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州市白云区2003~2007年围产儿死亡分析及干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广州市白云区围产儿死亡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相应对策,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白云区2003~2007年围产儿死亡的相关资料。结果共有923例围产儿死亡,死亡率为9.88‰。围产儿死亡的高危因素有:缺乏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系统、基层医院产前诊断技术不高、对流动人口的监控不到位,并相应提出了降低围产儿死亡的干预措施。结论加强围产儿保健工作,有针对性地对高危孕产妇实行重点管理,提高基层妇幼保健工作水平,积极防治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阙秀华  陈益成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0):4737-4738
目的:对围产儿死亡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相应干预措施,以减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1例围产儿死亡监测资料。结果:6年间,围产儿数14 007例,共有131例围产儿死亡,围产儿死亡率9.35‰,其中常住人口围产儿死亡率为6.14‰,而流动人口的围产儿死亡率为25.83‰显著高于常住人口。先天缺陷成为围产儿死亡的首要原因。结论: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积极开展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及早发现畸形,加强高危管理,减少早产,才能有效地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通海县2000年~2007年围产儿死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影响围产儿死亡相关因素和死亡率变化趋势,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2000年~2007年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7年围产儿死亡率较2000年下降了6.81‰,早期新生儿死亡人数占围产儿死亡人数的50.47%,臀位助产和早产围产儿死亡率最高,在死亡围产儿中母亲是高危孕产妇的比例明显高于非高危者.[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和高危孕产妇的管理,提高接产技术和新生儿抢救、护理技术,对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2005年全年无锡市围产儿死亡病历30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率为6.60‰,较2004年(8.16‰)下降了1.56个千分点。死胎、新生儿死亡、死产致死的构成比分别为68.51%、25.00%、6.49%。先天畸形、脐带因素、胎盘因素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因素。外地流动人口占围产儿死亡的53.57%。母亲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围产儿死亡率74.03%。结论:加大围产期保健宣传的力度和广度,加强对外地流动人口的孕期管理,提高保健意识,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118例围产儿死亡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沈彩虹  周坚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0):2614-2615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相关因素,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118例围产儿死亡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8例围产儿死亡中,农村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P<0.01);母亲年龄大于30岁组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母亲年龄小于30岁组(P<0.01);母亲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围产儿死亡及产检<3次的围产儿死亡构成比分别为73.73%、40.68%。结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必须提高围产保健质量。  相似文献   

6.
象山县2000~2007年围产儿死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相关因素,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2000~2007年象山县6个接产医院及17个乡镇按月上报的"妇幼卫生月报表"及"同产儿死亡报告卡"等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率从2000年10.24‰下降到2007年的7.15‰,各年度围产儿死亡率呈波浪式下降趋势。结论:2000~2007年象山县围产儿死亡率呈波浪式下降趋势。出生缺陷、早产、新生窒息是围产儿死亡主要因素,应采取有针对性干预措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余杭区围产儿死亡监测分析及干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余杭区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采取干预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方法:对余杭区2003-2007年围产儿死亡率及构成比、本地户口与流动人口的围产儿死亡率、发生围产儿死亡的孕产妇基本情况、围产儿死亡情况、围产儿死因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流动人口、常住农村的、低文化程度的、产检次数低下的孕妇是我区围产儿死亡的高危因素;排列围产儿死亡第一位死因的是出生缺陷,其次是脐带因素、胎儿因素、新生儿疾病、母亲因素。结论:近5年来,我们所采取的一系列干预措施,使围产儿死亡率控制在较低水平,说明干预措施科学、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及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以提高保健工作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方法:按围产期Ⅰ标准,对我院1999~2003年间89例围产儿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89例,其中死胎56例,占62.92%;死产7例,占7.87%;新生儿死亡26例,占29.21%。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死因为早产。死胎中以脐带因素居多,其次为宫内感染;新生儿死亡以早产儿RDS及畸形为主。结论:加强孕期监护,预防早产,防止并发症发生,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有效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对1995~2007年间深圳市盐田区各医疗单位上报的围产儿死亡报告卡、年终报表活产数及补漏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3年间围产儿死亡率为10.3‰,2007年围产儿死亡率降到6‰以下。13年间围产儿死亡前3位为:出生缺陷、新生儿疾病、胎儿因素,近7年出生缺陷是围产儿死亡第1位原因。结论:做好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提高孕期保健意识,加强新生儿护理,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245例围产儿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围产保健工作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我院2001~2004年的死亡围产儿245份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年围产儿平均死亡率25.02‰,死胎占64.49%,死产占9.80%,早期新生儿死亡占25.71%。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死因为胎儿畸形、早产及妊娠并发症。死胎中以畸形、胎盘因素和脐带因素为主。死产以畸形、脐带因素和忽略性横位为主。新生儿死亡以早产为主。结论:加强孕期宣教,加强流动孕产妇的管理,提高产检意识,加强孕期筛查及监护,预防早产,防止妊娠并发症的发生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常丽梅  陈叙  洪莹 《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4):107-109
