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晴隆县是以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间日疟流行高发区 ,1 971年发病率高达 2 9.7/万。经长期的防治后 ,至1 987年发病率已降至 1 /万以下 ( 0 .58/万 ) ,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但由于人口流动等因素 ,仍有少数内源性和外源性病例发生或局部暴发流行。为了解基本灭疟后疟疾流行特征 ,为制定今后的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现将我县 1 988~ 1 997年疟疾流行特征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资料来源1 988~ 1 997年全县发生的所有疟疾 (含疑似疟疾 )病例 ,全部经血检阳性确诊后 ,逐个按统一的个案调查表格进行填写、登记资料及全县同期人口…  相似文献   

2.
闽南地区原为福建省疟疾严重流行区之一。通过大力防治,发病率逐年下降,自1959年以来绝大部分地区年发病率已降至万分之一以下,但局部小暴发点仍偶尔发生,1970~1987年共发现10个间日疟暴发点。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济宁市属非恒定性间日疟流行区,中华按蚊为唯一的传播媒介,建国后曾发生两次暴发流行,全市发病率高达19.49%(1960)和10.78%(1971)。经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大力防治,发病率大幅度下降,至1984年疟疾发病率降至0.056‰进入灭疟后期。为探讨此期疟疾病例分布动态,就我市1985~1989年159例疟疾现症病人个案调查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深圳市疟疾暴发流行及防治效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深圳市在1983年开始发生了间日疟暴发流行,发病4341人,发病率为89.92(?),1984年流行更为严重,病人数增至7427例,发病率为109.39(?),严重地影响特区经济建设。经过1985~1987年连续三年的积极防治,有效地控制了暴发流行,大幅度地降低了发病率,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一、流行因素分析 深圳原为疟疾流行区,经过50和60年代防治,至70年代发病率已降至1(?)以下,但传疟媒介仍然存在,是一个可接受性的低  相似文献   

5.
单县为鲁西南疟疾重流行区之一,历史上不断发生暴发流行,危害严重。1981年开始,在灭疟对策上采用重点管理,分类指导措施,实行疟区定级管理办法,效果显著,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一)概况:全县所辖39个乡镇,949个行政村,2491个自然村,930000人,人口密度548人/km~2。1960年和1971年发生两次暴发流行,1年发病率分别  相似文献   

6.
湾甸乡地处云南昌宁县西部 ,东经 99°2 3′12″~ 99°2 4′5 1″ ,北纬 2 4°2 6′0 0″~ 2 4°3 3′45″。辖 5个行政村、48个村民小组 ,总人口 12 3 16人 ,以傣族为主。总面积 3 14km2 ,属亚热带气候 ,年平均气温 2 2 .3℃ ,年均降雨量 110 0mm ,最低海拔 60 8m ,适宜当地媒介按蚊孳生及疟疾传播 ,是昌宁县主要疟区之一。1970年 7月 ,湾甸乡疟疾暴发流行 ,疟史率高达 60 .0 0 %。 1971年再度全面暴发流行 ,疟史率达 5 8.91%。通过多年的积极防治 ,疟疾发病率降至 1 以下 ,1993年达到卫生部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连续 11年未出现内源性病例…  相似文献   

7.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在历史上不断出现大面积疟疾暴发流行。主要传疟媒介为微小按蚊和嗜人按蚊。40年来,根据不同时期,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经积极防治,使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全省1964年最后查见1例三日疟,1984年起达到基本消灭恶性疟,1986~1989年已连续4年年发病率降至1‰以下。  相似文献   

8.
高邮市是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区。历史上曾出现两次暴发流行,经多年大力防治,疟疾发病率显著下降。进入90年代后,采取以传染源检索与管理为主的防治措施,年发病率持续稳定在0.19/万~0.02/万之间。为巩固已取得的疟防成果,进一步提高防治质量,笔者就高邮市灭疟后期(1992~1998年)疟疾传染源检索和管理结果作一回顾性分析。1措施与方法1.1健全监测网络及工作制度在全市33个乡(镇)医院设立疟疾镇检站,开展发热病人血栓。市设中心镇检站,承担对各镇检站疟疾血检工作的督促检查、血片复检、技术指导和培训。建立健全…  相似文献   

9.
1989—1991年,在间日疟发病率1/万以下的海安县,对50个间日疟疫点中54例疟原虫确诊病例及周围(半径300m)人群3737人,于发病后半个月和疟疾流行末期分别进行间接荧光抗体(IFA)检测,同时设10个对照点(距病家1500—2500m).试图从疫点病人及其周围人群的疟疾抗体消长情况,了解低疟区IFA检测方法的应用价值及疫点内间日疟传播情况.  相似文献   

10.
南四湖周围地带为山东省重点间日疟流行区。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中华按蚊密度甚高,疟疾传播潜能大,建国后全省范围的两次暴发流行都由此地带发生,而后扩散到全省。经全民休止期根治和全民预防服药到1976年发病率降到77.5,1977~1979年发病率徘徊在18.7~46.9之间。为加快消灭疟疾的步伐,我们于1980~1987年在鱼台县清河镇进行了疟疾防治与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1985年,我们在深圳地区首次发现嗜人按蚊,并初步判定嗜人按蚊为当地疟疾暴发流行的主要媒介。1986年后,结合我省疟疾暴发流行点调查,进一步调查了嗜人按故的分布及其传疟作用。 选择有疟疾暴发流行的县,每个县选择1~6个疟疾发病率较高的村庄或工棚为捕蚊点,于20~24时,用人饵诱捕或人房内搜捕法,每1个点1~2次。同时,以深圳市马贵采石工场为固定捕蚊点,每句人饵通宵诱捕1次,计算密度;并对捕获的按蚊,解剖检查疟原虫感染。  相似文献   

