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名老中医应用二陈汤及与其他方药配伍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对341例以二陈汤为主方的名老中医医案进行数据挖掘,先用频数分析统计出频次10的高频症状、药物及证型,再分别对高频症状、药物进行因子和聚类分析,最后分别对高频药物(剔除二陈汤药组后)间关联分析,再与高频症状(剔除二陈汤主治症状后)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找出有意义的因子组、聚类组,支持度、置信度符合定义的二阶、三阶、四阶、五阶关联结果。结果:得到有意义的因子组、聚类组分别为9组和8组,据定义的最小支持度、置信度,去主方药物后剩余高频药物间二联10组,三联20组,四联3组;去主方主治症状和主药后剩余高频症状、药物三联16组,四联8组,五联8组。结论:二陈汤主治证型为痰浊阻肺、脾虚湿困;主治症状有肺系(咳、喘、痰),脾胃系(腹胀、纳呆、便溏),心系(胸闷、心悸、头晕、失眠),全身症状(发热、恶寒、身痛),舌脉(舌淡、苔白腻,脉滑弦);常用药有橘红、半夏、茯苓、甘草;常配伍药有莱菔子、紫苏子、白芥子、桔梗、苦杏仁等化痰止咳平喘药,枳实等行气药,白术、山药等补气健脾药,干姜、细辛、麻黄等性温药;常配伍方有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麻杏石甘汤等;二陈汤为治痰基础方,可化裁为导痰汤、半夏茯苓汤、温中化痰丸等。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十分重视麻黄在外感发热治疗中的应用。在以麻黄为主药的麻黄类方剂中,麻黄与桂枝配伍形成麻黄汤、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小青龙汤能够辛温散寒而解热;麻黄与石膏配伍形成大青龙汤、桂二越一汤、麻杏石甘汤、越婢汤能够散表寒以解热;麻黄与附子配伍形成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能温少阴散表寒。临证应根据症状反应的不同,辨识清楚患者的病性病位,适证用方,方证相应,方有望取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麻杏石甘汤是《伤寒论》中重要治病方药之一。探索麻杏石甘汤的用药配伍规律及组方原理,并权衡张仲景所论病证表现,认为麻杏石甘汤既非辛凉解表剂,也非单一清宣肺热剂,而是属于寒热并治剂。学用麻杏石甘汤既可调整用量,又可加味用药,贵在因病变证机而调整用药用量。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5,(6):1178-1181
为全面了解麻杏石甘汤在当代中医临床的使用情况,对包含麻杏石甘汤原方4味药物的当代医家发表医案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本方在临床应用广泛,且仍以用治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并以肺热壅盛为其主证,对经方的使用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但在医案记载方面,普遍存在信息记载不全及缺乏统一标准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名老中医诊治慢性支气管炎的用药规律,该文从构建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著作文献数据库中提取1 274例慢支病案和临床经验,先用Lantern 3.1.2(孔明灯)隐结构分析软件构建药物的隐结构模型并进行隐类诠释,再用SAS 9.1对药-药、药-症、药-证等不同字段间进行关联规则挖掘。通过挖掘发现1 274例慢支病案常用药物甘草、苦杏仁、半夏、陈皮、茯苓,药物类型止咳平喘药、补气药、清化痰热药,药味甘、辛、苦,归肺、脾、胃经,药性温、平、微温,常用有名方有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二陈汤;构建一诊147种药物隐结构模型得到44个隐变量,88个隐类,7个综合聚类模型;药-药二联有9组、三联50组、四联89组;对297例有两诊的病案经过诊次间的用药比较,得到药-症关联24组,二诊减少的药物有麻黄、苦杏仁、半夏等,增加的有茯苓、白术、党参等;药-证二联有20组,三联8组;对一诊前83位症状和前96味药物建模得到50个隐变量,101个隐类。名老中医治疗慢支时常用苦杏仁、半夏、陈皮、茯苓,药性偏温、偏甘,刚柔并济,归肺、脾、肾经;常用药组有白术和茯苓,细辛、五味子和半夏,茯苓、党参、半夏和陈皮。药症(证)关联有麻黄、苦杏仁、桂枝和痰少,半夏和外寒内饮证、痰浊阻肺证、肺脾两虚证,苦杏仁和痰浊阻肺证、痰热蕴肺证、风寒犯肺证。