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omoTherapy治疗不同部位肿瘤的摆位误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螺旋断层放疗(TomoTherapy治疗中不同部位肿瘤的摆位误差分布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TomoTherapy治疗的151例患者的摆位,其中头颈部53例,胸部45例,腹部20例,盆腔33例。获得患者计划CT图像,并在每次治疗前行兆伏级 CT(MVCT)扫描获得MVCT图像,两者刚性配准后计算出摆位误差,分别对+x(左)、-x(右)、+y(进)、-y(出)、+z(腹)和-z(背)6个方向的摆位误差进行分析。结果 151例患者共进行MVCT扫描3 281次,6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在头颈部分别为(1.61±1.21)、(1.76±2.11)、(2.26±1.74)、(1.83±1.47)、(3.24±1.76)和(1.75±1.61)mm;在胸部分别为(2.43±1.88)、(2.55±1.92)、(3.06±2.64)、(3.90±2.91)、(6.71±3.46)和(2.64±2.77)mm;在腹部分别为(3.67±3.06)、(2.37±1.77)、(3.18±1.96)、(3.98±3.01)、(6.74±3.25)和(1.92±2.00)mm;在盆腔分别为(2.92±2.13)、(2.17±1.68)、(3.50±2.61)、(3.72±2.66)、(7.18±3.43)和(1.92±1.61)mm。各部位肿瘤+z和-z摆位误差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119、-5.033、-3.763、-5.057,P<0.05);胸部肿瘤用热塑性体膜定位的患者其在+z方向的摆位误差要小于采用真空负压袋定位者(t=-2.357,P<0.05)。结论 TomoTherapy治疗时,头颈部肿瘤摆位精度优于其他部位;胸部肿瘤用热塑性体膜固定可以进一步减少摆位误差;而不同部位肿瘤在腹背方向摆位误差的异质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光学表面监测系统在胸部肿瘤调强放疗的摆位精度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8例胸部肿瘤患者,应用体表标记与激光灯进行治疗前摆位,治疗前行锥形束CT(CBCT)扫描,扫描时通过光学表面监测系统获取表面影像,并与参考影像配准,记录x(左右)、y(头脚)与z(前后)轴的平移误差与旋转误差;扫描后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配准并记录xyz轴的平移误差与旋转误差,校正误差后治疗。应用Pearson法分析两组摆位误差的相关性,计算两组摆位误差的系统误差(Σ)与随机误差(σ);应用Bland-Altman法评估两种影像系统的一致性,并计算95%的可信区间。结果 两组摆位误差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xyz轴分别为0.79、0.62、0.53,光学表面监测系统(OSMS)的Σ/σ(mm/mm)在xyz轴分别为0.7/1.5、0.9/1.8、0.9/1.5;CBCT的Σ/σ(mm/mm)在xyz轴分别为0.8/1.6、1.3/1.9、0.7/1.5;95%的可信区间在xyz轴的平移方向分别为(-2.0~2.3)、(-3.4~3.6)与(-3.3~2.4)mm,旋转方向分别为(-2.0~1.6)°、(-2.0~1.4)°与(-1.6~1.6)°。结论 OSMS是一种有效的图像引导工具,能快速准确地验证患者位置,提高摆位精度,可用于胸部肿瘤患者调强放疗的治疗摆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水固化头枕对乳腺托架固定下乳腺癌患者下颈部固定进行改良,观察其对锁骨上野(supraclavicular field,SCF)摆位误差及临床靶区(CTV)外放边界的影响。方法 选取13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患者,在原有乳腺托架定位的基础上增加使用水固化垫,将其固定于圆形头枕上并保证填充颈部与托架间的间隙,同时支撑头部偏转。再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 于第1、10和20次治疗前采集CT图像,记录SCF靶区的摆位误差并与前期研究对比分析,计算其CTV外放值及其外放体积的变化。结果 全组患者摆位误差在左右(x)、上下(y)、前后(z)方向分别为(2.16±1.25)、(1.50±1.28)和(1.94±1.12)mm,俯仰(θ)、滚转(Ф)、偏转(ψ)角度分别为(1.76±1.87)°、(1.82±1.12)°和(0.99±0.58)°。与前期研究数据进行非参数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 test),在yz方向及θ角度上摆位误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152、3.415、2.053,P<0.05)。