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青光眼患者在全球约有6700万,是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位致盲眼病。全世界应有510~680万人患该病而失明[1]。青光眼对视功能所造成的损害是不可逆的,结果很严重,对社会、家庭、个人造成了巨大损失。原发性青光眼依照解剖结构可分为两种类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POAG)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PACG)。关于青光眼流行病学已有很多以人群为基础的调查报道,长期认为, POAG是非裔和欧裔人群最常见的青光眼类型[2]。而在东亚尤其是中国人中, POAG的发病率则远远低于PACG。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PACG发病机制的研究,特别是关于PACG的分类、筛查及诊疗标准方案的制定。以下对我国PACG流行病学相关研究进展作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晶体相关因素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经我院确诊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98眼,分两组,即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组52眼、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组46眼,另设对照组50眼。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方法、A超生物测量仪的测量方法对晶体的前表面拱高、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眼轴长度、晶体相对位置等参数进行测量和计算,比较各组间晶状体参数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ACG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晶体的前表面拱高、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眼轴长度、晶体相对位置,差异有显著性(P <0.01)。APACG组与CPACG组对比,晶体的前表面拱高更高,前房深度更浅,晶体厚度更厚,眼轴长度更短,晶体相对位置更靠前,差异有显著性(P <0.01)。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晶体的前表面拱高更高,晶体厚度更厚,晶体相对位置更靠前,这些晶体因素导致了瞳孔阻滞,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glaucoma,PACG)是我国最常见的青光眼类型,可总体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又将急性PACG分为临床前期、先兆期、急性发作期、间歇期、慢性期及绝对期。我院于2007年7月开始应用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laserperipheral iridectomy,LPI)治疗PACG,至2010年7月,共治疗41例。现将临床效果观察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合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丽红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0):1528-1528
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青睫综合征)是一个兼有葡萄膜炎及青光眼体征的自限性良性疾病,属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临床上可同时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但同时合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为少。我院于2005~2007年接诊2例青睫综合征同时具有PACG体征,其临床表现、病情演变、治疗与典型青睫综合征有明显不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e,UBM)在诊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80例(334只眼)急性PACG患者,对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患者与未脱离患者,对房角关闭范围,眼压控制水平及前房炎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34眼中65眼(19.5%)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脱离组房角关闭范围3-4个象限比例为84.6%,高于对照组(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脱离组眼压≤10mm Hg比例为20.0%,比未脱离组高(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脱离组发生前房炎症比例为61.5%,比未脱离组高(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BM为早期诊断急性PACG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提供了新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抗青光眼术后发生脉络膜脱离的相关因素及其防治.方法 251例(260只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发生脉络膜脱离11例(12只眼,4.62%),对发生脉络膜脱离的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结果 经保守与手术治疗后,前房均恢复,脉络膜脱离消失.结论 青光眼术后脉络膜脱离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相应处理,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彭晓琍  赵成 《江西医药》2009,44(7):708-709
目的评价原发闭角型青光眼(PACG)持续高眼压下行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0月在我科行PACG患者30例(31眼),持续高眼压下行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1眼均手术顺利.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28眼眼压控制,25眼最佳矫正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尽早行抗青光眼手术可有效治疗持续高眼压下的PACG。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脉络膜上腔引流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收集难治性青光眼患者32例(36眼),术前眼压40.24~95.17mm Hg,平均(54.46±11.45)mm Hg,采用脉络膜上腔引流术治疗,观察及随访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术后15d内完全消退,未见虹膜萎缩发生。全部患者均完成1年随访,患者眼压都降到了21mm Hg以下;术后视力眼前1O~50cm手动19例,眼前1O~100cm数指11例;术后并发脉络膜浅脱离5例;所有患者眼痛、头痛的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除,无一例眼球萎缩发生。结论脉络膜上腔引流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成功率高,恢复好,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闭角性青光眼PACG是我国最常见青光眼类型,根据房角关闭建议,可将我国闭角型青光眼分为单纯瞳孔阻滞型、单纯非瞳孔阻滞型及多种机制共存型[1]。目前常用治疗手段主要是药物、手术及激光治疗,其中YAG激光治疗的特点为持续作用时间非常短,热驰豫时间几乎为零,所以切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与分析眼科光动力治疗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70例采用眼科光动力治疗的患者,眼科光动力治疗可采取激光照射与静脉注射光敏剂的方法。护理方法分别为准备环境用物、患者准备、药物的配制、安全给药等方面开展。对比70例患者眼科光动力治疗前后脉络膜厚度值。结果对比眼科光动力治疗前后下方脉络膜厚度(ICT)、上方脉络膜厚度(SCT)、颞侧脉络膜厚度(TCT)、鼻侧脉络膜厚度(NCT)、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的脉络厚度值,较眼科光动力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所有患者脉络膜厚度均值均显著降低,t值分别为2.214、2.328、2.265、2.191、2.624,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眼科光动力治疗后,患者脉络膜厚度变薄,治疗效果安全、稳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彭晓琍  赵成 《江西医药》2009,44(8):798-799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成形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70例(70眼),随机分成两组(各35例),分别行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成形术与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两组眼压均较术前降低,视力提高,前房深度增加,但超乳组更加显著。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成形术较小梁切除术,可有效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  相似文献   

12.
