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 診察中医妇科对月经病的診察,在传统上除注意局部症状外,經常都是綜合整体的变化来診断的。 (一) 月經的色澤:朱丹溪說:“经水者,……其色紅。……色淡者,虛也。……紫者,气之热也。黑者,热之甚也。今人但见其紫者,黑者,作痛者,成块者,举皆指为风冷,而行溫热之剂,則禍不旋踵矣。良由“病源”論月水诸病,皆曰风冷乘之,宜其相习而成俗也。或曰黑者,北方水色也,紫淡于黑,非冷而何?予曰經云:“亢則害,承乃制。热甚者,必兼水化,所以热則紫,甚則黑也”。叶天士說:“血黑属热,此其常也;亦有风  相似文献   

2.
月經病是中医妇科四大証之一,临床上极为多见,《内經》及历代医书,均有論述,堪称完备。但病情变化多端,一般认为:經来不調而色淡者属血虛,色紫成块者属血热,先期者多属于热,后期至者多属于寒,經水先后无定者,是气血不和而血不循經,經行先腹痛属气滯,經行后腹痛属血虛等等,这种病因分析,还必須結合患者的生活起居,情态苦乐,体质丰羸等,进行平脈辨証,而不能一概而論。正如程钟龄氏所说:“方书以超前为热,退后为寒,其說近似,然亦不可尽拘也。假如脏腑空虛,血水淋漓不断,頻頻数见,岂可便断为热。又如內热血枯,經脈迟滞不来,岂可便断为寒。必須察其兼症:如果脈  相似文献   

3.
利用指甲,作为外在苗窍之一,以观測內在臟气生理功能活动的荣、虛,早在“內經”中已有論述。“素問”六节藏象論、五藏生成篇等均指出:“肝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等等,說明“爪”的荣、枯,直接关系到“筋”,进一步关系到“肝”的盛衰現象。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有关中风的記載,最早見于《内經》。《素問风論》說:“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門戶所中,則为偏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則以中风系“格脉空虚,风邪外中”,由于受邪的浅深,而有中絡、中經、中府、中藏之别。唐孙思邈的《千金方》根据《内經》說法,又进一步发揮,把中风分为风痱、偏枯、风懿、风痹等类型,亦以外风侵袭为主要因素。至宋代严用和則認为中风属其气先虚,营卫失度,腠理空疏,邪气乘虚而入所致。金元以后,对于中风学說大有发展:河間主火  相似文献   

5.
(一)升降的概念升、降是对立統一的一个名詞,也是自然机轉的活动形态,循环不息地存在于天地万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在祖国医学理論体系內属于气化学說的重要一环。《內經》云:“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高下相召,升降相应,而变作矣”。这說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自然界有升无降,或有降无升,那么气候的寒暖就失去了調节,万物也无从生长,所以《內經》又說:“非升降无以生长收藏”。古人认为人是一个小天地,人体生理病理,往往也符合升降的原理,在中医文献上常常可以看到,如”清升浊降”“左升右降”“肝主升气”“肺主降气”等說法,都是說明人身气化的有升有降,循环不息,  相似文献   

6.
內經將三焦和胆、胃、小腸、大腸、膀胱五腑并列,共为六腑。但难經說三焦“主持諸气,有名而無形”。如果三焦眞是有其名而無其实,它又將依据甚么來“主持諸气”呢?三焦有名無实的說法虽为医界所怀疑,但三焦究竟是甚么器官?已成为中医百年來的爭論。  相似文献   

7.
一、讀書要善于领会書中精神,不能以詞害意: 例如:素問刺禁論:“黃帝問曰:願闻禁数?岐伯对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腎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这一段話,皆言藏府的特性,而不是論解剖学上的部位,后人不明此义,往往根据內經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之说,断章取义,而加以非难,认为古人不明解剖,此实誤也。从人体部位言,肝藏本居右肋之下,肺藏本居横隔膜之上,当然不能说肝生于左,肝藏于右。但古人从生理体念上,从四时阴阳上,了解到肝和肺的特性。肝虽居右,而其气則自左升;肺虽居膈上,而其气則自右降;肝木应春,其气生发;肺金应秋,其气斂藏;左为东方阳气之始,右为西方阴藏之初,故王冰说:“肝象木,王于春,春阳发生,故生于  相似文献   

