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探讨何首乌提取物TSG延缓DM大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机理。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50只,分NC组48只;余102只高糖高脂喂养,8周后造DM大鼠模型。95只大鼠造模成功,DN组50只;DN+TSG组45只。给予DN+TSG组(30 mg·kg-1·d-1)腹腔注射8周,实验20周。通过HE染色、光镜、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肾脏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测定大鼠肾组织中ET-1、vWF的表达变化水平;Western-blot蛋白定量分析大鼠肾组织中NT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TSG干预8周时及给药结束后即实验12、16、20周时测DN组:UAlb/Ucr、CHOL、Scr逐渐升高(P<0.05),DN+TSG组较DN组:UAlb/Ucr、CHOL降低,20周Scr降低(P<0.05);HE染色、电镜结果较DN组病理变化减轻;免疫组化:与DN组比ET-1、vWF在肾组织中表达减少(P<0.05),但均未恢复到NC组的水平;Western蛋白印迹:与NC组比较,DN组和TSG+DN组大鼠肾脏NT蛋白表达量的灰度比值升高;与DN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益肾胶囊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组织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3(SOCS3)、TGF-β1、MCP-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4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N模型组(模型组)、益肾胶囊组、氯沙坦组,每组各10只。单侧肾切除加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DN大鼠模型,益肾胶囊组每只灌胃益肾胶囊(625mg·kg-1.d-1),氯沙坦组每只灌胃氯沙坦钾片(30mg·kg-1.d-1),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每日给予等量蒸馏水。测定各组大鼠体重、24h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并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取肾组织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免疫荧光法检测肾组织中SOCS3、TGF-β1、MCP-1表达水平。结果:实验12周末,模型组大鼠24h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Scr、BUN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肾组织中SOCS3、TGF-β1、MCP-1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组大鼠24h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Scr、BUN均低于模型组(P<0.05),Ccr较模型组升高(P<0.05),而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肾组织中SOCS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而TGF-β1、MCP-1的表达受到抑制(P<0.05);两治疗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益肾胶囊可能通过上调SOCS3在肾组织的表达,抑制了TGF-β1、MCP-1的表达,从而减轻了DN大鼠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的程度,延缓DN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对糖尿病患者肾脏大小形态、结构及各级肾动脉阻力指数(RI)的改变,分析肾脏大小与阻力指数之间的关系,以期寻找更早期的、无创性的糖尿病肾病(DN)辅助诊断方法.方法:选择120例糖尿病(DM)患者,病程<5年为DM1组60例,病程>5年为DM2组60例,排除合并心衰、泌尿系感染、结石、肾血管疾病及其他原因致肾脏原发、继发病变,所有患者尿常规蛋白阴性,血尿素氮、肌酐正常.同时选择1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受试者肾脏大小、各级肾动脉阻力指数.应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结果:DN2组糖尿病患者肾脏较正常对照组及DM1组者大,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DM2组RI较DM1组及正常组高.DM2组肾脏大小与肾各级动脉RI之间有线性关系,呈正相关(r=0.85,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测能提示DM患者肾脏大小和肾血流动力学情况,对早期DN的诊断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肾康丸联合雷公藤多苷治疗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Ⅳ期的疗效。方法:将45例DNⅣ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均采用降糖方案,治疗组此基础上,给予雷公藤多苷20 mg每日3次口服及肾康丸6 g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给予雷公藤多苷20 mg每日3次口服,疗程为3月。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肾功能、肝功能、血脂、血常规等,并比较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评价临床疗效,同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尿蛋白明显减少,肾功能改善,血浆白蛋白逐渐升高,血脂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尿蛋白、血浆白蛋白、血脂方面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肾功能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10例,无效5例;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4例,无效8例;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05,P<0.05)。