前列腺素,心钠素与眼压调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虎 《江苏医药》1996,22(3):183-184
青光眼是致盲的主要疾病之一。1857年Albecht·Von·Graefe首次提出青光眼这一概念以来,眼科学者对青光眼发病机理进行了广泛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但青光眼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在青光眼发生、发展中,解剖因素占有相当大比重,但有解剖结构异常者并不一定发展成青光眼。神经──体液调节异常是青光眼发生,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大量实验证实,眼压调控中枢在间脑的一定部位。周文炳认为,房水流出易度下降根本原因并非瞳孔阻滞所致,而是眼前段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功能都处于最活跃状态发生房角闭塞的结果。众所周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采用青光眼滤过术治疗的青光眼患者在手术后形成浅前房的主要原因及相应的处理方法与体会进行总结分析。方法抽取67例接受青光眼滤过术治疗后形成浅前房的临床确诊青光眼患者病例。结果导致该类患者在手术后出现浅前房症状的主要原因包括脉络膜脱离、滤性过畅、防水生长减少、瞳孔阻塞、脉络膜上腔出血、恶性青光眼。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低眼压浅前房和高眼压浅前房两种。结论对导致青光眼患者在接受滤过术治疗后出现浅前房的原因进行系统的掌握,可以使保证临床对该类患者在术后出现浅前房症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正>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其视神经损害是由于房角关闭导致眼压升高的结果。多年来,人们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关闭的机制进行了大  相似文献   

15.
脉络膜出血是内眼手术并发症之一,本文回顾过去10年遇到的8例青光眼术中所发生的暴发性脉络膜出血,对其治疗结果及出血原因,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6.
青光眼发作与心身医学有关,这一观点近年来已被越来越多的眼科工作者所接受。因此,在治疗及护理青光眼病人时,既不能忽视眼局部解剖因素,又要密切注意全身情况。现将我院1991年住院30例青光眼的治疗护理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17~76岁,其中以61岁以上14例。本组双眼发病16例,单眼发病14例。青光眼发作使视力严重受损,本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脉络膜脱离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3-180例(236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脉络膜脱离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小梁切除术180例(236眼)中发生脉络膜脱离30例(32眼),发生率13.6%,保守治疗成功25例(83.3%),手术放液5例(16.7%)。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脉络膜脱离的发生与术前高眼压、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因素有关,术前应控制慢性病,稳定眼压,选好手术时机,一旦发生脉络膜脱离,不要急于手术,可延长观察时间,大多脉络膜脱离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小梁切除加虹膜根切和脉络膜上腔引流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至2008年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难治性青光眼共39例(41只眼),运用脉络膜上腔引流术治疗16例(16只眼),运用小梁切除加虹膜根切术治疗23例(25只眼)。手术成功的判定标准:不用或仅局部应用抗青光眼药物,眼压控制在5~21mmHg(1mmHg=0.133kPa),且视力稳定、角膜透明者视为手术成功。结果随访时间均在1年以上,平均随访(24.3±11.7)个月。末次随访经脉络膜上腔引流术治疗组成功14只眼(87.5%);经小梁切除加虹膜根切术治疗组成功14只眼(56%)。两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有显著性(χ2=4.47,P<0.05)。运用脉络膜上腔引流术治疗组手术成功率高。结论长期随访观察及临床研究显示,脉络膜上腔引流术较小梁切除加虹膜根切术设计合理,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行眼底照相筛查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2155例已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均行眼底照相检查筛查原发性青光眼,统计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 2155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检出原发性青光眼患者60例,检出率为2.8%,其中13例为新查出患病,占比为21.7%。60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49例(2.3%),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11例(0.5%)。60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7例行抗青光眼手术治疗, 10例采用药物治疗,43例未经任何治疗。结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内已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行眼底照相检查,通过阅片可从中及时发现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使其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以降低因青光眼而致盲的几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眼压状态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手术时机及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26例27眼高眼压下PACG急诊行小梁切除手术,随访6个月,观察术前及术后的视力与眼压情况。结果手术均取得成功,无明显并发症;术后6个月所有病例眼压均能控制正常;视力:3例3眼为〈0.1,19例20眼为0.1~0.3,4例4眼为0.4~0.6,大部分保留了可用视力。结论对于PACG急性发作,在经局部及全身综合药物治疗48~72h而眼压仍不易下降时,应行紧急抗青光眼手术,以抢救患者的视力。术中应注意控制眼压,以免眼压骤降而增加手术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