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诊断与鉴别,用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方法随机广西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该病患者50例,认真对其临床资料进行MRI分析。结果选出的50例病例都是B细胞弥漫大淋巴瘤治疗病例;其中单发者34例,多发者16例;共62个病灶,其中,在幕上者39个,在幕下者23个;形状多呈圆形或者类圆形,占位效应很低,且出现轻中度水肿现象者占68.9%。结论 MRI检查对临床诊断原发性的中枢神经淋巴瘤准确性较高,结合患者的年龄和病灶部位等相关因素进行检查,其诊断的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表现并分析淋巴瘤的病理基础。方法对15例患者MRI检查和病理检查资料进行调研,分析MRI和病理特征。结果 MRI结果显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包括了单发性12例,多发性3例,肿瘤影像多呈类圆形肿块或结节,有轻度水肿现象, MRI平扫T1WI多显示弱信号,无钙化、出血等现象。病理检查结果与MRI诊断结果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MRI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术前诊断,需要在结合各种病史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原发性脑淋巴瘤采用MRI与CT检查的诊断价值对比。方法于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这一期间,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原发性脑淋巴瘤患者28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全部患者都接受MRI与CT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手术病理结果总计发现病灶34个,其中,基底节区、额叶、颞叶、枕叶、胼胝体、脑干分别有11、8、7、5、2、1个,所占比例分别为32.35%、23.53%、20.59%、14.71%、5.88%、2.94%;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97.06%,与CT检查诊断准确率94.12%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MRI检查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状态,T2WI与DWI都表现为高信号状态;CT检查表现为脑室受外力挤压而变窄,中线结构略微表现为向右侧偏转的情况,且于病灶附近能够发现清晰的片状液体密度影。结论原发性脑淋巴瘤采用MRI与CT检查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PCNSL患者的MRI表现。结果单发病灶4例,多发病灶3例,共11个病灶,其中分布于额叶4个,顶叶、颞叶、小脑半球各2个,胼胝体1个。T1WI呈低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稍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或稍高信号,DWI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可见"缺口征"(2个)和"尖角征"(1个),3个病灶邻近脑膜可见异常强化。伴囊变坏死5个,出血2个。轻-中度水肿8个,重度水肿3个。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但对于不典型的病例还较难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淋巴瘤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总结其特征性表现,以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收集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22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2例行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及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结果 22例患者中单发20例,多发2例,共有27个病灶,瘤灶多为单发,幕上多见,肿瘤形态多为类圆形肿块或结节,肿瘤直径多为2.0~4.5 cm,瘤周水肿多为轻至中度。MRI平扫显示病灶T1多呈等、低信号,T2呈等、高信号,所有D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呈明显强化,形态为多发节结状、团块状,18例见典型的切迹征或开环征。MRS的2例患者中增强后扫描即出现强化的病灶区均表现为胆碱化合物(Cho)峰升高、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下降、出现宽大高耸的脂质(Lip)峰。结论原发性脑淋巴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依据MRI平扫、增强、DWI及MRS的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可以对其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原发性与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磁共振成像表现及差异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0月~2013年10月两年间本院收治的20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原发组)与12例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继发组)的磁共振成像检查,比较两组病灶部位、数目、形态、信号、强化类型等表现差异。结果原发组病灶位于脑内各个部位的几率相差无明显区别,以单发病灶(60%)较为常见、85%的病灶呈均匀强化,病灶形态以结节状(45%)、团块状(35%)为主,也有部分呈散点状(20%)分布;病灶信号加权后, T1WI低信号75%, T2WI高信号约占60%。继发组病灶位于脑实质(33%)及脑室内(59%),以多发病灶(75%)较为常见,全部病灶呈均匀强化,病灶形态以结节状、团块状、散点状分布,病灶信号加权后, T1WI等信号约67%,在T2象中以T2WI等信号(50%)、T2WI高信号(42%)为主。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与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在未强化核磁成像检查中比较无明显差别,核磁信号加权强化后明显鉴别原发性与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相似文献   

7.
