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明确早期应用尼莫地平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根据特征性的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影像学诊断标准,60名颅脑外伤患者被诊断为DAI而进入这项开放平行对照试验。结果:研究证实:尼莫地平治疗是安全的,患者的耐受性较邓,外伤后3月两组在优良效果上进行比较,尼莫地平组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在Ⅲ级DAI患者亚组中,尼莫地平治疗DAI的显著有效性得到了体现(P〈0.05),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价值。方法对14例临床确诊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例及14例健康志愿者进行MR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WI)、DTI及DTT检查,测量全部受检者胼胝体及脑干的ADC值和FA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TI显示DAI患者除胼胝体膝部外的其他测量区域FA值均明显减低(P<0.01)。ADC值可早期发现DAI的脑部损伤水肿区,但量值随发病时间变化较大;DTT结合弥散张量椭球体图可很好显示感兴趣区白质纤维束,在某种程度上更直观地显示脑白质受损范围。结论DTI联合DTT是目前在活体中诊断与评估弥漫性轴索损伤最敏感、准确的检查方法,并可用于动态观察神经纤维的临床转归过程,提示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术及保守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1997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123例DA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痊愈67例,好转5例,明显好转8例,无改善8例,死亡占28.5%(35/123);GCS≤5分的死亡率为46.0%(23/50)。结论:DAI的诊断主要根据其临床表现结合CT、MRI资料;治疗上宜采用综合治疗。早期应用亚低温和纳洛酮联合治疗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DAI治疗3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患者,保守治疗25例,手术治疗11例,根据GCS评分,治愈9例,中残11例,重残9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6例.结论 DAI患者做到早期诊断、综合治疗,可提高DAI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9例DAI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69例,常温组7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脑组织氧分压、颅内压、血气分析、重要脏器功能指标及预后.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亚低温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脑组织氧分压(P<0.01)、提高恢复良好率(P<0.01),明显降低颅内压(P<0.01)和死亡率(P<0.05).结论 弥漫性轴索损伤早期辅助亚低温下综合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和提高恢复良好率.  相似文献   

6.
高氧液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髓鞘碱性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输注高氧液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影响。方法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162例,随机分为早期静脉输注高氧液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于治疗前后进行MBP含量测定与格拉斯哥评分(GCS评分)。结果经高氧液治疗,观察组MBP明显降低,而GCS评分在治疗20、30d后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早期静脉氧疗可显著减轻脑组织的病损程度;患者脑脊液中MBP含量可作为判断病势轻重和评价临床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大剂量纳洛酮在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剂量纳洛酮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患者的疗效。方法 :纳洛酮治疗DAI患者 45例与同等条件下但未用纳洛酮治疗的同类患者 45例比较。结果 :纳洛酮治疗组恢复良好 12例 (占 2 6 7% ) ,死亡 10例 (占 2 2 2 % ) ,觉醒天数为 ( 18 18± 9 2 1)d(n =31) ;对照组分别为 6例 (占 13 3% )及 18例 (占 40 0 % ) ,觉醒天数为 ( 2 6 0 6± 9 93)d(n =2 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DAI早期应用大剂量纳洛酮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提高恢复良好率 ,缩短昏迷时间 ,治疗过程中未见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通过华北石油总医院近5 a来收治弥漫性轴索损伤1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死亡57例,植物生存22例,重残23例。结论 DAI患者诊断主要依据于头部CT和临床表现,患者昏迷时间愈长,死亡、残废率愈高。  相似文献   