CTV在xyz方向分别需外放4.07、4.03和3.73 mm,较前期研究xyz方向外放8、8和6 mm的体积平均减少32.73%。结论 个性化头枕配合乳腺托架的定位方法降低了单一圆枕定位下颈部SCF靶区的摆位误差,并将其CTV的外放缩减至在xyz方向上不少于4.07、4.03和3.73 mm。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两种模体研究3D打印共面模板辅助CT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精度,并比较两种模体差异,为放射性粒子植入提供参考。方法 在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设计进针路径并获取针尖坐标值,按照进针路径分别在定制模体和肝脏模体插入植入针,植入金标,退针10 mm,植入冷源,分别记录针尖、金标、冷源坐标,通过计算空间两点之间的距离获取植入针精度,第1颗粒子精度,拔针后粒子的精度,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上述精度在两种模体中的差异。结果 3D打印共面模板辅CT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穿刺针精度,第1颗粒子精度及拔针后粒子精度在定制模体和肝脏模体中分别是(1.89±0.72)和(2.14±0.88) mm (P>0.05),(2.03±1.14)和(2.42±1.12) mm (P>0.05),(-1.96±1.29)和(-2.82±0.91) mm (t=2.09,P=0.046)。结论 3D打印共面模板辅CT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具有高效,稳定、精确,在两种模型中精度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体部肿瘤放射治疗的ExacTrac X-射线图像的回顾性分析,了解患者群体的摆位误差和残余误差分布情况,研究六维放射治疗床修正摆位误差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方法 通过配准数字重建图像(DRR)和ExacTrac图像引导系统拍摄的正交kV级验证像的骨性解剖结构,计算患者3个方向的平移误差和旋转误差以及对应的残余误差。结果 平移摆位误差为x(左右方向):(2.27±2.02)mm,y(头脚方向):(4.49±2.52)mm,z(腹背方向):(2.27±1.37)mm;旋转摆位误差为Rx(矢状面):(1.02±0.73)°,Ry(横断面):(0.67±0.68)°,Rz(冠状面):(0.76±0.84)°。残余平移误差x(r):(0.27±0.48)mm,y(r):(0.37±0.45)mm,z(r):(0.22±0.30)mm;残余旋转误差为Rx(r):(0.17±0.33)°,Ry(r):(0.14±0.34)°,Rz(r):(0.16±0.28)°。结论 对于体部放射治疗的患者,旋转误差和平移误差是同时存在的,不仅需要校准平移误差,旋转误差也不容忽视。ExacTrac X-射线图像引导系统能够有效纠正六自由度的摆位误差,并保证残余误差在较小的范围内,保证了体部肿瘤放疗的治疗精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PID)位置误差对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三维剂量验证的影响。方法 5枚Suremark SL-20铅点固定于Elekta托盘上,通过采集机架在0~360°旋转中EPID图像,分析各角度下EPID相对于加速器机头的位置偏移,根据该偏移对进行三维剂量重建的EPID图像进行位置误差修正,分析EPID运动误差对剂量重建的影响。分别对16例鼻咽癌患者的VMAT计划的双弧、顺时针弧(弧1)、逆时针弧(弧2)的重建剂量与计划剂量做γ分析,并对修正前后的γ分析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相对于0°,源到探测器距离(SID)在180°时误差最大,为1.20 cm。考虑SID变化后计算的EPID上下(y)方向误差最大为2.28 mm(等中心层面),左右(x)方向误差在±0.5 mm以内。对16例鼻咽癌双弧VMAT治疗计划进行治疗前三维剂量验证,EPID y方向位置误差修正后3D γ通过率明显提高,5%/3 mm标准下的γ通过率提高分别为双弧(4.12±1.67)%(t=-9.86,P<0.05),弧1(3.47±1.64)%(t=-8.46,P<0.05),弧2(5.08±1.30)%(t=-15.63,P<0.05);3%/3 mm标准下,γ通过率提高分别为双弧(7.63±2.24)%(t=-13.63,P<0.05),弧1(6.03±2.07)%(t=-11.66,P<0.05),弧2(9.17±2.23)%(t=-16.41,P<0.05)。y方向修正后,再进行x方向修正,5%/3 mm和3%/3 mm γ通过率的平均值分别提高0.23%和0.24%。结论 EPID沿加速器机架到治疗床方向运动误差明显,对三维剂量重建影响较大。在基于EPID的剂量重建中,应对其进行修正,以重建较准确的患者三维剂量分布。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评估术前、术后治疗计划的物理剂量学参数,阐明利用3D打印非共面模板(3D-PNCT)辅助CT引导125Ⅰ粒子植入治疗盆腔复发子宫颈癌的精确性。