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汪裕聪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7):1048-1049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的CT和MRI影像资料。结果:CT检查13例,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大部分有分叶,肿瘤内部常见条状、小片状低密度影或星形低密度影,增强扫描皮髓期肿瘤强化低于肾皮质,而高于肾髓质。MRI检查4例,均见低信号包膜,CT平扫肿瘤内条状、小片状低密度影,T2WI脂肪抑制呈高信号,星形低密度影,T1WI为低信号,T2WI脂肪抑制为低信号。结论:肾嫌色细胞癌属少血供病变,CT强化表现配合MRI显示肿瘤内信号改变有助于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2.
牛钊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7):91-92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S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小肾癌的患者124例,年龄41~75岁,平均(58.1±8.4)岁。分析患者术前肾脏SCT资料,比较不同病理亚型瘤体密度、各期CT值、强化程度和模式。结果平扫期,嫌色细胞癌瘤体密度均匀,乳头状癌和透明细胞癌瘤体密度不均匀。透明细胞癌皮髓期呈不均匀强化,实质期强化程度快速下降,排泄期持续下降;乳头状和嫌色细胞癌皮髓期呈轻度或中度均匀强化,实质期和排泄期呈持续强化。乳头状癌平扫期CT值显著高于透明细胞癌和嫌色细胞癌(P〈0.05),嫌色细胞癌和乳头状癌排泄期、实质期和皮髓期CT值均显著低于透明细胞癌(P〈0.05),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均匀强化的比率显著低于嫌色细胞癌(P〈0.05)。结论 SCT多期扫描是诊断小肾癌较理想的选择之一,其不同病理亚型具有特征性SCT表现。  相似文献   

3.
肾细胞癌56例的CT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的CT表现,探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该类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和病理证实的56例肾细胞癌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肾透明细胞癌48例,肾乳头状癌6例,肾嫌色细胞癌1例,肾集合管癌1例。上述各型有其特征性的CT表现,肾透明细胞癌呈不均匀而富血供;乳头状癌不均匀而少血供;嫌色细胞癌呈少血供改变,内可见星茫状强化;集合管癌累及肾皮质和肾髓质,呈少血供改变,边界不清。结论常见RCC亚型有其特征性的CT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余芳 《江西医药》2014,(12):1546-1548
目的:分析非透明细胞肾癌的CT、MRI表现及病理改变特点,以提高对非透明细胞肾癌各亚型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异位嗜铬细胞瘤2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影像表现及病理特点。结果17例嫌色细胞癌中9例位于左肾,8例位于右肾,6例病灶内钙化,1例囊变,17例中12例行CT增强,病灶实性成分强化,CT值为(88.1±35.2)(46-169)HU,强化密度低于正常皮髓质。6例乳头状癌3例位于左肾,3例位于右肾;4例可见病灶内钙化或高密度影,1例囊变,6例中3例行CT增强,病灶实性成分强化CT值为(56.7±24.2)(38-84)HU,病灶强化密度均低于正常肾皮髓质。23例非透明细胞癌MRI上,T1WI呈稍低,T2WI呈稍高,DWI呈稍高。结论嫌色细胞癌、乳头状癌在CT增强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有助于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其诊断符合率。方法利用16排螺旋CT和MRI,回顾性复习25例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MRI表现,对肿块的边界、大小、均匀度及强化度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5例乳头状肾细胞癌平扫期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强化程度较低。核磁肿瘤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呈混杂信号、中低信;呈轻中度强化;实性肿瘤为不均匀强化或均匀轻度强化。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体积小时一般密度均匀、边界光整,增强后强化程度较肾实质明显偏低,但也可出现体积较大、强化明显、囊变坏死或周边侵犯及转移等表现。CT、MRI表现为平扫肿瘤密度/信号较均匀,内有灶状出血坏死和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呈较均匀或不均匀强化。CT和MRI对乳头状肾癌的早期诊断帮助很大,尤其是16排螺旋CT,对乳头状肾细胞癌的诊断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高肾脏良恶性肿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降低误诊率,避免误切肾脏.方法 肾良性肿块患者9例,男6例,女3例,年龄30~76岁,平均56岁.肾癌患者52例,男性40例,女性12例,其中透明细胞癌37例,乳头状癌10例以及嫌色细胞癌5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比较肾脏良性肿块与肾癌的CT影像学特点.结果 所有肾肿块性病变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9例患者中8例按肾癌行根治术,1例行肿瘤剜除术,术后病理均为肾脏良性病变.其中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AML)4例、嗜酸细胞瘤2例、平滑肌瘤、炎性假瘤和囊肿伴血肿机化各1例.52例肾癌平扫呈均匀或不均匀的等、稍低、稍高或混杂密度;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均匀明显或不明显强化.结论 CT是肾脏良恶性肿块诊断与鉴别诊断中一种重要的影像学手段,对于影像学表现不典型良性肿块病变者,术前穿刺病理活检或术中冰冻病理切片是避免误诊及误切肾脏的关键,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肾根治性术.  相似文献   

7.
