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康复患者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最佳径路。方法:9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组31例,B组股静脉穿刺置管组34例,C组PICC穿刺置管组33例,分别从导管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导管引起的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腔堵塞、意外拔管、深静脉血栓、静脉炎、局部血肿)、患者舒适度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PICC组在导管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及患者舒适度等方面都明显优于颈内静脉置管组和股静脉置管组(P〈0.05)。结论:PICC中心静脉脉管是脑卒中康复患者最理想的置管路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联合抗生素与单纯抗生素保守疗法在小儿阑尾脓肿中的疗效。方法选自我科2013年9月—2016年11月收治的小儿阑尾脓肿住院患儿40例,按随机化原则,分成两组,一组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联合抗生素治疗(置管组,n=20),一组行单纯抗生素保守疗法(对照组,n=20),对比观察其疗效指标。观察患儿自觉腹痛消退时间、监测体温恢复到正常水平时间、腹部触诊压痛消失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等,观察置管引流患儿术后的并发症情况。结果置管组,患儿自觉腹痛消退平均3.5±0.8天,体温恢复到正常水平平均5.0±1.3天,腹部触诊压痛时间平均10.5±2.9天,总住院天数平均12.4±3.1天;对照组,患儿自觉腹痛消退天数平均7.7±1.2天,体温恢复到正常水平时间平均9.5±1.7天,腹部触诊压痛时间平均15.6±2.9天,住院总天数平均19.7±3.7天。置管组患儿自觉腹痛平均消退时间较对照组缩短4.2天,置管组监测体温降到正常水平平均时间较对照组缩短4.5天,置管组腹部触诊压痛消失平均时间较对照组缩短5.1天,置管组平均总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7.3天。所有置管引流的患儿无1例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术联合抗生素治疗小儿阑尾脓肿较单纯抗生素保守疗法具有康复快、疗程短、安全、微创以及操作简便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反复鞘内注射对神经源性疼痛大鼠脊髓c-fos的影响,探讨布托啡诺鞘内注射治疗神经源性疼痛的可行性。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空白对照组(C组,n=10),模型组(M组,n=10),实验组(B组,n:10)。B组和M组鞘内置管,右肢制备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模型。术后第6天开始布托啡诺12μg/10μl鞘内注射,连续给药7d。第12天于给药2h后大鼠灌注固定,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脊髓背角Fos蛋白。结果B组大鼠2只导管脱出。与C组相比。M组和B组Fos阳性神经细胞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M组相比,B组Fos阳性神经元明显降低(P〈0.01)。结论布托啡诺反复鞘内给药可以通过减少脊髓Fos表达而发挥镇痛作用,布托啡诺可以通过反复鞘内给药治疗神经源性疼痛。  相似文献   

4.
王刚  潘韫丹  郭曲练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2):1680-1681
目的介绍一种大鼠腰部鞘内置管的改进方法。方法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对照组采用枕骨大孔置管法,试验组采用改进的腰部置管法。腹腔注射水合氯醛麻醉后,于背部L4、L5间隙做1cm纵切口,在该间隙沿L5棘突置入自制的鞘内导管,以出现硬膜刺激征为导管置入的指征。待大鼠完全苏醒活动自如后,鞘内注射2%利多卡因20μl,7~20s内出现双下肢瘫痪而30min恢复者为置管成功。第14天称体重后处死大鼠,剪开椎板,检查导管是否在大鼠蛛网膜下腔,体重变化作为术后康复指标。结果试验组大鼠均置管成功,无死亡及瘫痪;对照组死亡1例,瘫痪2例,2组大鼠导管无脱出。2组大鼠体重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方法减少了大鼠术后死亡、瘫痪等并发症;且置管材料方便易得,成功率高,可以长期保留鞘内导管以供实验之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输液置管在心肺复苏抢救中的效果。 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6年1月在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完成的42例心肺复苏抢救患者的资料(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53~85岁),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颈内静脉置管组、锁骨下静脉置管组、骨髓腔置管组,比较3组建立补液通道所用的时间、置管补液后血压恢复的时间、置管成功率及导管相关性感染率。 结果骨髓腔输液通道所用时间短为(2.03±0.44)min,明显优于其他两组[颈内静脉置管组(3.51±2.57)min,锁骨下静脉置管组(3.01±1.0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髓腔置管组成功置管后血压恢复时间较其他两组缩短[(12.33±0.95)min vs(14.97±2.02)min,(13.97±1.0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髓腔置管成功率[100%(10/10)]高于颈内静脉置管组[83.5%(10/12)]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87.5%(1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髓腔置管组的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低于其他两组(0% vs 6.25%,1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建立骨髓腔内通路操作简单、快捷、方便、时效性最佳,值得在心肺复苏患者救治过程中推广。  相似文献   

6.