方法 盆腔复发宫颈癌患者9例,术前均行CT模拟机扫描定位图像传送粒子治疗计划系统(B-TPS)行术前计划,打印3D-PNCT,模板复位,插植粒子针并植入粒子,记录术前计划和术中实际植入针数和粒子数,比较计划靶区剂量学参数适形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和靶区外体积指数(EI);90%靶区体积剂量(D90)、匹配周边剂量(mPD,即D100),100%、150%和200%处方剂量体积百分比V100V150V200结果 患者GTV术前、术后平均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粒子总数675颗,术后669颗。术前粒子针总数138根,术后132根。针道角度偏差平均1.99°±2.94°(0°~13°)。术前和术后CI、EI和HI、靶区D90、MPD、V100V150V200剂量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PNCT辅助CT引导125Ⅰ粒子植入治疗盆腔复发宫颈癌可获得较好的术前、术后治疗计划匹配和植入精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自动和自动+手动配准分别得出的宫颈癌放疗位置误差,评估自动+手动配准的必要性,并给出螺旋断层放疗计划靶区(PTV)外扩边界值(MPTV)。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入组单纯放疗宫颈癌患者29例,采集每周至少两次治疗前兆伏级CT(MVCT)与计划CT图像进行自动配准,得出自动配准位置误差值(AR),并对AR值再行手动配准,得出自动+手动配准位置误差总移动值(TS),比较AR和TS值的差异,并计算MPTV。结果 共获取443幅MVCT图像,在xyz轴和角度旋转方向上AR值分别为(-0.9±2.3)、(0.0±3.1)、(1.0±2.6)mm和0.2°±0.8°,TS值分别为(-0.8±1.8)、(-0.4±3.4)、(1.4±2.5)mm和0.1°±0.5°。除x轴以外,AR和TS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5.2、3.2,P<0.05);xyz轴各方向MPTV相应为4.6、5.7和3.3 mm。结论 宫颈癌螺旋断层放疗中,自动配准基础上的手动配准是必要的。建议行螺旋断层宫颈癌单纯放疗患者外扩PTV左右、头脚、前后方向分别为5、6、4 mm。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分析采用联合体位固定与热塑膜固定的肺癌患者放疗时的摆位误差,探讨不同固定方式下临床靶体积(CTV)至计划靶体积(PTV)外扩边界及其对正常肺组织受照剂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3月在唐山市人民医院接受过胸部放射治疗的90例患者资料,按不同固定方式将患者分成联合体位组(热塑膜+发泡胶固定)50例,热塑膜组(热塑膜固定)40例。两组患者根据统一标准勾画靶区,1次/周锥形CT(CBCT)与计划CT图像匹配后分别记录左右、上下、前后(xyz轴)方向摆位误差,通过t检验进行分析。根据MPTV=2.5∑+0.7δ计算联合体位组患者CTV至PTV外扩边界。通过治疗计划系统(TPS)系统分别计算两组患者的双肺V5V20V30,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联合体位组与热塑膜组摆位误差在x轴分别为(1.00±0.58)和(3.28±0.43)mm、y轴分别为(1.42±0.28)和(4.03±0.41)mm、z轴分别为(1.06±0.44)和(3.18±0.34)mm,两组患者xyz 轴上的摆位误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740、-35.596、-25.015,P<0.05)。联合体位固定技术在中央型与周围型肺癌患者及在左、右肺癌患者摆位误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MPTV=2.5∑+0.7δ得出联合体位组患者CTV至PTV外扩边界在xyz轴分别为2.906、3.746 和2.958 mm。A、B两组对比得出,B组中V5V20V30均值分别较A组减小1.5%、3.1%、4.8%。结论 联合体位固定技术可提高肺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体位固定的精确性,将CTV至PTV外扩边界进一步缩小,对减小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共面模板(co-planar template, CPT)辅助CT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脊柱转移瘤质量控制与近期疗效。方法 12例原发肿瘤经病理学明确诊断,影像学改变符合脊柱转移瘤特征,患者共有16个病灶。处方剂量(prescribed dose, PD)80 Gy,粒子活度(1.48×107~2.59×107)Bq(0.4~0.7 mCi),CPT辅助CT引导下将植入针按术前计划穿刺并种植放射性125I粒子。