结论:肾康丸联合雷公藤多苷对DNⅣ期有较好的疗效,可明显减少蛋白尿,延缓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蛋白激酶C(PKC)活性的影响。方法:建立雄性SD 大鼠糖尿病动物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糖尿病组(B组)、氟伐他汀治疗组(C组),分别于第4、6周末收集24h 尿液、血清及肾脏组织标本,测定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尿白蛋白、肾重/体重、肾脏细胞膜及细胞浆PKC活性,并进行 形态学观察。结果:C组大鼠血胆固醇、甘油三酯、肾重/体重、尿白蛋白及细胞膜PKC活性均高于同期A组,但低于 同期B组(P<0.05);C组大鼠细胞浆PKC活性高于同期B组,但低于同期A组(P<0.05);细胞膜PKC活性与肾重/体 重、尿蛋白排泄率呈正相关(r=0.772,P<0.01;r=0.353,P<0.05);肾脏组织学观察B组银染区及PAS红色染区 明显扩大,基底膜不规则增厚,足突部分融合,系膜区基质增多,C组较B组减轻。结论:氟伐他汀具有降脂、下调PKC 进而保护肾脏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红花黄色素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hs-CRP、IL-8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soor yellow,SY)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0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SY。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0d后血清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高敏CRP(high sensitive CRP,hs-CRP)表达水平,并检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和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水平。结果:治疗30d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血清FBG水平与治疗前血清FBG水平比较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对照组治疗30d后IL-8、hs-CRP、UAER水平无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使用SY治疗30d后与治疗前比较IL-8、hs-CRP、UAER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IL-8、hs-CRP、UAER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红花黄色素可减低早期DN患者血清IL-8、hs-CRP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降低尿白蛋白,起到了对早期DN患者的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益肾胶囊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24h尿蛋白定量、尿素氮(BUN)、血肌酐(Scr)、JAK/STAT及α-平滑肌激动蛋白(α-SMA)、纤维连接蛋白(FN)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55只,随机留取10只为正常对照组(N)。利用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建立DN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糖尿病肾病模型组(DN)、益肾胶囊治疗组(DN+Y)、氯沙坦钾治疗组(DN+L)、氯沙坦钾+益肾胶囊治疗组(DN+L+Y),每组10只,连续灌胃12周。于实验的12周检测24h尿蛋白定量;12周末处死大鼠,检测血糖、BUN、Scr;取大鼠肾组织做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磷酸化JAK2(p-JAK2)、磷酸化STAT3(p-STAT3)、α-SMA、FN的表达。结果:实验12周末,与DN组比较,益肾胶囊治疗组24h尿蛋白定量、BUN、Scr明显降低(P<0.05),肾组织形态学改变较轻,p-JAK2、p-STAT3、α-SMA、FN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氯沙坦钾联合益肾胶囊治疗组与氯沙坦钾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胶囊可能通过抑制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JAK/STAT信号通路的活化,下调α-SMA、FN的表达,延缓了糖尿病肾病的进展;益肾胶囊联合氯沙坦钾可更好地保护肾脏功能,提示二者联合使用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肾脏病变患者骨密度(BMD)变化的特点。方法:测定36例T2DM合并肾脏病变患者(DN组)、30例无糖尿病肾脏病变T2DM患者(NDN组)和54例健康对照组股骨颈、正位腰椎BMD,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 Alc)、血钙(Ca)及血肌酐(Cr)水平。结果:DN组的股骨颈BMD低于健康对照组及ND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腰椎BMD在三组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N组和NDN组Hb Alc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骨质疏松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NADPH氧化酶亚基p22phoxmRNA在糖尿病大鼠肾脏表达时间模式及抑制NADPH氧化酶活性对肾小球细胞外基质(ECM)代谢的影响。