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对儿童抑制控制的影响,以及家庭环境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北京市280名3~6岁儿童家长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家庭环境量表和3~6岁儿童抑制控制能力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民主性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抑制控制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20,P<0.05),溺爱性的父母教养方式和放任性的父母教养方式与抑制控制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14,-0.24;P<0.05);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与抑制控制总分显著正相关(r=0.14~0.29,P<0.05),家庭环境中的矛盾性与抑制控制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13,P<0.05);民主性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中的情感表达、娱乐性、组织性可显著地正向预测幼儿的抑制控制(β=0.16,0.11,0.22,0.16;P<0.05),放任性教养方式显著地负向预测幼儿的抑制控制(p=-0.15,P<0.05);家庭环境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幼儿抑制控制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具体表现为民主性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幼儿抑制控制,放任性教养方式部分通过家庭环境中的娱乐性和组织性间接影响幼儿的抑制控制.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对幼儿抑制控制能力有重要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可独立影响幼儿抑制控制,也可通过家庭环境对幼儿抑制控制产生间接影响,改善父母教养方式,建设良好家庭环境有助于儿童抑制控制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高年级儿童自尊影响的独特贡献及儿童气质类型在其中的调节效应。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儿童自尊问卷及儿童气质问卷,对447名小学生及其父母进行调查。结果:1父母温暖关怀对儿童自尊预测的独特效应显著(b=0.21,t=-3.13,P0.01;b=0.23,t=3.45,P0.01);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对儿童自尊预测的独特效应显著(b=-0.14,t=-2.52,P0.05;b=-0.16,t=-2.39,P0.05);2父亲严厉惩罚与儿童气质类型交互作用显著(b=-0.38,t=-2.31,P0.05);母亲温暖关怀、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均与儿童气质类型交互作用显著(b=-0.45,t=-3.65,P0.001;b=-0.36,t=-2.39,P0.05;b=0.44,t=3.33,P0.01;b=0.32,t=2.34,P0.05)。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的影响既存在共性也存在不同,且这种影响受到儿童气质类型的调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听障儿童的适应行为发展状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法,对68名1~3岁的听障儿童的适应行为和父母教养方式进行调查。结果听障儿童的适应行为发展存在明显的交往异常;听障儿童在作业操作方面性别差异显著(t=-2.008,P0.05),听障儿童在交往方面的年龄差异显著(t=-2.289,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的溺爱性与适应行为及独立生活能力、作业操作呈显著或非常显著的负相关(r=-0.298,-0.255,-0.396;P0.05);民主性与作业操作呈显著正相关(r=0.258,P0.05);放任性与适应行为及独立生活、运动、作业操作、自我管理呈显著或非常显著的负相关(r=-0.378,-0.477,-0.298,-0.418,-0.323;P0.05);专制性与作业操作呈显著负相关(r=-0.283,P0.05)。结论听障儿童的交往能力较差,民主性教养方式有利于听障儿童适应行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超重/肥胖青少年暴食行为的现状,探索自尊及父母教养方式与暴食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暴食量表、自尊量表及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1144名青少年进行集体施测。结果:1男生与女生在暴食行为上无显著差异(t=1.522,P0.05),而超重/肥胖组比正常体重组表现出更多的暴食行为(t=2.679,P0.01)。2暴食与自尊及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存在显著相关(r=0.171~0.846,P0.01)。3自尊在父母教养方式与暴食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自尊和父母教养方式与暴食密切相关,自尊部分中介父母教养方式和暴食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尊水平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冒险性间的中介作用,为父母增强大学生冒险性提供干预措施。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决策风险偏好问卷、自尊量表,对随机抽取的天津市、沧州市、廊坊市3所高校36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应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父亲无职业的大学生自尊心要显著低于父亲有职业的大学生(F=2.376,P0.01);自主选择对冒险性的正向预测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225,t=4.394,P=0.000);父母自主支持和自尊交互项的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β=0.108,ΔR2=0.056;P0.05)。结论: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在教养方式对冒险性的影响中起到了调节作用,培养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和提升父母的教养水平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冒险性,提升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留守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未来取向的影响关系中,心理控制源发挥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调查内容包含父母教养方式问卷、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以及心理控制源问卷。结果:①相较于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父亲单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汇报了更多的父母消极教养(P0.01)。②父母积极教养与消极教养分别与心理控制源(r=0.227,0.318;P0.001)及未来取向(r=-0.211,-0.236;P0.001)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③心理控制源在父母积极教养与未来取向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显著(效应值为0.05,Bootstrap 95%CI为[0.01,0.08]),但在父母消极教养与未来取向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不显著(效应值为-0.02,Bootstrap 95%CI为[-0.05,0.01])。