赢洁 《河北医药》2011,33(10):1467-1469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CT资料。5例均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结果 CT平扫示5例病灶均为单发,均位于左肾,最大径2.0-10.5 cm,肿块密度多较均匀,无出血、坏死,可见点样钙化1例。增强扫描:肾皮质期示病灶明显强化3例,肾髓质期病灶持续强化2例,延时期所有病灶密度降低。病灶内可见"星芒"状瘢痕3例,有相对完整假包膜3例。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当CT显示密度较均匀的肿块伴有中心低密度疤痕及完整肿瘤包膜时可提示肾嗜酸细胞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肾嫌色细胞癌患者术前CT、MRI和术后病理学表现。方法 搜集2010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经手术治疗的25例肾嫌色细胞癌患者术前CT、MRI影像学资料及术后病理学资料。结果 25例患者均为单侧肾脏单发病灶。CT平扫时肿瘤均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其中19例(76%)病灶表现为均匀密度,出现细小钙化灶和液化、坏死灶各3例(12%)。MRI检查时肿瘤在T1WI平扫表现为等信号和等低信号的分别为7例(28%)和18例(72%);在T2WI平扫表现为均匀高信号和肿瘤内出现小囊状混杂高信号的分别为19例(76%)和6例(24%);25例(100%)患者DWI均表现为高信号。肾嫌色细胞癌CT增强与MRI增强扫描强化特点及程度相似,病灶增强扫描时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强化,24例(96%)患者在肾皮髓质期时病灶强化程度均高于肾髓质且低于肾皮质,其中21例(84%)表现为轻-中度强化,3例(12%)为明显强化,1例(4%)为轻度强化。病理学特征:肿瘤大体表现为境界清晰的棕褐色、棕色、灰黄色实性组织,光镜下肿瘤结构呈实性或片状表现,间质有少量厚壁血管,细胞呈多形性改变。其中嫌色细胞癌嗜酸变型和经典型分别为10例和15例,嗜酸变型可见核沟及核异形,可被伊红染色;经典型胞浆弥散,不被HE染色。免疫组化:本组25例患者肿瘤细胞中上皮型钙粘蛋白(E-Cad)表达率为100%,肿瘤广谱细胞角蛋白CK7 19例(76%)表达为强阳性,其余6例(24%)表达为弱阳性,25例(100%)胶样铁(Hale)染色均呈阳性,肿瘤细胞角蛋白CK8 23例(92%)均呈阳性。结论 根据肾嫌色细胞癌术前CT、MRI影像学表现及术后病理学特点,可与其它肾脏肿瘤相鉴别,对正确诊断此病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孙屏  张熔熔  万佳艺 《江苏医药》2012,38(19):2285-2287,2365
目的 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学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对8例肾嫌色细胞癌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分别随访5-75个月.结果 大体肿块直径2.5-7.0 cm.镜下,肿瘤由嫌色细胞和嗜酸细胞构成,呈片状、梁状和腺状分布.嫌色细胞体积较大、多角形,细胞膜清晰而厚,细胞质半透明细网状,细胞核皱缩,可见核沟及核异型,核仁不明显;而嗜酸细胞胞质嗜酸,可见明显的核周空晕.免疫表型EMA、CD117和E-cadherin 100%阳性,CD1050%阳性,CK7 75%阳性,P504S 25%阳性,Vimentin 100%阴性.结论 肾嫌色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肾脏肿瘤,预后好于肾透明细胞癌,与乳头状肾细胞癌相当.其特征性的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电镜及遗传学改变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小肾癌的CT表现及病理结果。