方法链脲佐菌素诱导的大鼠糖尿病模型随机地分为糖尿病非治疗组(DM),观察12周;NADPH氧化酶抑制剂apocynin治疗组(DM+Apo,0.2g·kg-1·d-1),疗程8周。用RT-PCR检测肾脏NADPH氧化酶亚基p22phox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肾脏纤连蛋白(FN)表达。白明胶酶谱法(zymography)检测肾脏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活性。并测定Scr、尿蛋白量和肾重指数。结果DM组肾脏p22phoxmRNA的表达在4、6和8周时较正常对照组(C)明显升高(P<0.05);12周时降低至正常水平。DM+Apo组肾脏p22phoxmRNA的表达与D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可显著逆转由糖尿病导致的肾小球体积、肾小球FN表达、肾小球ECM含量、Scr、尿蛋白量和肾重指数的升高(P<0.05),并显著提高肾脏MMP-9活性(P<0.05)。结论NADPH氧化酶的过度表达在糖尿病肾病(DN)发病的早期阶段起重要作用。抑制NADPH氧化酶活性的治疗措施可减少DN肾小球ECM积聚、延缓DN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滋肾活血法(活血降糖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模型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取SD雄性大鼠,予部分肾切除合并单次小剂量腹腔注射STZ,同时给予隔日高脂饲料建造DN动物模型,筛选DN成模大鼠,随机分成模型(DNM)组、中药(HX)组、西药(IR)组并随机设正常对照(NC)组,分别予中西药物干预;8周后处死大鼠,检测尿蛋白、血糖、肾功能、血脂,电镜及光镜观测肾脏超微病理结构变化,测量肾小球截面积(MGA)、细胞外基质截面积(MMA)、肾小球基底膜厚度(GBM),计算细胞外基质截面积/肾小球截面积(MMA/MGA)比值及肾小球硬化指数(GSI)。结果:HX组大鼠24h尿蛋白定量、GSI、GBM、MMA/MGA比值较DNM组均明显降低(P<0.01),光镜、电镜示病理损害较DNM组改善。HX组血脂较IR组、DNM组降低(P<0.05或P<0.01)。结论:滋肾活血中药复方活血降糖胶囊可减轻实验性DN模型大鼠蛋白尿及肾脏损害,改善脂质代谢,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病理分型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到2019年2月在本院肾内科收治的78例DN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作为DN组,同期选择肾脏功能正常者3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与DN组患者的病理分型,免疫组化检测两组患者的C3aR.C5aR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DN组78例患者中,病理判断为I型40例,I型20例,皿型10例,V型8例。DN组的血肌酐、血尿素氮.C反应蛋白(CR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组肾组织的C3aR.C5aR免疫组化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DN组患者中,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病理分型与血肌酐(r=0.603,P=0.000)、血尿素氮(r=0.537,P=0.001).CRP含量(r=0.558,P=0.001)和C3aR(r=0.544,P=0.002)、C5aR(r=0.478,P=0.008)免疫组化阳性细胞的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性。结论DN患者的病理分型与C3aR,C5aR免疫功能有显著相关性,其可影响DN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DN)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111例山西地区汉族人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糖尿病肾病(DN+)组56例,糖尿病非肾病(DN-)组55例,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并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方法检测111例患者的MTHFR基因多态性,测定各组间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纯合基因型TT、T等位基因在DN+组(21.43%,46.43%)的频率均明显高于DN-组(7.27%,29.0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在DN+组还是DN-组中,TT基因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平均水平均大于CC基因型和CT基因型患者,DN+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DN-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叶酸浓度≤6.92nmol/L时,DN+组(24.24%,48.49%) TT型发生率及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DN-组(3.70%,25.93%)(P<0.05),当叶酸浓度>6,92nmol/L时,DN+组TT型发生率及T等位基因频率与DN-组无差异(P>0.05).结论 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DN)发生具有相关性,突变的T等位基因是DN易感基因,但其影响效果受叶酸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小管间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β-连环蛋白(β-catenin)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DN模型组(DN)、DN模型+辛伐他汀治疗组(DS)三组。