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骨刺性跟痛症是骨科门诊常见的足部疾患,治疗方法有针炙、理疗、中药足浴、局部药液注射、外科手术、针刀术等。但这些治法常复发,患者痛苦较大。2005-2011年笔者采用局部药液注射联合针刀综合治疗骨刺性跟痛症280例,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骨刺性跟痛症患者280例,其中男120例,女160例;年龄22~68岁;病史1个月~3年。诊疗标准:(1)站立或行走时足跟底部疼痛;(2)跟骨结节处局限性压疼;  相似文献   

2.
跟痛症是骨科常见病之一,其病因至少有50种。临床常见的跟痛症多为跟骨骨刺及跟底滑囊炎。加据报道,跖筋膜的大部分及拇展肌的牵拉也是跟痛的主要原因。跟痛症的治疗方法较多,其疗效优劣差异亦较大,我们自1987年9月至1991年9月,诊治跟痛症42例,对其中38例随访3~23个月,疗效满意,现就有关问题讨论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42例,男18例,女24倒;年龄22~61岁,平均47.3岁。以站立行走工  相似文献   

3.
笔者自1983~2006年用药刀微创治疗跟痛症112例,获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①站立或走路时跟骨底面疼痛,疼痛也可沿跟骨内侧向前扩展到足底;②休息后开始走路时疼痛明显加重,行走后逐渐减轻;③患足足弓加深,跖长韧带和跖腱膜(让患足伸平时)像弓弦一样在足弓处可清楚摸到;④压痛点在跟下脂肪垫的前方,触及跟骨骨刺尖部时,疼痛剧烈,并向前放射;⑤X线片示患足跟骨结节处有鸟咀样骨刺生成。  相似文献   

4.
应用中西药混合液局部封闭治疗跟痛症50例,疗程1个月~2年;单侧24例,双侧26例;伴有跛行者15例,不能行走14例;查体足跟负重区偏内侧或跟骨结节跖腿膜、肌肉附着部有明显压痛点。X线侧位所示40例有1侧或双侧跟骨骨刺。经治疗痊愈36例,好转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运用体外冲击波治疗"骨刺型"跟痛症的疗效。方法将50例跟骨骨刺引起足跟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5例,常规采用局部封闭治疗;观察组25例,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设备,行体外冲击波治疗。观察两组病人近期、远期疼痛缓解情况。结果治疗当日与1个月随访,观察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运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跟骨骨刺引起的跟痛症,远期疗效优于局部封闭治疗。非侵入性,无毒副作用,能有效治疗跟骨骨刺引起的跟痛症。  相似文献   

6.
跟痛症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许多病例经过保守治疗可以治愈,但对一些顽固性病例需手术治疗。自1995年1月至2006年12月,笔者采用跟骨放血加封闭治疗顽固性跟痛症66例,56例经6个月至2年以上随访,疗效可靠,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6例,男28例,女34例,年龄38~68岁,平均年龄48岁。双侧14例,病史最短8个月,最长5年。其中6例有足部外伤史。症状与体征:主要表现为行走和负重时跟部疼痛,大部分有静息痛,平卧或休息后缓解,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体征:双侧足跟握疼,36例有跟部跖面压痛。跟部X线片示:跟骨侧位片骨质密度增高,骨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治疗跟骨骨刺性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至我院进行跟骨骨刺性跟痛症治疗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理疗+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理疗+针刺+骨科奄包进行治疗,观察30d后两组VAS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但观察组评分降低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痊愈8例,痊愈率为28.57%,总有效率为89.29%。对照组痊愈3例,痊愈率为10.71%,总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医综合治疗跟骨骨刺性跟痛症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研究扁平足合并近端跖腱膜炎致跟痛症的相关性。方法双侧合并跖腱膜炎跟痛症的扁平足患者20例, X线片上测量跟骨倾斜角(CP)、距骨第一跖骨(MA)、跟骨骨刺增生长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测量的轻重度侧的MA、CP、跟骨骨刺增生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MA、CP、跟骨增生长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回归分析结果跟骨增生程度与CP无统计学相关性,与MA有统计学相关性,提示跟骨增生程度与足弓形态的改变有相关性,与跟骨外翻角度之间无相关性。结论内侧足弓的变形对骨刺的增生有影响作用。跟骨位置角度改变与跖腱膜下跟骨增生无明显相关。本实验将X线下足弓结构改变、跟骨位置、骨刺增生长度进行测量分析,有助于对扁平足与跟痛症影像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自拟穴位治疗足跟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足跟痛是以跟骨结节为中心的疼痛症,笔者自1995年以来采用针灸按摩手法辨证治疗56例足跟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56例中男21例,女35例,年龄28~74岁,务农者21例,站立、行走作业者29例,有击伤史者6例,单侧30例,双侧26例;病程2d~1年,经X线摄片证实有跟骨结节骨刺者29例,骨质疏松者12例,跟下部有肿胀热灼、疼痛者作实验检查,血细胞分析、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均在正常范围。患者足跟痛以早晨起立行走时最为明显,常不能着地行走,片刻后减轻,久站、行走则疼痛加重,重者跛行。中医辨证分为4型:…  相似文献   