9.
<正>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神经外科常见病,病情较重,昏迷时间长,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目前致伤的主要原因为交通事故。随着影像学的发展(CT及MRI),临床结合影像学诊断DAI已不在困难,但临床治疗尚无特效药物及措施。遂平县中医院自2008年5月至2014年10月共收治27例DAI患者,结合有关文献探讨DAI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27例DAI患者中男20例,女7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治疗措施,提高其治疗成功率.方法:对48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8例患者中,植物生存4例(占8.3%),重残5例(占10.4%),良好21例(占43.8%),死亡18例(37.5%).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预后较差,对DAI进行早期综合治疗,是提高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减少病残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6 4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分为尼莫地平组 32例和常规组 32例 ,治疗前后评定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 ,清醒患者评定日常生活活动 (ADL)及认知能力。随访 6个月 ,行格拉斯哥结局量表 (GOS)评定及Barthel指数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 (MMSE)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GCS评分均有明显提高 ,清醒患者MMSE评分尼莫地平组明显高于常规组。 6个月后两组GOS及ADL评分无显著差异 ,尼莫地平组MMSE评分高于常规组。结论尼莫地平可在颅脑损伤早期促进认知功能的恢复。患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脑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脑血流动力学和脑实质密度改变及尼莫地平的干预作用。方法将58例中、重度HIE随机分成常规组28例,尼莫地平组30例,20例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尼莫地平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连用10~14d。HIE患儿于治疗前及治疗10~14d后用多普勒超声仪检测脑血流动力学。并于生后第3—5天及第10—14天行CT检查。结果①HIE患儿PSFV、EDFV及Vm低于对照组(P〈0.01);RI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0—14d后,尼奠地平组PSFV、EDFV及Vm较常规组明显增高(P〈0.01),尼莫地平组RI元统计学意义,尼莫地平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明显改善;②尼莫地平组在额叶皮质处CT值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IE患儿脑血流动力学出现明显紊乱,检测脑血流动力学有助于HIE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并指导治疗;尼莫地平具有改善HIE患儿脑血液循环的作用,减轻脑损伤,且额叶皮质处脑实质密度恢复明显,提示尼莫地平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尼莫地平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引起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采用尼莫地平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点滴对3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治疗组)进行治疗,并与26例经常规治疗者(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各临床征状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解除脑血管痉挛,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尼莫地平治疗大面积脑栓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从临床上观察尼莫地平注射液对脑栓塞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诊断明确的急性脑栓塞病人 72例 ,随机分为尼莫地平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 ,在治疗前、后 14d分别对临床疗效及颅CT作比较。结果 :尼莫地平治疗组临床疗效评定总有效率为 73.7% ,显效率为 5 5 .3% ,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41.2 %、14 .7% )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P <0 .0 0 5 ) ;复查颅CT发现治疗组的梗死灶明显缩小。结论 :临床观察尼莫地平注射液疗效满意 ,是治疗脑栓塞有效且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背景尼莫地平作为钙离子拮抗剂已广泛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改善的作用以及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icificenolase,NSE)的影响客观研究不足.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使用尼莫地平后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的恢复以及对血浆NSE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单位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对象1997-10/1999-03住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8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入院时发病时间不超过24 h,经头颅CT证实为脑实质出血,血肿均小于40 mL.患肿瘤、原发性脑室出血、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混合性脑卒中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排除在外.方法8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尼莫地平治疗组,动态观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总的生活能力评分,血浆NSE水平及血肿体积.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总的生活能力评分;血浆NSE水平.结果尼莫地平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能力评分在病程第14天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第30,90天时治疗组的神经功能(77.91 ±42.46,85.03±45.95).恢复优于对照组(65.21±35.74,73.02±40.1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的血浆NSE水平在各个时间点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急性期静脉应用尼莫地平有可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但血浆NSE水平作为评价脑出血药物疗效的指标尚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实验对比观察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急行双侧去大骨瓣减压术后立即应用尼莫地平的临床作用效果。方法 128重型颅脑损伤急性双侧去大骨瓣减压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照组患者进行术后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术后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立即应用尼莫地平。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法均有明显效果(P<0.05),但是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急行双侧去大骨瓣减压术后立即应用尼莫地平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术后疗效,有助于患者的精神状态恢复。建议去大骨瓣减压术后立即应用尼莫地平。  相似文献   

17.
尼莫地平治疗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被随机分成尼莫地平组30例和对照组34例,2组均接受传统脑出血治疗,尼莫地平组同时静脉滴注尼莫地平,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天测量脑血肿和脑水肿带体积,于入院时、治疗后第30、90天随访时采用欧州卒中评分量表(ESS)评定神经功能。结果:尼莫地平组较对照组脑血肿、脑水肿体积明显减小,ESS评分明显增高。结论: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可在传统脑出血治疗的同时使用尼莫地平,以进一步减轻脑水肿、促进脑血肿吸收、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8.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9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临床特点与预后。方法:回顾总结96例DAI的临床特点,如受伤原因、影像学变化、诊断入院后GCS、瞳孔、血糖的变化和预后的关系。结果:DAI患者多发生于车祸与坠落滚动伤,96例患者恢复良好30例,中残14例,重残12例,植物状态生存3例,死亡37例。结论:DAI应根据受伤机制、临床特点、CT或MRI影像及早正确诊断,DAI死亡率高。其轴突损伤严重程度,GCS高低,昏迷持续时间,血糖和瞳孔变化有助于DAI病情评估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Nimodipine has recently been approved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ischemia caused by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Chemically, nimodipine is in the same group of 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as nifedipine and nicardipine. It has greater lipid solubility and, thus, greater selectivity for cerebral blood vessels. Nimodipine has been shown in most studies to reduce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from cerebral ischemia following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However, recent clinical studies have cast some doubt on this benefit. At recommended doses, the drug is well tolerated and toxicity is low. However, other approaches to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ischemia from vasospasm should not be omitted when using nimodipine.  相似文献   

20.
尼莫地平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2年1月~2007年3月收治的44例SAH为治疗组,给予尼莫地平20~40 mg口服,每4~6小时1次,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治疗2周.选择1997年1月~2001年12月收治的42例SAH为对照组,仅部分患者不规则口服尼莫地平.两组均给予常规控制出血、降颅压治疗.观察两组脑积水、脑血管痉挛(CVS)、再出血发生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脑积水、CVS发生率、治愈率、显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再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SAH,近期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