胡高军 《淮海医药》2010,28(5):432-433
目的描述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MR表现,探讨MRI对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淋巴瘤MRI表现。结果MR发现病灶数目14个,7例为单发,2例为多发,共计14个病灶。7例单发病灶,分别位于额叶2例,颞叶2例,顶叶1例,枕叶1例,小脑半球1例。2例多发病灶,颞、顶、枕叶及小脑共发现7例病灶。MR表现为局灶性肿块,在T1WI上11枚病灶呈低信号,3枚病灶呈等信号;在T2WI上12枚病灶呈高信号,2枚病灶呈等信号,边缘清晰,周围伴小片状水肿,增强后病灶呈中至重度强化,肿瘤占位效应较轻。结论通过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描述,发现MR对其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颅内原发淋巴瘤的影像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22例临床确诊的颅内原发淋巴瘤的影像资料,分析病灶的分布、形态、信号特点及强化特征。结果MRI显示14例为单发,8例为多发,主要病灶共40个,均位于幕上,其中位于大脑半球深部14个,灰白质交界区5个,累及胼胝体13个,基底节区及丘脑区8个。其中各有2例累及软脑膜及室管膜。病灶形态多为类圆形、团块或不规则状,边界较清晰,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较轻。病灶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为等或略高信号。CT上病灶表现等密度或稍高密度22个,低密度18个。增强后所有病灶呈团块状或环状显著强化。结论颅内原发淋巴瘤CT、MRI表现及强化形式具有一定特征性,但仍须结合临床才能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梁建晓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7):2636-2638
目的 探讨磁共振普通扫描及功能成像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20例,均接受MRI平扫、增强扫描及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分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MRI平扫及强化图像特征,测量并比较各感兴趣区表面扩散系数(ADC)值、NAA/Cho、NAA/Cr、Cho/Cr、Lip/Cr及ADC值的不同.结果 病变呈等或略长T1信号,等或略长T2信号,GD-DTPA增强扫描,16例病灶呈均匀性明显强化,4例病灶强化不均匀.淋巴瘤实质区Cho/NAA、Cho/Cr及Lip/Cr数值均显著高于瘤周水肿区,瘤周水肿区Cho/NAA及Cho/Cr数值均显著高于健侧对照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2.595、3.900、4.6972、2.800、3.167,均P<0.05).肿瘤实质平均ADC值为(0.551±0.088)mm2/s,瘤周水肿区平均ADC值为(0.932±0.141)mm2/s,健侧对照区平均ADC值为(0.799±0.081) mm2/s,肿瘤实质区ADC值显著高于瘤周水肿区,瘤周水肿区ADC值均显著高于健侧对照区(t=10.251、3.657,P<0.05).结论 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中,磁共振普通扫描、MRS及DWI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小脑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进行核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与常规MRI联合检查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小脑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病人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评估两组蝴蝶征、病灶旁血管包绕征、病灶内血管包绕征、室管膜强化征、软脑膜、马蹄征等核磁共振影像学特征检出率;DWI图像中肿瘤实质...  相似文献   

11.