利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DN大鼠模型;模型建立后,第4周、8周、12周,记录大鼠体重、检测血糖、测量24 h尿蛋白定量;12周末处死大鼠,检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胆固醇(TC);取大鼠肾组织行HE染色,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小管间质中CTGF及β-catenin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肾组织中CTGF及β-catenin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实验12周末,与DN模型组比较,DS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Scr、BUN显著降低(P<0.05);肾组织病理改变减轻,免疫组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均显示,肾小管间质CTGF、β-catenin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同时下调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管间质CTGF及β-catenin的表达,降低蛋白尿,保护肾脏功能。提示辛伐他汀可能通过调节CTGF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表达,发挥其延缓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Nephrin、Podocin在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中表达的变化,并探讨氯沙坦的干预作用。方法: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小剂量STZ(25mg/kg)联合完全弗氏佐剂腹腔注射建立DN大鼠模型,反复测量三次血糖值均≥16.7mmol/L视为造模成功。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配至对照组、模型组、氯沙坦组。12周末处死大鼠,收集大鼠尿液测定24h尿白蛋白排泄率;光镜观察肾脏病理;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中Nephrin、Podocin蛋白的表达。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RE)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氯沙坦组大鼠24hUARE明显下降(P<0.01);(2)肾脏病理显示对照组肾组织结构基本正常,模型组肾组织损伤明显,经氯沙坦干预后,肾脏病理损伤减轻;(3)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肾组织中Nephrin、Podoc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氯沙坦组与模型组相比,肾组织Nephrin、Podocin蛋白均有明显的提高(P<0.01)。结论:(1)糖尿病肾病大鼠足细胞Nephrin、Podocin蛋白表达的减少;(2)氯沙坦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以减少蛋白尿。(3)氯沙坦可以通过上调DN大鼠肾组织Nephrin、Podocin蛋白的表达而减轻蛋白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升清降浊胶囊(原名尿毒清胶囊)对STZ诱导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大鼠肾脏VEGF表达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DN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共4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40 mg/kg STZ复制大鼠DN模型,对照组予缬沙坦胶囊33.3 mg·kg-1·d-1灌胃,治疗组予缬沙坦胶囊33.3 mg·kg-1·d-1升清降浊胶囊83.3 mg·kg-1·d-1灌胃,4周后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血肌酐、尿素氮及尿蛋白定量;处死各组大鼠,行肾组织HE、PAS、PASM及Masson染色观察病理情况;免疫荧光检测肾组织VEGF;RT-PCR法检测各组肾组织VEGFmRNA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DN大鼠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明显降低(P0.05);肾脏病理形态显示系膜及基质增生情况明显减轻;肾组织免疫荧光提示VEGF明显减少;VEGF mRNA表达定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升清降浊胶囊可明显改善DN大鼠肾功能,降低VEGF mRNA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寰椎椎动脉沟环的X线分型,探讨寰椎动脉沟环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有颈性眩晕症状,并同时做经颅多普勒和颈椎X线正侧位检查的患者,纳入64例有椎动脉沟环者作为实验组,42例没有椎动脉沟环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者的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检测结果。将椎动脉沟环分为半环组及全环组,对比两组的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 实验组37例(57.8%)基底动脉或椎动脉血流异常;对照组9例(21.4%)基底动脉或椎动脉血流减慢。在平卧中立位,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右椎动脉Vs、Vm,左椎动脉Vs、Vm,基底动脉Vs、Vm,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椎动脉Vd、PI,左椎动脉Vd、PI,基底动脉Vd、PI的两组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环组与半环组的右椎动脉Vs、Vd、Vm、PI,左椎动脉Vs、Vd、Vm、PI,基底动脉Vs、Vd、Vm、PI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动脉沟环会使基底动脉、椎动脉血流速度减低,为临床诊断颈性眩晕提供...