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肾癌常见病理亚型的MS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renalcell carcinoma,RCC)常见病理亚型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旨在提高对RCC各亚型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65例RC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评价指标包括3种RCC亚型的性别差异、CT平扫和多期增强表现以及周围侵犯和远隔转移等。采用盲法评价,并对其间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种亚型肿瘤的形态、密度、钙化、强化程度、形式和动态变化等表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透明细胞癌形态常不规则,密度不均,皮质期(CP)呈不均匀明显强化且实质期(NP)强化程度明显减低。此外,局部侵犯和远隔转移的发生率也高于非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发生钙化的比率均显著高于透明细胞癌,增强扫描常表现为CP轻度强化和NP强化增高,且增强各期净增CT值均显著低于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与嫌色细胞癌相比,仅前者表现密度不均、强化不均匀的比例显著高于后者。其他评价指标包括性别和肿瘤大小等,在3种亚型肿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对诊断和鉴别诊断透明细胞癌与非透明细胞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肾癌亚型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肾癌亚型的CT表现,其中透明细胞癌25例,嫌色细胞癌5例,乳头状癌5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2例.所有病例均进行了SCT多期扫描.结果 25例肾透明细胞癌平扫表现为肾实质均匀或不均匀的等、稍低、稍高或混杂密度肿块,增强皮质期明显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等或高于肾皮质,髓质期强化程度迅速下降;出血、坏死及囊变23例,肿瘤内钙化3例.5例乳头状肾细胞癌平扫为均匀或不均匀类圆形肿块,呈轻中度较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皮质期密度低于肾皮质,瘤内出血3例,囊变2例.5例肾嫌色细胞癌平扫为位于肾髓质的类圆形肿块,4例呈均匀密度,1例呈混杂密度,增强后呈轻到中度均匀强化,皮质期密度低于肾皮质.2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表现为中心位于肾皮质的椭圆形囊性肿块,可见少量的实性部分及分隔,增强后间隔呈中度进行性延迟强化,实性部分强化与肾皮质等同.结论 不同的肾癌亚型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WHO病理分类中不同亚型肾细胞癌(renal cee carcinoma,RCC)的CT特征,旨在加深对RCC的认识,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9月72例经病理证实的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检查结果,其中透明细胞癌58例,乳头状细胞癌7例,嫌色细胞癌4例,多房囊性肾癌3例.结果 透明细胞癌平扫病灶呈等或低密度,增强扫描皮质期肿瘤多呈不均性明显强化,实质期、分泌期强化减退.乳头状细胞癌多呈等密度或囊实性,增强扫描皮质期实性部分轻度强化,实质期、分泌期延迟强化.嫌色细胞癌多位于肾髓质内,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强化均匀,坏死、囊变少见.多房囊性肾癌位于肾皮质区,由多个囊腔和分隔构成,囊壁及间隔菲薄,无附壁结节,平扫病灶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囊壁、间隔延迟强化.结论 不同病理亚型肾细胞癌CT特征、手术方案、预后均不同,术前影像学检查准确诊断能够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三种常见肾细胞癌(RCC)亚型在动态增强CT扫描中的异同点,以提高CT扫描对于常见RCC亚型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RCC患者的CT平扫及双期扫描的影像资料,测量瘤灶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的CT值、记录平扫CT表现、强化方式,重点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中各种亚型之间的异同。