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调查自闭症儿童父母情绪弹性状况。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142名自闭症儿童父母的情绪弹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自闭症儿童父母情绪弹性的总体现状,及其情绪弹性在父母年龄阶段、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夫妻感情状况和受教育程度的分布差异。结果:1自闭症儿童父母的情绪弹性水平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且其积极情绪能力对情绪弹性影响更大;2自闭症儿童父母的情绪弹性在夫妻感情状况(F=5.827,P0.05)、父母文化程度(F=4.857,P0.05)和自闭症儿童家庭成员工作状况(F=3.65,P0.05)3个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自闭症儿童父母的情绪弹性水平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夫妻情感状况和父母文化程度会影响自闭症儿童父母的情绪弹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人际技能团体干预在女性强戒人员中的适用性及其对该人群人际交往能力与物质渴求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市某戒毒所58名女性强戒人员并将其分为两组:干预组接受人际技能团体干预,对照组接受戒毒所常规治疗。对两组被试干预前后的人际技能和物质渴求进行测量。结果:冲突管理维度得分存在组别与测量时间的交互作用(F(1,56)=4.132,P=0.047,η_( p)2p=0.069),但简单效应分析未发现两组被试在前后测的冲突管理维度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物质渴求得分交互作用边缘显著(F(1,56)=3.530,P=0.065,η_( p)2p=0.059),简单效应分析发现,两组前测差异不显著,而后测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t=-2.094,P=0.041);分层回归分析发现,团体干预后的冲突管理能力与物质渴求的改变有关(β=-0.352,t=-2.866,P=0.006)。结论:人际技能团体干预可以有效提高女性强戒人员冲突管理能力,且对物质渴求的降低有影响;干预后冲突管理能力的提高与物质渴求的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正念训练改善情绪惰性的效果,检验正念特质对正念干预效果的调节作用。方法:通过讲座的方式招募被试,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共有53人完成研究(正念训练组28人,等待对照组25人)。采用正念注意与觉知问卷测量个体的正念特质,采用动态评估的方法用每日发送短信的方式测量情绪。结果:开始正念训练后,正念训练组的情绪短信数据显著高于等待对照组(76.52±10.99 vs.69.73±15.82,P=0.037)。正念训练对情绪惰性的改善效果不显著(P=0.133),但组别与正念特质的交互作用显著(P=0.044)。正念特质对正念训练的干预效果起调节作用。结论:对于低正念特质个体来说,正念训练改善情绪惰性的效果好于高正念特质个体。正念训练对情绪惰性的改善可能是正念干预发生效果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瑜伽训练对女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采用贝克抑郁问卷(BDI)从300名女大学生中筛选68名抑郁者,匹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在其余女大学生中随机抽取39名作为控制组。实验组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瑜伽训练,对照组、控制组不作任何干预。比较实验前后实验组、对照组静息状态下脑波频率,并比较3组被试实验前后抑郁、焦虑的得分差异。结果①实验组实验后其抑郁、焦虑分均显著低于实验前(BDI:t=11.87,P0.001,BAI:t=5.68,P0.001),静息下的脑电波频率显著下降(t=2.44,P0.05);②实验后实验组抑郁、焦虑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控制组(抑郁:F=57.06,P0.001,焦虑:F=40.34,P0.001);③对照组及控制组实验前后其抑郁、焦虑分无显著差异。结论瑜伽训练对女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悲伤情绪诱发的吸烟行为。方法用标准化影像材料诱发被试悲伤情绪或中性情绪,记录被试吸烟欲望及吸烟行为。结果①悲伤情绪诱发组被试情绪后测分数显著大于前测分数(t=-8.131,P<0.001);中性情绪诱发组被试情绪前后测分数差异不显著;②在影像播放结束后的吸烟欲望测量上,悲伤情绪诱发组被试分数显著大于中性情绪诱发组被试(t=4.688,P<0.001);在吸烟结束后再次吸烟欲望测量上,悲伤情绪诱发组被试的分数仍然显著大于中性情绪诱发组被试(t=3.850,P<0.01);③悲伤情绪诱发组被试的吸烟时间要长于中性情绪诱发组被试,并且差异显著(t=4.129,P<0.001);④悲伤情绪诱发组被试的吐烟次数显著多于中性情绪诱发组被试(t=4.503,P<0.001)。结论悲伤情绪强化吸烟者的吸烟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练习对7岁儿童信息加工速度的影响,以及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的练习效应。方法:随机选取某普通小学一年级的学生90名。按被试的智力水平和性别分布,将其分为控制组和练习组,然后对其进行五个月的信息加工速度任务的干预练习。