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移植肾功能减退60例穿刺活检病理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同种异体肾移植仍然是治疗终末肾功能衰竭的主要方法之一,近年由于新一代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同种异体肾移植排异反应的临床表现越来越不典型,因此移植肾穿刺活检已成为诊断及鉴别诊断引起移植肾功能减退的重要手段。我们对60例肾移植术后,功能异常的移植肾进行穿刺病理活检,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背景: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较敏感地反映移植肾形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随时观察移植肾的成活情况。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移植肾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由第一作者以“彩色多普勒超声,移植肾,术后并发症”为关键词在万方数据库检索1999-01/2010-12有关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移植肾中并发症应用效果的文章,筛选纳入20篇文献进行评价。 结果与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简便、迅速、无创、可重复性等优点,已成为肾移植后临床观察治疗效果的首选监测手段。它能客观、动态显示移植肾形态结构及其内部的血流分布,血流频谱形态、流速、舒张期血流方向和血流指数变化,及时发现移植肾各种并发症,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避免移植肾功能丧失。  相似文献   

3.
背景:移植肾平滑肌瘤的发生将对移植肾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威胁移植肾的长期存活。 目的:报告1例移植肾平滑肌瘤的诊治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患者为男性,53岁,11年前因“尿毒症”在外院行右同种异体肾移植,移植后肾功能恢复正常,长期口服免疫抑制剂抗排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与结论:移植肾平滑肌瘤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影像学无明显特异性。移植肾平滑肌瘤的治疗以单纯手术切除肿瘤为主。  相似文献   

4.
背景:移植肾活检病理学组织学早期诊断意义重大,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临床诊断与治疗较少。 目的:通过对肾功能不全移植肾进行常规穿刺病理活检,根据病理诊断采取相应临床治疗方式,观察治疗效果,同时明确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的安全性以及在临床诊治中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方法:选取解放军第309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2例肾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80例为肾移植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122例肌酐不明原因升高。在B超引导下应用活检穿刺针行移植肾穿刺活检,对活检组织标本予以相应染色和病理组织学观察,并进行相应的临床治疗。 结果与结论:穿刺组织中,除3例(1.5%)由于组织少难以诊断,其余病理诊断移植肾正常12例(5.9%),缺血再灌注损伤合并(或)急性肾小管坏死28例(13.9%),轻度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类免疫抑制剂急性毒性损伤22例(10.9%),轻度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类免疫抑制剂慢性毒性损伤12例(5.9%),超急性排斥反应1例(0.5%),疑为急性排斥反应29例(14.4%),急性T细胞性排斥反应34例(16.8%),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19例(9.4%),慢性T细胞介导排斥反应16例(7.9%),慢性T细胞介导排斥反应伴急性T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12例(5.9%),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3例(1.5%),高血压因素4例(2.0%),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未发现特定致病因素所致病变2例(1.0%),缺血性坏死2例(1.0%),移植后肾病复发3例(1.5%),C4d免疫组化染色阳性23例(11.4%),未发现患者及移植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检测移植肾有新法济南军区总医院超声诊断科主任李新民等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移植肾进行检测,为肾移植的临床诊疗提供了广泛可靠的依据。这项新技术前不久参加了第二届世界超声学术大会,国际超声权威认为对提高肾移植的成功率“极有价值”。肾衰竭患者在进行移植手...  相似文献   

6.