脑原发性淋巴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脑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和CT、MRI表现。结果本组脑内多发病变2例,单发1例。CT表现:多发者表现为双侧额、顶叶皮层下深部白质区、双侧基底节区及丘脑散在分布的大小不等稍高密度结节或肿块,均明显强化;单发者右丘脑部明显肿胀,内见高低混杂密度影,呈多结节及肿块样强化,周围见明显水肿带。MRI表现:多发者表现为稍长T1、T2信号结节,大小不等,形状不一。单发者T1/VI为等-低混杂信号,T2/WI为高-低混杂信号。呈大小不等结节及肿块样强化。结论虽然脑原发性淋巴瘤术前影像诊断困难,但其发病部位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仔细分析其特点并结合临床表现及病程,可以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兴  张智民  陆小明 《江苏医药》2005,31(11):820-822,F0003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临床特点、诊治方案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PCNSL32例。结果 1例经立体定向活检确诊,31例手术确诊。31例手术中全切或近全切除28例(90%),大部切除3例(10%),无手术死亡病例。病理检查:B细胞型淋巴瘤30例,T细胞型淋巴瘤2例。术后临床症状改善22例(69%),稳定6例(19%),症状加重4例(12%)。术后辅以放射治疗25例,联合化疗9例。结论 PCNSL为少见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并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疗是延长PCNSL患者生存期和改善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 R I对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M R I影像表现。结果多发12例,单发2例。位于侧脑室旁、基底节区及丘脑8例,胼胝体及前联合1例,脑室系统2例,枕额顶叶脑实质皮质区3例。肿瘤呈等T1等T2信号10例,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4例。4例无明显水肿,9例肿瘤周围出现轻度水肿,位于脑室系统1例出现双侧脑白质弥漫性水肿,其中1例肿瘤出现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团块状、结节状强化11例,环形强化1例,局部散在斑块状强化2例。结论颅内原发性淋巴瘤有典型的M R I特征,M R I对其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嬴洁  张宗军 《淮海医药》2011,29(1):29-3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脑内淋巴瘤(PBL)的MRI征象,以提高其术前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BL的MRI表现.结果 本组12例患者,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57.2岁;病灶大多位于脑实质深部近中线部位,单发或多发,MRI平扫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DWI上多呈均匀高信号,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报告我院8例原发性颅内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特征以及治疗方法,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多发生于幕上,多位于深部白质,边界较清楚,单纯手术效果较差,术后联合放化疗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为恶性颅内肿瘤,手术切除或者穿刺活检病理证实后,结合放化疗仍为延长患者生存期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数字化X线(DR)、单层螺旋CT(SCT)、多层螺旋CT(MSCT)和MRI在诊断骨样骨瘤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19例,均行DR及CT检查,8例同时行MRI检查。DR检查后行图像后处理,10例行SCT横断位扫描,9例行MSCT各向同性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分析DR、SCT、MSCT和MRI对瘤巢和瘤巢周围改变的显示能力。结果19例DR检查图像处理前显示瘤巢6例,图像处理后显示瘤巢12例,19例CT检查均清楚显示瘤巢。8例MR检查直接判断出瘤巢4例,2例结合DR或CT做出正确诊断,另2例误诊。10例SCT检查显示瘤巢中心钙化6例,9例MSCT检查显示瘤巢中心钙化8例。8例MRI检查均可见瘤巢周围的软组织及骨髓水肿。结论瘤巢是确诊骨样骨瘤的关键;DR是诊断骨样骨瘤的基本方法,DR图像后处理有利于瘤巢的显示;CT是显示瘤巢的最佳方法;MSCT对瘤巢及瘤巢周围改变的显示能力优于SCT;MRI能敏感地显示瘤巢周围骨髓及软组织的炎性水肿,但单凭MRI可能造成误诊,结合DR或CT可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宋文  余长亮  王海宝 《安徽医药》2014,18(2):285-287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淋巴瘤γ刀治疗前后磁共振(MR)特点,探讨MR在原发性脑淋巴瘤诊断和治疗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9例原发性脑淋巴瘤γ刀治疗前后行MR平扫、增强、磁共振波谱(MRS)检查,对其磁共振影像特点进行分析,并运用配对t检验比较经γ刀治疗前后MRS各峰下化学物质含量的均值是否有差异。