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长春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失能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数据来源于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2013年)吉林省"家庭健康询问调查"中长春市的扩点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人口社会经济学特征下老年人失能情况的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人失能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调查的3 349名老年人中,视力失能占17.3%,听力失能占15.9%,行走失能占9.6%,语言失能占4.8%,伴有两种及以上失能状态占11.3%,总体上,存在失能情况的老人占31.8%。有照顾需求的占失能老人群体的85.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乡居住地、家庭年人均收入、经济来源和是否患慢性病是影响60~69岁老年人失能影响因素,家庭年人均收入、经济来源和是否患慢性病是影响70~79岁老年人失能影响因素。结论长春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失能情况严峻,且照顾需求较高。家庭、社会和政府应给予失能老人心理和物质、经济帮扶,国家应创造方便失能老人参与社会的支持环境,并尽快推出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失能老年人对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院)养老两种养老模式的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石河子市529名失能老年人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结果 20.2%失能老人选择机构养老,79.8%失能老人选择家庭养老;经Logistic回归分析,居住方式、失能时间、不良心理状况、近一年有无住院是影响失能老人养老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结论 我国应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模式,即在加强家庭养老功能的同时,积极推广以社区为主的居家养老体系,并以正式照顾为补充,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并分析石河子地区失能老人跌倒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长期照护服务需求。方法于2016年3~8月随机抽取石河子地区失能老人4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自拟调查问卷收集所有研究对象一般资料,以老年人接受调查为起点,记录6个月跌倒情况。根据是否跌倒分为对照组(未跌倒)和研究组(跌倒),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分析跌倒的相关危险因素。同时采用自拟照护服务需求调查问卷对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服务需求进行调查。结果 400例失能老人中,有172例在6个月内跌倒,跌倒率高达43.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独居、步态不衡、尿失禁、频繁如厕、听力下降、视力下降、使用辅助器械、高血压、糖尿病、担心跌倒是失能老人跌倒的危险因素(OR值1);影响失能老人理想护理方式选择因素依次为离家远近(72.00%)、情感关系(59.50%)及护理费用(59.50%);失能老人希望得到照护服务内容依次为日常生活照顾(75.50%)、医疗护理(70.50%)、聊天(67.50%);在"是否需要建立护理服务保障制度"这一问题中,67.00%的失能老人认为需要。结论石河子地区失能老人跌倒的危险因素众多,包括年龄、独居、步态不衡、尿失禁、频繁如厕、听力下降、视力下降、使用辅助器械、高血压、糖尿病、担心跌倒;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没有保障,相关单位应完善护理服务保障制度,以减少失能老人跌倒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失能老人家庭护理质量及其与照顾者负担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对316对失能老年人及其照顾者进行调查,内容涵盖失能老人照顾者一般资料、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质量、照顾者负担状况。结果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质量评分为(47.32±6.11)分。72名失能老人照顾者为轻度负担,189名为中度负担,55名为重度负担。照顾者个人负担、角色负担、总负担与家庭照护质量中的失能老人部分、照顾者部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通过给予照顾者照顾技能和知识支持,关注照顾者的心理状态及情绪反应,为其提供相应帮助。建立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体系,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根据失能老人的失能程度为照顾者发放照顾津贴,提供多种形式的经济支持和帮助。大力发展专业化服务养老机构,为失能老人提供照顾,缓解照顾者及整个家庭的负担,提高照护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唐山市高龄失能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及家庭、社区、社会因素对其的影响。方法于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对唐山市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5岁的老年人应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进行失能筛查,筛选出1 664名失能老人,进行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定。结果高龄失能老人身心健康状况差者1 218人(73.2%)。失能老人SF-36总均分(45.89±18.17)分,明显低于非失能老人的(56.19±19.15)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慢病情况、与子女关系、与子女交流、亲戚朋友帮助情况、邻里帮助情况、居委会提供帮助情况、医疗负担是高龄失能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失能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较差,形式堪忧,应加强支持体系构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改善高龄失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口随着年龄的增长,失能率和残障率将会迅速增加,大量有某种失能或残障的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医疗上的治疗,长期的家庭护理以及其他形式的照顾对他们更为重要.因此应对老年人口的长期护理需求是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重要挑战之一.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是指对身心功能有障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生活照料与情绪支持等长期的、连续性综合照顾服务,使老年保持自尊、自主、有一定质量的晚年生活[1].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海口市失能老人健康状况,分析其需求影响因素。方法按照随机抽样方法,收集琼山、秀英、龙华、美兰等4个样本区391例失能老人的有效问卷,采用杨茗编制的老年失能评估量表(EDAS)进行评估。结果轻度失能老年人244例(62.40%)、中度失能117例(29.92%)、重度失能23例(5.88%)、极重度失能7例(1.79%)。失能严重程度在年龄、离退休前职业、精神抑郁、居住情况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在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慢性疾病、吸烟、饮酒、运动锻炼、陪护情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需要建立一套符合失能老人的长期中医药防治体系、医疗护理体系和相应的保险制度,以保障年龄较大、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年人为重点,支持和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增加养老机构的数量及床位数,增强社会机构和社区养老的保障能力,形成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8.