隐结构模型可量化中医隐性知识,首次扩展至药物、药症层面,量化出不同变量在同一组数据中所处的主、次、兼地位。该研究得出的名老中医辨治慢支的规律对临床诊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数据来源、分析方法、挖掘结果相对可靠、客观,可为其他疾病辨治规律的挖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配伍比例的麻杏石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热哮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患儿190例,分为A、B两组,A组(160例)哮喘患儿,进行ACQ量表测试。B组(30例)患儿进行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率以及肺功能测定。A、B两组均分为治疗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治疗组予高剂量麻黄的麻杏石甘汤,对照组予低剂量麻黄的麻杏石甘汤。1周后分析临床疗效情况。结果:(1)高剂量麻黄的麻杏石甘汤组和低剂量麻黄的麻杏石甘汤组均可以有效控制哮喘,在哮喘控制上无差异,ACQ得分无差异(P0.05)。(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在咳嗽、咯痰、舌质、脉象、肺部体征证候积分上无差异(P0.05);而在喘息证候积分上有差异(P0.05)。(3)肺功能测定方面FEV1增值、PEF变异率均有差异(P0.05)。结论:结果表明高剂量麻黄的麻杏石甘汤比低剂量麻黄的麻杏石甘汤临床效果好,可以有效改善喘息症状,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7.
小柴胡汤是辨治少阳夹杂证的代表方,麻杏石甘汤是辨治肺热证的代表方,而选用小柴胡汤与麻杏石甘汤合方则是辨治长期低热的良方。权衡长期低热病变病因及治则,思辨病变属性与方药如少阳夹杂证与小柴胡汤,郁热蕴肺证与麻杏石甘汤,热证与小柴胡汤、麻杏石甘汤,寒证与小柴胡汤、麻杏石甘汤,病变演变寒热夹杂性与小柴胡汤、麻杏石甘汤。并以合方辨治肺结核低热、风湿热低热、肺癌术后低热、功能性低热的典型病例说明临床运用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麻杏石甘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小儿肺炎喘嗽痰热闭肺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给予麻杏石甘汤合三子养亲汤进行治疗的84例肺炎喘嗽痰热闭肺型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实施常规西医治疗的80例肺炎喘嗽痰热闭肺型患儿作为对照组,且对两组治疗方法、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时间等相关内容进行观察,最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76.25%,二者相比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0.05。结论:麻杏石甘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小儿肺炎喘嗽痰热闭肺型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麻杏石甘汤对放射性肺炎症状的干预作用。方法:将50只SD大鼠中10只分为阴性对照组,40只复制放射性肺炎模型,依据不同的给药方式将40只模型大鼠分为模型组、麻杏石甘汤高剂量组、麻杏石甘汤中剂量组、麻杏石甘汤低剂量组,连续给药8周。分别于第2周、第4周、第8周随机各处死3、3、4只大鼠,取标本备用。观察大鼠的整体状况及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将50只SD大鼠中10只分为阴性对照组,40只复制放射性肺炎模型,依据不同的给药方式将40只模型大鼠分为模型组、麻杏石甘汤高剂量组、麻杏石甘汤中剂量组、麻杏石甘汤低剂量组,连续给药8周。分别于第2周、第4周、第8周随机各处死3、3、4只大鼠,取标本备用。观察大鼠的整体状况及肺组织病理改变。结论:麻杏石甘汤对放射性肺炎急性期有干预作用,可改善放射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麻杏石甘汤对放射性肺炎症状的干预作用.方法:将50只SD大鼠中10只分为阴性对照组,40只复制放射性肺炎模型,依据不同的给药方式将40只模型大鼠分为模型组、麻杏石甘汤高剂量组、麻杏石甘汤中剂量组、麻杏石甘汤低剂量组,连续给药8周.分别于第2周、第4周、第8周随机各处死3、3、4只大鼠,取标本备用.