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小脑后下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夹闭动脉瘤的方法。结果 5例均因动脉瘤破裂而发病,CT检查均有第IV脑室出血。CTA检查可显示动脉瘤具体部位和大小。5例均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治疗效果良好,1例合并吞咽呛咳,2周后缓解,1例合并交通性脑积水,进行了分流手术。结论小脑后下动脉瘤少见,广大基层专科医师容易忽略,凡发现以第Ⅳ脑室出血的病例,应想到该疾病手术入路常见,易于掌握,容易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 (MCA)动脉瘤的局部解剖、影像学表现、临床特点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1例MCA动脉瘤的临床资料 ,19例有破裂出血的临床表现 ,偏瘫 5例 ,失语 3例 ,癫痫 6例。动脉瘤位于M1段 2例 ,M2 段 18例 ,M3 段 1例。巨大动脉瘤 4例。动脉瘤夹闭 12例 ,动脉瘤切除 4例 ,夹闭 包裹 5例 ,其中 1例巨大动脉瘤 (直径 7cm)切除后同时行MCA端 端吻合。结果 CT显示动脉瘤破裂出血表现为 :①局限或弥散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11例 ;②脑内血肿 4例 ;③外侧裂血肿 2例 ;④血肿破入脑室 2例。巨大动脉瘤在CT或MRI上表现为颞叶或中颅窝占位 ,呈现病灶中心明显强化、流空现象或靶环征。优良 19例 ,中残 2例 (术前为Ⅳ级 )。结论 熟悉MCA的局部解剖 ,有助于减少术中豆纹动脉损伤和术后神经功能障碍 ;对合并脑内血肿的Ⅲ级以上的MCA动脉瘤 ,应急诊手术清除血肿和夹闭动脉瘤 ,预后常较好  相似文献   

3.
小脑后下动脉瘤属于后循环动脉瘤之一,包括从小脑后下动脉和椎动脉交界处发出的动脉所产生的动脉瘤,位置毗邻脑干和后组颅神经,瘤体多为非囊状。小脑后下动脉瘤的发生率低,由于特殊的解剖位置及瘤体形态,导致手术治疗难度较大,术后易产生多种严重并发症。临床上常见的手术治疗方式有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单纯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血管搭桥术。文章总结1例小脑后下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并发气道塌陷患者的护理,主要包括气道塌陷高风险识别、气道塌陷的疾病观察及紧急抢救、气道置管期间集束化气道管理、术后拔除气管插管前的评估及护理、气管插管拔管后预见性护理及观察。患者经过积极的抢救和护理,病情好转,转康复医院继续治疗。  相似文献   

4.
颅内巨大动脉瘤是指最大径≥ 2 5mm的颅内动脉瘤 ,其发生率约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 3%~ 6 % ,手术治疗困难 ,致残率和病死率高 ,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影响很大。现就我院手术治疗的 30例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临床资料30例中男 17例 ,女 13例 ,年龄 16~ 6 3岁。动脉瘤最大径 2 5~ 70mm。临床表现以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为首发症状者 10例 ,出血后Hunt和Hess分级Ⅳ级 2例 ,Ⅲ级 1例 ,Ⅱ级 3例 ,Ⅰ级 4例。术前误诊 3例 ,2例误诊为颅内肿瘤 ,1例误诊为小脑出血。动脉瘤颈夹闭术 13例 ,动脉瘤孤立或孤立后切除 11例…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的临床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利用显微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显微外科治疗11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表现、CT/DSA、手术方法及时机和尼膜同的使用情况.结果 CT均证实10例以蛛网膜下隙出血为首发症状;DSA检查发现11个动脉瘤;采用翼点入路,均成功夹闭瘤颈.结论 对于SAH患者应积极进行DSA检查,术前、术后常规应用尼膜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脑前循环动脉瘤破裂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1例脑前循环动脉瘤破裂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头颅CTA检查,在CTA指导下早期行动脉瘤夹闭术。结果21例患者术前CTA诊断的前循环动脉瘤与术中所见一致,21例患者中动脉瘤顺利夹闭20例,包裹加固1例。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恢复良好15例,轻度伤残3例,重度伤残2例,死亡1例。其中3例患者因出现交通性脑积水而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结论头颅CTA是一种可靠、简单、无创地快速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提供直观的三维形态及解剖定位,可作为动脉瘤破裂早期手术重要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神经内窥镜手术及其辅助下的“锁眼”显微手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兰青  黄强  董军 《江苏医药》2002,28(5):365-366,T004