术后即刻扫描观察粒子分布情况,剂量评估。随访复查CT判定瘤体直径变化,进行疗效评估。随访时间为3~29个月。同时给予疼痛分级,评判疼痛改善情况。结果 16个病灶全部穿刺成功植入粒子。植入后剂量验证显示肿瘤靶区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209.21±37.16)Gy,D90为(115.29±7.87)Gy,D100为(76.59±5.53)Gy,V90为(99.30±0.51)%,V100为(98.06±1.15)%,适形指数(CI)0.981±0.012,靶区外体积指数(EI)0.012±0.007。脊髓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为(30.47±4.83)Gy。靶区和脊髓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与术前计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病灶完全缓解(CR)18.8%(3/16), 部分缓解(PR)62.5%(10/16),疾病进展(PD)6.25%(1/16),疾病稳定 (SD)6.25%(1/16),有效率(CR+PR)81.3%;疼痛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7例,轻度缓解2例;生存期11~39个月,中位生存期24个月。所有患者脊髓无放射性损伤发生。结论 应用CPT辅助CT引导可以按照术前计划控制粒子植入的位置和放射剂量,达到治疗肿瘤、并发症少、患者可耐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3D打印模板(共面和非共面)辅助治疗软组织肉瘤术前、术后的剂量学比较,探讨其应用的精确性。方法 2015年12月—2017年7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的软组织肉瘤患者19例,共25处病灶。所有患者行术前病情评估、CT模拟定位、术前计划设计、3D模板打印、3D模板复位、插植粒子针和粒子植入、术后剂量学评估、术后护理及定期随访。对比术前、术后剂量学参数。筛选位于躯干及四肢浅部的软组织肉瘤10例,分别设计共面模板和非共面模板引导的术前计划,对比两种模板引导下术前计划的剂量学参数。结果 设计制作3D打印模板25块,共25处病灶,术前、术后剂量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位于躯干及四肢浅表并使用3D打印共面模板与非共面模板引导的术前计划各剂量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3D打印模板辅助125I粒子植入治疗软组织肉瘤具有较好的定位精确性。对位于躯干及四肢浅部的软组织肉瘤,建议优先选择3D打印共面模板。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比治疗前后计划的物理剂量学参数,验证光学导航系统联合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复发癌的精确性与可行性。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接受光学导航系统联合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头颈部复发癌患者共12例。记录治疗前计划和治疗后计划实际植入针数及粒子数,比较治疗前后计划的90%靶区体积剂量(D90)、匹配周边剂量(MPD)、适形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及100%、150%和200%处方剂量体积百分比(V100、V150和V200)。结果中位病灶体积31.2 cm^3,中位粒子数61.5颗,中位处方剂量130 Gy。治疗前计划的D90、MPD、V100、V150和V200均值分别为134.2、64.6、93.3、75.3和39.3 Gy,治疗后计划分别为146.7、68.94、97.47、80.40和48.30 G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的植入针数、粒子数、CI、HI、E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例治疗后计划剂量质量评价为优(66.6%);4例为良(33.3%)。结论光学导航系统联合3D打印模板辅助下,粒子植入治疗计划完成质量良好,治疗后各项剂量参数均符合预计划的要求,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3D打印共面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术前与术后剂量学结果,探讨该技术在粒子植入治疗中的精确性。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2月于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实施3D打印共面模板辅助粒子植入患者32例,植入病灶36个:包括肺部10个、颈部淋巴结5个、盆腔3个、椎体3个、胰腺2个、腹腔淋巴结2个、门静脉2个、其余9个。