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滑寿是元末明初卓有成就的医家,撰著《十四经发挥》和《难经本义》,其针灸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将任督二脉与十二正经合论为十四经,首次提出了"十四经脉"的概念;明确了经络与脏腑的关系;丰富和完善了奇经八脉理论;厘定腧穴657个,绘制经穴图谱16幅,编写腧穴歌诀;注释《灵枢·经脉》和《难经》,训释名物,多有新意。其针灸学术影响从古至今,且远及日本和朝鲜,为针灸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灵枢》中手三阳经病候未提及脏腑,且相应腑病治疗中未包含手三阳经腧穴。从手三阳经经脉命名及循行、标本根结及合治内府理论角度,发现大肠、小肠、三焦与手三阳经气的联系不如与足三阳经气联系紧密,临床相应腑病治疗也多选取下合穴,而非手三阳经腧穴。但《灵枢》手三阳经病候某种程度上是大肠、小肠、三焦主病的代称,且手三阳经腧穴对相应腑病亦有疗效,只是临床较多用于治疗外经病。  相似文献   

3.
百会其穴位在《针灸甲乙经》定位于“以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十四经发挥》等均遵此说。百会在历代的针灸文献中,有诸多名称,如《针灸甲乙经》称百会为三阳五会;《针灸资生经》称为天满;《普济本事方》称为泥丸宫;《针灸聚英》称为巅上。尚有称五会、三阳、岭上、维会等名称。百会穴是足太阳,手、足少阳,足厥阴,督脉5条经脉的交会穴,故称三阳五会,又是百脉朝会之穴,有输出输入、宣通气血的功能。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百会在临…  相似文献   

4.
1 《内经》与《难经》中记载的十二经脉路线(1)第一种路线:《灵枢·经脉》、《灵枢·营气》等篇中记载的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终于足厥阴肝经,复还于手太阴肺经。如此存在如环无端,终而复始的经脉路线(把这种经脉路线浅显地称为“半向心半远心十二经脉”)。(2)第二种路线:《灵枢·脉度》篇中记载“手之六阳,从手至头……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这样,十二经脉的走向都是始于四肢末端(把这种经脉路线浅显地称为“全向心十二经脉”)。又《难经·二十三难》中记载“手三阳之脉,从…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黄帝内经》中出现的"陷脉"一词进行分析,揭示"陷脉"本义有四:外界寒气侵入部位之"陷入"脉中;根据穴位特点不同之经脉腧穴所处"深陷""凹陷"之处;针刺部位之体内脉之表浅部位;人体经脉循行上部之脉四层含义。正确理解"陷脉"一词在《黄帝内经》不同篇章经文中所具有的四种不同含义,对于澄清《内经》全文中"陷脉"本义的理解、正确阐释中医针灸经典理论相关概念术语、全面理解中医经典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经过二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在现今的医疗诊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文通过书籍和文献查阅,了解诸位医家和存者的观点,系统的阐述从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黄帝内经》十二经脉和《伤寒论》"六经辨证"的联系和发展过程。虽然在同一个坟墓中出土了《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且标题相似,但内容上《阴阳十一脉灸经》相对更接近于《灵枢·经脉》的内容;《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理论与《黄帝内经》中的经络有关联,但"六经辨证"的发展不单单只来源于《黄帝内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灸大成》中针灸治疗头痛的取穴规律。方法确立头痛的相关检索词,依据《针灸大成》中的文献条目构建数据库,并运用频数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头痛的腧穴和经脉的使用频次、腧穴间配伍规律、特定穴使用情况及腧穴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灸治疗头痛以近部取穴为主,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腧穴为合谷、风池、列缺、百会、上星,使用频次靠前的经脉为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腧穴间配伍形式以远近结合配穴、局部配穴为主,选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选用腧穴多位于头项部和上肢部。结论针灸治疗头痛注重近部选穴,多取循经头部经脉上的腧穴,腧穴间配伍以远近配穴、局部配穴为主,多使用交会穴、五输穴、原穴,所选腧穴多分布于头项部和上肢远端部,可为针灸治疗头痛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 曲鬓本穴出于《针灸甲乙经》(以下简称《甲乙》),“在耳上入发际曲隅陷者中,皷颔有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十四经发挥》(简称《发挥》)、《针灸大成》(简称《大成》)、《针灸聚英》(《聚英》)皆云:“在耳上发际曲隅陷中,鼓颔有空”。《类经图翼》(《图翼》)描述同《甲乙》,惟“陷者中”作“陷者”。《医宗金鉴》(《金鉴》):“从悬厘后行耳前入发际曲隅陷中,鼓颔有空”。  相似文献   