10.
跟痛症是骨伤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是跟骨跖侧痛,晨起时疼痛明显,在足跟前内侧有明显压痛点,穿硬底鞋行走时疼痛加重,跟骨X线侧位片常有骨刺。本病治疗方法颇多,疗效不一,复发率高,因此临床医师多感棘手。1999~2001年,我们采用中药熏洗法治疗该病60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60例,均为门诊病人。男28例,女32例。年龄36~78岁,其中40~60岁者54例。病程3个月至10年。单侧痛36例,双侧痛24例。均因足跟部疼痛影响日常行走,不能耐受就诊,查体可发现足跟局部压痛明显,…  相似文献   

11.
跟痛症是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自1993年以来,根据远道循经取穴的原则,采用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跟痛症68例,并与单纯采用针刺疗法治疗54例作为对照组,经临床比较发现,治疗组较对照组效果为佳,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22例患者均来自门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男21例,女47例,年龄38~81岁,病程29天至14年;疼痛部位足跟内侧19例,足跟外侧11例,足跟正中、下部38例;X线片示均有跟骨骨刺生长.  相似文献   

12.
骨刺性跟痛症是骨伤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又是治疗学上的疑难病。我们用小针刀配合臭氧治疗本病36例,经1年随访,总有效率97.22%。小针刀具有针灸与手术刀的双重特征,既可切割垂直骨刺,剥离松解软组织粘连;臭氧具有消除炎性物质和硬结职聚,减轻跖腱膜的张力。本方法治疗跟骨刺症简单安全,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3.
我科自2000年以来在X线透视下局部注射,配合中药外洗治疗81例跟痛症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男31例,女50例,年龄45~73岁,平均53.6岁,病程10天~1年不等,涉及102足.所有病例均因足跟痛,晨起后站立或行走时加重,跟骨结节处压痛而就诊.其中79例(97.5%)X线摄片跟骨结节处有鸟嘴样增生.  相似文献   

14.
<正>我们用针刺配合中药浸泡治疗足跟痛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34~68岁。其表现主要为足跟部周围疼痛,持重行走时疼痛更为明显,甚至因疼痛影响工作。局部有明显压痛,X线摄片提示有跟骨骨质粗糙或骨刺形成。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取太溪、昆仑、阿是穴,常规消毒,选用25~40mm毫针直刺。多穴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min,每隔5min捻转1次,1次/d,10d为1疗程。取海风  相似文献   

15.
手术治疗顽固性足跟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跟痛属足底痛症中一种,临床常见病,多由跟骨骨刺、脂肪垫退行性变、跟骨骨骺坏死以及跟骨滑囊炎等无菌性炎症及创伤等病因引起。对于非顽固性足跟痛可以经过减少活动、局部热敷、封闭等疗法治疗。但对于顽固性足跟痛,以上疗法效果较差。我院自1997~2001年以来,采用松解足底神经、跟骨减压、跟骨骨刺切除等手术方法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跟骨骨刺所致跟痛症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笔者自2000年以来,运用中药薰洗加跺脚法治疗跟痛症50例,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我们应用人尿热敷治疗跟痛症 5 1例 ,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5 1例中 ,男 16例 ,女 35例 ;5 0岁以上 2 1例 ,30~ 5 0岁2 4例 ,30岁以下 6例。右足 2 8例 ,左足 2 1例。均为农民。2 治疗方法热敷前先用锤子轻轻敲击足跟跟底疼痛部位 ,以微痛为限 ,次数 10 0次左右。敲锤后嘱其备砖一块 ,放在炉中烧热取出 ,再用一块棉布浸入尿后盖放在烧热的砖块上 ,患足跟底趁热踩在尿布上 ,若太烫可稍离开 ,至可忍受时踩下热敷 ,温度降后还可重复。以后每 2日 1次 ,至有效治愈。3 治疗结果31例疼痛消失治愈 ,2 0例开始效果不明显 ,多次应用上述方法后均…  相似文献   

18.
足跟痛病是一种常见病,笔者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对该病的病因有了一些新的看法和认识,并摸索出了一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笔者自2006年6月到2008年12月共诊治足跟痛病患者53例。诊断标准以跟下或跟后疼痛在半个月以上,除因鸡眼、感染等因素引起外,不论起因如何,也不论摄片与否,或有无骨质增生或骨刺形成,均诊断为足跟痛病。在53例足跟痛患者中,男34例,女19例,病程1周到11年,而以发病半年内就诊者为最多见。  相似文献   

19.
<正>足跟痛属于中医"骨痹"范畴,老年人多见,表现为行走困难,晨起疼痛明显,无法着地,活动后减轻,行走负重后加重,局部无红肿,可在根底或跟骨内侧结节处有压痛;X线片跟骨骨刺可有可无[1]。笔者采用中药熏洗治疗本病72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足跟痛     
郭剑华 《家庭医药》2006,(10):46-47
足跟痛包括跖痛和跟底痛。跖痛型表现为跖骨(位于前足底附近)头下灼痛,有时可放射至足背或小腿,跖骨头的背、跖两面都有压痛,多因足横弓劳损引起。跟底痛型,表现为行走或站立时跟底部感到疼痛,多为足跟脂肪纤维垫部分消退、急性滑囊炎、跟骨骨刺及平跖足等引起。[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