所有患者行术前计划设计,在共面模板引导下一次性完成所有层面的进针,依据术前计划植入粒子,行术后剂量学评估。对比术前、术后剂量学参数,包括90%和100%靶体积的最小吸收剂量D90D100,90%、100%、150%和200%处方剂量覆盖的体积V90V100V150V200,适形指数(C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和均匀性指数(HI)。统计学采用配对 t 检验。结果 全部病灶、运动病灶和固定病灶植入前后D90D100V90V100V150V200、CI、EI和HI等指标参数配对 t检验,各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共面模板引导粒子植入剂量指标术前与术后比较无差别,对于固定和运动脏器肿瘤,有良好的治疗准确性,可能成为未来粒子植入重复性好的标准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通用共面模板(以下简称通用模板)辅助CT引导下对肺癌术后局部复发进行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的植入前、植入后剂量学符合程度及对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自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通用模板辅助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38例。术前进行预计划,处方剂量110 Gy。术中验证结果与术前计划的剂量参数匹配周边剂量(MPD)、90%靶体积的最小吸收剂量(D90)、100%靶体积的最小吸收剂量(D100)、适形指数(C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和均匀性指数(HI)进行配对t检验。术后第6个月按照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判定疗效。结果全部患者完成粒子植入治疗,术前计划、术后质量验证剂量:MPD为(222.7±26.2)、(227.7±29.8)Gy,D90(130.8±13.6)、(134.8±12.8)Gy,D100(106.4±10.6)、(110.7±11.8)Gy,CI(0.75±0.06)、(0.74±0.04),EI(22.7±5.8)%、(24.3±4.8)%,HI(36.8±4.7)%、(37.2±5.3)%,心脏平均照射剂量为(19.3±7.2)、(21.3±6.8)Gy(P>0.05),中位随访时间为22.5个月(8~98个月)。中位生存期21个月(95%CI 7.4~34.6),2年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和局部控制(LC)的发生率分别为47.4%、39.5%和83.5%。结论通用模板辅助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局部复发可以较好地在术中实现术前TPS计划目标,取得良好疗效,是一种微创、精准、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术后放射治疗患者位置误差的分析,确定临床靶区(CTV)外扩计划靶区(PTV)边界值的大小。方法 选取26例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患者通过千伏级锥形束CT(kV-CBCT)采集初次治疗前和以后每周的CT影像,与治疗计划采用的CT影像进行比对,记录各方向位置误差值并计算PTV外扩边界值MPTV结果 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放疗时各方向均存在位置误差,患者在左右、头脚和前后方向误差分别为(0.21±3.23)、(0.55±3.51)和(0.08±2.76)mm,头脚方向的系统误差最大,左右方向次之、前后方向最小。各方向位置误差无明显差异。靶区在左右、头脚和前后方向依次需外扩5.44、7.26和5.68 mm。 结论 建议在进行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时外扩PTV间距依次为左右方向5.5 mm、头脚方向7.5 mm、前后方向6 mm。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一种新型定制真空垫在盆腔肿瘤放疗体位固定中的应用进行评估,并与传统体位固定方式进行对照研究,以提高盆腔肿瘤摆位精度。方法 66名盆腔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将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每组22名,采用3种不同固定方式:平板固定(N组)、传统真空垫(V组)和定制真空垫(New-V组)。固定效果用三维方向及矢状位轴向旋转的摆位误差测量结果进行评估。结果 New-V组摆位误差在前后(x)、头脚(y)、左右(z)及矢状位轴向旋转角度(r)依次为(0.35±0.37)、(0.21±0.22)、(0.29±0.28) cm和(0.70±0.65)°;N组相应摆位误差依次为(0.44±0.43)、(0.31±0.62)、(0.45±0.60) cm和(1.25±1.00)°;V组依次为(0.38±0.36)、(0.27±0.25)、(0.32±0.29)和(1.09±0.77)°。