12.
百色地区灭疟后期四起疟疾局部暴发流行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百色地区灭疟后期四起疟疾局部暴发流行报告广西百色地区卫生防疫站(533000)梁名海百色地区原属高疟区,经积极防治,1985年疟疾年带虫发病率(API)已降至0.97。但自1987年以来,相继在那坡、田东、隆林县发生4起局部暴发流行,报告如下。一、...  相似文献   

13.
枣庄市为山东省间日疟高发区 ,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 ,属非稳定性疟区 ,曾于 6 0和 70年代各发生 1次暴发流行 ,发病率均在 30 %左右。经过多年的防治 ,其发病率连年下降 ,进入 80年代后更呈稳定的下降趋势。进入灭疟后期 ,疟疾的防治主要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现将灭疟后期疟疾管理工作报告如下。管理方法1 传染源检索设立镜检站 ,每年 5~ 10月份对“四热”病人进行采血镜检。要求年血检率 >5 % ,村庄覆盖率 >90 %。2 流行病学监测选择台儿庄区彭楼乡、滕州市级索镇作为疟疾流行病学监测点。观察发病率、“四热”病…  相似文献   

14.
我县属于疟疾低发地区,年发病率已降至5/万以下。为了巩固灭疟成果,1983年及1984年6~10月,我们全面开展以发热病人血检为主的病例监测工作。 一、血检对象:(一)本地未外出的四热病人(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感冒及原因不明的发热者);(二)外出归来的本地人员,不限时间,一律采血送检;(三)重点疟村的居民,在疟疾流行高峰季  相似文献   

15.
疟疾是我县存在已久的疾病,流行虫株为间日疟。解放后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发生了两次大流行,流行年份最高发病率达812.33,经过大力防治,1977年降至5以下,此后持续下降。该县1959—1966年为疟疾流行年,1977~1983年为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思南县原系以间日疟为主的流行区,经过40年3个防治阶段,于1990年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发病率降至0.3以下。为了解本县疟疾情况及流动人口疟疾流行特征,我们开展连续7年的“四热病人”血检、流动人口(流行强度、流向)和疟疾发病情况调查。  相似文献   

17.
万宁市南桥和五指山市毛阳历史上均属超高疟区 ,经过多年积极防治 ,发病逐年下降 ,但随着流动人口来往频繁 ,输入疟疾的威胁越来越大。为了解不同疟区疟疾流行现状、评价抗疟措施实施效果。于 1998~ 2 0 0 1年应用 IFAT和 PCR技术对南桥、毛阳不同疟疾流行区进行了纵向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调查点概况 南桥乡是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 ,抗疟措施落实欠佳 ,年发病率较高 ;毛阳镇是单纯间日疟流行区 ,抗疟措施落实较好 ,采取控制传播媒介和管理传染源综合措施 ,年发病率较低 ,并有效控制了恶性疟传播。1. 2 方法 …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 1 999年疟疾防治工作在各级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的领导下 ,经全省疟防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疟疾疫情进一步得到控制。全年疟疾发病只有 1 2 1 3例 ,较 1 998年下降 2 1 .0 9%。在“九五”规划时间内 ,已连续 4年没有暴发流行点出现。全省 1 0 3个县 (市 )中有 1个县的年发病率是在 1 /万以上 (南澳县 :1 .1 0 /万 ) ,其余 79个县 (市 )疟疾发病率均控制在 1 /万以下 ,2 3个县 (市 )无疟。全省没有本地感染的恶性疟病例。1 材料与方法材料来源于全省 2 1个地级市 1 999年疟疾疫情报表。疟疾病例侦查是通过对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  相似文献   

19.
简阳县近年来疟疾年发病率已控制在(1/10000)以下,1979、1980年仅有数例间日疟患者。1981年疟疾流行季节初,该县疟疾病例突然增多,比1980年同期增加13倍。后来经调查,发现近几年来农业人口流动频繁,部分人1979年曾迁居外省高疟区,1980年底又相继返回。1979~1981年曾到省内外疟区停留1周以上的共12,914人,其中于1981、1982年发病的有116人(0.9%),为全县患疟数的83.5%。而迁居外省高疟区的人中,返回后发生疟疾的有9.3%。上述患者在外期间已发病1~3次的约占60%。尚有部分患者在返回本县的途中就出现典型症状,亦有在流行期  相似文献   

20.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在疟防工作中的现场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进行横向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程度的疟疾流行区表现出相应的抗体水平。在鲁南间日疟暴发流行后2年内采用抗疟措施后,发病率下降,但居民的抗体仍保持较高的水平。鲁南近年疟疾发病已降至较低水平,1983与1984年调查人群的发病率均为0,其抗体水平也明显下降。在基本消灭疟疾的鲁东地区,15岁以下儿童的抗体反应均为阴性,提示传播已经阻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