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院自1955年至1959年中共有麻风门诊患者195例,占同期全部初诊病例的0.49%,现选择其中169例病案分析报告于下。病例分析 1.分型:169例麻风患者中,结核样型128例,占75.8%;瘤型34例,占20.1%;未定类6例占3.5%;界线类1例占0.6%。  相似文献   

2.
1973年7月以来,我们用带菌的麻风患者皮肤组织接种了13批小鼠,现将接种时间超过4个月的11批试验情况简单汇报如下。材料和方法 (一)人麻风菌的来源:21名麻风患者中界线类偏瘤型8名,界线类偏结核样型2  相似文献   

3.
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这种病有传染型(瘤型、界线类)和非传染型(结核样型、未定类)之分。该病在我省属中度流行、但在一些州县患病率和发病率仍较高。因病人的绝对数较少。常被忽视以致误诊并造成不良后果。为此,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易与麻风病相混淆的一些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作一扼要介绍。以引起大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吴永赞  王玲 《海南医学》1994,5(2):69-70
到1992年12月止,我院尚有住院麻风患者218例,除了现症病人32例外,还有186例愈后留院者,现将186例治愈者复查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在186例中,男性114例占盯.3%,女性72例占用.7%;多菌型107例(包括瘤型LL,界线类偏瘤型BL,界线类BB)占57.5%,少菌型79例(包括结核样型TT,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人未定类1)占42.5%,农民151例占81.2%,渔民14例占7.5%,工人10例占5.4地居民4例,干部3例,商人3例,教师1例;汉族182例,黎族3例,苗族五例。1.2年龄在15~29岁2例,30—49岁37例,占19.8%,50-59岁60例占32.3%…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摸清我市麻风病流行情况并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经整理分析我市1949-1989年的麻风病防治资料和年报等资料。结果发现1949~1989年间,全市共发现麻风病人506名,治愈346名,死亡71名,现有各型麻风病人89名。其中:瘤型71人,界线类3人,结核样型14人,未定类1人。病人主要集中在洛南、镇安两县,占全市57%。疫源地分布呈高度散在,病人呈点状簇集分布。商洛病人全为当地居住病人。结论我市麻风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早期发现率较低,为了实现消灭麻风病目标,现仍需进一步加强防治工作,及时培训基层防治人员,努力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控制疫情蔓延回升。  相似文献   

6.
麻风病有很多类型。在两个极型,即皮损局限,通常查不到菌的纯结核样型(TT)与皮损广泛,大量带菌的纯瘤型(LL)之间,存在一系列中间类型,分别称为偏结核样型的界线类(BT)、中间界线类(BB)和偏瘤型的界线类(BL)。各型的预后相差悬殊,临床表现呈现连续光谱似的改变,显然反映了宿主对抗麻风菌的免疫力有所不同。 近年来关于麻风患者免疫状态研究的资料很多,往往选择瘤型(包括BL与LL)麻风  相似文献   

7.
29例麻风病(瘤型20例,结核样型6例,界线类3例)的病损皮肤和其中8例患者非病损皮肤内神经末梢的改变,与两例正常皮肤对照。对用Bielshowsky—Gross神经轴突银浸法的标本,连续切片,断续取片观察。并将皮肤和附件的神经分别计算。观察结果显示,病损皮肤内神经数量的变化,以结核样型减少为甚,其次为界线类,再次为瘤型;质的变化大致与数量变化相一致。8例患者非病损皮肤的神经,其数量比正常皮肤少,比病损皮肤多,并发现其数量减少及形态改变主要在乳头层及真皮浅层,并认为这种改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相似文献   

8.
直至目前,通过大宗麻风尸解资料来研究麻风病的病理改变及死亡原因,国内尚少报道。现将我们教研室从1953年至1967年所积累的100例尸解资料加以整理,报告如下: 材料来源及方法 100例尸体中,计瘤型80例,结核样型18例,界线类2例。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最幼17岁,最老86岁。74例有病程记录者,58例瘤型的平均病程10.8年,15例结核样型的平  相似文献   

9.
1.从1970年7月~1974年7月4年时间内从事人麻风杆菌的培养与鉴定工作,采取人麻风标本71份共做139次培养。 2.在56例供材病人中,瘤型患者36例,界线类19例,结核样型1例;病期为1年~20年。均为苏北地区病人,除10例未经化疗外,余均接受过砜类或共他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0.
周勇  陈春梅 《海南医学》1993,4(4):14-15
1984年以来,我院对86例麻风进行联合化疗,现将有关临床、细菌、麻风反应和毒副作用的观察,以及停药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共有患者89例,接受联合化疗(MDT)的86例,占96.6%。其中瘤型(LL)44例,界线类偏瘤型(BL)14例,中间界线类(BB)6例,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22例。男58例,女28例。年龄15~85岁,平均47.4岁。病期0.5~42年,平均6.7年。分为初治组(未经抗麻风治疗)50例,经治组(曾用过抗麻风药物)36例。86例麻风中属复发病例的36例。  相似文献   