背景:胰肾联合是治疗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最有效方法。但这些患者由于长期糖尿病史,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对较复杂,且手术涉及胃肠道,并应用大剂量的免疫抑制药物,移植前准备和移植后处理是胰肾联合移植成功的重要保障。目的:对胰肾联合移植的免疫抑制用药、凝血药物应用、围手术期以及移植后管理注意事项等进行多方面讨论,为胰肾联合移植提供一些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8解放军第三○九医院泌尿外科进行胰肾联合移植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免疫抑制剂、抗凝药物的应用及围手术期临床监测重点等治疗经验。结果与结论:5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3岁,均为1型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移植前胰岛素用量为1.5~2.4U/(kg·d),其中1例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次眼底出血;2例合并明显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移植前心脏射血分数分别为52%和50%。移植胰腺外分泌液均经肠道引流。3例恢复顺利,肾功和血糖均恢复正常。其中1例于移植后第7天出现排斥反应,激素冲击后肾功能恢复;1例移植后出现移植十二指肠急性排斥反应,肠瘘,最终移植胰腺切除,但移植肾脏保留;2例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1例移植后消化道出血,多器官衰竭死亡。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糖尿病合并终末肾病的最有效方式。移植胰腺外分泌经膀胱引流由于并发症较多,已被经肠道引流取代。移植肾功能的恢复是胰肾联合移植成功的关键。移植后早期他克莫司可不必急于口服,可待血肌酐恢复到300μmol/L时再考虑应用。凝血药物的应用是移植胰腺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空肠造瘘是围手术期预防肠液向移植胰腺返流的重要治疗措施,且移植后随访期建议应用通便药物,预防便秘发生,减少肠液返流引起的急性胰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背景:半乳糖凝集素家族蛋白在移植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已被提出,目前尚未有半乳糖凝集素7检测对于肾移植后围手术期移植肾功能不全的辅助诊断,对肾移植受者而言,监测半乳糖凝集素7可能及早发现移植后肾功能异常,为临床治疗争取时间。目的:检测半乳糖凝集素7在移植肾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方法:选取同种异体肾移植后行移植肾穿刺活检诊断为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的患者27例,同时选取同期移植后肾病理穿刺经诊断为正常的患者10例做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半乳糖凝集素7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7蛋白表达水平差异。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正常组光镜下半乳糖凝集素7表达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肾小球、远曲小管、集合管和静脉未见其表达;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光镜下肾小动脉内膜水肿,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肾小球肾小管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半乳糖凝集素7仅见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同时动脉平滑肌也有表达,阳性度较高。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半乳糖凝集素7阳性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7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果说明,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安全可靠,对患者及移植肾无不良影响,半乳糖凝集素7检测对于肾移植后围手术期移植肾功能不全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背景:半乳糖凝集素家族蛋白在移植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已被提出,目前尚未有半乳糖凝集素7检测对于肾移植后围手术期移植肾功能不全的辅助诊断,对肾移植受者而言,监测半乳糖凝集素7可能及早发现移植后肾功能异常,为临床治疗争取时间。目的:检测半乳糖凝集素7在移植肾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方法:选取同种异体肾移植后行移植肾穿刺活检诊断为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的患者27例,同时选取同期移植后肾病理穿刺经诊断为正常的患者10例做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半乳糖凝集素7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7蛋白表达水平差异。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正常组光镜下半乳糖凝集素7表达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肾小球、远曲小管、集合管和静脉未见其表达;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光镜下肾小动脉内膜水肿,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肾小球肾小管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半乳糖凝集素7仅见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同时动脉平滑肌也有表达,阳性度较高。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半乳糖凝集素7阳性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7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果说明,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安全可靠,对患者及移植肾无不良影响,半乳糖凝集素7检测对于肾移植后围手术期移植肾功能不全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背景: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1型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首选疗法,但由于移植风险高,并发症多,国内开展并不广泛。 目的:总结胰液膀胱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长期存活的临床经验,观察其远期效果并分析影响因素。 