结果透明细胞癌(CCRCC)101例,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27例,嫌色细胞癌(CRCC)13例。CCRCC不均匀强化多于其他两种亚型的RCC(P<0.05),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种亚型的RCC(P<0.05),转移及形成癌栓的比例较大;PRCC及CRCC强化程度均较低,二者强化程度有类似(P>0.05),但CRCC钙化率较CCRCC和PRCC高,中心无强化瘢痕及轮辐状强化仅见于5个PRCC和1个PRCC。结论皮髓期强化能区别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结合其他征象有助于鉴别PRCC和CRCC。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动态增强 CT 扫描对肾嫌色细胞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的 CT 影像资料,包括瘤体平扫、增强各期 CT 值的测量,强化程度及方式(均匀、不均匀或周边强化)的判断,并观察肿瘤有无钙化、囊变、外侵及转移(肾周改变、静脉癌栓及淋巴结转移).结果13例肾嫌色细胞癌中,6例肿瘤呈均匀软组织密度,5例肿瘤显示钙化,2例肿瘤出现囊变.动态增强 CT 扫描皮髓期(CMP)和肾实质期(NP)肿瘤平均 CT 值分别为(70.23±16.55)Hu、(80.38±21.85)Hu,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所有病灶密度均明显低于肾皮质(P <0.05);NP 瘤体强化程度明显低于周围正常肾实质(P <0.05).6例瘤体可见均匀强化,5例可见中心瘢痕,其中1例可见轮辐状强化.结论肾嫌色细胞癌的动态增强 CT 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均匀强化结合钙化及瘢痕表现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CT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肾嫌色细胞癌的CT表现.结果 CT平扫:肿瘤最大直径2.8~20.0cm,平均5.3cm.肿瘤呈低密度5例,等密度4例,密度均匀3例,不均匀6例.界限清楚4例,不清楚5例.肿瘤内见散在点状、条状或蛋壳样钙化3例,囊变坏死2例,出血2例.CT增强7例:皮质期呈轻至中度强化,界限清楚,平均CT值88HU,其中密度低于肾皮质和髓质3例,密度高于肾髓质而低于皮质4例.髓质期密度均匀减低,明显低于肾皮质和肾髓质,界限显示更清楚,平均CT值85HU.结论 肾嫌色细胞癌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RCCC)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肾嫌色细胞癌的CT表现.男4例,女3例,年龄38~70岁,平均52岁.结果:肿瘤在CT上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实质性肿块,大小2.8~10.0cm,平均5.19cm.肿块中心均位于肾髓质内,不同程度地向肾皮质膨胀样生长.7 例病例中,6 例肿块平扫呈均匀密度,1 例肿块内有散在的钙化;增强扫描后6例肿瘤呈轻至中度强化,密度低于肾实质,1例肿块内有稍低密度影.结论:肾嫌色细胞癌有较特征性的CT表现,可以与肾脏其它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增强扫描对最大径≥5cm巨大肾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最大径≥5cm巨大肾细胞癌患者行M SC T平扫加皮质期、髓质期及排泄期扫描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重点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技术的应用及强化特点,寻找各病理亚型的影像学异同。结果巨大肾细胞癌出血、坏死囊变明显。透明细胞癌最常见,坏死较多甚而较大,以结节堆积样强化及片样强化为主,强化程度大多高于嫌色细胞癌及乳头状癌、集合管癌等非透明细胞癌;巨大乳头状癌坏死区较小,强化程度较低,相对均匀;嫌色细胞癌密度明显不均匀,强化明显但程度低于透明细胞癌、高于乳头状癌,可见逐渐填充中央疤痕;嫌色细胞癌及乳头状癌很少周围侵犯及转移;集合管癌恶性程度最高,缺乏特异强化形式,强化程度低,极具周围侵犯及淋巴结转移,预后极差。结论巨大肾细胞癌病理亚型的三期增强CT表现各具特征,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肾透明细胞癌的MS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肾透明细胞癌的MS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平扫、皮髓交界期、实质期和排泄期增强扫描。