9.
三焦真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1“无形”当为“无常形”、“无别脏形”《难经》言三焦“无形”者,凡二见。《二十五难》云:“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三十八难》又云:“脏唯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可见,《难经》不仅说三焦“有名无形”,而且也说“心主”有名无形。因此,只要搞清楚《难经》为什么说“心主”有名无形,则三焦“有名无形”之本意亦昭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三阴三阳经脉的命名规律,丰富中医学基础理论,从"开阖枢"理论出发,分析其与十二经脉的相关性。三阴经主转输受纳,手、足太阴经为"开",司运化,纳运清气与水谷精微,故肺与脾为太阴经;手、足厥阴经为"阖",司潜藏阴血,使阴血注脉藏肝,故心包与肝为厥阴经;手、足少阴经为"枢",司枢"血",水火二脏交通互济,共为化血之枢纽,故心与肾为少阴经。三阳经主布散排泄,手、足太阳经为"开",主布散,上布津液,下散废液与糟粕,故小肠与膀胱为太阳经;手、足阳明经为"阖",主受纳通降,受水谷而腐熟,降食糜而化糟粕,故大肠与胃为阳明经;手、足少阳经为"枢",主枢"气",通行诸气,通达阴阳而共为气化之枢纽,故三焦与胆为少阳经。因此,认为"开阖枢"理论与十二经脉联系紧密,深刻影响着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分布规律与功能协调等方面,该理论应是《黄帝内经》三阴三阳经脉命名规律的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灸学是中医学中率先走出国门、传播世界的一门中医学科。对“针灸”一词的翻译,可以追溯到17世纪。《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中大部分内容来自《灵枢》、《难经》、《针灸甲乙经》等古代针灸文献。中医院校对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在古典文献的掌握上的最低要求是掌握《灵枢·经脉》篇的经脉循行原文。  相似文献   

12.
《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是世界上第一个针灸腧穴国家规范,系北宋天圣年间宋仁宗诏令翰林医官尚药奉御王惟一所著。成书后宋仁宗又诏令将其刻成石碑,与天圣针灸铜人一起放置在大相国寺以传播针灸医学知识。通过对现藏于广东中医药博物馆的北宋王惟一《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残石拓本的考述,介绍了拓本的内容、形式、原藏家,抄录了拓本上宋大仁先生所作题跋内容并加以考辨,梳理了北宋《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石刻的刻碑缘起、流传经历,并评述其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唐以前至清代150本针灸古籍进行挖掘分析,总结不同朝代针灸治疗中风病的处方用穴特点。方法 抽取古籍中符合脑卒中中风病病症、腧穴、经络、刺灸法等相关语句,形成病症、腧穴、刺灸法、经络数据,分为中风病处方与含有中风病症的腧穴主治两类,人工审核结果并予以规范,通过统计分析和关联规则以支持度和置信度的方式,实现对不同朝代古籍中风病针灸处方规律的多层分析。结果 共得中风病针灸腧穴处方536首;百会穴在各朝代的使用频率最高;百会、曲池配伍在宋、明、清最为频繁,地仓、颊车配伍在元代使用频率最高;经脉的选用除了清代选取手厥阴心包经为阴经外,其他各朝代所取经脉的前5位均为阳经。宋、元选取频率最高的经脉为督脉、足少阳胆经,明、清以手阳明大肠经居首。各朝代中,均以手阳明大肠经与足少阳胆经组合支持度最高;特定穴均以交会穴为首,除清外,均以交会穴与合穴的配伍最为频繁。结论 针灸古籍中治疗中风病首取诸阳之会百会穴,重视阳经和特定穴的应用,古代用穴少而精,后世取穴渐多。   相似文献   