结果该组共9例原发性脑淋巴瘤。6例单发,3例多发,T1WI显示4例呈等信号,5例呈低信号,T2WI显示4例呈等信号,5例呈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均明显强化,其中4例可见握拳征,经γ刀治疗后病灶均明显缩小或消失;9例MRS显示:胆碱(Cho)升高,N-乙酰天冬氨酸(NAA)降低,4例见脂质(Lip)峰;与治疗前波谱比较显示:Cho降低,NAA升高;比较治疗前后NAA、Cho各含量及NAA/Cr、Cho/Cr的均值,两者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综合分析MRI及MRS特点对于原发性脑内淋巴瘤临床诊断和γ刀治疗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对颅内单发环形强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40例经临床确诊或病理证实环形强化病变患者,包括18例高级别胶质瘤(HGG)、14例脑脓肿(BA)及8例脑转移瘤(SBM)。分析病变的MRI常规序列、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磁共振波谱(MRS)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特点。观察分析常规MRI表现、多模态MRI表现,比较3种病变不同位置表观扩散系数(ADC)、相对脑血容量(rCBV)、胆碱/肌酸(Cho/Cr)、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结果HGG:形态不规则,瘤壁厚薄不均,16例内壁伴结节、外壁毛糙,平扫呈T1WI等、T2WI等信号,增强不均匀环形强化,病变周围中至重度水肿。其中12例侵犯周围脑组织;BA:形态规则,11例呈均匀薄壁,3例厚薄不均内壁伴结节,平扫呈T1WI等、T2WI稍低高信号。增强较均匀环形强化,病变周围重度水肿。其中4例内部伴液-液平面;SBM:形态局限,呈类圆形,位于皮髓质交接区。瘤壁稍厚,内壁毛糙,外壁光整,平扫呈T1WI等、T2WI稍高信号,增强不均匀环形强化,病变周围重度水肿。DWI:HGG及SBM瘤壁弥散受限,ADC略升高,BA内部弥散受限明显,信号明显增高,ADC明显减低,HGG水肿区ADC明显低于BA、SB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WI:灌注强度HGG>SBM>BA,rCBV不同程度升高。3种病变内部坏死区均呈低灌注,HGG周围水肿rCBV高于BA、SB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MRS显示HGG水肿区Cho/Cr高于BA、SBM,NAA/Cr低于BA、SB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WI:17例HGG瘤壁旁见弥漫分布极低信号,5例SBM周围见小范围点状极低信号。结论HGG、BA与SBM常规MRI影像学征象存在重叠现象,鉴别诊断有时困难。多模态MRI技术可综合评价颅内环形强化病变,有助于临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纵隔内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与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为淋巴瘤、组织病理学检测证实为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并分析影像学资料,观察淋巴瘤位置、大小、形态和密度等,与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6例(23.08%,6/26)患者为单发淋巴结肿大,其中分布在血管前间隙5例,位于气管旁1例;20例(76.92%,20/26)患者为多发淋巴结肿大,在血管前间隙和气管旁均有分布,并且有7例患者病变延伸至气管隆突及两侧肺门处。7例(26.92%,7/26)患者的肿大淋巴结全部融合,其余患者的淋巴结边缘形态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多发淋巴结肿大融合患者14例(53.85%,14/26),多层螺旋CT图像中表现为分叶状或波浪状不规则软组织肿块特点,各淋巴结之间的界限部分清楚。淋巴结密度比较均匀,其中软组织和病灶处的造影密度略低,没有发现明显的坏死病灶和钙化;增强扫描结果显示,23例(88.46%,23/26)患者有轻度均匀强化,2例(7.69%,2/26)患者出现中心坏死区,1例(3.85%,1/26)患者出现环形强化。20例(76.92%,20/26)患者出现血管、器官移位,气管旁尤其是血管前间隙可见明显增大的淋巴结,且气管、食管后移,脂肪间隙消失;其余6例(23.08%,6/26)患者血管未移位,血管残留在肿瘤内,并且增强后的图像显示血管被包绕。4例(15.38%,4/26)患者出现胸骨和肋骨前段骨质破坏,5例(19.23%,5/26)患者出现胸壁软组织包块,3例(11.54%,3/26)患者出现心包积液。多层螺旋CT诊断纵隔内霍奇金淋巴瘤的准确率为88.46%(23/26),3例(11.54%,3/26)患者被误诊为纵隔内胸腺瘤。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在纵隔内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中准确率较高,能有效避免误诊和漏诊,可作为纵隔内霍奇金淋巴瘤诊断、鉴别的重要手段,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