通过前、后测考察练习对不同智力水平儿童信息加工速度的影响。结果:练习对儿童信息加工速度的促进作用显著[F(77,1)=4.11,P<0.01]。智力水平和组别[F(77,1)=4.91,P<0.05]的交互作用显著。简单效应检验发现,智力较高水平儿童的作业成绩在练习组和控制组间差异显著,而且在任务的两个难度水平上表现均一致(二维匹配:F(44,1)=19.70,P<0.01,三维匹配:F(44,1)=12.97,P<0.01);而智力较低儿童的作业成绩在组间差异不显著。结论:教育训练对儿童的信息加工速度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于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而言,同种教育训练或干预方法,他们从其中所受的获益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情绪状态对疼痛加工的影响,以及群体情绪和个体情绪对疼痛加工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通过视频来诱发被试的个体情绪和群体情绪(积极、中性和消极),让被试观看疼痛图片和中性图片,并完成疼痛判断任务和计数任务,记录事件相关电位(ERPs)。结果:消极情绪下反应时显著短于中性情绪(F=8.07,η_p~2=0.298,P0.05)。消极情绪比中性情绪在顶区诱发了更大的P3(360~800ms)(F=4.8,η_p~2=0.2047,P0.05)。消极情绪下疼痛图片与中性图片在颞-枕区诱发的LPC(440~540ms)波幅差异显著大于中性情绪(F=5.11,η_p~2=0.212,P0.05)。但是个体情绪和群体情绪对疼痛加工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结论:个体情绪和群体情绪对疼痛加工的影响程度相同。消极情绪促进疼痛加工。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状态抑郁症患者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方法:选取来诊的抑郁症患者,根据抑郁量表得分将其分为抑郁发作组和抑郁缓解组,进行点探测实验,比较两组对不同情绪面孔图片的反应。结果:对两组被试的反应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图片类型和被试类型交互作用显著(F=5.04,P=0.035),抑郁发作组对负性情绪面孔图片的反应时大于对正性情绪面孔图片的反应时;线索类型和被试类型的交互作用呈边缘显著(F=3.17,P=0.089);分别对两组被试对不同情绪面孔的反应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抑郁发作组被试在负性一致和负性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均大于中性-中性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1,P=0.037;t=2.52,P=0.030);抑郁缓解组被试在各种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均不显著。结论:处于抑郁发作状态的抑郁症患者对负性情绪图片存在注意偏向,其注意偏向表现为对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回避和注意脱离困难;处于抑郁缓解期的抑郁症患者没有表现出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不同情绪以及情绪调节策略对于被试认知灵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情绪调节问卷筛选出不同情绪调节策略的62名大学生作为被试。为启动对应情绪,随机分配每位被试观看积极、消极或者中性影片片段;之后要求58名情绪已启动的被试执行包括保持和转换两个阶段的数字分类任务。保持阶段要求被试对特定颜色的靶数字反应,同时忽略其他颜色的数字;转换阶段要求被试对其他颜色的靶数字反应,而原先的靶数字的颜色则作为分心数字的颜色。保持结束阶段与转换开始阶段的反应时之差为即为转换损失,作为表现认知灵活性的因变量。结果:不同情绪启动下被试的转换损失存在显著差异(F=3.474,P=0.038);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P=0.031)、中性情绪(P=0.023)均存在显著差异,但消极情绪条件与中性条件(P=0.882)的差异不显著。情绪调节策略在转换损失上的差异不显著(F=0.562,P=0.457),情绪调节策略和启动情绪类型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0.352,P=0.705)。结论:相比于消极和中性情绪,积极情绪能显著提高被试的认知灵活性;而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这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认知灵活性的影响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情绪、情绪智力对风险决策的影响。方法采用情绪智力测评量表(MSCEIT)测量200名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将高于平均分一个标准差得分的被试组成情绪智力高分组,低于平均分一个标准差得分的被试组成情绪智力低分组,每组30人。而后用短影片引发不同情绪,最后测量他们在不同情绪下决策的风险倾向。结果①短影片有效诱发快乐情绪,引发后与愤怒组及对照组有显著差异(F=27.51,P<0.001);②短影片有效诱发愤怒情绪,引发后与快乐组及对照组有显著差异(F=53.00,P<0.001);③情绪对风险决策影响不显著(F=1.20,P>0.05);④情绪智力对风险决策的影响不显著(F=1.83,P>0.05)。结论短影片能有效诱发大学生的快乐和愤怒情绪,但对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及情绪对风险决策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不同人格类型群体在情绪信息加工过程中的特点。