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对于《伤寒论》中的厥热胜复证,历来争论较大。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厥热胜复证的本质是什么?其临床表现如何解释?本文兹就这些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一、劂热胜复证的证侯特点和转归根据条文所载,厥热胜复证的证候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正> 对《伤寒论》厥阴病的认识,历来争论较大。有认为《伤寒论》厥阴病篇已阙,有认为厥阴病需要由温病来补充,也有认为《伤寒论》厥阴病有上热下寒和厥热胜复的两种类型。笔者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体会到历来之所以对厥阴病的看法不一,是因为对厥热胜复的认识不清有关。兹将对厥热胜复的学习体会介绍如下。一、厥热胜复的证候目前一般的《伤寒》书中,大多把厥阴病  相似文献   

3.
肖相如 《河南中医》2010,30(1):9-10
厥热胜复不是寒和热的交替。从温病学的角度来看,热厥在下焦温病,当属逆传心包并肝风内动证;在中焦温病,属《温病条辨》所说的阳明温病。面赤肢厥,甚则通体皆厥之证,温病疫痢热毒炽盛于阳明,病并于厥阴而见昏谵痉,即厥热利并见,与之完全相等;在下焦温病,属邪在阳明久羁,伤及少阴肾水,少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引动厥阴肝风之证。  相似文献   

4.
亚急性重症肝炎治验1例钟礼勇(江西省星子县中医院星子332800)关键词亚急性重症肝炎中医药疗法“厥热胜复”证属《伤寒论》厥阴病篇,其病机为寒热错杂,正邪交争乃致临床出现厥热交替的危重证候。仲师对此未明确提出治法与方剂。笔者曾用寒热并用法治疗,收到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中条文一则之原义。方法:对《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中一则疑难条文作医理分析与文献考证,主要采用医理分析、文理分析、以经解经以及文字训诂的方法解经。结果:分析了条文存在的疑点,总结了伤寒厥热胜负的三种情形,归纳了厥热胜负之病机,不外正邪之往来、阴阳之进退、病邪之出入而已——寒邪入里,正不能抗,阴胜于阳,阴进阳退,则发厥;寒邪内盛,真气衰微,阴盛格阳,中气将绝,则除中;阳气渐复,寒邪外出,阳进阴退,阴阳均衡,厥热相应,则病向愈;阳胜于阴,阳进转亢,热气有余,则发痈脓。结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部分条文难解,历代注家所论不一,今试考其中疑难条文一则,以辨其文义与医理,然仲景原旨为何,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及临床之验证。  相似文献   

6.
<正> 《伤寒论·厥阴篇》素有“千古疑案”之称。厥阴与少阴尽管都有厥、利之症状,但病机则异。少阴病为阳虚阴盛故每多见厥冷下利之症,厥阴病则是寒极、热极或寒热错杂,厥热胜复而呈厥热呕利,且时有寒厥阳复太过而致热厥,亦有热厥壮火食气而致阳衰等,病机复杂,辨证用药较为困难。笔者所治厥阴病有得有失,有经验也有教训,在教训中略有领悟。现举3例供同道指正。姚某,女,68岁。1985年5月29日诊。代诉:两月前患大叶性肺炎并发胸膜炎,经用西  相似文献   

7.
“热深厥甚”,见于吴瑭《温病条辨·下焦篇》第十四条:“下焦温病,热深厥甚,……三甲复脉汤主之。”吴氏原著对此未作明确解释。浙江中医学院所编《温病条辨白话解》译注为:“温邪深入下焦,肾液被劫,阴气衰于下,则四肢厥逆,这是热深厥亦深的热厥。”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第三版教材《温病学》将其选入下篇春温的“虚风内动”证,解释为“热耗真阴,邪少虚多,阴阳气不相顺接,则手足厥逆”。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解释均不能令人满意。“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见于《素问·厥论》,但并不是指的四肢厥逆,而是“手足为之热也”。况且,热深厥亦深的热厥是由于热邪深伏于里,郁结经脉,使热不能外达所致,多为实证,故《伤寒论》对此应用白虎、承  相似文献   

8.
丁静茹 《黑龙江中医药》2011,40(5):F0003-F0003
痞一词源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之“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而最早提出痞证的则是东汉的张仲景,其形容之为“但满而不痛者,则为痞”,且《伤寒论》论述痞证条文很多,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不同性质的的痞证,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现将学习《伤寒论》中痞证的辨证施治体会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根据厥证的发病机理不同,《伤寒论》厥阴病之厥证主要可分为“寒厥”与“热厥”。“寒厥”是泛指各种疾病所致的病理性衰退。“热厥”则是由于邪热深伏,阳气郁闭所致,为热极之象,所谓“厥深热亦深”。《伤寒论》所说的“寒厥”与“热厥”侧重于疾病具  相似文献   