结果:23例中,单发21例,多发2例(1例为单侧2个病灶,1例为双侧7个病灶)。23例共30个病灶,左侧10个,右侧20个。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12 cm,平均4.6cm,其中≤3 cm 12个。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4个,囊性低密度3个,混杂密度23个;钙化6个。增强扫描:除2个较小肿瘤呈均匀强化外,28个强化不均匀;皮髓质期25个病灶明显强化,强化最明显区高于邻近皮质者15个,相似或略低于邻近皮质者10个;实质期肿瘤强化程度降低;排泄期肿瘤与肾实质相比呈明显低密度,病灶边界更清楚;25个病灶内见不同程度坏死、囊变。13个有假包膜。3个囊性肾透明细胞癌,平扫病灶呈囊状,2个表现如单纯性肾囊肿,1个可见网格状分隔;增强扫描1个肾透明细胞癌明显囊变,囊壁及分隔明显不规则强化;2个多房囊性肾透明细胞癌分隔不规则强化。结论:肾透明细胞癌血供丰富,瘤内可有出血、坏死、囊性变、钙化及假包膜,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大多可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嵘  刘鹏程  冯飞  刘晓杰  赵洋  周雯  袁知东   《放射学实践》2009,24(4):408-411
目的:研究乳头状肾细胞癌(RCC)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乳头状肾细胞癌的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8例患者共13个肿瘤病灶,7例12个病灶位于右肾,1例位于左肾。肿瘤均呈膨胀性生长,最大径为0.2~8.0cm,8个病灶≤4cm者。CT、MRI表现为平扫肿瘤密度/信号较均匀,内有灶状出血(4/13)、坏死(4/13)和钙化(1/13),增强扫描肿瘤呈较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肾皮髓期、实质期和排泄期强化程度明显弱于肾皮质,弱于或相仿于肾髓质。4个病灶显示完整或较完整的假包膜。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膨胀性生长方式,瘤内可有灶状出血、坏死和钙化,CT和MRI增强扫描肿瘤边缘清楚,持续轻度强化,增强三期扫描中其强化程度均弱于或相仿于肾髓质,有助于同其它类型RCC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脏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cell renal carcinoma,CRCC)的CT、MRI影像特点,提高其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嫌色细胞癌患者的CT、MRI表现。结果 9例肾脏嫌色细胞癌右侧5例,左侧4例。CT平扫及增强扫描9例,均为单发,类圆形肿瘤或肿块;平扫6例密度均匀,呈等或略高密度,2例有低密度囊变坏死,1例有囊变坏死钙化,2例可见假包膜;增强扫描1例皮质期明显强化,1例不均匀轻度强化,余7例呈轻至中等均匀强化,2例可见中心瘢痕明显强化;MRI平扫加增强扫描3例,平扫均为等、低信号(与肾皮质),可见完整或不完整假包膜,2例可见囊变坏死,与肾实质交界面为圆钝状;DWI上1例为晕环状略高信号,2例为均匀等、略高信号;1例明显强化,2例呈轻至中度强化,3例见中心瘢痕,2例T2WI为高信号,1例为低信号,呈点状、轮辐状持续明显强化。结论 CRCC为少血供实性肿瘤,MRI容易检出肿瘤囊变坏死、假包膜及中心星状或轮辐状瘢痕,能够对CRCC的诊断提供更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亚型肾细胞癌的MSCT征象,提高各亚型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经穿刺和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的影像资料,其中透明细胞癌93例,乳头状癌18例,嫌色细胞癌36例,集合管癌12例。