观察大鼠的整体状况及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将50只SD大鼠中10只分为阴性对照组,40只复制放射性肺炎模型,依据不同的给药方式将40只模型大鼠分为模型组、麻杏石甘汤高剂量组、麻杏石甘汤中剂量组、麻杏石甘汤低剂量组,连续给药8周.分别于第2周、第4周、第8周随机各处死3、3、4只大鼠,取标本备用.观察大鼠的整体状况及肺组织病理改变.结论:麻杏石甘汤对放射性肺炎急性期有干预作用,可改善放射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麻杏石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量-效关系。方法:运用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对9个剂量组麻杏石甘汤对磷酸组胺引喘豚鼠哮喘潜伏期、持续时间的影响进行记录和分析,并绘制相应的量-效应曲线,从而得出麻杏石甘汤止喘量-效关系。结果:麻杏石甘汤1.33,3.0,10.13 g/kg剂量组均可明显延长引喘潜伏期。结论:麻杏石甘汤止喘量效为非线性关系,随着药方剂量的不断增加,对哮喘动物模型效应指标的影响也呈波浪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12.
笔者通过学习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回归中医本源,并运用经方辨证论治肺系疾病,取得良好效果。现不揣粗陋,将临证体会浅述如下,以抛砖引玉。1麻杏石甘汤治疗寒热夹杂之感冒麻杏石甘汤由麻黄、杏仁、石膏、甘草4味药组成,《伤寒论》第63条指出“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多数医家认为麻杏石甘汤是用于表证,  相似文献   

13.
王素华  严天顺 《四川中医》2003,21(10):78-78
本文通过用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肺炎60例取得较好疗效,进一步阐述了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肺炎咳嗽的机理及临床应用。麻黄与石膏巧妙配伍,不论风寒、风热、痰热闭肺,均可起到宣通肺气的作用。临证时若能谨守病机,灵活变通,将能妙法生辉。  相似文献   

14.
石膏,麻杏石甘汤,模拟麻杏石甘汤之退热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炳辅  崔万钧 《中成药》1992,14(5):26-27
本实验用家兔比较了石膏、麻杏石甘汤、模拟麻杏石甘汤的退热作用。初步结果表明,三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退热作用。同时既为本方中的有机、无机两类成分的“协同”作用提供了佐证,也会金属络合物药物的实际应用展示了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小儿肺炎(风热闭肺证)的有效性,以期为临床治疗小儿肺炎(风热闭肺证)提供有效治法。方法从小儿肺炎病因病机分析麻杏石甘汤的配伍原则、现代药理、临症经验,揭示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小儿肺炎的本质。结果通过理论与经验分析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肺炎(风热闭肺证)具有缓解咳嗽、发热、咯痰等症状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小儿肺炎(风热闭肺证)确有良好疗效,为进一步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挖掘重庆市运用中医药辨证论治新冠肺炎的诊疗规律。方法:收集重庆市682人次的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病案,借助中医传承工作站和ROST CM挖掘系统从症、病、证、方、药,以及症——证、病——证、证——方等多层次分析新冠肺炎的中医诊疗规律。结果:频率前五位分别如下:恶寒、干咳、白痰、小便黄、纳差等症状,疫病、咳嗽、发热、寒湿疫、冬温等疾病,肺脾气虚、寒疫闭肺、疫毒闭肺、湿邪中阻、邪热雍肺等证型,麻杏石甘汤、藿朴透邪汤、香砂六君子汤、麻杏苡甘汤、一加减正气散等方剂,甘草、茯苓、陈皮、白术、半夏等中药。症——证分析发现肺系症状与寒疫、疫毒闭肺,邪热壅肺等相关,病——证分析提示疫病与寒疫闭肺、疫毒闭肺、湿邪中阻等相关,证-方分析发现邪热壅肺、燥疫伤肺与麻杏石甘汤等相关。