目的:分析及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以提高保健工作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方法:按围产期Ⅰ标准,对我院1999~2003年间89例围产儿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89例,其中死胎56例,占62.92%;死产7例,占7.87%;新生儿死亡26例,占29.21%.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死因为早产.死胎中以脐带因素居多,其次为宫内感染;新生儿死亡以早产儿RDS及畸形为主.结论:加强孕期监护,预防早产,防止并发症发生,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影响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并探讨相应对策。方法:对台州市2006~2008年6月省级监测区共810例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10例死亡围产儿中,流动人口的围产儿死亡率、可避免死亡率、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率均明显高于户籍人口;发生围产儿死亡的孕产妇具有建卡及产检率低、计划外妊娠率高、经济收入低、学历层次低等特点。结论:加强孕产妇,特别是流动孕产妇的围产期保健工作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1996~2005年上海市静安区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雪华  岳廷棉  应豪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1):2981-2982
目的:调查静安区1996~2005年围产儿死亡率,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方法:静安区1996~2005年出生的围产儿作为调查对象,计算出围产儿死亡率,进行死亡因素分析。结果:1997年死亡率达高峰,其后有显著下降趋势(P<0.05),2004年后又有所上升;畸形显著影响围产儿死亡(P<0.05)。结论:1996~2005年静安区围产儿死亡率1997年达高峰,其后逐年下降;畸形是影响围产儿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顾燕芳  于亮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2):5099-5102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有效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对2003~2009年无锡市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7年间围产儿死亡率为5.83‰,围产儿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围产儿死亡原因前3位分别为畸形(443例,占21.55%)、脐带因素(319例,15.52%)、早产低体重(199例,占9.68%)。结论: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实施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干预、加强围产保健管理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周沙英  徐秀叶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9):4116-4117
目的:分析近4年围产儿死亡率及相关因素,为提高产科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2~2005年云和县围产儿死亡61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率14.07‰。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因素:胎儿畸形24.19%、早产18.03%、胎儿宫内窘迫16.39%、脐带绕颈13.11%、新生儿窒息6.56%。在新生儿死亡病例中,早产因素居首位。影响因素有:孕妇居住地域、文化程度、接受产前检查次数等。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及提高产科质量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宣武区128例围产儿死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的原因,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2005~2007年宣武区围产儿死亡病例的一般情况、产前检查情况、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7年全区围产儿死亡率为7.75‰,本市户口死亡率为5.87‰,外地户口死亡率为10.65‰,76例未进行定期的产前检查,死亡原因中妊高征为首位因素。结论:整合社会资源加强流动人口的孕产妇保健水平及提高孕产妇的知识技能水平,有效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王华  包正平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6):2242-2244
目的:分析启东市围产儿死亡的发生原因、发生率和种类,以提出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进一步提高妇幼卫生业务与管理水平。方法:对启东市1994~2005年间的795例围产儿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率从1994年的10.58‰下降到2005年的7.65‰。各年度围产儿死亡率呈波浪式下降趋势。结论:1994~2005年启东市围产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红娟  马冬梅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8):2536-2537
目的:通过对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探讨相应对策,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围产儿死亡病例(69例)的相关资料。结果:围产儿死亡率为14.46‰。死亡原因依次为胎儿畸形,母体因素,不明原因引起的死胎、死产,早产,脐带因素。结论:要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必须加强孕期管理,采取干预措施,避免畸形儿进入围产期;加强高危孕妇管理,积极防治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加强围产期监护,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民众镇2006至2012年围产儿死亡相关资料,探讨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方法对中山市民众镇2006至2012年的49例围产儿死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率2006年为13.80‰、2012年为5.36‰,2006至2012年围产儿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6.625,P=0.357);围产儿死亡因素主要为胎儿畸形(占44.90%)、新生儿因素(占20.41%)、胎盘和脐带因素(占12.24%)。结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在于采取三级干预措施,加强产前诊断,做好孕前优生和孕期免费出生缺陷工程的筛查,控制胎儿畸形的发生,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同时,提高助产技术和产科质量、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20.
1083例住院分娩围产儿死亡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探讨降低围产儿死亡的对策,对我市1 083例住院围产儿死亡原因进行分析。方法:按WHO推荐的十二格表方式作死亡评定。结果:围产儿死亡原因依次是先天性畸形与疾病、早产、脐带因素、窒息、宫内窘迫。结论:提出要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重点做好高危孕产妇筛查、监护、追踪管理、逐级转诊,更有效地降低围产儿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