结果8例小肾癌中透明细胞癌5例,颗粒细胞癌1例,乳头状癌1例,嫌色细胞癌1例。CT表现:CT平扫为软组织结节,钙化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不均匀结节样强化7例,轻度增强1例。结论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肾癌的诊断具有明显优越性,根据小病灶的密度、边界、强化程度及特点等CT表现术前有助于诊断小肾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renal cel carcinoma,RCC)主要亚型的CT表现,提高术前诊断率,从而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16年4月份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并且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术前均行CT平扫、皮髓质交界期、实质期及MPR重建扫描。将皮髓质交界期强化程度与肾皮质相仿定义为明显强化,明显低于肾皮质定义为轻度强化,介于两者之间为中等度强化。结果:透明细胞癌(clear cel RCC)23例,平扫时囊变5例,出血6例,钙化5例,增强后明显强化呈快进快出表现13例,轻度强化3例;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RCC)3例,平扫时钙化1例,增强后均呈中度不均匀强化;乳头状细胞癌(papilary RCC)4例,平扫时病灶内均有坏死,增强后呈轻度强化。透明细胞癌皮髓质交界期强化程度明显强于嫌色细胞癌及乳头状肾癌,嫌色细胞癌及乳头状肾癌呈轻中度延迟强化,透明细胞癌出血、坏死、囊变及钙化多见,乳头状肾癌容易坏死。结论:肾癌不同亚型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仔细分析病灶的特征及强化方式有助于做出正确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包括肿瘤部位、大小、边缘、密度、强化程度、转移等。其中5例仅行CT平扫,6例行CT平扫及增强。结果 11例中,源于肾上腺8例,源于腹部交感神经链2例,源于后纵隔交感神经链1例;10例肿块呈不规则分叶状,直径2.5~11cm。边界不清,10例肿块密度不均匀、可见囊变或钙化。在6例增强扫描中,6例都呈不均匀强化。转移常见,其中淋巴结转移3例,骨转移1例,肺转移1例。结论儿童神经母细胞瘤CT表现有一定的影像特征,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在肾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泸县人民医院自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手术病理证实19例,CT诊断准确率90.5%。其中以透明细胞癌多见,16例,占76.2%。CT平扫中6例病灶呈稍低密度,9例为等密度,4例为稍高密度。增强扫描皮质期明显强化为16例,强化为均匀或不均匀,肾实质期扫描肿瘤密度迅速减退。结论 CT对肾癌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arcinoma)的CT影像特征,加深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肝内胆管细胞癌CT平扫和增强扫描表现,全部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CT平扫多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多数病例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病灶周围或病灶内可见胆管扩张,病灶所在肝叶萎缩。增强扫描早期呈无或轻度强化,延迟扫描内部有不均匀片状、分隔状不同程度强化。结论CT是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重要检查方法,早期先轻度强化。病灶内或病灶周围胆管扩张、肝脏包膜萎缩和延迟扫描强化是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5.
