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的五态人格特征及其与血糖控制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对197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五态人格测验表问卷调查,与全国常模作对照,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五态人格太阳、少阳、阴阳和平、少阴人格评分高于国内常模(P<0.01),太阴人格评分低于国内常模(P<0.01);不同特征患者人格得分的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的太阳人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HbA1c控制水平的少阳人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的少阴人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太阴人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控制按HbA1c水平分为3组:血糖控制理想组(HbA1c<7.0%,44例),血糖控制一般组(7.0%≤HbA1c<9.0%,69例),血糖控制差组(HbA1≥9.0%,73例),HbA1c控制水平与少阳人格得分呈正相关(r=0.212,P<0.05);在血糖控制理想组中,HbA1c值与少阴人格得分呈相关性(r=0.355,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可能与五态人格中的少阳、少阴人格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依从性的因素,提出相应措施,提高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方法 通过对100例应用胰岛素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的患者发放问卷(患者的一般情况、家庭经济情况、对自身相关疾病、治疗的知识了解程度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其依从性情况)和交谈的形式,分析影响其治疗依从性的主要因素.结果 100例糖尿病患者中,依从性好48例(48.0%);依从性一般33例(33.0%);依从性较差19例(19.0%).影响患者依从性的主要因素:经济情况占20%,对自身疾病及预后的认知度占33%,对治疗效果的认可程度占26%,自我管理能力占20%.治疗依从性好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HbA1c均低于依从性一般和较差的患者(均P<0.05).结论 不同依从性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有差异性,依从性良好的患者获得了良好的血糖控制,依从性较差的患者血糖控制也较差.应对患者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以提高其依从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监测依从性对血糖、血脂控制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67例2型糖尿病患者12年血糖自我监测频次达标率、血糖达标率、血脂达标率,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 2000年患者血糖自我监测频次达标率仅为14%,201 1年患者血糖自我监测频次达标率为98%;167例患者2000年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达标率分别为17%,12%,18%,25%,24%,25%;2011年167例患者以上指标达标率分别为64%,62%,49%,54%,60%,58%.血糖自我监测达标率与血糖、血脂达标率呈正相关(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监测频次达标率对血糖、血脂控制情况均有很大的影响,而教育患者重视疾病是提高血糖自我监测依从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的影响因素,为有效控制血糖,进一步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率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便利抽取2型糖尿病患者300例,分析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的因素.结果:300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达标者94例,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为31.33%.收入情况好、得到家庭成员关心和支持、有过住院经历、遵医服药、控制饮食、坚持运动、自我监测、定期复查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结论:建议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血糖状态下血清CA19-9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650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及250例体检人群(健康对照组,n=250)数据,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HbA1c<7.0%,良好组,n=217)及血糖控制欠佳组(HbA1c≥7.0%,欠佳组,n=433),比较3组患者的血清CA19-9水平与血糖、血脂、胰岛功能、肝功能及果糖胺等代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欠佳组血清CA19-9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及良好组(P<0.05);血清CA19-9水平与HbA1c、果糖胺及谷草转氨酶(AST)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23、0.317和0.286,P<0.001);回归分析示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指标为AST、果糖胺(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437、0.243,P<0.001)。结论果糖胺及AST是影响血清CA19-9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A19-9升高与短期血糖控制欠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陈勇 《当代护士》2018,(2):64-67
目的通过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社区优质护理管理,分析并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和血糖控制的效果观察。方法抽取60岁以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04例,在家庭签约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的社区护理干预,1年后比较相关遵医行为以及血糖控制情况。结果护理干预1年后患者遵医行为明显改善,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平均水平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居民满意度也得到提高,由之前的68.04%提高到97.2%。结论针对性的社区综合护理能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有利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同时提高了居民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与并发糖尿病肾病风险的关系。