方法:采用线索-靶子范式,分析注意偏向机制中的干扰抑制、返回抑制两个方面;采用艾森克人格量表(EPQ-A),从某全日制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758人中,按EPQ中神经质和内外向两个维度的标准分高、低各12.5%选出四种典型人格类型各15名为研究对象,探析四组被试的注意偏向特征。结果:当靶子和线索出现的时间差为1000ms时,四组被试对三类情绪图片均存在返回抑制效应;图片性质主效应显著(F=1.30,P<0.05)、四组人格类型之间差异不显著(F=0.65,P>0.05)。负性图片与正性图片的返回抑制效应差异显著(F=1.71,P<0.05),反应时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别与图片性质交互作用显著(F=1.62,P<0.05)。外倾人格特质组对正性图片产生了注意警觉,四组被试对正性、负性刺激都存在注意解除困难。结论:正常人群对情绪性刺激具有选择性加工趋势,外倾个体更偏好加工正性刺激,内向不稳定组对负性刺激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6岁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眼动技术,观察高言语水平组与低语言水平组对不同情绪类型的陌生者面部表情和熟悉者面部表情图片的注视情况。结果:(1)在注视时间、注视点个数、注视率3项因变量指标上,言语能力的主效应均不显著(P0.05);(2)在注视点个数以及注视率上,表情性质的主效应显著(F=6.35,3.97;P0.05);(3)在注视时间上,面孔分区与熟悉度的交互作用显著(F=6.43,P0.05);(4)在注视点个数和注视率上,熟悉度与表情性质的交互作用显著(F=4.29,P0.05;F=6.73,P0.01)。结论:言语能力对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的影响较小;自闭症儿童对熟悉面孔的识别能力较好;自闭症儿童整体表现出对积极表情和消极情表情的注意偏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情绪状态对不同人格大学生风险决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结合问卷法和实验法,研究不同人格的18~25岁在校大学生,在积极和消极两种情绪状态下风险决策的差异。采用大五人格量表简化版对大学生人格进行测量、分组。根据其中开放性维度得分的高低分出高分组和低分组,再随机各分成两组。各组实验参与者经过积极情绪或消极情绪的诱导后执行风险决策,并对自己决策过程中的情绪状态进行评价。结果通过相关分析得出,冒险得分和风险倾向性得分显著相关(r=0.861)。人格的主效应边缘显著(F=3.306,P=0.074,ηp2=0.056),情绪的主效应显著(F=5.587,P=0.022,ηp2=0.091),人格与情绪的交互作用显著(F=6.479,P=0.014,ηp2=0.104)。结论不同开放性人格大学生在风险决策中的冒险性差异存在边缘显著,在风险倾向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对于风险决策的冒险性和风险倾向性影响显著,积极情绪状态下倾向于风险偏好,消极情绪状态下倾向于风险规避;情绪和人格对于风险决策的冒险得分和风险偏好得分有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武警新兵适应性的影响。方法:将武警某部新兵随机分为干预组86人,接受8次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对照组136人,不接受心理干预。使用军人适应不良自评量表(MMQ)、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在干预前、后测量新兵的适应情况。结果:1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在适应不良总分、环境适应不良因子分及负性情绪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P<0.01);干预组适应不良总分,人际关系、环境适应不良因子分及负性情绪分显著下降(P<0.01,P<0.05)。2在军人适应不良总分[F(时间*组别)=7.20,P=0.008]和环境适应不良因子[F(时间*组别)=3.97,P=0.047]上,测量前后和是否干预存在显著交互作用。结论: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改善新兵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恐惧情境下自我控制能力对不确定风险决策的影响,为在恐惧情绪状态下风险决策提供正确指导。方法:采用自我控制量表将156名大学生被试分为高和低分组(前后27%),实得有效数据82名。在实验室和高空两种情境下进行仿真气球冒险任务,并用情绪量表测试被试实验前后情绪(特别是恐惧)感受程度。结果:被试在高空情境下主观恐惧感明显强于实验室情境(t=9.75,P0.001);组间因素自我控制、组内因素情境在模糊决策上主效应均显著(F=4.06,P0.05;F=7.40,P0.001),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显著(F=6.21,P0.05);实验室情境下高、低自我控制组对模糊决策影响差异显著(t=3.11,P0.01),其中低自我控制组在实验室和高空情境下模糊决策具有差异(t=3.17,P0.01);而高自我控制组在两种情境下无显著差异。结论:在恐惧情境面临不确定风险决策时,被试倾向于风险规避。高自我控制人群在不确定风险决策上受恐惧情绪的影响远小于低自我控制人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主要考察正念冥想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睡眠质量的干预作用。