新疆石河子市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了解石河子市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提高失能老人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应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对石河子市529名失能老人进行入户调查.结果 石河子市失能老人与石河子市一般老年人群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人口学资料与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失能时间、失能原因、躯体疾病、不良心理状况等因素对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P<0.05,P<0.01).结论 石河子市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低于石河子市一般老年人群.在制定老年人保健护理策略及有关事宜时,要充分考虑到失能老人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高龄失能老年人的经济照顾需求状况,探讨家庭、社区、社会多元支持体系对其的影响。方法选取某市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7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入户调查,应用经济来源量表评测高龄失能老人的经济照顾需求。结果 1 664名高龄失能老人中非常需要经济照顾者占15. 87%,最需要提供的照护者为子女。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接受过国家或社会的生活救助、接受过志愿者提供服务、接受过居委会提供服务、子女提供帮助、其他家庭成员提供帮助、配偶提供帮助、兄弟姐妹提供帮助、文化程度等是高龄失能老年人经济照顾需求的显著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高龄失能老年人经济照顾需求突出,家庭成员、社区、社会支持是高龄失能老年人经济照护的重要支柱,应构建高龄失能老人经济保障体系,完善相关制度与政策,提升整体照护水平,实现健康老龄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城市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照护者偏好与影响因素,探讨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建设与实施策略。方法对244例浙江省H市的失能老人进行访谈式问卷调查。结果失能老人照护需求依次为上门诊视与医疗护理(92.53%)、个人卫生起居服务(89.21%)、陪同出门(86.05%)、辅助康复(85.77%)、陪伴聊天(83.33%)、协助参与聚会活动(70.29%)等服务领域。失能老人根据不同的照护内容对照护者的选择存在主观偏好。失能程度、个人经济水平、家庭代际支持能力是影响失能老人选择照护内容的主要因素。结论设计多元化服务供给体系,实现多元照护力量的协同互补,发挥家庭、社区、机构等多维度的利益相关者功能,提高失能老人照护质量。  相似文献   

11.
城市社区长期照料失能老人健康现状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杭州市拱墅区长期照料失能老人的健康现状,为各级政府制定、实施相关政策,推进失能老人长期照料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文献法、现场调查法,对杭州市拱墅区长期照料失能老人的健康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杭州市拱墅区836位长期照料失能老人生存状况尚可;失能老人生活满意度不高,为12.90%,对健康的满意度比对生活的满意度更低,仅为1.09%;失能老人希望提供的社区服务需求主要有家庭康复(65.16%)、定期探访(61.05%)、帮助配药(60.00%)、家庭护理(52.68%)、健康咨询(50.53%),但对社区所提供服务的满意度仅为23.16%。结论各级政府应充分关注和重视长期照料老人的健康,制定相应政策,推进失能老人长期照料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失能老人社会支持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21年6月至10月于成都市6所三甲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由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DLs)判定为失能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自制问卷及医疗社会支持量表(MOS-SSS)、生命意义感问卷(C-MLQ)及死亡焦虑量表(T-DAS)对患者进行调查。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应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失能老人社会支持的因素。结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失能老人社会支持平均分为(60.26±12.78)分,处于较低水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生命意义感、自评家庭关系、死亡焦虑、低落情绪及婚姻状况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失能老年人社会支持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P<0.05)。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失能老人社会支持现况易被忽视,需加强关注住院老人的心理问题,提升临床护理干预手段,推动老龄社会的“适老化”转型。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改善,人口预期寿命增加,家庭规模缩小〔15〕,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及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占总人口的13.26%和8.87%〔6〕。老龄办《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数据显示: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 300万,占老年人口的19.0%,完全失能老年人1 080万,占老年人口的6.23%〔7〕。应对老年人长期护理(LTC)需求是老龄化带来的重要挑战之  相似文献   

14.
