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并发血肿的高危因素及诊治策略。方法 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近10年14例剖宫产术并发血肿的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诊治体会。结果 10年中发现的剖宫产术并发血肿的发生率为0.02%(14/69 515),6例子宫切口血肿,2例筋膜下血肿,6例阔韧带、后腹膜血肿。4例术中发现,10例术后发现,其中5例行再次剖腹探查,5例保守治疗,患者经过再次手术、输血、子宫动脉栓塞、大黄芒硝外敷等治疗,皆于30天内出院。结论 诊治剖宫产并发血肿的重点是剖宫产术前要充分评估高危因素,术中要充分止血、及时发现,术后要加强观察、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鞘下负压引流装置对二次剖宫产术后腹壁血肿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2014年在重庆市东南医院行二次剖宫产术产妇40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Pfannenstiel切口式剖宫产,但对观察组的手术方式做了进一步改进。比较2组患者剖宫产术后腹壁血肿发生情况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腹壁切口甲级愈合率、腹壁各层组织血肿发生率、皮下脂肪液化发生率分别为98.50%,16.50%,1.00%;对照组为94.00%,56.50%,5.00%,观察组患者腹壁各层组织血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前鞘下负压引流装置能有效防止二次剖宫产术后发生腹壁各层组织血肿及皮下脂肪液化,从而降低二次盆腔手术的风险,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血肿的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对内江市10所医院2004~2010年16例剖宫产术后腹壁血肿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再次手术治疗,1例保守治疗。其中12例有发生出血的高危因素(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3例死亡,分别死于失血性休克、继发感染(败血症)、风湿性心脏病。结论避免粗暴操作,关腹前彻底止血,腹壁血肿是可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4.
喻小玲 《中国校医》2011,25(6):435+437-435,437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 参考2007年1月-2009年12月徐州市棠张卫生院收治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例病人,分析讨论.结果剖宫产术后继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无疑是术时子宫内膜带至切口直接种植所在,属医源性种植.结论 剖宫产术中注意保护腹壁切口可降低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造成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2年3月期间发生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的24例产妇临床资料。结果本资料中有16例(66.67%)患者发生脂肪液化,3例(12.50%)发生切口感染,1例(4.17%)发生切口血肿,4例(16.66%)合并营养不良、贫血;并且本资料中血脂高于正常水平7.5mmol/L的患者有2例,占8.33%。该24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医生术前、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妥善的处理,这样能够达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有效降低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并能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收集的21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妇产科手术有直接关系.21例患者均行腹壁异位病灶切除术,术中发现病灶位于皮下未及筋膜者4例(19.0%),深达筋膜及肌层者14例(66.7%),其余3例(14.3%)累及腹膜,术后病理报告为子宫内膜腺体、间质、炎细胞及出血.结论 手术中应加强无菌意识,严格无菌操作规程,术中做好腹壁切口的防护可避免和减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医源性传播.经正确诊断并及早治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可以治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某医院近5年来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预防的经验.方法增强防范意识,遵守操作规程,严密保护切口,严防交叉传播.结果1524例剖宫产无1例发生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ZISE MS).结论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加强医护配合,贯彻隔离保护原则,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医源性种植可以杜绝.  相似文献   

8.
165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愈合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小勤 《现代医院》2004,4(4):35-36
目的 了解剖宫产术后影响腹壁切口愈合及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妇产科 2 0 0 2年 1~ 12月 16 5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愈合情况有关的临床资料。结果  16 5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甲级愈合 14 9例 (90 30 % )。乙级愈合 9例 (5 4 6 % )。丙级愈合 7例 (4 2 4 % )。结论 孕产妇免疫功能低下及营养不良是影响腹壁切口愈合的内在因素。肥胖以及切口类型对切口愈合有一定影响。严格无菌操作、术后护理质量的提高及孕产妇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降低感染的重要环节。抗菌素的合理应用 ,对预防和控制感染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及多发病,病变部位多见于卵巢和盆腔。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术的增多,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也呈上升的趋势。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术后病理确诊的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例声像图资料,旨在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2000年1月~2006年12月,经术后病理确诊的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27例,年龄23~38岁,发病时间为剖宫产术后半年至6年。临床表现为腹壁切口处出现与月经周期相关的规律性疼痛并进行性加重,疤痕处可触及质硬、形…  相似文献   

