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用1%NP-40分别提取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伯氏疟原虫及约氏疟原虫红内期可溶性抗原,用间日疟病人血清及两株抗间日疟红内期原虫单克隆抗体6H7和2C3对上述抗原进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表明,间日疟原虫与异种疟原虫之间有一系列交叉反应抗原,其中食蟹猴疟原虫有14条蛋白带可被间日疟病人血清识别,多于另外三种疟原虫。五种疟原虫共有的79kD蛋白均可被间日疫病人血清识别。此外,间日疟病人血清还识别正常人红细胞膜抗原中的160kD、67kD蛋白带。McAb6H7识别不同疟原虫中相应的交叉反应抗原区带分别为:恶性疟原虫186kD、175kD;食蟹猴疟原虫133kD;伯氏疟原虫186kD、175kD及约氏疟原虫164kD,另外,McAb6H7还识别正常人红细胞膜中的184kD、170kD蛋白。McAb2C3识别四种疟原虫共有的60kD蛋白,该蛋白可能为疟原虫的种间共同抗原。  相似文献   

2.
体外培养的食蟹猴疟原虫用于间日疟的间接荧光抗体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的恶性疟原虫作为抗原用于间接荧光抗体实验(IFA)检出感染恶性疟患者的血清疟疾抗体灵敏度较高,但检出感染间日疟后血清中的抗体则灵敏度低或不理想。早巳证实与间日疟原虫相对应的食蟹猴疟原虫可用于IFA测试感染间日疟后的血清抗体,本文报道了用培养的食蟹猴疟原虫作抗原用于IFA测试间日疟病人血清中的抗体。 抗原片的制作:液氮保存已培养70天的食蟹猴疟原虫(PcC)复苏后再培养28天,按照Sulzer等的方法制成抗原片。将培养原虫去上清液后,用  相似文献   

3.
鉴于间日疟原虫(P.v.)和食蟹猴疟原虫(P.c.)在进化上较接近,且后者可以体外培养,作者用抗间日疟原虫 Belem 株红内期原虫的 McAb 鉴定间日疟和食蟹猴疟的靶抗原,以确定这些抗原在功能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恶性疟原虫与食蟹猴疟原虫抗原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于1983年对五个不同类型疟区人群进行单次横向调查,同时以寄生虫学调查作对照。用平均每视野(10×40)含149.5个裂殖体的食蟹猴疟原虫抗原片与含124.4个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裂殖体的抗原片同时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疟疾抗体。血清学测定的结果与血检相一致,而恶性疟原虫抗原与食蟹猴疟原虫抗原测出的抗体阳性率与GMRT,分别与该地恶性疟与间日疟流行水平和传播强度呈正相关。表明在恶性疟与间日疟混合流行地区,可以使用此两种抗原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以了解恶性疟与间日疟的流行状况。  相似文献   

5.
制备疟疾疫苗首先要进行抗原分析。但人间日疟原虫(P.V)来源困难,常用食蟹猴疟原虫(P.C)代替,故弄清P.C的抗原特征,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用蛋白转染(Western Blotting)技术,分析了各种免疫血清和单克隆抗体对P.C抗原的作用特征。 材料和方法 一、血清标本:P.V病人血清采自云南疟疾流行区,正常人对照血清采自山东长岛非疟区;兔抗P.C免疫血清由本室按常规法制备,抗食蟹猴疟原虫单克隆抗体由本室制备。二、抗原制备:  相似文献   

6.
从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和食蟹猴疟原虫作为抗原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发现对间日疟和恶性疟病人血清呈现交叉反应。曾对395人份间日疟病人血清以两种抗原进行测试,当血清滴度在≥1:10时,发现病人于确诊后3~60天内可全部检出荧光抗体,至2年时仍保持89.4%和86.8%的抗体阳性率,消长动态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用免疫印渍试验观察间日疟病人血清中的抗体与间日疟原虫抗原的识别情况。间日疟原虫抗原来源于6例经厚、薄血片确诊的间日疟病人,原虫密度达7000—82000/μl。病人血经Percoll梯度离心浓集后计数,吉氏液染色确定疟原虫的主要发育阶段。室温下在含有0.2mmol/L EDTA,  相似文献   

8.
用人类疟原虫株制备疟疾抗原存在着困难,极需寻找一种与间日疟有交叉反应的替代抗原。到目前,已比较了用诺氏疟原虫和食蟹猴疟原虫制备的抗原的效价。用原虫血症大于50%的诺氏疟原虫和原虫血症为  相似文献   

9.
作者以印度7个地区的194例疟疾病人,其中恶性疟103例、间日疟88例、混合感染3例;另选不同原因发热血检原虫阴性的病人28例,住院的其他病人114例,以及健康人130名作为对照。所有血清样本均置于-20℃保存,用前经56℃30分钟灭活,以感染诺氏猴疟原虫或食蟹猴疟原虫的恒河猴血作抗原,感染猴的原虫血疟约10%,于裂殖体期静脉取血,用pH7.2 0.15M PBS低温离心洗涤2次后制备抗原片,放干燥器中于-70℃保存。用荧光素标记的抗人IgG事  相似文献   

10.
应用体外培养的红内期食蟹猴疟原虫(Pc)与感染猴体的Pc制备的抗原,用ELISA测定间日疟抗体的效果进行了比较。两种抗原对发病19~90d的64例间日疟病人的阳性率均为96.9%,抗体滴度的分布也基本一致。用体外培养的Pc制备可溶性抗原具有容易获得成熟疟原虫的优点,且可根据需要随时培养和制备新鲜抗原,解决了Pc抗原长期贮存活性易受影响的问题,并证实了PVC薄膜作载体和HRP无毒新底物TMBS用于ELJSA检测间日疟抗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在以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IFA)对间日疟病人进行检测时,因间日疟原虫的培养尚未得到完全成功,只能采用以间日疟原虫人工感染的夜猴或黑猩猩血或病人血来制备抗原片。但是这些来源的代价很高,我国尚难加以采用。为了观察几种来源比较容易的异种抗原的检测效果,我们以猴的食蟹猴疟原虫、培养的恶性疟原虫以及鼠约氏疟原虫等三种异种抗原对单纯间日疟流行区的的同一批间日疟病人的血样进行了检测比  相似文献   