方法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含量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血糖控制良好组(HbA1c≤7.0%,n=72)、血糖控制不佳组(HbA1c>7.0%,n=32),分别检测血清中胱抑素C(Cys C)、肌酐(Cr)、尿素(Ure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尿液中视黄醇结合蛋白(U-RBP)、尿微量清蛋白(U-mAlb)等项目。结果糖尿病各组血清Cys C、hs-CRP、U-RBP和U-mAlb与对照组比较均升高(P<0.05或P<0.01),并且患者血糖控制水平越差,Cys C、hs-CRP、U-RBP和UmAlb升高幅度越大。结论 T2DM患者HbA1c水平越高,血糖控制越差,并发糖尿病肾病的风险就越高。因此,控制好血糖对预防或延缓T2DM患者并发糖尿病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2型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心理干预研究现状,具体内容包括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危险因素、不同的心理干预模式以及不同心理干预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负性情绪、生活质量以及血糖控制的影响。认为我国现有的2型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心理干预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应结合海南省2型糖尿病人群特点研究更具特色的心理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0例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给与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共12周。治疗前后测身高、体重、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PP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了解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的FPG、PPG以及HbA1c水平明显下降,分别下降了3.03mmol/L、5.10mmol/L和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53.30%的患者HbA1c水平〈7.0%。治疗前HbA1c水平≥7.0%-〈9.0%的患者,治疗后70.6%的患者HbA1c水平〈7.0%,治疗前HbA1c水平≥9.0%的患者,治疗后30.7%的患者HbA1c水平〈7.0%,两者的HbA1c达标率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后体重及BMI无明显差异(P〉0.05)。30例患者中仅发生两次轻微低血糖。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尤其是对HbA1c水平〈9.0%的患者,血糖控制更好,达标率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联合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筛查对糖尿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糖尿病筛查的特定人群35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以筛选出糖尿病风险患者。结果 350例患者检测出空腹血糖水平≥7.0 mmol/L者共有47例,占全部筛查人群的13.43%;检测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5%者共有44例,占全部筛查人群的12.57%;检测出空腹血糖含量≥7.0 mmol/L和糖化血红蛋白含量≥6.5%者共68例,占全部筛查人群的19.43%;空腹血糖单项测定结果与糖化血红蛋白单项测定结果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测定结果与两个单项测定结果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886,6.1225,P0.05)。结论采用空腹血糖联合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筛查糖尿病,可以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筛查率,为糖尿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有力依据,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陈易 《康复》2021,(12):12-13
意外发现——优糖稻米 中国人最喜欢吃的大米,其血糖生成指数(GI)高达80,属于高GI食物,其抗性淀粉的含量很低,一般不到1%,市售的优质稻米的抗性淀粉含量更低,通常低于0.5%.为了避免血糖急剧波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糖尿病人群在控制碳水化合物总量的同时,尽量选择低GI的食物.  相似文献   

12.
2型糖尿病的社区管理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持续一年对同一目标人群社区管理前与进入社区管理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比确,确定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模式的有效性.方法 将目标人群在纳入社康中心管理前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值作为对照组.将同一目标人群纳入社康中心管理后每月血糖测定结果及每三个月所测糖化血红蛋白结果作为治疗组.结果 通过2型糖尿病的社区管理,糖尿病患者无论在血糖控制水平,24 h血糖波动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与管理前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结论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对该类疾病的跟踪管理比单纯药物治疗更有效,而社康中心是管理这类慢性疾病的合适有效的平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 2型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及其与血糖控制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 44例 2型糖尿病患者及 3 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自主神经功能 (包括心率差、3 0∶ 1 5比值、卧位反应及 S∶L1 比值、S∶ L2 比值、立位血压 )及血糖测试 ,并将 44例 2型糖尿病患者按血糖控制程度 :好、中等、差分为 3组 ,然后将正常对照组与血糖控制好组进行比较 ,再将 2型糖尿病患者所分成的 3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好组的心率差 ,S∶ L1 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 P<0 .0 5 )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中等组的心率差 ,3 0∶ 1 5比值显著低于血糖控制好组 ( P<0 .0 5 )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差组的心率差、3 0∶ 1 5比值、S∶ L1 比值、S∶ L2 比值、立位血压均显著低于血糖控制好组 ( P<0 .0 1 ,P<0 .0 5 )。