结论:留守家庭中,心理控制源是父母积极教养影响其子女未来取向的重要内部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采用量表对9~13岁在校小学生群体展开调查,探究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小学生人格发展之间的相关程度及其影响,以促进小学生群体人格的健康发展。方法:主要为量表调查法,选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儿童版)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DPRSS,父母版)对昆明市2所小学共500名小学生及其对应家长展开调查。结果:①EPQ各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10岁~、11岁~、12岁~3个年龄段的男女生在EPQ4个因子上的得分及9岁~男生内外向因子的得分均明显低于全国常模(P0.05);②在精神质因子上(F=3.541,P0.05),民主独裁对精神质因子有显著的正向影响(P0.01);③在掩饰因子上(F=5.041,P0.05),民主独裁对掩饰因子有显著的正向影响(P0.01),激励惩罚、接纳拒绝对掩饰因子有显著的负向影响;④在内外向因子上(F=11.136,P0.05),民主独裁对内外向因子有显著的正向影响(P0.01);⑤在情绪稳定性因子上(F=60.152,P0.05),激励惩罚对情绪稳定性因子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结论:家庭教养方式中的袒护-粗暴、放纵-控制、民主-独裁、激励-惩罚、接纳-拒绝与尊重-羞辱6个维度对小学生的人格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网络成瘾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自尊量表和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对719名本科生进行施测。结果不同性别的学生在网络成瘾方面差异显著,男生的网络成瘾现象比女生严重(t=2.42,P0.05);父亲偏爱被试(B=0.10,P0.01),父亲拒绝否认(B=0.11,P0.05)和父亲过度保护(B=0.12,P0.001)的教养方式,母亲过干涉、过保护(B=0.12,P0.01),母亲拒绝、否认(B=0.12,P0.05)和母亲偏爱被试(B=0.09,P0.05)的教养方式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父亲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B=0.23,P0.001),母亲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B=0.22,P0.001)对自尊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父亲偏爱被试(B=-0.08,P0.05),父亲过度保护(B=-0.12,P0.01)的教养方式和母亲过干涉、过保护(B=-0.11,P0.01),母亲偏爱被试(B=-0.09,P0.01)的教养方式对自尊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自尊对网络成瘾也有显著的负向影响(B=-0.12,P0.05);父亲教养方式、自尊和网络成瘾的关系模型拟合较好(χ2/df=1.857,GFI=0.989,AGFI=0.970,NFI=0.983,IFI=0.992,CFI=0.992,RMSEA=0.035);母亲教养方式、自尊和网络成瘾的关系模型拟合较好(χ2/df=1.905,GFI=0.990,AGFI=0.971,NFI=0.984,IFI=0.992,CFI=0.992,RMSEA=0.036)。结论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自尊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学生公正敏感性现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测量学方法编制出大学生公正敏感性量表,并结合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在天津某高校抽取的804名大学生中进行测查,应用差异检验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男女大学生在受害者敏感性(t=0.127,P0.05)、受益者敏感性(t=0.111,P0.05)、旁观者敏感性(t=0.905,P0.05)以及公正敏感性总分(t=0.392,P0.05)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2家庭所在地不同的大学生在受害者敏感性(F=3.397,P0.05)、受益者敏感性(F=15.156,P0.001)、旁观者敏感性(F=3.600,P0.05)以及公正敏感性总分(F=9.996,P0.001)上均存在显著差异;3大学新生和老生在受害者敏感性(t=2.734,P0.05)、受益者敏感性(t=2.530,P0.05)以及公正敏感性总分(t=2.693,P0.05)上均存在显著差异;4当以公正敏感性的不同维度分及总分为因变量时,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的不同因子进入回归方程。父亲教养方式量表在4种情况下:受害者敏感性(F=20.317,P0.001)、受益者敏感性(F=28.702,P0.001)、旁观者敏感性(F=13.297,P0.001)、公正敏感性总分(F=16.495,P0.001),皆有一些因子进入回归方程,而母亲教养方式只有在以受益者敏感性为因变量的条件下,因子Ⅱ(过分干涉、保护)进入回归方程。结论:1自编的大学生公正敏感性量表达到心理测量学基本标准;2公正敏感性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新生较高年级学生公正敏感性更强;4来自农村的学生公正敏感性较强;5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公正敏感性有一定影响,且父母表现出不同的影响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父母使用比较式教养的情况及其与青少年的自尊和抑郁的关系。方法:对297名青少年施测自编的比较式教养调查问卷和自尊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分量表。结果:142%的学生报告父母总是或经常采用比较式教养,只有7%的学生报告他们的父母从来不使用这种方式;2父母多用于比较的对象主要集中于学校同学(73.1%),亲戚家孩子(46.8%),社会上年龄相仿的同龄人(28.3%)和兄弟姐妹(27.6%);3父母主要是比较孩子的学习成绩(58.2%)、生活习惯(26.6%)、独立能力(24.9%)和生活中的琐事(21.5%);4父母较多进行上行比较而比较少进行下行比较;5母亲是比较教养方式的最主要使用者(49.5%),而父亲则较少使用这种方式(13.5%);6青少年对父母进行比较式教养的态度普遍持消极的评价;7比较教养的频率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r=-0.18,P0.01),而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15,P0.01);下行比较的频率则与自尊有显著的正相关(r=0.20,P0.01),而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r=-0.14,P0.05);上行比较的频率则与自尊呈显著的负相关(r=-0.15,P0.01),而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15,P0.01);青少年对比较式教养的评价与他们的自尊成显著的正相关(r=0.21,P0.01),而与抑郁呈显著的负相关(r=-0.20,P0.01)。结论:比较式教养是中国父母经常使用的一种中国特色的教养方式,并且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存在负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和应对方式的特点以及不同孤独感程度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差异.方法 采用孤独感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对424名高校学生进行问卷测量.结果 ①大学生孤独感在性别、城乡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t=3.464,P<0.001;t=-2.093,P<0.01),在年级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②大学生应对方式在性别(t...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师范院校女大学生人格与应对方式的特点,以及人格对应对方式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大五人格简式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对某师范院校女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①师范院校女大学生的人格与一般群体女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神经质(t=-10.59,P<0.001)、外倾性(t=-30.36,P<0.001)、开放性(t=-16.29,P<0.001)、责任感(t=-19.13,P<0.001)和宜人性(t=18.08,P<0.001);②在应对方式的各个维度上,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在幻想(F=3.27,P<0.05),退避(F=4.83,P<0.01)与合理化(F=9.86,P<0.001)3个方面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③师范院校女大学生人格对应对方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人格因素能预测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3.
