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郑州市区成人安氏Ⅰ类错[牙合]女性牙颌颅面结构形态特征。方法以成人安氏Ⅰ类错[牙合]女性治疗前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41张为研究对象,用Winceph8.0头影测量分析软件,选用了国际上常用的Downs分析法对其有关角度、线距进行测量,并与其对应的正常[牙合]均值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值比较,面角、U1-L1较小;下颌平面角、Y轴角、平面角、L1-OP、U1-AP(mm)较大。表明下颌相对后缩,下颌垂直向生长过度,上、下切牙唇向倾斜。结论与正常比较,成人安氏Ⅰ类错[牙合]女性颅颌面骨骼呈垂直向生长型,下颌顺时针旋转,呈Ⅱ类侧貌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佳木斯地区朝鲜族青少年恒牙初期McNamara分析法的正常值。初步研究佳木斯地区朝鲜族青少年颅面结构的性别差异和民族特征。方法:选择佳木斯地区朝鲜族65名恒牙初期正常青少年,拍摄X线头影测量片进行McNamara分析,并将该测量值与上海地区汉族青少年测量值进行比较,分析其民族特征。结果:建立佳木斯地区朝鲜族青少年恒牙初期McNamara分析法的正常值。结论:恒牙初期McNamara分析法测量值存在性别和民族差异,应建立佳木斯地区朝鲜族青少年恒牙初期McNamara分析法的正常值,填补本地区空白。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治疗结果的回顾性研究,为该类患者拔牙与否的选择提供一个判别方程。方法应用PAR指数对矫治前后的143例恒牙早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牙模型进行评估分析,按矫治结果等级分为三类:A、变坏或无改善,B、改善,C、极大改善,然后将B、C两类患者矫治前的头影测量片及模型分析数据按拔牙与未拔牙进行两样本t检验的单因素分析,找出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软硬组织和牙模型指标,对这些指标合并年龄因素进行逐步判别分析。结果通过逐步判别分析得出的判别方程为:Z=0.952x1(下颌拥挤度)+0.591x2(上中切牙凸距)-0.430x3(上唇厚度),Z≥0时,拔牙的可能性较大,Z〈0时,不拔牙的可能性较大。结论临床上在排除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外,下颌拥挤度、上中切牙凸距、上唇厚度是决定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拔牙与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将测量A点凸距运用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正畸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某院收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100例,根据不同垂直骨面类型将其分成3组,分别为高角组(30例)、均角组(52例)和低角组(18例),测量3组的SNA角、A点到N-P距离。结果:3组SNA角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高角组A点到N-P距离显著大于均角组,差异显著(P0.05);均角组A点到N-P距离显著大于低角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在术前测量A点凸距能够为正畸治疗提供客观判断依据,从而有效节约医务人员判断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拔牙与不拔牙组的治疗结果进行评估。方法选择143例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病例,其中拔牙组94例,不拔牙组49例,应用PAR指数对矫治结果进行评估。结果两组病例矫治后各项PAR评估项目及PAR总分均比矫治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拔牙组的PAR总分差及权重PAR总分差均显著小于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矫治方法改善率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患者经正畸治疗后,牙关系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拔牙组的牙关系改变较大。  相似文献   

6.
安氏Ⅱ错是临床常见的错畸形。对骨性安氏Ⅱ错畸形用固定矫治器矫治,只能改变牙齿及牙槽骨在骨的位置及齿槽骨的形态,骨骼的异常不能得到纠正。探讨应用颌外牵引加斜面导板矫治骨性安氏Ⅱ错畸形。  相似文献   

7.