彭荣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4):3005-3008
目的研究中国高龄老人的长期护理需求满足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中国老年健康长寿调查数据,以3 608位有长期护理需求且得到帮助的80岁及以上老人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层线性模型进行分析。结果中国高龄老人的长期护理需求满足度有显著的城乡和地区差异,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个人及家庭经济状况、护理服务者的服务意愿、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和居住安排等。结论通过增加居民收入、建立护理保障制度、增加公共和私人的护理服务供给和发展社区护理等办法,满足高龄老人的长期护理需求。  相似文献   

15.
新疆石河子市失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石河子市城区失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主要相关因素,探讨失能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吴振云研究员编制的老年心理健康问卷,对640名石河子市失能老年人的心理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 石河子市失能老年人与石河子市一般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差异显著(P<0.01),失能老年人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一般老年人群.失能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总分与性别、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失能时间、医疗保障与失能程度等呈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 失能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一般老年人群,且心理问题突出,失能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社区相关人员应重视此类人群,寻求提高失能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失能老人泛指因疾病或衰老而丧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与自理老龄群体相比,失能老人身心状态依赖性更强,养老及医疗服务需求更为迫切。而就供给侧而言,不仅数量不够、供需结构不平衡,服务质量有待提升,且缺少必要的专项保障制度。在失能老人养护需求急速增长、家庭照护负担过重、有效养老供给明显滞后的中国特色老龄化背景下,探索与失能老人需求相契合的新养老模式成为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1 失能老人的特点1.1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社区居住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ADL)情况,分析影响老年人ADL的因素。方法采用2013年"上海市老年长期照护需求调查"中上海市江宁街道的调查数据,以巴特尔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估研究对象的ADL情况,分析调查对象ADL分布情况及其相关因素。结果研究对象共8 389人,年龄为(72.13±9.17)岁。其中,15.6%存在ADL损害,失能者(ADL中度及以上依赖)为3.9%;3.9%需要照护者未得到充足的照护。年龄、居住模式、慢性病患病、健康状况和得到照护情况与失能相关。结论社区居住老年人中存在一定比例的失能老人,部分老人未得到充足照护,尤其在ADL依赖等级高的老年人中。随着年龄增加,失能的风险增加。预防慢性疾病发生,尤其是预防多种慢性疾病并存,改善全身健康状况将有助于预防老年失能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老年人对家庭护理服务的支付意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用条件价值评估法调查了550例上海市居家老年人。结果 (1)支付意愿:愿意支付家庭护理服务费用的有333例(占60.5%)。四类家庭护理服务:教育指导类、辅助监测类、一般治疗性护理类和特殊治疗性护理类服务的平均支付意愿值(元/次)分别为3.00~8.00、4.00~8.00、6.00~10.00和10.00~20.00。35.6%的人最高愿意支付的金额为200~300元/月。平均最低能接受的报销为(67.24±23.55)%。(2)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经济状况越好(>4 000元/月)、有退休金、现有子女数越少、就医越不方便、患有肿瘤和建立家庭病床的老年人为家庭护理服务支付费用的意愿越强。结论老年人对家庭护理服务持肯定态度,提倡大力开展上门服务,以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中国"未富先老"的国情下,老年家庭护理服务费用的支付方式应由国家和个人共同承担,可以考虑个人缴纳10%~30%的家庭护理服务费用,政府报销70%~90%的费用。建议在经济状况较好、有退休金、现有子女数少、就医不方便、患有肿瘤和建立家庭病床的对老年家庭护理服务支付意愿较强的老年人中优先试行家庭护理服务,并逐步在其他人群中扩展开来,以促进家庭护理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失智失能老人数量日益攀升,给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与多重压力。由于我国医疗资源短缺和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失能失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长期医疗照护的老人得不到有效的照护,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期望寿命。因此,建立老年长期照护(long term care, LTC)服务体系势在必行,这也是健康老龄化国家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本文在综述目前国内外LTC现状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100例离退休老人进行社会护理学调查分析。发现从家庭、饮食、生活习惯、各种社会及体力活动,以及疾病对健康均有影响,并探讨加强老年人社会护理、医疗健康服务的社会护理处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