测量瘤体相同ROI平扫及增强扫描皮质期、实质期、排泄期CT值,同时测量邻近正常肾皮质CT值,瘤体增强扫描各期与平扫CT值差值为强化幅度,增强扫描各期瘤体CT值与邻近肾皮质CT值比值为强化指数,将多期强化指数生成强化指数曲线,对不同病理亚型肾细胞癌的CT征象及各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嫌色细胞癌与集合管癌平均直径均明显大于透明细胞癌与乳头状癌(均P0.05);透明细胞癌与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与集合管癌平均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三者瘤体形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集合管癌与其他3种病理亚型瘤体形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明细胞癌皮质期、实质期的强化幅度及强化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病理亚型(均P0.05),而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和集合管癌增强扫描各期强化幅度及强化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嫌色细胞癌和集合管癌强化指数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病理亚型间强化指数曲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综合分析瘤体强化幅度、强化指数及强化指数曲线,结合临床特征、形态学分析,可对肾细胞癌的病理亚型作出较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儿童MiT家族异位性肾细胞癌(MiT-RCC)[包括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Xp11.2 RCC)和t(6;11)(p21;q12)/TFEB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t(6;11)RCC]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对这类疾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MiT-RCC患儿的临床及影像资料,Xp11.2 RCC 12例,t(6;11)RCC 1例。13例行CT扫描,8例行MRI扫描,分析并总结CT及MRI表现特点。结果 12例Xp11.2 RCC患儿CT图像肿块大小不一,影像表现可分为4种类型,肿瘤实性部分密度偏高,可见出血、坏死、钙化,钙化多见,淋巴结转移多见,腹膜后转移淋巴结常伴有钙化,增强扫描延迟期强化程度稍下降。MRI信号混杂,可见坏死、出血、钙化等信号,大部分T1呈稍高信号,T2呈稍低信号,DWI呈稍高信号,平均ADC值下降。1例t(6;11)RCC CT上表现为类圆形等密度影,边界清晰,密度均匀。结论 MiT-RCC是儿童RCC的主要亚型,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少脂肪肾错构瘤与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临床CT、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对经病理确诊34例肾错构瘤和26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采用CT、MRI扫描检查。结果 1)少脂肪肾错构瘤(34例):CT扫描显示6例呈等密度、4例呈混杂低密度、24例呈稍高密度;10例MRI平扫:其中T2均表现均匀低信号、T1呈等信号;增强扫描:34例患者均表现均匀强化,皮质期中度强化者20例、明显强化8例、6例为一过性强化;2)肾透明细胞癌(26例):CT平扫:13例表现低密度、7例为等密度、6例为混杂低密度;呈类圆形或圆形,直径平均为(2.9±0.7)cm;7例MRI平扫:T2均表现混杂稍高信号、T1为等低信号,2例存假包膜;增强扫描:15例患者皮质期存不均匀强化、7例呈中度强化且实质期、肾盂期强化现明显减退现象。结论应用CT扫描检查少脂肪肾错构瘤具有一定特性,联合MRI扫描检查可提高对少脂肪肾错构瘤与肾透明细胞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典型肾错构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点,为临床术前诊断准确性提供依据。方法对比经病理确诊34例肾错构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同时选择同期入院治疗的26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进行比较;均分别采用CT、MRI扫描检查。结果 1)少脂肪肾错构瘤(34例):CT扫描显示6例呈等密度、4例呈混杂低密度、24例呈稍高密度;10例MRI平扫:其中T2均表现均匀低信号、T1呈等信号;增强扫描:34例患者均表现均匀强化,皮质期中度强化者20例、明显强化8例、6例为一过性强化;2)肾透明细胞癌(26例):CT平扫:13例表现低密度、7例为等密度、6例为混杂低密度;呈类圆形或圆形,直径平均为(2.9±0.7)cm;7例MRI平扫:T2均表现混杂稍高信号、T1为等低信号,2例存假包膜;增强扫描:15例患者皮质期不均匀强化、7例呈中度强化且实质期、肾盂期强化征象明显减退。结论 CT检查少脂肪肾错构瘤具有一定特性,联合MRI扫描检查可提高对少脂肪肾错构瘤与肾透明细胞癌的鉴定。  相似文献   

16.