江才明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1):1639-1640
目的:探讨肾柱肥大的CT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肾柱肥大病例的CT表现进行回顾分析,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均表现为局部肾实质增厚,可见条状等密度肿块影突人肾窦内,肾窦内脂肪影减少、变形.三期增强扫描肿块都呈均匀强化,与肾实质一致.结论:肾柱肥大具有典型的CT表现,特别是三期增强扫描在诊断上有重要的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侧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leiomyolipoma,AML)的CT表现,提高对其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及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确诊双侧肾脏AML的CT表现,包括平扫与动态增强扫描所见。结果:12例病人共有15个AML,根据肿瘤内脂肪成分可分为多、少、很少及无脂肪AML。本组多脂肪AML7个病灶,少脂肪6个病灶,很少脂肪2个病灶。多脂肪AMLCT平扫时即可见肿块内有脂肪成份,密度与皮下或腹膜后脂肪相仿,CT值常为-40~-120HU。少脂肪AML平扫常与肾实质密度相仿,较易漏诊或误诊。采用局部薄层扫描可提高肿瘤内少量脂肪成分的检出机率。很少或无脂肪AMLCT表现酷似肾细胞肾癌,平扫呈低密度肿块,动态增强扫描示肿块皮髓交界期强化不甚明显,实质期肿块中度均匀强化,延迟扫描肿块呈低密度,肿块边缘强化。结论:合理使用病灶局部薄层扫描及动态增强检查技术,CT检查对双侧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腮腺常见良性肿瘤C4影像特征,探讨其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4月至2012年6月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CT影像资料,对腮腺常见肿瘤重点观察部位、密度,进行定位,定性分析,比较与其影像相关良性非肿瘤性病变C4鉴别要点。结果其中16例为原发性腮腺混合瘤,1例脂肪瘤,1例淋巴血管瘤,1例鳃裂囊肿。14例形态为卵圆形或圆形,直径3~6.8cm,5例呈分叶多结节形,大部肿瘤边缘清晰光整;2例内部密度不均,钙化2例,脂肪密度1例。结论边缘清晰光滑,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有不同程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生长缓慢,短期内可迅速增大,手术复发率高,有助于诊断腮腺混合瘤;显示强化的血管团或血窦及呈簇状分布斑状钙化(静脉石)为腮腺淋巴血管瘤的特征性CT影像学特征;肿块为极低密度的脂肪组织充填是腮腺脂肪瘤的特征CT表现,诊断不难,无需鉴别;鳃裂囊肿属先天性病变,CT值0~20hu,与单纯性囊肿相似,结合临床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及对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结果 肿瘤发生于胃部18例,空、回肠8例,直肠2例,食管3例,结肠2例,十二指肠3例,腹膜后1例.恶性27例,良性7例,交界性3例.7例良性肿块直径均小于5 cm;27例恶性肿块直径大于5 cm 18例,小于5 cm 9例.CT均可见软组织块影,位于腔内或腔外,呈圆形或分叶状、不规则形.良性肿块密度均匀,里均匀性强化;恶性肿块密度欠均匀,肿块内可见低密度液化坏死灶,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胃间质瘤肿块内可见钙化影7例.结论 CT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且在良恶性的鉴别上有很大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的CT表现。结果肿瘤≤3cm9例,〉3cm53例,典型肾癌CT表现为大小不等的肾肿块,低密度及混杂密度占多数,为57例,占91.94%,等密度4例,占6.45%,稍高密度1例,占1.61%,增强扫描肿瘤有不同程度强化,强化程度均低于正常肾实质。结论螺旋CT是诊断肾癌最理想的影像工具。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螺旋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扫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病灶位于肝左叶10例,右叶7例.病灶呈肿块型11例,浸润狭窄型4例,腔内生长型2例.平扫均呈低或略低密度,增强后6例病变动脉期边缘强化显著,门脉期和延迟期呈渐进性、向心性强化;4例三期均示不均匀强化;7例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和延迟期以周边强化为主,中心可见条索状、网状强化.10例可见病变局部肝叶萎缩,12例可见肝内胆管扩张,淋巴结转移5例,肝内血管受侵7例,肝内转移2例.结论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动态增强CT扫描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