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讨论几条生物共有的基本运动规律:(1)生物物质的发展有方向性。(2)生物总是针对环境的变化与外界的刺激作“反抗性”变化,并“制造”出反抗变化与刺激的新物质。(3)生物体有特有的平衡运动。(4)生物物质的发展有基本的运动形式。(5)生物体抵抗外界刺激的能力与自身物质基础间的关系。(6)生物体抵抗外界刺激的能力与内部运动状况的相应关系。(7)生物有特有的“运动惯性”。(8)生物体有维护自身整体正常运行的特殊系统。  相似文献   

2.
生物通过自身的运动而有自身物质的变化发展,表现为性状的改变,这在生物学上称为“获得性状”.而“获得性状”能不能遗传的问题,却争论至今得不到解决,为何如此?这是因人们受传统理论束缚,未能认识生物的运动规律,也就未能进一步认识“获得性状遗传”的规律,故无法统一认识。本文则着重讨论“获得性状遗传”的规律,认识其规律将直接有利于我们人自身及后代的健康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中药方剂的作用机制研究,是中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中药国际化应用的重要基础,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探索中药的作用机制,成为中药研究的重要内容。“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模式是近年来对中药作用机制的一种认识,对中药的研究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根据近年来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的进展和国内外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趋势,认为中药作用机制实际上是两个复杂系统的相互作用,即药物有效成分组成的复杂物质体系和病理条件下药物作用靶点组成的复杂生物体系。正是由于这两个复杂体系的相互作用才达到了药物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本文通过大量资料分析认为,多成分多靶点解释中药的作用机制并不能反映中药的作用特点和机制,尤其不能反映药物多成分的有机组合和病理情况下的多靶点相互关联性的变化。中药的作用是由多种有效成分有机组合的物质组合与多种疾病相关靶点综合影响而相互作用产生的,这两个复杂体系的相互作用,可以用中药有效成分组来描述。  相似文献   

4.
多成分多靶点是对中药作用机制的表面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中药方剂的作用机制研究,是中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中药国际化应用的重要基础,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探索中药的作用机制,成为中药研究的重要内容。“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模式是近年来对中药作用机制的一种认识,对中药的研究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根据近年来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的进展和国内外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趋势,认为中药作用机制实际上是两个复杂系统的相互作用,即药物有效成分组成的复杂物质体系和病理条件下药物作用靶点组成的复杂生物体系。正是由于这两个复杂体系的相互作用才达到了药物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本文通过大量资料分析认为,多成分多靶点解释中药的作用机制并不能反映中药的作用特点和机制,尤其不能反映药物多成分的有机组合和病理情况下的多靶点相互关联性的变化。中药的作用是由多种有效成分有机组合的物质组合与多种疾病相关靶点综合影响而相互作用产生的,这两个复杂体系的相互作用,可以用中药有效成分组来描述。  相似文献   

5.
“胃气”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本文对近年来“胃气”的现代研究情况进行归纳,主要围绕“胃气”与血流动力、免疫功能、胃肠机能(胃肠物质、胃肠动力、胃肠营养)三方面进行阐述,以达到更好地认识胃气、重视胃气、顾护胃气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代谢组学是研究关于生物体被扰动后(如基因改变或环境变化)其内源性代谢物质种类、数量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1],也是研究生物体系的代谢途径的一种技术[2]。近年来广泛运用于生物医药技术的各个领域,其研究机体的整体性效应,与中医整体观不谋而合,两者相互交融,为中医证候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道  相似文献   

7.
长久以来人们认为中药是天然物质,无毒、无副作用,这是对中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事实上中药的毒性是其药性的组成部分。中药的“毒”是古人最早认识药物的特性(属性)。“毒”与中药治疗作用密切相关,“毒”与“药”相通,因为“毒”反映了中药的偏性和治病功能,所以古人将“毒”作为药物的代称。  相似文献   

8.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仲霞  刘汶 《北京中医》2006,25(7):438-440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理论认识也日趋深入。本文试用现代医学理论从胚胎发育、气体排泄途径、内分泌物质的影响、肠源性内毒素的作用、公共黏膜免疫系统方面进行机理研究,并用中医理论从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脏腑并治的治则方面进行临床研究探讨,以期对该理论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的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视肾为“先天之本”“阴阳之根”,现代对于肾脏学说的研究深入而广泛。笔者就阅历所及将祖国医学肾脏生理功能的现代认识讨论于下,敬请指正。 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祖国医学认为,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肾有闭  相似文献   

10.
中医遗传学定义和研究范畴与研究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传与变异在中国的概念最早见于王充(27—97,《论衡》),他对遗传的概念为:“万物生于土各似本种”。“物生自类本种”;对变异的概念为:“嘉禾生于禾中,与众禾异穗”,“常无本根”,“不类本种”。中国古代将遗传形象地描述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认为变异是遗传“五行”本性变化的结果。故二十四史多以五行志载之。在古代无论是遗传或变异都是以个体为研究对象的,现代遗传学虽然深入到了分子水平,然而就个体而言,它客观上却是器官、组织、细胞、染色体的阴(遗传)和阳(变异)的动态(开放式)遗传系统。汪向明引述:古代希腊哲学中也有偏于整体遗传论和微粒遗传论两派;因此,了解这个系统各子系统、元件等的变化规律与了解基因的变化规律一样,都是揭开生命之谜的需要。不少地方可以相互借鉴、促进。异曲而同工。如果根据中医的整体论提出了将个体的DNA(含内、外源的基因组)、RNA、蛋白质及与环境和其相互作用当作一个遗传系统来研究,那么就是遗传功能系统学,简称遗传系统(systemgenet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