父母的成人依恋、应对方式与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父母的成人依恋、应对方式与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关系问卷、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和教养方式问卷测查某企业233名已为人父母的员工。结果1不同依恋类型的父母在教养方式的过分干涉[F(3,224)=5.09,P0.01]、拒绝和否认[F(3,224)=5.47,P0.01]、惩罚和严厉[F(3,224)=4.54,P0.01]、偏爱孩子[F(3,224)=4.78,P0.01]维度上差异显著,且安全型父母的得分低于不安全型父母;2经回归分析发现,成人依恋和应对方式对教养方式的5个维度有不同的预测作用。结论父母的成人依恋、应付方式对教养方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的调节效应对师范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量表对3所师范院校的421名本科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父母对不同性别的子女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教养方式,父亲拒绝否认(t=4.29,P<0.001)、情感温暖(t=-3.17,P<0.01)、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城中村"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在河北省承德市、石家庄市、唐山市选取388名城中村儿童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城中村"儿童的行为问题在生活压力的不同水平上差异显著(F=9.669,P0.01)。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城中村儿童问题行为与父亲关爱因子(r=-0.140,P0.01),母亲关爱因子(r=-0.177,P0.01)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分层回归分析表明生活压力对儿童行为问题(N和A行为问题)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260,P0.001;β=-0.182,P0.01);母亲关爱因子对A行为问题及N行为问题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171,-0.167;P0.01)。结论 "城中村"儿童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是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对"城中村"儿童的行为问题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贵州省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特点及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缓解幼儿教师职业压力,提升其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贵州省幼儿教师617名,用幼儿教师职业压力问卷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进行测查。结果: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得分在幼儿园性质(t=-3.215),收入(F=16.411),职称(F=3.999)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01)。相关分析显示,幼儿教师应对方式2个因子的得分与职业压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相关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0.14~0.37,P0.01或0.001)。回归分析显示,应对方式的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因子对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338,0.092;P0.001或0.05)。结论: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存在显著的幼儿园性质、收入与职称差异;应对方式尤其是消极应对方式对职业压力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昆明市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应对方式的现状及关系,以促进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方法采用歧视知觉问卷和应付方式问卷对昆明市的508名流动儿童和180名非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与非流动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歧视知觉(t=-5.406,P0.001)和歧视体验(t=-3.519,P0.001)上的得分显著偏高,并与其流动时间存在一定相关;应对方式上,两个群体在自责(F=2.951,P0.05)、幻想(F=1.426,P0.01)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除问题解决外,流动儿童歧视体验与应对方式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结论流动儿童歧视知觉水平有待降低,歧视知觉对其应对方式的选择具有部分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综合幸福问卷>对南昌大学16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用SPSS 11.5进行数据整理和相关分析.结果 ①除负性情感(r=-0.06.P>0.05)外,积极应对与幸福感的其他8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②消极应对与负性情感呈显著正相关(r=0.50,...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小学生特有的归因风格特点,以便针对性地培育良好归因风格。方法采用儿童归因风格问卷(CASQ),对河南、江西两地共2109名3~6年级的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在归因问卷的各个维度上,小学女生均比男生得分高,除负性事件普遍化、永久化和无望感外,其他维度得分差异均达统计学意义(P0.05)。在归因各维度得分上,年级差异显著(P0.05),小学高年级学生负性事件的普遍、永久和内在归因得分高(F=2.84,P0.05;F=6.33,P0.001;F=3.40,P0.05),无望归因得分高(F=6.16,P0.001);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正性事件的普遍、永久归因上得分低(F=10.79,P0.001;F=9.19,P0.01),但内归因得分高(F=3.59,P0.05)。结论小学女生整体上比男生乐观,其归因风格异于男生。小学高年级学生易于对负性事件做悲观归因,低年级学生不善于将正性事件的原因推广,但具有内归因的倾向。提示教师和家长要注意有针对性地、适时地关注孩子的归因风格训练,帮助其养成积极的归因倾向,为学生迈入青春期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