10.
井庆彦  张国骏 《河南中医》2009,29(11):1047-1047
"厥热胜复"问题,历来争议较大。笔者试从"厥热胜复"的病机、证候、转归、治疗、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四肢逆冷,统称为厥逆。但在厥逆之中,又有寒厥、热厥之别。寒厥、热厥,见于《内经》,也见于《伤寒论》,《内经》的塞厥是指手足寒,热厥是指手足热;但必须指出的是,其热厥是由于内伤肾精,阴虚生内热所致。故此,其手足热,应该理解为手足背冷,手足心热。而《伤寒论》的寒厥、热厥郁是手足凉而不温,因病理机制不同:寒厥足阴盛阳微,热厥是阳遏热伏。两者证既不同,治法亦异。本文仅就《内经》的寒厥、热厥提出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一书内容宏丰,义理蕴深。本文拟就该书厥阴病篇中有关腹诊的内容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正于同道。1 厥阴病的病机特点与腹诊内容《伤寒论·厥阴病篇》全篇56条,论及腹诊方面的内容达39条。如心中疼热、蛔厥腹痛、少腹满、腹濡、心下满而烦等等。厥阴病腹诊的论述贯穿了厥热胜复这一条主线,而手足逆冷不失为厥阴病的主要标志。厥阴病的病机与腹诊的内容具体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1.1 厥热胜复:论中326条(本文引用《伤寒论》条文编码,均依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下同):“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中有关便血的诊治对理解经典与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伤寒论》中关于便血的部分条文进行归纳总结,探讨太阳、阳明瘀热互结之蓄血证,少阴寒化证,厥阴阳复太过的便血成因,同时归纳总结其证治规律,并与现代疾病的病因病机相联系,以期为便血的内科治疗提供一定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用药指导。  相似文献   

14.
刘淑荣  张晓华 《吉林中医药》2012,32(10):1050-1051
《伤寒论》厥阴病主要包括寒热错杂证及厥热胜复证.乌梅丸是治疗厥阴病的主方,主治寒热错杂证.此方应归属和解剂范畴,配伍特点为刚柔相济,体用双调,寒热并用,补泻兼施,开合升降,调畅气机,使互不协调的脏腑功能趋于平和,体现了和解剂的配伍特点.方中酸苦甘辛同用,乌梅、苦酒之酸既滋肝又疏肝;花椒、干姜、细辛、附子、桂枝之辛热温阳益气,助肝疏泄;黄连、黄柏之苦清热,防辛温太过伤阴,人参、蜂蜜、米饭、当归补气健脾,培土制肝.纵观全方,酸甘化阴、辛甘化阳、辛开苦降,使阴阳之气顺接,则百病不生,为厥阴病的主方.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厥阴是六经之末,病情发展到厥阴,即病变已到了后期阶段,病变后期寒热混杂,虚实互见,他经他脏病证亦屡出迭见,这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或规律。厥阴篇病情复杂,主要表现是寒热挟杂和厥热胜复,但厥阴篇所述病变证治,重点却是厥、利、呕、哕这四大类证。笔者就此四大类证作了一些探讨,认为四大类证多为他经他脏之病,非厥阴经本病,故称其为"类证"。但对类证证治则作了详尽分析,因为笔者认为这四大类证实际上多为杂病杂证,为临床之所常见,不可必认为是伤寒后期才出现,这是笔者在研读中所谓的阐微之见。  相似文献   

16.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由大黄、芒硝、厚朴、枳实组成。具有峻下热结之功。原方用于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笔者在临证中以本方为主。辨治多种疾病,每收良效。现举验案4则。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厥阴篇“蚘厥”证,不少注家约皆被“厥”字印定眼目,以为蚘厥者,蚘虫所致之厥逆也。如喻昌曰:“蚘厥则时厥时烦……”,程知曰:“蚘厥者:手足冷而吐蚘……”。近人则多以腹痛、吐蛔、厥逆作解,而径言虫蚘厥与现代医学所称之胆道蛔虫病相类似。然余临证四十余年间,尝见数例蚘厥,患者既不腹痛吐蛔,亦不厥逆,却与《伤寒论》338条原文所述蚘厥“静而复时烦,须臾复止”之特征性证候若合符节。如患儿江某某,女,一岁半,麻疹靥后阵阵心烦,初以为麻后余热,予养阴清心之剂罔效,而烦躁益频。患儿每见家人进餐(甚至闻碗筷声)即索食,甫入口,烦躁顿作,摔碗抛匙,不容制  相似文献   

18.
厥阴病因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虚实夹杂,被认为是《伤寒论》学习中的难点。清代医家尤怡在其著作《伤寒贯珠集》中对厥阴病的本质,厥阴病的治法、方药,厥阴病治法禁忌,以及瘥后劳复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尤怡认为"阴尽阳生"是厥阴病发展的生理基础,阳生则热,阳退则寒;厥阴的脉证当以"厥热之进退"为主,厥热进则热,厥热退则寒;厥阴病的治疗围绕厥热的进退,尤怡将其归纳为"热进则清,热退则温"。尤怡化繁为简,从厥阴病的生理、病理、治法、方药等方面将《伤寒论》中关于厥阴的相关条文从新分类,编排次序,并加以个人的见解,为后世学习厥阴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余勇刚  方原 《浙江中医杂志》1999,34(11):467-467
厥逆之证,远在《内经》中就早有论述,如“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在《伤寒论》中也有寒、热、痰、水、气、蛔等厥证的记载。自此以后,历代医家对厥证的论述,其定义、范围、种类等均有扩展和充实,大凡有寒、热、气、血、痰、食、暑、尸、酒、蛔、色等厥...  相似文献   

20.
<正> 厥和脱一般认为属于两个证名,皆起源于《内经》,后世不断补充。至于厥、脱二字联系起来,直至明末清初才开始。一、厥脱阐述的看法:张景岳认为《内经》有寒厥、热厥之分;《伤寒论》则以手足逆冷为厥,以邪正来分。前者着重论述元气变化,在气在血都有危证;后者着重论述邪气,依凭手足阳气来测预后。他视气逆证为危重证,是诸厥的总名,是由气血败乱造成的,非独中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