8.
結核病在人類中間流行的歷史很久,流行的區域極为廣泛。祖國医学中論及虚劳病首推內經,如玉机眞脉論說:“脈細、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飲食不入,此謂五虛”。宣明五气篇說:“久視伤血、久臥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謂五劳所伤”。扁鹊难經提到虛損的脈象說:“損脈之为病,……一損損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于血脈,血脈虚少,不能荣于五脉六腑,三損損于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为肌膚,四損損于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于骨,骨痿不能起于牀。”以上二部經典文献,是我國在公元  相似文献   

9.
一、六經的淵源伤寒論原名“伤寒杂病論”(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二部分),东汉張仲景所著。仲景在自序中說:“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藥录,并平脈辨証,为伤寒杂病論,合十六卷”。說明仲景之学,是总結前人学說,再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踐所逐步发展起来的。仲景是一位“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医家,而“內经”又是一部总結春秋战国时代以前和当代医学成就的經典著作;据此可知,“內经”确是“伤寒論”的主要理論基础;“六经”是伤寒論全书的  相似文献   

10.
卫气营血成为一种辩証論治的法則应用于临床,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創始的。叶氏在仲景《伤寒論》六經辨証的启示下,运用了卫气营血进行对温热病的辨証,創立了“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轉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学說,这在当时温病流行而用《伤寒論》治法无效的情况下起了极大作用,同时也丰富了被国医学的辩証内容。从各地临床报道看来,卫气营血辨証法是最能反映外感热性病的发病規律。几年来各地对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急性肺  相似文献   

11.
丹溪(1281—1558年)名震亨,字彥修,元时义烏人,世居丹溪,学者尊之为丹溪先生。丹溪学医于罗知悌。罗氏为刘完素的再传弟子,而旁通张子和、李东垣二家学說。丹溪学术上深受刘、张、李諸家的影响。他說:“刘、张、李之学,其論藏府气化有六,而于湿热相火三气致病为最多。”在立論中更着重于相火的闡述,認为相火是人身的动气,相火妄动則为賊邪。他說:“纵欲可以致病”故主张节欲。“欲”是包括食欲和色欲,无論食欲和色欲如果过度,可損及脾腎,脾腎都属于阴藏,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炎續发或并发于白喉,运用中药进行治疗,是在西医的明确診断下,根据中医辨証論治的方法进行的。从中医辨証的角度看,这一疾病在“藏象”关系上属于心肺腎三經,而以心經为主,肺经症为治病邪盛逆犯心經之原,腎經症为“邪长”正消”水尅火的大逆証,心經证大体又可分“正实邪实”,“邪实正虛”“邪却正虚”三个不同的类型。所謂肺經证:初起咽喉白腐自落,鼻孔流血再潰,則两月直视,肢厥神倦,黏汗自出,肺气上脫,神明立傾而不治。所謂“腎经水尅火”之候,为咽白不脫,或脫而随生,吹药无涎,或白膜周延紫色,同时少气大热,热上燙心,煩悶不安,欬逆呕吐,汗出如  相似文献   

13.
寒温纵横论     
在祖國医学園地里,开放着兩朵燦爛的花,它們經过了漫長的歷史途程,从古到今,一直保持着固有的艶色清香,这兩朵花就是“伤寒”和“溫病“兩大学說。自从清代吳鞠通著溫病条辨提出了伤寒論六經,由表八里,須橫看,溫病論三焦,由上及下,須豎看,有一縱一横之妙的見解以后,便産生了寒溫縱横的看法,而且这种看法,逐漸地深入人心了。但是这种看法是不够全面的,有必要作進一步的討論。什么是寒溫縱横看法呢? “伤寒”成为一种專門系統的学說是从漢代張仲景著“伤寒論”起。“伤  相似文献   