安氏Ⅲ类错畸形是临床上常见的病例,其主要特征为前牙反,上颌后缩,下颔前突,它直接造成了患者的面部畸形,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笔者利用FR—Ⅲ型功能矫治器对21例乳牙期、替牙期,恒牙初期的安氏Ⅲ类前牙反的患者进行了矫治,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鞍山地区错牙合畸形患者的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的分布情况。方法:选择150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记存模型,安氏Ⅰ、Ⅱ、Ⅲ类错颌患者各50例,分别测量上、下颌前牙量和全牙量,计算Bolton指数值并对其分布进行分析。结果:鞍山地区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牙及全牙Bolton指数均大于安氏Ⅱ类,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鞍山地区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牙比及全牙比不调的发生率分别为21.33%、13.33%,但是不同安氏分类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鞍山地区错牙合患者的Bolton指数异常不是错牙合畸形发生的主要原因,但在临床制定矫治计划时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错矢状向、垂直向颅底结构形态的特征,探讨颅底形态特征对其其错发生的影响,以对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的临床诊断、矫正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12~14岁患者中,随机选取80例未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男女各半)的头颅侧位片。其中安氏Ⅰ类均角患者、安氏Ⅱ1类均角型、低角型、高角型患者各20例。结果安氏Ⅱ1类后颅底长(S-Ba),前颅底长(S-N)、全颅底长(Ba-N)均大于安氏Ⅰ类具有统计学意义。安氏Ⅱ1类错与安氏Ⅰ类错相比,颅前基底角(CF-PM),颅中基底角Ba-SE-PM,后颅底平面角SBa-FH,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安氏Ⅱ1类错的颅前基底角CF-PM,后颅底平面角SBa-FH均小于安氏Ⅰ类错;安氏Ⅱ1类错的颅中基底角(Ba-SE-PM)和颅基底角(Ba-SE-FMS)均大于安氏Ⅰ类错。安氏Ⅱ1颅底角(N-S-Ba)及前颅底平面角SN-FH与安氏Ⅱ1类与安氏Ⅰ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底及颅基底形态对安氏Ⅱ1类矢状向,垂直向畸形的形成均有重要影响。矢状向主要表现在后颅底长度及前颅底的倾斜度的改变。而颅底及颅基底的角度在安氏Ⅱ1垂直向上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该文对10例以夏颌后缩为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患者(年龄10岁左右且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应用Twinblock矫治器进行矫治。结果患者侧貌改善明显,X线头影测量显示SNB角增加,ANB、SNB角减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具有疗效显著,制作简便,高效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前方牵引和FR-Ⅲ型功能调节器在恒牙初期非骨性安氏Ⅲ类错颌畸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恒牙初期非骨性安氏Ⅲ类错颌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从中抽取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治疗方法的不同,将50例安氏Ⅲ类错颌畸形患者分为A组与B组,各25例,其中A组患者采取前方牵引治疗, B组患者采取FR-Ⅲ型功能调节器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磨牙关系和前牙覆盖情况的改善等。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错颌畸形均得到了有效的纠正,于前牙覆盖改善上, A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B组;于磨牙关系的改善上, B组明显优于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恒牙初期非骨性安氏Ⅲ类错颌畸形中,采取牵引治疗和FR-Ⅲ型功能调节器治疗均可获得良好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自身病情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以获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两种拔牙模式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9例治疗完成的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其中上颌单颌对称拔除两个前磨牙的14例(A组),双颌左右对称拔除四前磨牙的15例(B组),利用头影测量的方法,分析两组矫治前后软硬组织测量值的变化。结果两组SNA角、U1-SN角变化无明显差异,两组ANB角、SNB角、Ns-Sn-Pos角、SL值变化有明显差别(P<0.01~0.001),B组下颌向前自然调控生长及侧貌角改善更明显。结论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采用上颌单颌拔牙模式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否则不利于发挥下颌的生长潜力,矫治后美观效果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对称拔牙矫治安氏Ⅱ类亚类错的疗效、适应证和临床意义。方法:对8例安氏Ⅱ类亚类错患者采用不对称拔牙模式进行矫治,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对比。结果:1∠1-FH减少12.04°,∠1-MP减小1.07°;2上、下唇突度分别减小2.62mm和1.04mm。上述测量项目矫治前、后的均值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不对称拔牙模式适用于下切牙唇倾度和下唇突度较小的牙源性安氏类亚类错患者。  相似文献   

14.
