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给灾区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我们在地震2个月后选择了灾区之一的雅安市雨城区为调查对象,通过定量调查(对政府、民政和卫生主管部门、医疗机构以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定性分析(关键人物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当地的受灾情况及灾害过后需要医疗救助的人数和新增贫困人员及其医疗需求,了解灾后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救援工作的具体情况及救助伤员的基本情况,分析居民的基本需求和紧急医疗救援的组织和管理,并对此次灾区实施医疗救助的过程进行评估,为今后建立有效的紧急医疗救助预案机制、应对地震等紧急自然灾害事件,提供科学有效的救助程序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人员伤亡严重,灾后政府迅速开展了医疗救助工作,包括灾后的紧急救援措施、因灾后续医疗的救助措施和随后常态的医疗救助,这些医疗救助措施帮助灾区人民解决了地震所致疾病的经济负担,保障了灾区居民的健康.同时,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后医疗救助实施工作的经验总结,分析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增加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建立对社会资源的管理机制、增加中央财政对重大自然灾害医疗救助的责任和扩大灾后医疗救助服务包的范围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5·12”汶川大地震给我国造成了巨大损失,甘肃省是受灾省份之一。本文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甘肃省的灾情进行描述,对灾后紧急医疗救助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为未来出现同类情况提供借鉴;同时通过征询民政、卫生、财政等部门对灾后实施的紧急医疗救助的看法,在分析后续医疗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紧急医疗救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眉县作为“5·12”地震受灾较轻的地区,灾后医疗救助政策与其他受灾较重地区存在一定区别,眉县的灾后医疗救助政策与常态情况下相近,因此本文通过考察眉县灾后医疗救助政策,寻找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地震发生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灾区进行救助和重建.为了更好地实施医疗救助方案,在国家民政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成立了课题专题研究小组,于2008年8月1日~18日对汶川地震灾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灾后医疗救助基线调查,本研究是其中一部分.通过对部分灾区居民的入户调查,了解不同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分析不同灾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等居民健康状况差异,对灾后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紧急救治制度保证了灾后救援工作,人员伤亡降低到了最低点。紧急救治结束后,四川灾区面临着伤残人口和贫困人口激增、地震所致疾病的后续医疗康复时间长、地震灾后后续康复治疗的费用高等情况,尽管四川制定了临时政策保障居民后续医疗和康复,但原有的医疗救助制度不适应灾后的需要,需要从制度定位、救助对象、筹资渠道、救助途径等方面做出一定的调整。  相似文献   

7.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造成灾区8个省(直辖市)的近430余万人受伤.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动用一切有效力量,努力满足因灾受伤居民的健康需要,尽可能把受灾居民的健康损害降到最低程度.目前,从灾区居民角度分析其对紧急医疗救助政策的满意度和服务的可及性,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后医疗救助(治)服务包的开发进行实证研究,以帮助当地民政部门制定相关灾后医疗救助(治)政策,并希望对今后自然灾害后的医疗救助(治)工作起到借鉴作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不同灾区共调查住户6416户(15788人),并在此基线数据基础上,依据相关原理及方法,制定灾后医疗救助服务包。结果:灾后居民卫生服务需求急剧增加,灾区居民疾病谱发生变化,同时由于居住环境的变化引起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精神健康问题严重。结论:增加慢性病的门诊救助服务包;为严重伤残等特殊困难群众制定必要的救助服务包;加强对灾区居民的精神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等。  相似文献   

9.
采用定性访谈法对地震灾后参与紧急医疗救助的关键知情人进行深入访谈,对救助过程中遇到的困境进行剖析,从源头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灾区如何更好地开展医疗救助工作提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四川汶川地震灾后医疗救助基线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地震灾区居民灾后医疗需要及困难人群变化情况,为灾后医疗救助工作提供政策建议.方法 采用现场入户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方法,对灾区10个县(市、区)4 380户居民的收入、患病率及精神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在极重灾区,农村及城镇中分别有80.4%、52.8%的居民靠政府救济生活;困难群众的比例由灾前的5%左右增加到极重灾区的75%以上,重灾区的15%左右,一般灾区的10%左右.测算2009年四川省新增医疗救助资金将达到3.5亿,超出2009年预算的2倍.极重灾区每千人两周患病率是2003年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的2倍多,并以急性呼吸道疾病、类风湿等疾病为主;极重灾区有将近70%的居民精神健康处于高危险状态.结论 应加强医疗救助资金的筹集与使用管理;对灾后医疗救助人群实行动态管理.根据灾后卫生服务需求及灾害发生后的病伤特点,制定、调整相应的医疗救助服务包,加强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  相似文献   