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CVC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田景华 《职业与健康》2008,24(2):189-190
目的对比经外周静脉穿刺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经锁骨下静脉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CVC)在恶性肿瘤病人中临床应用情况及利弊。方法将67例经肘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设为PICC组,89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设为CVC组。分别记录插管成功率、操作所需时间、留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PICC置管组一次插管成功率为94%,CVC置管组为80%,P〈0.05;PICC置管组平均穿刺时间为(15.20±4.34)min,CVC置管组为(27.71±4.01)min。P〈0、01:PICC置管组平均留管时间为72d,CVC置管组为36d,P〈0.01;PICC管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CVC置管组为33%,P〉0.05。结论PICC组较CV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节省时间和人力,但并发症发生率,中途拔管率与CV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种方式成本效益的差异显示,需长期输液的肿瘤患者中,PICC并不能替代CVC。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导航技术在颈内静脉置管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术前超声显像颈内静脉管腔、走形及与其它血管的毗邻关系,精确定位皮肤穿刺落点,测量进针深度。分两组进行比较研究,超声导航置管组(Ⅰ组)42例,盲穿置管组(Ⅱ组)46例,分析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首针成功率,两针成功率,失败率,和操作全程所用时间长短比较。结果Ⅰ组首针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Ⅱ组,Ⅰ组两针穿刺成功率高于Ⅱ组,且置管完成时间明显短于Ⅱ组。结论超声导航技术在穿刺颈内静脉方面具有精准定位,实时引导及预防术中并发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穿刺成功率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鞘内注射氯普鲁卡因对大鼠脊髓的神经毒性。方法选取鞘内置管成功的清洁级SD大鼠40只。体重180~250g,随机分为4组(n=10):分别鞘内注射生理盐水40μl(NS组)、2%氯普鲁卡因40μl(CP1组)、3%氯普鲁卡因25μl(CP2组)、3%氯普鲁卡因40μl(CP3组)。注药后记录运动阻滞显效时间,于注药前、注药后10、30、60、120和150min(T1-6)对大鼠双后肢运动阻滞进行评分;注药后第3天取腰段脊髓组织,HE染色后光镜观察病理学结果并行损伤评分。结果CP1组、CR组和CB组出现双后肢瘫痪时间递减(P〈0.01)。与NS组比较,CP1组和CP2组T2—4时、CP3组L—S时双后肢运动阻滞评分升高(P〈0.05);与CB组比较,CP1组和CP2组T4-5时双后肢运动阻滞评分降低。与CP1组和CR组比较,CP3组脊髓组织损伤评分升高(P〈0.05),病理学损伤较重。结论大剂量3%的氯普鲁卡因可能会对脊髓组织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9.
两种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常规途径中心静脉置管与经周围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的优缺点。 方法 :按照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将病人分成两组 ,即NICC组 (常规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组 )和PICC组 (经周围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组 )。比较第一穿刺部位穿刺成功率、穿刺所需时间、病人不适度、穿刺并发症及导管感染发生率。 结果 :PICC组与NICC组相比 ,穿刺成功率高 ,所需时间短 ,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导管感染发生率较高 ,穿刺部位局部刺激症状较重。 结论 :①PICC法操作简单、安全 ,并发症少。②PICC法易合并导管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定时更换导管、加强导管口的护理具有重要意义。③PICC法置管时 ,可导致表浅静脉炎及静脉闭塞  相似文献   

10.
经颈外与锁骨下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寻找一种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又具有常规中心静脉置管优点的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法。方法:将病人随机分成两组:经颈外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组80例经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组83例,分析两种置管途径的效果。结果:经颈外静脉组未发现并发症,但有4例导管不能插入上腔静脉。经锁骨下静脉组有2例动脉损伤,5例穿刺失败。两组并发症和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颈外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是一种方法简单,并发症少的中心静脉管途径,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段昌琴 《现代保健》2014,(23):74-76
目的:通过三种PICC穿刺方法在儿童肿瘤疾病中置管的应用,比较三种穿刺方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儿疼痛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选择合适的PICC穿刺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经确诊疾病行化疗的47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年龄3-13岁,采用美国巴德公司4 F规格的PICC导管,其中28例使用盲穿法(A组)、12例使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B组)、7例留置针改良塞丁格技术(C组)行PICC置管术。观察比较三种穿刺方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儿疼痛情况、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为71.43%,B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为91.67%,C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为100%,三组PICC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0, P=0.0243)。