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有利于降低栓塞出血并发症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120例结直肠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取传统营养方法。比较2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营养状况、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 05)。2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术后2 d血清转铁蛋白(TRF)、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水平较术前1 d显著降低(P 0. 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术后8 d血清TRF、ALB、PA水平较术后2 d显著升高(P 0. 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能够加快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况,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李鑫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2,44(6):1000-1002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183例为研究对象.记录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疗效及出血情况,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183例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术后共有9例出血,出血率为4.91%.性别、年龄、肿瘤直径不是影响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出血的单因素(P>0.05).合并肝硬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Child-PughB/C级、血小板数量减少及再次行微波消融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出血率更高(P<0.05).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肝硬变、凝血酶原时间、Child-Pugh分级及血小板数量是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微波消融次数不是术后出血的因素(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为凝血功能障碍、合并肝硬变、血小板减少及Child-PughB/C级;对于出血高危素患者,需慎重行微波消融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病理组织学生长方式对肝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肝转移瘤切除术后3年无进展生存期(PFS)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并进行手术完整切除的肝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111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排除不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例,最后入组患者共80例。根据组织学生长方式国际专家共识标准,评估其肝转移瘤的组织学生长方式类型。通过χ2或Fisher确切检验分析组织学生长方式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组织学生长方式的肝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3年PFS的差异,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其3年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入组80例患者,其中促纤维组织增生型43例(54%)、替代型32例(40%)、推挤型3例(4%)、混合型2例(2%)。组织学生长方式与患者年龄、性别、转移瘤发生时间、肿瘤负荷、组织学分级、是否伴有黏液分化及微卫星不稳定性等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P>0.05)。促纤维组织增生型患者的3年PFS明显优于替代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7,P=0.013)。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组织学生长方式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组织学生长方式主要表现为促纤维组织增生型和替代型。组织学生长方式为肝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独立的预后因素,故组织学生长方式需要在病理报告中明确指出,以提示临床合理选择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