11.
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奔赴汶川、北川、绵竹、绵阳等重灾区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充分发挥“不怕疲劳、连续作战”战斗作风,主动作为,实现了抗震救灾医疗工作多元化、医疗服务人性化、医疗救援持续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伤员医疗救治中的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探讨地震伤员救治中的医院感染防控特点。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和现场调查,了解两次地震伤员医疗救治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特点并比较其异同。结果与2008年汶川地震的伤员救治工作相比,2013年雅安地震救治压力小,救治医院的医院感染防控应急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在预检分诊、气性坏疽的防治、目标监测和高危环节的干预方面都有了改进,并取得明显效果。临时帐篷医院的感染控制工作也在短期内步入正轨。结论良好的地震伤员救治医院感染防控,关键要做到“四早(早介入、早筛查、早隔离、早干预)、六需要(需要领导重视;需要多学科合作;需要个性化防控方案;需要将感染控制的理念与措施贯穿诊疗活动的全过程;需要采取科学规范的感染控制措施;需要配备合格的感染控制专业人员)”,以保障灾后医疗救治中的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3.
汶川抗震救灾医疗后送调查分析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汶川地震医疗后送工作,为完善灾害救援的医疗后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汶川地震医疗后送的系统调研和相关资料的分析,总结汶川抗震救灾医疗后送流程、医疗后送工具及分级救治情况。结果汶川地震中医疗后送总体分三个层次进行,军队独立医疗后送体系未形成,缺乏专用卫生运力,分级救治原则不尽完善。结论在特大地震医疗后送中,应严格掌握分级救治原则,重点加强前方卫勤分队的机动能力、中间卫生专用运力、后方基地化医院救治水平,并形成三者相结合的快速立体医疗后送。  相似文献   

14.
疾病应急救助制度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补医疗机构供方的保障制度,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发挥“救急难”作用。通过系统分析我国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在资金筹集与使用、申请与拨付等方面的运行现状,发现并针对制度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疾病应急救助的经办管理机制、拓宽资金筹资渠道以及提高基金使用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describes aspects of the epidemiological situation following the November 1980 earthquake disaster in Campania and Basilicata, southern Italy. First, population displacements and the fluctuating state of homelessness after the catastrophe are described. Secondly, the level of medical provision prior to the disaster is assessed and damage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 to the medical care and sanitation infrastructures is outlined. Thirdly, the publicity given by news media to the threat of disease is examin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official government reaction, which took the form of emergency medical provision and intervention against the supposed threat of disease. The national epidemiological surveillance system, which was set up during the aftermath of the disaster, is outlined and some of its results, describing the post-impact epidemiological situation in the disaster zone, are examined. Despite the chaotic situation following the earthquake and the publicity given to the threat of disease outbreaks, there were no serious epidemics and the hospital system was able to cope with the aftermath. The government program of vaccinating survivors and relief volunteers can therefore be seen as an overreaction to the prevailing situation, although continuing disease surveillance was probably a wise precau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适合震后极重灾区灾后重建的有效帮扶模式。方法采用调查问卷,充分评估极重灾区医院灾后重建护理需求,选择一对一帮扶,通过分期分批帮扶指导、免费进修、业务骨干常驻指导等方式,帮助灾区医院重建护理队伍。结果极重灾区县医院在新院建成1年内完成了护理队伍重建。结论一对一帮扶模式能快速、有效地提高极重灾区护理队伍素质,提升护理管理水平,加快灾后重建进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线医院在应对地震突发大型灾害事件中紧急救护的组织管理。方法总结分析绵阳市中心医院应对“5·12”地震灾害时紧急救护的组织管理实践。结果由于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充分整合和利用资源,顺利完成对地震灾害伤员的救护、治疗工作。结论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灵活的组织管理和积极协调院内、社会、政府的力量是应对地震等突发大型灾害事件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