结论:重庆新冠肺炎符合寒湿疫特点,患者多肺脾气虚,戾气从鼻而入,寒湿郁肺,郁而化热,致邪热壅肺或疫毒闭肺,以麻杏石甘汤、麻杏苡甘汤为主治疗;从口而入,寒湿伤脾,湿邪中阻,以藿朴透邪汤、一加减正气散为主治疗;正虚邪退以香砂六君子汤论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麻杏石甘汤随症施量策略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风热闭肺)的疗效。方法将37例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随症施量组18例和不随症施量组19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基础用药,不随症施量组在基础用药同时给予麻杏石甘汤,每日1剂,分早、中、晚3次服用,每两次间隔不少于4h;随症施量组在基础用药同时根据体温分别给予不随症施量组每日量的1、1.5、2、2.5、3倍的麻杏石甘汤。记录两组患儿完全退热时间、痊愈时间、中医单项症状(咳嗽、痰鸣、喘促)的消失率及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后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结果随症施量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100%,高于不随症施量组的94.7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症施量组中医证候疗效愈显率为88.89%,明显高于不随症施量组的15.79%(P0.01)。随症施量组完全退热时间和咳嗽、痰鸣消失时间明显短于不随症施量组(P0.05);随症施量组咳嗽、痰鸣消失率明显高于不随症施量组(P0.01)。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采用以发热为主要指征,以热退为标志,以倍增药物剂量为调整方式的随症施量策略的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优于非随症施量策略,能缩短发热、咳嗽、痰鸣时间。  相似文献   

18.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清肺排毒汤作为中医药有效方剂筛选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被临床广泛使用,其临床疗肯定。清肺排毒汤是由中医经典方剂中的麻杏石甘汤、五苓散、小柴胡汤、射干麻黄汤为主组合而成。通过以方测证,结合历代经方家学术观点,分别从经方合用与组方原理剖析认为,清肺排毒汤针对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病寒湿邪气致病证机,以救肺气之困为目的,围绕肺中寒湿郁热立法,适合发病早、中期阶段应用。通过对四首经方原方药物换算剂量与《中国药典》(2015)及清肺排毒汤所用剂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清肺排毒汤中经方药物配伍并未照搬原方,应该是考虑季节、体质、地域等因素灵活变通而成。另对清肺排毒汤中麻黄与石膏两味药的煎煮方法予以补充认识。  相似文献   

19.
正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原治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汗出而喘者。全方药仅4味,但配伍严谨,清宣降三法俱备,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国家级老中医陈辉清主任医师是福州陈氏儿科传人,临证经验丰富,遣方力求达理,用药精当。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良多。今举验案4则介绍陈辉清主任医师运用麻杏石甘汤治疗儿科病的经验。1热性哮喘黄某,女,4岁,2013年11月5日初诊。咳嗽、  相似文献   

20.
麻杏石甘汤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麻杏石甘汤是清肺平喘的常用要方。历代医家遵循《伤寒论》之意,用本方治疗肺热喘咳而无大热之证。近人在临床实践中又有所发展。凡表现咳喘痰粘的肺热证,不论有热无热、有汗无汗,均可用本方治疗。本文就麻杏石甘汤证的病理机制、药理及临床应用,加以概述,仅供参考。麻杏石甘汤证的病理机制“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石甘汤。”(《伤寒论》63条)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伤寒论》167条) 麻杏石甘汤证的证候是:气喘咳嗽,发热汗出,口渴,还可见舌苔薄而干或薄黄,脉浮数或滑数。本证为太阳病阶段,邪热迫肺,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