结论 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好的患者也可出现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而血糖控制好坏与自主神经功能的异常程度有密切关系 ,血糖控制越差自主神经病变越重 ,且 2型糖尿病患者副交感神经较易受损 ,血糖控制对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跃荣  张栋梁 《检验医学》2001,16(5):297-298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镁含量.方法采用Calmagite终点比色法,检测89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36例正常对照的血清镁浓度.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镁浓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对38例血糖控制良好组与51例血糖控制不佳组以及36例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与餐后2h血清镁浓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低镁血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检查结果及对糖尿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6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我院体检中心的65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通过酶学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血糖水平,并分析其血脂异常原因。结果 68例糖尿病患者的TG、TC、LDL-C以及血糖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DL-C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血糖控制7.0mmol/L的糖尿病患者高TG及高TC发生率明显高于血糖水平在7.0mmol/L以下者。结论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异常为常见现象,在血糖控制不良时尤为明显。所以应加强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检测,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陈华东  田中 《华西医学》2014,(5):851-853
目的评价糖尿病社区规范化管理在2型糖尿病控制中的效果。方法2012年1月-7月在苏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档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自愿接受糖尿病规范化管理患者56例,通过全科医师团队综合管理,由家庭医师负责档案管理、落实具体措施,规范化管理1年,采用问卷调查及糖尿病随访表记录评估管理前后效果(糖尿病相关知识、依从性、血糖控制率、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率)。结果人组患者进行1年规范化管理后,对糖尿病基本知识、并发症、治疗的知晓率明显提高,分别由管理前57.1%、26.8%、19.6%上升至100.0%、92.9%、89.3%,用药依从性由51.9%增高至96.4%。糖尿病相关症状由75.0%下降至19.6%,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质量指数等控制达标率分别由管理前的53.6%、53.4%、55.4%提高到管理后的92.9%、91.1%、85.7%,低血糖发生率由管理前的14.3%降低到管理后的3.6%,管理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全科医师团队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社区规范化管理,可增加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认识,提高控制血糖的依从性及达标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佛山地区中青年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月门诊及住院中青年2型糖尿病病人312例进行问卷调查;并栓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lc)。[结果]312例病人中,血糖控制理想52例(16.67%),血糖控制良好165例(52.88%),血糖控制差95例(30.45%);不同年龄。学历、收入、社会支持、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人群HbAlc控制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与HbAlc呈负相关(r=-0.442,P〈0.01)。[结论]加强糖尿病教育工作,提高病人自我管理能力是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及餐后血糖水平对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73例,年龄均在60岁以上,糖尿病病史>10年,其中平均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及平均餐后血糖水平<11.1mmol/L者35例,为第1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及平均餐后血糖水平≥11.1mmol/L者38例,为第2组;检测2组24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结果第2组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第1组[(287.80±35.60)vs(162.50±20.30)mg/24h,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水平对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影响大于空腹血糖,积极控制餐后血糖,可能对延缓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临床荟萃》2009,(16):I0001-I0001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了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流行疾病之一,根据世界糖尿病联盟2007年发布的数据表明,中国现有糖尿病患者3980万,预计到2025年将会达到5930万,其中90%~95%为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肾脏和视网膜等微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并发症,也是主要的致死、致残原因,2型糖尿病血糖应该降到多少?强化血糖控制是否能够减少血管并发症?只有经过大型临床实验的数据分析才能回答,我们把几种与糖尿病有关的大型临床试验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20.
徐华永 《临床医学》2006,26(12):37-38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早期短程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疗效。方法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短程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观察疗程前后Homaβ胰岛素分泌指数,血糖控制情况以及对2型糖尿病早期病程的逆转。结果短程胰岛素强化治疗后控制了高血糖并显著提高了Homaβ胰岛素分泌指数,使大部分患者恢复到2型糖尿病自然病程的更早阶段。结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能够最及时有效地控制高血糖并改善胰岛功能,使大部分患者获得长时间无需药物治疗的血糖稳定期,是治疗的首选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