10.
马锦 《中国卫生产业》2011,(35):123+125
目的 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内异症)的临床特点及复发相关因素.方法 对15例确诊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复发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我院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占同时期剖宫产的0.082%.15例患者中12例剖宫产术后在腹部切口疤痕处发现周期性疼痛性肿块,均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与术前诊断相符.2例采用药物保守治疗.术后随诊1~5年,1例复发.结论 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典型的症状、体征可正确诊断.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刘卫民 《现代保健》2009,(26):45-46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0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的患者均行病灶切除术,术后均无复发。结论手术切除病灶是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术中尽量避免和减少子宫内膜组织散落和遗留存手术切口上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对27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剖宫产术后远期并发症之一,多发生在剖宫产术后2年左右,临床表现有包块、疼痛、周期性症状的特点。结论:手术切除包块是治疗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最有效的方法,降低剖宫产率,提倡母乳喂养,预防剖宫产术中子宫内膜种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卵巢静脉血栓(OVT)的临床特征和诊治过程。 方法选择2019年8月23日,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剖宫产术后OVT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该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其影像学资料、诊断、治疗方案进行分析。本研究对剖宫产术后OVT相关文献进行复习,设定检索策略以"剖宫产术后""卵巢静脉血栓""caesarean""ovarian venous thrombosis"等为关键词,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进行相关文献检索,检索时间设定为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总结剖宫产术后OV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治疗方案。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①本例患者,26岁,因疤痕子宫妊娠采取剖宫产术分娩,手术顺利。术后第3天出现腹部胀痛伴低热,白细胞计数为11.43×109/L;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右肾门内侧见长条状无回声区,约为109 mm×14 mm,边界不清,近肾门处走行扭曲;被诊断为剖宫产术后右侧OVT。给予患者口服华法林(2.5 mg/d)抗凝治疗,于术后16 d病情好转出院。患者出院后继续抗凝治疗持续6个月,复查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右侧OVT消失。②文献复习结果:根据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共计筛选12篇国内外相关文献,共涉及12例剖宫产术分娩后确诊为OVT的患者。其中,左侧OVT为1例,右侧OVT为11例(累及肾静脉为2例、合并下腔静脉血栓为3例、合并肺栓塞为1例)。这12例患者中,年龄≥35岁为3例,<35岁为9例;术后1周内发病为8例、术后1~2周发病为3例、术后3周发病为1例;首发症状为腰痛者为4例、腹痛为8例、发热为7例;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白细胞计数增高为6例。 结论剖宫产术后患者发生OVT是产后罕见疾病,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检查能帮助OVT的确诊,抗凝治疗是OVT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于剖宫产术后腹痛、发热患者,要警惕OVT发生可能。对这类患者的早诊断、早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壁纵切口及横切口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方法 选择腹壁纵切口剖宫产术后再次剖宫产产妇68例为A组,腹壁横切口再次剖宫产58例为B组,对两组开腹至胎儿取出时间、手术总时间、腹壁及盆腹腔粘连情况、术中出血量、子宫切口愈合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A组开腹至胎儿取出时间、手术总时间均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腹壁及盆腹腔重度粘连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盆腹腔轻、中度粘连及术中出血量、子宫切口愈合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壁横切口剖宫产术后粘连较严重,给再次手术增加了难度。对有可能行再次剖宫产的产妇,首次手术选择腹壁纵切口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结合68例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患者,探讨其发生因素、治疗、预防及护理等问题.方法:回顾68例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患者病历资料及护理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68例剖宫产患者,切口感染42例(61.76%),切口血肿11例(16.18%),切口脂肪液化15例(22.06%).其中,轻度55例,中度11例,重度2例.经过治疗及精心护理,分别在术后8~21 d治愈出院.结论:做好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护理,要重视每一个细节,护理人员在整个护理过程中,要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周密的护理计划,有效的护理措施,加强卫生宣教,多与患者沟通,热情细心地护理,有助于切口的恢复和愈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不同给药方式的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aFGF)对剖宫产妇女腹部切口愈合的近期影响及瘢痕形成的远期影响.方法 入选5 16例剖宫产妇女,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安慰剂组、喷雾组和冲洗组,每组172例,安慰剂组术后给予0.9%氯化钠冲洗腹部切口后缝合;喷雾组于切口缝合后直接给予rh-aFGF喷雾,3~4喷/cm2,3~5次/d;冲洗组术中腹壁缝合前给予2支rh-aFGF溶于0.9%氯化钠直接冲洗后缝合切口,然后给予喷雾治疗.近期随访15d观察产妇腹部切口愈合情况,远期随访3个月观察切口瘢痕形成情况.结果 冲洗组腹部切口完全愈合时间为(8.6±3.5)d,较喷雾组的(10.4±3.7)d及安慰剂组的(12.7±4.9)d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冲洗组延迟愈合占4.2%(7/166),显著低于安慰剂组的20.2%(34/168)及喷雾组的9.7%(16/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脂肪液化、术后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冲洗组渗出、腹壁粘连发生率低于安慰剂组和喷雾组[2.4%(4/166)比10.1%(17/168)、5.5%(9/165),3.6%(6/166)比17.3%(29/168)、9.7%(16/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随访发现,冲洗组瘢痕面积比喷雾组减少13.5%,比安慰剂组减少27.2%.结论 rh-aFGF近期可缩短剖宫产产妇腹部切口愈合时间以及减少腹壁粘连及渗出;rh-aFGF的最佳给药方式为术中冲洗联合术后喷雾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7.
剖宫产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娟  翟洪波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0):1481-1482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WE)的临床特点及复发情况。方法:对18例确诊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发病率、诊断、治疗及复发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占同时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3.06%(18/589),占剖宫产的0.16%(18/11143)。18例患者中有16例剖宫产术后在腹部切口疤痕处发现周期性疼痛性肿块,所有患者均接受病灶切除术并经病理证实。结论:剖宫产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典型的症状、体征可正确诊断,手术切除病灶是最佳的治疗方案和防止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周曦  陈忠东 《实用预防医学》2008,15(6):1876-1877
目的研究子宫下段剖宫产后子宫切口妊娠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5例患者进行回顺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有13例经超声检查确诊;本病初诊误诊9例,误诊率60%,15例患者中保守治疗13例,12例痊愈,占80%;3例行子宫切除术。结论有剖寓产史的妇女因停经就诊时,要常规行B超检查,B超检查可作为诊断切口妊娠的主要方法;药物治疗和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可作为治疗切口妊娠的主要方法,可有效地避免子宫切除。  相似文献   

19.
陈春林  何汉杰  黄志勇  陈力行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6):1037-1037,1040
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如何及时发现颅内迟发性血肿并及时处理、提高疗效。方法:对25例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有瞳孔和意识改变的患者及时行CT检查。结果:CT检查后均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再次手术清除颅内血肿18例,保守治疗7例,治愈11例,轻残3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4例。结论:对首次CT提示颅内血肿伴脑挫裂伤或小出血灶、术后病情有变化者应考虑有迟发性颅内血肿形成,宜动态复查CT,早诊早治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