11.
麻风溃疡是麻风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国内报导,其发病率为20~40%。我所住院部1966年统计占23.4%,其中以结核样型麻风的溃疡发生率较高,次为瘤型及界线类、未定类麻风并发溃疡者极为罕见。结核样型麻风溃疡发生率较高的原因是由于麻风杆菌较早侵犯周围神经引起神经、血管及局部组织发生营养及功能障碍,再加上外界的刺激和皮肤损伤,或较长时间的站立和走路的压迫,均可引起局部瘀血,水皰形成,破损以至坏死不能愈合而形成溃疡。因此,90%以上的溃疡好发部位都是在足底及足趾部。若溃疡反复感染,容易并发骨髓炎,甚至发生败血病而危及患者生命。所以,对麻风溃疡的治疗,是临床上一个重要问题。我们从1969年6月开始,先后采用自体表层皮片植皮和用“920”湿敷两种方法治疗麻  相似文献   

12.
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即有人发现频发反应的结核样型麻风,可出现瘤型症状,从而引起了学者们对此类麻风的注意和研究。此后有所谓“中间类”、“双形类”等报告。1953年第六次国际麻风会议分类中,正式列入了界线(双形)类麻风。但这时期对此类麻  相似文献   

13.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多菌型瘤型麻风(LL)13例,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3例,界线类麻风(BB)2例,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T)4例,结核样型麻风(TT)2例以及5例正常人皮肤水泡液内单核细胞HLA-DR抗原表达。结果发现,正常对照组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明显高于病人组(P<0.01);各病人组间HLA-DR表达率亦有显著性差别(P<0.01和P<0.05),其中以LL/BL组最低,依次为BB组、TT/BT组。提示麻风,特别是LL病人对麻风杆菌缺乏特异的细胞免疫可能与病人单核细胞HLA-DR抗原表达减少,影响其向T细胞传递抗原关。  相似文献   

14.
麻风病是一种通过接触传染的慢性皮肤病,其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不易引起注意,晚期虽易诊断,但治疗已很困难,所以早期诊断对麻风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麻风病的早期诊断,必须做好临床、细菌、病理、麻风菌素试验等四方面的检查,如限于设备条件也应做到临床和细菌检查,绝不能单靠某一项检查而下诊断。症状和临床检查近来有些材料初步表明,麻风杆菌通过破损处进入人体皮肤后,即侵入皮神经,进入雪旺氏细胞。在人体某种功能变化的刺激下,机体抵抗力减弱,病菌即开始在皮神经内繁殖,逐渐引起病变,继而皮肤出现各种损害,然后可侵犯各个组织器官。本病的潜伏期平均约2~5年,在临床上可分为两型两类,即瘤型和结核样型,界线类和未定类。  相似文献   

15.
组织样麻风瘤往往发生于经砜类药物治疗麻风病后病情恶化或复发的病例,也可发生于未经抗麻风治疗的瘤型麻风(LL)或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患者中.笔者报道的是一例未经过化学治疗的组织样麻风瘤患者,具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本县有两家系四代分别有9例和11例麻风患者,现报告如下: 家系1:户主蓝某,汉族,四代共42人,其中麻风患者9例(T~*6、L~(**)3),占21.4%;麻风菌素试验晚期反应阳性39人,阴性3人.第一例患者为父亲,曾与一瘤型麻风同住一年,63岁发病,瘤型麻风;第二代6人其中1人发病,结核样型麻风,发病年龄47岁;第三代20人中发病7例,5子患结核样型麻风,2女患瘤型麻风,发病年龄4~28岁,均与祖父(瘤型麻风)长期密切接触:第四代15人,年龄7~15岁,现均未发  相似文献   

17.
宋广俭:泰安皮科年会论文汇编,16,1983泰安皮防所1955~1981年累计发现麻风患者1193例,治愈846例,复发69例,男66例,女3例,瘤型(L)34例,界限类(B)2例,结核样型(T)33例,复发率8.16%。复发以皮损和神经症状再现为主,查菌阳性者仅8例。T 演变成 L 5例,B 1例,L 及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1975~1977年在江苏太县溱湖医院发现组织样麻风瘤16例。其一般临床表现与瘤型、界线类偏瘤型麻风相似,组织样损害分为四型;临床资料提示其为耐砜类药物菌株所致。8例中之6例经鼠足垫试验证实为耐氨苯砜菌株,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典型组织样麻风瘤4例,不典型12例;对部分病人进行了免疫学检查。作者认为麻风杆菌耐砜类药物突变株可能是产生组织样损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用萤光显微镜与抗酸性染色法,平行检查了101例不同类型麻风病人的皮肤刮切标本。发现萤光显微镜查菌的阳性率远较抗酸性染色法为高。瘤型病例用抗酸性染色法检查阳性率为61.4%,而萤光显微镜查菌法阳性率增至87.7%。结核样型病例用萤光显微镜查菌,可使阳性率由29.3%增至75.6%。3例界线种病例,用抗酸性染色检查,2例阳性,而用萤光显微镜查菌全部阳性。在观察抗酸性染色的标本时,曾注意了细菌的形态特征,发现瘤型病例的细菌以完整杆状为主,结核样型病例的细菌常出现许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颅内结核瘤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点,并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进行评估。方法对7例颅内结核瘤患者的MRI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内结核瘤临床症状及MRI表现复杂多样,不同病理期其MRI表现各异,本组MRI检查均发现颅内多发性结节样病灶,增强后呈环形或均一强化;结合临床表现及腰穿检查,确诊为结核瘤。经足量、足疗程抗痨治疗,均治愈,随访期间无复发。结论 MRI检查可早期发现颅内结核瘤,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