三组患儿疼痛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渗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体外断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置管过程中运用留置针改良塞丁格技术更适用于儿童的PICC置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在肥胖患者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拟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肥胖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超声定位组40例和解剖定位组40例,超声定位组在terason 2000+彩色超声引导系统定位后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解剖定位组按照体表解剖标志定位后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观察比较两组一针穿刺成功率、穿刺置管时间、发生误穿动脉、局部血肿、损伤神经、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超声定位组一针穿刺成功率为98%,明显高于解剖定位组的73%(P〈0.05),超声定位组穿刺置管时间为(9.7±2.6)min,明显短于解剖定位组的(15.4±3.1)min(P〈0.05);超声定位组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解剖定位组的15%(P〈0.05)。结论:超声定位应用于肥胖患者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缩短穿刺置管时间,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更适合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创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在对146例患者行微创臭氧消融术中,通过CT机或者C型臂X光机显示屏调整穿刺方向,确保穿刺部位,分别于盘内及突出物中央和盘外注射臭氧。结果:146例患者均在CT或者C型臂X光机引导下穿刺成功,成功率为100%,均治愈出院。对146例治愈患者进行术后随访,统计其疗效:优76例(占52.0%)、良52例(占35.6%)、可16例(占10.9%)、差2例(占1.6%),优良率为87.6%,未发生下肢瘫痪、静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微创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可以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介入治疗的重要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向瓣膜式PICC在血液病人输注化疗药物中的应用,以及与其他穿刺方法的对比。方法将129例次住院化疗患者分3组,A组:使用头皮钢针穿刺外周静脉41例次;B组:使用静脉留置针50例次;C组:使用三向瓣膜式PICC38例次。结果①静脉炎:A组发生率39.02%(16/41),B组32%(16/50),C组5.26%(2/38),P〈0.01。②外渗:A组发生率21.95%(9/41),B组10%(5/50),C组2.63%(1/38),P〈0.01。结论血液病人治疗的输液通道应首选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可保护血管,减少并发症发生,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制环甲膜穿刺装置,研究其对战伤、车祸、咽喉部肿瘤造成的上呼吸道梗阻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利用环甲膜穿刺装置对268例上呼吸道梗阻、33例猝死的患者进行环甲膜穿刺置管术通气、高频供氧等临床的紧急救治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穿刺置管、给氧、吸痰、气管内给药均成功顺利。结论:环甲膜穿刺装置适用于平战时负伤发病现场对严重的上呼吸道阻塞及心肺复苏时的紧急救治,安全、微创而有效,该装置携带方便,操作快速、简单,可供临床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术中关于定位穿刺点和穿刺方向的两种方法:逆向定位法和锁骨中点下定位法的差异。方法:对笔者所在科2010-2013年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102例患者,以个体匹配设计方法分为两组,试验组51例按逆向定位法进行穿刺,对照组51例按锁骨中点下定位法进行穿刺,观察两种定位方法的置管成功率、置管平均耗时以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成功率试验组为100%,对照组为72.5%,置管平均耗时试验组为(407±59)s,对照组为(577±97)s,并发症累计人次试验组为2例次,对照组为11例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逆向定位法较常规法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嗅鞘细胞(OECs)不同的移植方法治疗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我们应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T10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4组,损伤后即刻进行移植:局部移植组(A组)、蛛网膜下腔移植组(B组)、静脉移植组(C组)、对照组(D组)。术后不同时段行CBS功能评分及组织学检查,观察脊髓神经功能修复情况。结果A组、B组、C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和组织学改变明显好于D组(P0.05);A、B、C三组间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急性期嗅鞘细胞不同的移植方法对大鼠损伤脊髓的功能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同移植方法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化疗鞘注过程中应用芬太尼联合异丙酚进行镇静、镇痛,减少鞘注困难甚至操作失败,为今后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鞘注提供一种无痛的操作方法。方法选择需进行化疗鞘注患儿用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镇痛、镇静为实验组,以只用利多卡因局麻后行化疗鞘注为对照组,观察术中配合情况、给药时的反应、异丙酚用量、术中反应。结果实验组给药后能达到较好的镇静、镇痛状态,剂量控制好后无明显呼吸抑制的发生,少数有鼾声呼吸的发生,但术后均能迅速恢复;对照组术前、术中配合率低、躁动、哭叫明显,操作难度大。结论实验组患儿在鞘注中疼痛明显减少、依从性、一次腰穿成功率高,与对照组相比P〈0.01,用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对小儿镇静、镇痛进行化疗鞘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数字减影机导引下,穿刺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两种入路方法及疗效的对比研究。方法:在数字减影机监视引导下,76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后外侧入路行椎间盘内及盘周臭氧注射治疗;65例患者经后外侧和小关节内侧缘双入路椎间盘臭氧注射治疗。所有患者均于7d后重复治疗一次,随访6-18个月,采用MacNab腰腿痛评价标准评价其疗效情况。结果:在数字减影机导引下穿刺操作成功率为100%。按照MacNab评价标准对两种入路方式的疗效进行评价,经后外侧单入路方式治疗的有效率为75%;经后外侧及小关节内侧缘双人路治疗的有效率为84.5%。所有病例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两种人路方式均在数字减影机导引下穿刺完成,定位准确,穿刺快捷,患者创伤小,恢复快。经后外侧和小关节内侧缘双入路椎间盘臭氧注射治疗比单纯经后外侧椎间盘臭氧注射治疗有效率更高、更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全脑室系统出血铸型的理想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双侧侧脑室持续体外引流及脑室内尿激酶灌注并配合腰大池置管脑脊液净化治疗108例全脑室系统出血铸型患者,治疗期间严格控制感染.结果 90例存活,18例死亡.90例复查CT显示脑室积血于4~12 d消失.6个月后随访:恢复良好54例,轻瘫18例,重瘫18例,CT示脑室系统正常.结论 该治疗方法操作简单、微侵袭并且明显降低死亡率,提高了生存质量,尤其适合全脑室出血铸型患者,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