周宝 《安徽医药》2010,14(9):1042-1043
目的应用双期矫治的方法对以下颌后缩为主要表现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进行矫治。方法选择14例双期矫治的替牙期、恒牙早期以下颌后缩为主要表现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Ⅰ期采用Twin-block矫治器,导下颌向前促进下颌发育;Ⅱ期应用方丝弓矫正器排齐整平牙列,精确调整牙位和颌位。结果双期矫治中Ⅰ期治疗可纠正骨骼矢状关系不调,减小覆盖。14例患者经过双期矫治下颌前移明显,面型协调美观。结论双期矫治对以下颌后缩为主要表现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传动直丝弓矫正技术及口外弓支抗结合MBT直丝弓技术两种方法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年轻患者的差异。方法选32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年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拔除2颗上颌第一前磨牙及2颗下颌第一或第二前磨牙,第一组采用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第二组采用口外弓支抗结合MBT直丝弓技术矫治。比较矫治前后X线头颅定位片特定数据变化,并记录矫治完成时间。结果两组方法矫治前后头影测量数据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平均矫治完成时间第一组为16个月,第二组为21个月,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传动直丝弓矫正技术比口外弓支抗结合MBT直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可平均减少治疗时间5个月,并且能达到较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正>Ⅱ类1分类错是常见的错畸形之一,以上下牙弓远中关系,前牙深覆盖深覆为主要特征,前牙深覆盖的主要危害为上前牙外伤概率高达37%;伴颌骨大小与位置异常的骨性Ⅱ类畸形,等到恒牙期再进行正畸治疗主要存在两大问题:(1)在正畸掩饰治疗中,前突患者由于上前牙回收的量大,上颌切牙牙根吸收的风险加大[1];(2)牙列拥挤容易复发;综上所述,在早期进行干预治疗的迫切性显而易见。生长发育期的生长改良对于Ⅱ类1分类错患者矢状关系的改善尤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安氏Ⅱ1错畸形拔牙矫治的临床疗效、适应症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0例安氏Ⅱ1错患者,视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拔牙模式,拔牙后用标准方丝弓矫治器矫治,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数据,并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病例平均矫治时间为25个月。结果所有病例矫治完成后均达到理想的侧貌外形,上下颌牙齿排列整齐,前牙覆覆盖关系正常,上下牙中线对齐。结论安氏Ⅱ1错拔牙矫治,应视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拔牙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对贵阳地区恒牙期的各类错Bolton指数进行对比分析,以了解Bolton指数在错患者中有无性别差异、判断不同错组之间的Bolton指数是否相同并测量各错组的Bolton不调量的大小及发生率。1材料与方法1.1仪器使用精确度量为0.1mm的游标卡尺、圆规、直尺。1.2对象选取我科已接受治疗的恒牙患者初诊记存模型180例,分安氏Ⅰ类、Ⅱ类、Ⅲ类错三组,每组60例。男60例,女120例,年龄11.5~35岁,平均18.5岁,模型需满足下列要求:(1)牙列完整(除外第三磨牙);(2)牙齿邻面无损害,无明显的牙齿近远中和面磨耗;(3)牙体完整,无残冠、无修复体;(4…  相似文献   

19.
<正>安氏Ⅱ类一分类错是临床常见的错畸形之一,尤其是下颌后缩畸形,在我国发病率很高,占Ⅱ类错的70%[1]。在生长发育期或发育前期使用功能矫治器不但可以改善前牙的覆、覆盖问题,还可以纠正上下颌骨矢状关系的不调[2]。临床上常使用肌激动器(activator)和双牙合板矫治器(twin-block appliance)矫治表现为下颌后缩的安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PAR指数对安氏Ⅲ类错畸形的矫治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安氏Ⅲ类错畸形患者60例,对其矫治前后的记存模型进行PAR指数测量、分析及疗效评价。结果矫治后各评估项目分值均低于矫治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接近理想53例,可以接受7例,无不能接受患者。牙关系无改善或变坏的例数为0,改善12例,极大改善48例。结论安氏Ⅲ类错畸形病情复杂,其矫治过程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牙齿错位、反覆盖、中线不调等方面,但只要合理设计矫治方案,患者积极配合,都能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