方法:对15例患者行胰液膀胱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均采用心脏死亡的供体。HLA配型平均为2.13。均选择胰液膀胱引流式和体循环回流血管吻合方式,免疫抑制剂方案均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和泼尼松治疗。观察移植后患者移植物肾功能、血糖、淀粉酶等及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最短随访8.5个月,最长随访105.5个月,平均住院时间为37.7 (13~82) d。移植后13例患者胰腺功能恢复,2例于移植后即切除移植胰腺。移植后除1例患者肾脏功能延迟恢复外,其余患者肾脏功能立即恢复。2例患者因慢性排斥反应丢失移植胰腺和移植肾。移植后主要并发症为排斥反应,返流性胰腺炎和血栓形成。提示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终末期糖尿病并发肾功能衰竭的一种安全而有效地治疗方法,其远期效果理想,完善的围移植期管理、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是影响患者和移植物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背景:体液性排斥以激素耐受和难治性为其显著的特点,常常发生在免疫高敏的受者身上。 目的:对肾功能不全移植肾进行常规穿刺病理活检,根据病理诊断观察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分析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的安全性。 方法:选取肾移植后有移植肾穿刺活检指征的患者84例,在B超引导下应用BARD(美国)活检穿刺针行移植肾穿刺活检,活检组织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化学染色,同时常规行C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依据Banff’05标准进行病理分型,根据病理状态明确诊断进行相应的临床治疗,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与结论:84例患者除1例由于组织少难以诊断,其余病理诊断移植肾超急性排斥反应1例,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5例,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2例,C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16例。经过治疗8例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患者中4例移植肾功能得以恢复,3例未恢复,1例移植肾失功,移植肾切除。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结果表明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对移植肾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背景:高尿酸血症是肾移植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引起的尿酸性肾石病如果治疗不及时可以造成移植肾肾后性失功。 目的:探讨肾移植后尿酸性肾石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方法:回顾性总结19例肾移植后发生尿酸性肾石病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时均伴高尿酸血症,8例患者手术切开取石并行输尿管-膀胱再吻合术,11例患者行药物保守治疗。 结果与结论:16例患者为移植输尿管下段结石,2例为移植肾肾盂结石并肾盂积水,1例为移植肾重度积水并输尿管全段结石。18例患者治疗后移植肾功能、尿量恢复正常;1例患者造成移植肾失功能,切除移植肾。提示对于肾移植后血尿酸升高患者应尽早应用药物保守治疗,一旦保守治疗无效应及时采取手术方式,减少肾后性原因引起的移植肾失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将大鼠胚胎胸腺与后肾原基联合移植至无胸腺裸小鼠,探讨联合移植能否重建受体细胞免疫功能并诱导受者对异种供者器官的特异性免疫耐受的关系.方法 从受孕第15天(E15)的Lewis大鼠胚胎中提取胸腺、后肾原基,分别植入BALB/c裸小鼠腹腔右肾包膜下及大网膜内.移植后第10周,行胸腺、后肾移植物的形态学检查及移植后肾的功能检测;并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流式细胞学检测、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及皮肤移植试验.结果 移植后第10周,移植胸腺及后肾形态发育良好.移植后肾显示一定的排泄功能,联合移植受体双肾切除后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P<0.05).联合移植受体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重建良好;其淋巴细胞对胸腺供体来源的Lewis大鼠脾细胞的刺激呈特异性低反应(P<0.01);且胸腺供体来源的大鼠移植皮片平均存活时间明显大于C57BL/6小鼠、BN大鼠移植皮片存活时间(P<0.01).结论 E15 Lewis大鼠胚胎胸腺、后肾原基联合移植至细胞免疫缺陷的裸小鼠,移植物可生长分化形成器官并发挥功能,受体裸小鼠能重建免疫功能,并有可能诱导对同源供体器官的特异性异种移植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3.
背景:根据临床表现、无创性辅助检查及临床经验来判断肾移植后移植肾功能异常的原因常常会陷入困境,经皮肾穿刺活组织检查则可提供重要的循证学依据。 目的:探讨移植肾穿刺活组织检查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移植肾穿刺活检病理资料及相应调整治疗后的临床结果资料。 结果与结论:20例患者病理诊断为急性排斥反应7例(35%),可疑性急性排斥反应2例(10%),可疑性急性排斥反应加免疫抑制剂中毒1例(5%),免疫抑制剂中毒3例(15%),慢性移植肾肾病3例(15%),未见明确异常3例(15%),肾小管坏死1例(5%)。相应调整治疗方案后,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9例(45%),移植肾功能好转7例(35%),肾功能无明显变化3例(15%),肾功能轻度恶化1例(5%)。结果可见肾穿刺活组织检查对肾移植后肾功能异常的病因诊断有重要的价值,有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胰、十二指肠及肾联合移植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肾联合移植的供体器官切取及移植手术方法。方法:2001年10月施行1例胰液肠腔引流式胰、十二指肠及肾联合移植,手术分3个步骤:①供体腹部多器官(包括胰、肝脏、肾脏)联合原位灌洗、整块切取;②供胰、供肾的修整;③供胰和供肾的植入。监测术后胰腺、肾的功能恢复。结果:联合整块切取腹部多器官成功,热缺血时间在3min之内。施行1例胰液肠腔引流式胰、十二指肠及肾联合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在术后第3d肌酐、尿素氮恢复正常;第5d停用胰岛素,移植胰内外分泌功能正常。随访1年,人/移植物存活良好。结论:胰、十二指肠及肾联合移植是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并发尿毒症的有效方法,供体腹部多器官联合原位灌洗、整块切取的方法可有效缩短器官的热缺血时间,减少损伤和提高供体器官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背景:移植肾功能丧失后要及时转入透析以继续维持患者生命,并为部分患者的再移植作准备。目前国内有关移植肾功能丧失后透析时机的报道尚不多见。 