14.
引言經絡学說是祖同医学基本理論。在“內經”里卽有系統的經絡学說的記載。特別是針灸疗法,就是以經絡学說为基本理論根据的。根据古代文献的記載,認为經絡是构成人体气血运行整体循环的通路。它将五脏(肝、心、脾、肺、腎)六腑(大肠、小肠、胃、膀胱、胆、三焦)四肢、皮肉、骨骼等联系起来,有决死生,处百病,調虛实的功能。经絡中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五絡、十二经别及十二經筋等部分,构成整体循环的主要通路;与现代解剖生理学的知識相对照,有許多地方是无法解释的。有人認为經  相似文献   

15.
“阴火”之說,創自李杲,在金元以前的祖国医学文献中,未見这一名詞。李氏《脾胃論》飲食劳倦所仿始为热中論提出:“脾胃气虛,則下流于腎,阴火得以乘其土位。”并拟訂了治疗阴火的“甘溫除热”法和有代表性的方剂——补中益气湯。阴火之名,虽創于李氏,其治疗法則实渊源于《內經》“劳者溫之”之旨,其方剂胎孕于仲景小建中湯。李氏并扩充了內容,如肺之脾  相似文献   

16.
论气     
在祖国医学理論中,有阴阳五行学說,这是中医學說的理論核心,但阴阳五行不能合气而言,气和阴阳五行同样都是中医的基础理論。气字散见于祖国医学的各种經典著作和历代医案中,极广泛地用来解释和代表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和病理机轉。气是人体物質代謝和机能活动的根本。张景岳說:“人之一身、全賴此气”。王应震亦说过:“行医不識气,治病从何据”。所以,对气的概念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是进一步鑽  相似文献   

17.
一、内因决定外因——正气先虚,邪再凑之。《索問評热病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一是指受病之先,必定是在人体正气不足之处,或身体因种种因素作用,以致抗病能力减弱时,外邪才可乘虚而入。因为祖国医学在病因学說上极重視内在因素,主张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必須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如《素問遺篇刺法論》:“正气內存,邪不可干”,《灵枢百病始生篇》。“风雨塞热,不得虛,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虛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虛相得,乃客其形”,这都是說明正气先虛,邪再凑之的重要經文根据之一。  相似文献   

18.
谈谈八会穴     
人体脏、腑、气、血、骨、髓、筋、脉之气,各有其会合之处,这些气所会合的地方,叫作会穴。人身气会共有八处,所以叫做八会穴。《难經》四十五难說:“經言八会穴者何也?然腑会太仓,藏会季肋,筋会阳陵泉,髓会絕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这是《难經》对《內經》所說的八会穴,作了具体的补充,使后人有所依据。会穴既是气所会合的地方,所以某部組織脏器,有了病变,就可以取其会穴来治疗。茲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19.
三、诊断望、闻、問、切是中医的四診,内經常在臨床上綜合应用,以期達到全面了解病情的目的,而特别注意望色和切脈,故有“能合脈色,可以万全”(五臟生成論)的說法。望色方面,認为“五臟各有臟部,有內部,有外部”。(14頁)又認为“各有部分,有部分、用陰和陽,用陽和陰,当明部分,万举万当”。(17頁)例如:(庭者首面也,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15頁)又如:“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额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颐先赤”。(66頁)这些有其經驗部分,也有近於机械部分。大概望色的要點,首先观察面部气色的光華和枯晦,作为病邪深淺、輕重的参考。所說:“赤欲如白裹朱,不  相似文献   

20.
麻风的病因古代文献对于麻風的認識,在內經士,以为是“風气与太陽俱入,客于脉俞,散于分肉之間,与衞气相干”。与“風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癘風”。这是說麻風病因为“風气”或“風寒”。巢元方病源論:(公元610)謂麻風病“皆从風湿冷得之”。又謂“虚風因湿,和合生虫,便卽作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