12.
巴西疟原虫(Ptasmodium brasilianum)是美洲猴体的三日疟原虫,与人体三日疟原虫的进化有密切关系。曾用这种猴疟原虫作抗原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检验人体三日疟的抗体。Sulzer等用巴西疟原虫抗原和三日疟原虫抗原作IFA试验,测出人体血清中抗体的效价无显著差异,提示这两种原虫在IFA试验中有同种的抗原性。本文作者曾用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裂殖体溶性抗原作间接血凝试验(IHA),均与感染同种疟原虫的人血清有同样明显的反应性。最近本  相似文献   

13.
应用猴抗食蟹猴疟原虫抗体检测间日疟抗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测疟原虫抗原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免疫学技术,已被应用于恶性疟和间日疟的研究。我们也曾应用P.v.病人的混合抗体成功地进行P.v.抗原的检测,获得较满意的结果。为解决抗体来源的问题,本实验应用熊猴抗食蟹猴疟原虫抗体(简称抗P.c.抗体)取代病人混合抗体检测P.v.抗原,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食蟹猴疟原虫 (P c.)和恶性疟原虫 (P f.)两种抗原在不同疟区人群疟疾抗体检测的实用性。 [方法 ]1997年 5~ 10月在海南省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及河南省单纯间日疟区用P c 和P f 两种抗原测试人群疟疾抗体。 [结果 ]在海南省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P c 和P f 两种抗原检测人群疟疾间接荧光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37 4%和 31 3% ,其阳性符合率为 83 9% ;河南省单纯间日疟流行区的P f和P c两种抗原阳性率分别为 2 3 0 %和 9 7% ,阳性GMRT分别为 42 9%和 2 9 3%。 [结论 ]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P f和P c两种抗原均可用于人群疟疾抗体的检测 ,而单纯间日疟地区则以P c 抗原为优。  相似文献   

15.
环子孢子蛋白(CSP)是一种种特异的子孢子表面蛋白,也是一种疫苗候选抗原。CSP基因的重复和非重复序列相关的结构特征,也用于研究疟原虫演化相关的标志。吼猴疟原虫(P.simium)的形态和生物学均与间日疟原虫近似,它们感染的红细胞均有薛氏点,但在蚊内发育的时间较间日疟  相似文献   

16.
用Pc抗原对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的间日疟患者血样进行间接荧光抗体(IFA)试验,以评价其替代Pv抗原检测抗间日疟原虫抗体的效用。以Pc、Pf及Pv抗原分别检测采自海南及云南两省的60份确诊为间日疟的患者血样,阳性符合率依次为97.0%,86.4%及97.0%,无显著差异;GMRT依次为85.9,50.8及316.0,两两相比差异均非常显著。用Pc和Pf抗原进行血清学调查,约有半数不易确诊间日疟或恶性疟,其中又有45.5%可能将间日疟误诊为恶性疟。在目前间日疟原虫尚不能体外培养的情况下,宜尽快建立间日疟动物模型或开发基因工程Pv抗原。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一篇关于猴类对人体疟原虫的敏感性的研究综述。所用猴有类人猿、新旧大陆的猴类,包括猩猩、长臂猿、弥猴、吼猴、蛛猴、卷尾猴、巴拿马狨猴和松鼠猴等。文内有7个表格,比较系统地列出了人体疟原虫对各种猴的感染情况,以及按蚊对感染间日疟的新大陆猴的敏感性。类人猿特别是猩猩对4种人体疟原虫均敏感,长臂猿对恶性疟敏感,对间日疟不太敏感,旧大陆的猴,仅弥猴对恶性疟有一些敏感。自1966年证明间日疟能在夜猴发育之后,新大陆的猴便成为研究模型。许多实验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一种以兔抗食蟹猴疟原虫多克隆抗体包被,二株单克隆抗体混合进行反应的多抗-双单抗夹心ELISA检测人体红细胞内间日疟原虫抗原的方法。间日疟样本(镜检确诊)测定符含率为94.3%(83/88);正常样本测定符合率为96.1%(123/128)。测定敏感度超过1个疟原虫/10~5红细胞。  相似文献   

19.
ICT恶性疟/间日疟测试是一种快速的免疫层析分离试验,用于测定恶性疟原虫特异的富组氨酸蛋白2(PfHRP-2)抗原和一种全疟抗原,已证实可用于间日疟、三日疟的诊断。但尚未了解对卵形疟的诊断效果。本文报道用此方法检测卵形疟原虫感染者血清中的抗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云南省1例诊断为“间日疟”患者血片中形态不典型的疟原虫虫种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 方法 分别抽提待鉴定血片和已知感染虫种的4种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诺氏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血片疟原虫基因组DNA,再根据疟原虫小核糖体亚基(SSU rRNA)序列合成疟原虫属特异性引物,以及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诺氏疟原虫种特异性引物,然后对包括待鉴定血片在内的疟原虫DNA分别进行PCR鉴定。 结果 用诺氏疟原虫特异性引物从待鉴定血片DNA中扩增出约150 bp条带,测序结果表明该序列与诺氏疟原虫SSU rRNA序列完全一致。 结论 云南省该例疟疾患者感染了猴疟原虫———诺氏疟原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