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RO)的CT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RO的CT资料,全部经MSCT多期检查,包括平扫、增强皮质期和髓质期,其中5例另行排泄期扫描. 结果 病灶全部单发,9例位于左肾,5例位于右肾,最大径2.0~11.6 cm,平均6.2 cm,<3.0 cm者3例.皮质期,12例病灶明显强化,其中9例强化低于肾皮质,3例强化接近于肾皮质.髓质期,9例强化程度下降并低于肾脏髓质, 3例持续强化但在排泄期见密度开始下降.2例在皮质期至排泄期表现为持续的强化.8例见星芒样瘢痕,8例见完整包膜,4例见中央钙化. 结论 大部分RO为富血供,增强后实质部分均匀强化,囊变或坏死罕见,有助于与肾透明细胞癌及肾嫌色细胞癌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嗜酸性细胞腺瘤CT表现,旨在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搜集11例经病理证实的肾嗜酸性细胞腺瘤的CT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有病例均行MSCT多期扫描(平扫、增强皮质期及实质期),其中2例进行了排泄期增强扫描。结果 11例肾嗜酸性细胞腺瘤均单发,病灶最大径约1.3~14.0cm;平扫显示密度均匀7例,密度不均匀且中央可见不规则瘢痕者4例,其中瘢痕内钙化者3例;所有病例增强后皮质期均显示肿瘤实质明显强化,但强化程度低于肾皮质10~50HU,而实质期病灶强化程度减低;增强扫描显示中央瘢痕者6例,低密度假包膜者6例。结论肾嗜酸性细胞腺瘤有一定的CT特征性表现,病灶中心瘢痕,瘢痕内钙化及假包膜可提示嗜酸性细胞腺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SCT扫描对肾脏嗜酸细胞腺瘤与常见肾细胞癌亚型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MSCT多期增强扫描图像,并以同期98例肾细胞癌患者(其中肾透明细胞癌68例,肾乳头状细胞癌17例,肾嫌色细胞癌13例)的MSCT多期增强扫描图像作为对照,比较肾脏嗜酸细胞腺瘤与常见肾细胞癌亚型MSCT多期扫描影像学特点,并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肾脏嗜酸细胞腺瘤强化呈"快进慢出"型,肾透明细胞癌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型(P0.05);嗜酸细胞腺瘤在各期的强化程度均大于肾乳头状细胞癌及嫌色细胞癌(P0.05);肾乳头状细胞癌强化程度又明显低于嫌色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发生囊变坏死几率最高,嗜酸细胞腺瘤星芒状瘢痕的发生率高于常见肾细胞癌亚型,嫌色细胞癌钙化的发生率高于肾嗜酸细胞腺瘤、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结论 MS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肾脏嗜酸细胞腺瘤与常见肾细胞癌亚型鉴别诊断有一定特异性,结合瘢痕、钙化、坏死囊变等特点有助于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常见肾细胞癌亚型的鉴别诊断,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肾脏嫌色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18例CT检查,病灶平扫时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包括6例密度不均匀,12例密度均匀,增强后病灶强化方式为轻到中度。20例MRI检查,14例病灶T_2WI、T_2WI抑脂列呈等、稍低信号,6例呈混杂高信号;T1WI均呈等、稍低信号。8例CT和MR检查。结论肾嫌色细胞癌属低度恶性肿瘤,呈膨胀性生长、乏血供,其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和坏死程度有关。MRI容易检出肿瘤内囊变坏死灶、小出血灶以及中央星状瘢痕,可对肾脏嫌色细胞癌的诊断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而CT能清晰显示肿瘤内钙化灶和血供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肾乳头状细胞癌(PRCC)与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C)的MSCT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PRCC及6例MTSCC的MSCT多期增强扫描征象,结合其病理特点分析两者的影像表现及鉴别。结果20例PRCC中Ⅰ型3例,Ⅱ型5例,Ⅰ+Ⅱ型2例,未分亚型10例。主体位于肾皮质17例,3例主体位于肾实质内;20例中有18例平扫密度高于肾实质,增强扫描PRCC强化峰值位于皮质期1例,位于皮髓质期17例,位于排泄期2例;6例MTSCC主体均位于肾实质内;平扫密度均低于肾实质,增强扫描呈逐渐轻度强化,强化峰值均位于肾排泄期。结论PRCC与MTSCC在解剖位置、密度及强化方式上均有一定的特点,MSCT多期增强扫描对两者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