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肾脏病理特征及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肾病内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住院期间行肾穿刺诊断为DN患者且随访资料完整73例,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分析73例DN患者肾脏病理分析及预后,评价肾小管间质病变是否可预测DN患者肾脏终点事件的发生。结果根据2010年国际肾脏病理协会推荐的DN肾间质病理改变标准进行分级,73例DN肾小管间质轻度病变组39例,肾小管间质中度病变组20例,肾小管间质重度病变组14例;肾小管间质病变可预测DN患者预后,进一步分析发现血红蛋白及尿素氮可评估肾小管间质病变。结论肾小管间质病变可作为预测DN患者预后的指标,尿素氮及血红蛋白可作为评估肾小管间质损伤临床指标,对DN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SIRT1在"益气养阴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中的作用。方法:将179例确诊为Ⅲ期和Ⅳ期DN患者随机分为基础治疗对照组(76例)和"益气养阴通络法"综合治疗组(103例),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尿微量白蛋白(Alb)及肌酐清除率(Ccr);并通过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法分析SIRT1在人肾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在DN患者中的变化情况;进一步通过逆转录病毒沉默原代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TEC)SIRT1后,观察TEC在AGE-BAS刺激后的凋亡情况。结果:经过6个月治疗,"益气养阴通络法"综合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改善、微量白蛋白排泄率降低及肌酐清除率升高的患者比率明显高于基础治疗对照组(P<0.01);停药6个月后进行随访,"益气养阴通络法"综合治疗组的远期疗效也优于基础治疗对照组(P<0.01)。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显示,SIRT1在人肾组织的足细胞、内皮细胞及小管上皮细胞等均有表达,并且上述表达在DN患者中明显降低;而经"益气养阴通络法"治疗后SIRT1表达明显增强。进一步通过体外实验证实,沉默SIRT1后,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在AGE-BSA刺激的TEC中明显升高。结论:"益气养阴通络法"在治疗DN过程中有着显著作用,而上述疗效可能是通过上调肾脏固有细胞中SIRT1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大鼠主动脉、肾脏组织中尾加压素Ⅱ(urotensinⅡ,UⅡ)及其G蛋白耦联受体14(G-protein-coupled receptor14,GPR14)水平的变化,探讨UⅡ在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形成的作用和发病机制及黄芪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饮食和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法建立大鼠糖尿病肾病模型。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C)、糖尿病肾病组(DN)、黄芪治疗组(HZ)(予黄芪注射液5ml/kg灌胃)。于14周末处死动物,常规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观察UⅡ、GPR14蛋白表达;RT-PCR观察UⅡmRNA表达。结果:与NC组比较,DN组主动脉、肾组织UⅡ、GPR14表达增加,肾组织UⅡmRNA表达增加(P<0.01);与DN组比较,HZ组表达显著减少(P<0.05)。结论:UⅡ及其受体GPR14的高表达提示其在糖尿病肾病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黄芪能够缓解肾脏病理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UⅡ和GPR14异常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芡实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MMP-9、TIMP-1及CollagenⅣ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5只,随机选取10只为正常对照组(N组);其余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作DN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DN组、芡实低、中、高剂量组及氯沙坦钾组,均采用灌胃给药,N组和DN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12周后检测大鼠生化指标;HE、Masson、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MMP-9、TIMP-1及CollagenⅣ在肾组织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肾组织中MMP-9、TIMP-1及CollagenⅣ基因的表达。结果:实验12周末,与N组比较,DN组大鼠肾小球肥大,细胞外基质积聚,血糖、24 h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BUN)、肌酐(Scr)、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蛋白/尿肌酐(Up/Ucr)比值显著升高(P0.05),肾组织MMP-9蛋白和mRNA表达降低(P0.05),TIMP-1、CollagenⅣ蛋白和mRNA表达升高(P0.05);与DN组比较,EM组、EH组及LP组大鼠病理改变减轻,24 h尿蛋白定量、Scr、BUN、UAER、Up/Ucr显著降低(P0.05),肾组织MMP-9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TIMP-1、CollagenⅣ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减少(P0.05)。结论:芡实可能通过调节DN大鼠肾脏MMP-9、TIMP-1的表达,减少细胞外基质积聚,从而减轻肾小球硬化,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延缓DN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