方法:对40名自认为睡眠质量较差或期望通改善自身焦虑水平或学习压力的大学生进行为期8周每周1次的正念冥想训练。同时由40名同学校的学生组成控制组。在干预前后及干预测量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学生的正念觉知量表、SCL-90的焦虑、抑郁和强迫症状分量表及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正念干预组在干预结束6个月后进行第三次测量。结果:1通过8周的正念冥想训练,干预组的焦虑(F=4.68,P0.05,η2=0.061,珚x前测=20.94;(珚x)后测=19.49)、抑郁(F=19.02,P0.01,η2=0.209,珚x前测=24.43,珚x后测=21.49)和强迫症状(F=4.27,P0.05,η2=0.056,珚x前测=30.06,珚x后测=28.11)均显著降低,而对照组前后测的焦虑(珚x前测=19.13,珚x后测=18.68)、抑郁(珚x前测=23.23,珚x后测=22.74)和强迫症状(珚x前测=28.13,珚x后测=28.67)均无显著变化;2正念冥想组的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在干预后有显著的改善(F=6.67,P0.05,η2=0.09),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珚x前测=5.41,珚x后测=5.26);36个月追踪显示,正念组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睡眠质量在干预6个月后恢复到干预前的水平。结论:正念冥想训练可以在短期内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团体干预对提高学习障碍儿童情绪理解的效果。方法:将60名学习障碍儿童随机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各30人,每组男女各半),实验组儿童接受10个星期的团体干预,通过组间比较和组内比较研究团体干预对学习障碍儿童情绪理解的影响。采用情绪理解测验考察学习障碍儿童情绪理解水平。结果:实验组和控制组学习障碍儿童团体干预后情绪理解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儿童在表情识别、自我意识情绪识别、混合情绪识别、情绪原因理解、情绪隐藏、情绪改变理解上的得分和情绪理解总分均显著高于控制组儿童的得分。结论:团体干预能够显著提高学习障碍儿童的情绪理解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亲社会行为类型(纯粹利他和互惠利他)在时间定价影响亲社会行为中的作用,为影响个体幸福感的政府企业决策提供参考建议。方法:采用2(实验操纵:时间定价组和控制组)×2(亲社会行为类型:互惠利他和纯粹利他)的被试间实验设计,通过计算预期小时工资的方法操纵自变量,测量被试愿意参与不同类型亲社会行为的程度。结果:亲社会行为类型和实验操纵交互作用显著(F(1,89)=4.07,P0.05)。对纯粹利他组被试来说,控制组被试利他程度高于时间定价组被试(F(1,89)=4.48,P0.05)。对互惠利他组被试来说,实验操纵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时间定价削弱了纯粹利他行为,对互惠利他行为没有影响,亲社会行为类型调节时间定价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该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时间定价激活经济效用心理定势的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家长执行式干预在自闭症儿童家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中国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项目CST培训材料对60名自闭症儿童及其父母进行培训,并使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和比里奇家庭生活质量量表对培训前后儿童及家长的状况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组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总分后测分数显著低于前测分数,6周后的跟踪评估显示干预具有良好的维持效果,且在家庭互动、情绪需求和相关支持三个维度上前后测与组别的交互作用显著,实验组家长后测分数显著高于前测,对照组的前后测分数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家长执行式干预对自闭症儿童社交沟通能力有积极影响,也对提高家长在家庭互动、情绪需求及相关支持方面的满意度以及家庭生活质量改善有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团体人际心理治疗(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IPT)对缓解初中流动儿童抑郁情绪的效果。方法:采用IPT对11名存在抑郁情绪的初中流动儿童进行团体干预,并设立对照组。结果:经过为期6周的团体心理治疗,实验组被试的贝克抑郁量表得分显著下降,而对照组的抑郁量表得分没有显著变化;追踪数据显示,干预结束三个月后,实验组的贝克抑郁量表得分依然显著低于控制组;三次测量的数据显示,实验组在后测和追踪数据中,抑郁量表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前测数据,且后测与追踪数据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在控制组中,三次测试的数据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IPT能够有效缓解初中流动儿童的抑郁情绪,并且干预效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