其中,r值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59,P<0.05)。New-V组的r值误差比其他两组小。分次间误差波动性分析显示,zr方向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66,P<0.05),New-V组在4个方向上波动性较小。根据摆位误差分布,对误差引起中心偏移量进行估计,其引起计划靶区(PTV)的剂量分布差异统计显示,New-V组在最小剂量和平均剂量上差异较小,且最小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18,P<0.05)。结论 New-V组的固定方式较平板(N组)和普通真空垫(V组)固定方式摆位误差、照射分次间误差波动性较小,相对位置误差引起潜在PTV剂量变化较小。因此,新型定制真空垫可优化摆位精度,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局部晚期宫颈癌后装放疗应用3D打印微创导向模板的剂量学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6年5月-2019年8月就诊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共68例,均为偏心性或外照射后仍有巨大肿块(肿瘤直径>5 cm)残存的患者,外照射采用调强放疗,后装治疗方法为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放疗,高危临床靶区(high-risk clinical target area,HR-CTV)剂量为6 Gy/次,1次/周,共5次。6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其中模板组35例采用3D打印微创导向模板辅助置入宫腔管并植入插植针;自由插植组33例徒手进行宫腔管的置入及插植针的植入。所有患者均于CT引导下调整宫腔管、插植针位置及深度,将最终CT图像传入后装治疗计划系统,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制定治疗计划,实施治疗。结果 共制定340次后装放疗计划,其中模板组175次、自由插植组165次。模板组较自由插植组的HR-CTV的D90(包绕90%靶区体积的剂量)、中危临床靶区(intermediate-risk clinical target volume,IR-CTV)的D90均明显增高(t=3.63、2.45,P<0.05),膀胱、直肠及乙状结肠的D2 cm3均显著降低(t=-2.81、-2.54、-2.33,P<0.05)。同时,模板组每次后装治疗平均扫描CT次数为(1.78±0.53)次,每次治疗从宫腔管及插植针植入至调整达满意位置的平均消耗时间为(11.35±3.98)min,每次治疗使用插植针的针数平均为(5.21±1.37)枚。而自由插植组分别为(3.56±0.88)次,(30.67±5.83)min,(7.48±2.79)枚,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26、-4.53、-3.21,P<0.05)。结论 对于偏心性或巨大肿块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应用3D打印微创导向模板剂量学优势明显,操作简便,用时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和评价数字化外科技术用于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深部肿瘤的精确性、适形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12例行125I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的头颈深部肿瘤患者。治疗前基于CT图像设计插植针和粒子位置。根据治疗计划构建数字化定位模型将计划的插植针位置精准导入至手术导航系统,并根据患者面部外形轮廓和插植针位置方向设计打印个体化穿刺引导模板。术中在导航引导下进行模板核准就位,在导航系统的可视化针道、实时插植针位置和模板导向孔共同引导下进行插植针穿刺和放射性粒子植入。CT检查验证插植针与粒子的位置,并计算实际靶区剂量分布,观察术中及术后是否出现血肿、疼痛、感染、穿刺点不愈合、肿瘤细胞种植等不良反应。结果12例患者均在数字化外科技术引导下完成插植针穿刺和放射性粒子植入,实时可视化引导效果佳,插植针、粒子与治疗计划中的位置、数目相符,空间分布均匀。术后剂量验证D90范围为83.7~131.0 Gy,平均107.5 Gy;V100范围为89.6%~99.3%,平均94.6%;V150范围为40.2%~58.9%,平均47.8%。术中术后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数字化外科技术,将手术导航系统与3D打印个体化穿刺引导模板结合共同引导插植针穿刺和125I粒子植入,提高了近距离放疗的精确性和适形性,在头颈部近距离放疗特别是深部解剖结构复杂区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