目的:探讨慢性移植肾失功患者开始透析的时机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调查2005年7月至 2012年12月上海长征医院肾移植康复病房收治的肾移植后慢性移植肾失功患者9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内生肌酐清除率、血肌酐、尿毒症症状及并发症,比较不同血液透析时机患者间的差别,分析影响透析时机的因素。 结果与结论:透析前87%的患者有明显尿毒症症状,78%出现心、脑并发症,31.6%需急诊透析。全部移植肾失功患者进入血液透析时的内生肌酐清除率为(5.94±0.63) mL/min,9例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 10 mL/min,51例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为5-10 mL/min,38例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 5 mL/min。其中合并丙肝患者进入血液透析治疗时的内生肌酐清除率明显比非丙肝患者高(P < 0.05)。结果显示,开始透析的慢性移植肾失功患者有明显尿毒症并发症,多数透析时机较迟,尤其是丙肝患者。健康宣教、医疗保健是影响透析时机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移植肾急性排斥(AR)时细胞凋亡与Fas和Fas配体(FasL)表达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 (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3例移植肾AR标本中细胞凋亡和Fas/FasL的表达.结果:细胞凋亡和Fas/FasL表达主要在AR移植肾小管上皮发生,且凋亡指数和Fas/FasL表达与肾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平行,与正常肾对照组和移植肾功能稳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在AR所致的移植肾损伤中起重要作用,Fas/FasL系统可能参与移植肾AR,是造成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可作为判断移植肾病理变化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背景:胰肾联合移植已经被公认为是糖尿病(包括1型和2型)合并终末期尿毒症的有效治疗手段,由于胰腺为高免疫原性器官,合理的免疫抑制治疗是保证胰腺移植成功的关键。 目的:探讨胰肾一期联合移植后免疫抑制药物的合理应用。 方法:纳入2005-01/2009-06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完成胰肾一期联合移植的患者9例,其中男5例,女4例,胰液引流均采用空肠引流方式。术后采用白细胞介素2单克隆抗体诱导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白细胞介素2单克隆抗体+他克莫司+麦考酚酸+激素,并逐渐过渡至单用他克莫司维持治疗。回顾性分析以上9例患者围手术期及长期随访情况。 结果与结论:胰肾一期联合移植后,除1例早期死亡外,其余8例患者移植后1周内肌酐降至正常水平,移植后停用胰岛素时间为(11.5±3.5) d,空腹血糖恢复至正常时间为(15.4±6.3) d。8例患者随访4~50个月期间,共有4例发生移植肾急性排斥,其中1例在接受床边血液透析过程中并发心脑血管意外后家属放弃治疗,其余3例患者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激素冲击治疗后移植肾功能均逆转恢复,随访过程中未发现移植胰腺排斥。说明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糖尿病合并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术后早期采用白细胞介素2单克隆抗体诱导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并逐渐过渡至单用他克莫司维持治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移植肾彩色多普勒能量图 (CDE)与左心功能的关系和临床意义 .方法 于肾移植前 2次血透之间及肾移植后半年内和半年以后 ,采用CDFI超声诊断仪观察移植肾CDE血流灌注情况并分为 4级 ,同时检测肾移植前后患者心功能指数 ,对比分析CDE与左心功能指数的相关性 .结果 CDE移植肾内血流灌注满意 ,心功能超声测值有显著改善 (p <0 .0 5 ) ;而CDE移植肾内血流灌注不满意 ,心功能超声测值无显著改善 (p >0 .0 5 ) .结论 CDE移植肾内血流灌注变化与左心功能改善呈正相关 .同时随时间的推移心功能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移植肾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与左心功能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于肾移植前2次血透之间及肾移植后半年内和半年以后,采用CDFI超声诊断仪观察移植肾CDE血流灌注情况并分为4级,同时检测肾移植前后患者心功能指数,对比分析CDE与左心功能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CDE移植肾内血流灌注满意,心功能超声测值有显著改善(p<0.05);而CDE移植肾内血流灌注不满意,心功能超声测值无显著改善(p>0.05).结论 CDE移植肾内血流灌注变化与左心功能改善呈正相关.同时随时间的推移心功能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急性排斥移植肾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C4d沉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移植肾PTC C4d沉积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与AHR的关系,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诊断急性体液排斥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移植肾组织C4d沉积。26例移植肾PTC C4d弥漫性强阳性染色患者为C4d阳性组,而30例移植肾PTC C4d阴性患者为对照组。光镜下记数移植肾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数。结果:(1)26例C4d阳性患者中经病理诊断为AHR为13例,AHR+ACR为8例,ACR1为3例,ACR2为2例。30例C4d阴性患者中,AHR为1例,AHR+ACR为2例,ACR1为21例,ACR2为6例。与C4d阴性组相比,C4d阳性组难治性排斥患者较多,常需进一步干预性措施,且较多的患者对抗排斥治疗无反应,移植肾失功率高(7/26)。(2)C4d阳性组移植肾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数亦明显高于C4d阴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C4d阳性无细胞性排斥组移植肾间质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数与C4d阳性+ACR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C4d阳性ACR组移植肾间质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数明显高于C4d阴性ACR组(P〈0.05)。结论:移植肾PTC C4d沉积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密切相关,两者在肾移植AHR诊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