14.
督脉腧穴考     
督脉经腧穴的数量和分布,历代记录不一样,督脉经腧穴的分布,《内经》到《甲乙经》时期督脉经腧穴包括了面部头颈部正中线、脊背正中线及两侧,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以后至今仅有面部、头颈部、脊背部正中线上:腧穴数量上也多少不一,主要与对脊柱相关腧穴认识不同有关。其中唐代《太素》首次记载了督脉经腧穴不同认识的讨论,杨上善和王冰的记录提示,对督脉经腧穴认识上的主要差异出现在唐宋之间。  相似文献   

15.
古《明堂经》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明堂经》在宋以后即散佚不见。《汉书 .艺文志》无著录 ,然《隋书 .经籍志》、《旧唐书 .经籍志》、《新唐书 .艺文志》多有著录。最早援引《明堂经》者为晋 .皇甫谧《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唐 .杨上善《黄帝内经明堂》及王焘《外台秘要》亦引用过 ,大部分内容尚保存于今存诸多古医籍中 ,其中有经脉及其发病 ,五脏重量及形象 ,六腑重量、长度及容量 ,五脏傍通诸项内容 ,脏腑经脉流注出入 ,腧穴 ,刺灸禁忌等。其成书年代似为东汉时期 ,其卷数据杨上善所见古《明堂经》应为三卷本。  相似文献   

16.
《灵枢·经脉》关于手、足少阳经脉在颈肩部的循行描述如下:手少阳三焦经"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下膈,遍属三焦";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相似文献   

17.
关于《难经》脉法中的“独取寸口”陈婷1公秀珍21山东中医药大学1996年级硕士研究生2500142山东省蒙阴县人民医院276200关键词难经脉法独取寸口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221.9《难经》是祖国古典医籍之一,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不同朝代针灸治疗痞满的处方规律。方法:通过制定数据来源、规范病症腧穴名称、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分析不同朝代针灸治疗痞满的处方规律。结果:先秦、晋、唐选用足太阳膀胱经脉最多,因背俞穴多在膀胱经上,治疗痞满取背俞穴,取义"阴病取阳";其次为任脉,亦有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宋、元、明、清时期,任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频次名列前三,选取的经脉丰富,十四经脉均有涉及。结论:古代针灸治疗痞满,特定穴的选取是主要选穴原则,经脉腧穴的配伍体现了循经取穴的原则,灸法以艾灸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根据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华医典》中先秦时期至清朝末年针灸治疗肿瘤病症的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第5版《中华医典》中记录先秦时期至清朝末年针灸治疗肿瘤病症的古文献;按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提取治疗处方。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对处方中的腧穴、经脉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共提取496条针灸处方,共167个腧穴,腧穴总频次为939。使用频次前5位腧穴为气海、中脘、中极、脾俞、三焦俞;经脉排名频次前5位经脉为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关联分析获得强关联腧穴配伍8组,其中“章门-中脘”居首位。用冰柱图进行聚类分析,得到10个有效聚类群。结论 提示在针灸治疗肿瘤时,建议可以取任脉穴培补元气为主,同时辅以辨证取穴。  相似文献   

20.
《灵枢·经脉》谈及"十二经脉"时,描述了五脏的"是主所生病",但没有相应描述六腑的"是主所生病"。通过研究《黄帝内经》原文,认为《灵枢·经脉》篇中六阴经"是主所生病"对应的是五脏及心包,而六阳经的"是主所生病"之所以对应的不是六腑,是因为六阳经的五输穴并不是用来治疗所属六腑疾病的,而治疗六腑疾病的是六腑的"下合穴",这即是《黄帝内经》中"下合穴治腑病"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