目的:以微创的神经内窥镜手术替代传统的梗阻性脑积水,蛛网膜囊肿等分流管内引流手术,并在内窥镜辅助下进一步减少显微手术的创伤,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在神经内窥镜下,以镜内微型器械,重建脑脊液循环通路,治疗阻塞性脑积水,蛛网膜囊肿,脑室畸形等;并在神经内窥镜的配合下,以“锁眼”技术显微手术治疗脑肿瘤,动脉瘤,颅内血肿及脊髓空洞症,结果:7例梗阻性脑积水,脑室畸形,蛛网膜囊肿及脊髓空洞症术后症状消失,影像学检查明显好转,7例颅内血肿均完全或90%以上一次手术清除,3例4个动脉瘤成功夹闭,1个微小动脉瘤予包裹术;5例肿瘤完全切除。结论:神经内窥镜手术及其辅助下的“锁眼”显微手术,是神经外科微创技术的一大内容,随着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开颅夹闭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5年来,脑动脉瘤破裂出血行开颅夹闭术794例手术时机选择的体会。结果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发病后第2~3天开颅夹闭术最佳,超早手术病死率、病残率高。结论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合并脑内血肿有小脑幕切迹疝可能者需紧急行开颅血肿清除+脑动脉瘤夹闭术;患者意识障碍较重,或血压、呼吸不稳定者,给予保守治疗,若3d内病情好转,则行CTA检查,发现动脉瘤,于发病后第2~3天行开颅脑动脉瘤夹闭术,若病情仍无好转,则2~3周后再行开颅夹闭术;I~III级脑动脉瘤患者,则发病后第2~3天开颅夹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治疗颈内动脉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治疗颈内动脉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未破裂的动脉瘤和已破裂的、但蛛网膜下腔出血已吸收的Hunt—HessⅠ~Ⅱ级的病例22例共25个动脉瘤。经翼点锁孔入路5例,眶上锁孔入路3例,常规翼点入路14例。经一侧同时夹闭对侧颈内动脉动脉瘤2例。手术显微镜下初步暴露动脉瘤,置入不同视角的硬性内镜,辨认出手术显微镜下为死角的载瘤动脉的重要分支,分离瘤颈并夹闭动脉瘤,在内镜下检查夹闭的效果。术后常规复查DSA或CTA。结果本组均完全夹闭动脉瘤,在夹闭动脉瘤前或后神经内镜能提供有用的信息为18例,占81.8%,夹闭后经神经内镜调整的有4例,占16%,术中2例动脉瘤破裂,术后1例暂时性动眼神经麻痹,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治疗颈内动脉动脉瘤可减少显微镜下的死角.保留载瘤动脉的重要分支,减少术中动脉瘤的破裂及载瘤动脉的阻断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早期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前循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均行颅脑CTA检查,检出动脉瘤52枚。全部病例均选择早期手术治疗,在麻醉后首先进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术,再行显微动脉瘤夹闭手术。术后22例恢复良好,12例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4例重度神经功能障碍,死亡2例。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早期动脉瘤夹闭手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显微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46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44例有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表现,按Hunt-Hess分级:0~Ⅰ级6例,Ⅱ级17例,Ⅲ级13例,Ⅳ级9例,Ⅴ级1例。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确诊,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主干4例,分叉部41例,远端1例。46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对多发动脉瘤采取早期与择期、一期与分期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原则是先处理破裂动脉瘤,再处理未破裂动脉瘤。结果动脉瘤夹闭41例,动脉瘤夹闭+包裹4例,夹闭一侧动脉瘤、另一侧动脉瘤未处理1例。依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判断预后:优良36例,轻残6例,重残2例,死亡2例。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效果显著。熟悉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解剖特征有助于减少术中血管损伤,降低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后颅窝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断与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兵  万经海  李长元 《安徽医药》2005,9(7):523-524
目的探讨后颅窝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断及显微手术的处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04年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4例后颅窝血管网织细胞瘤.结果该病好发年龄在20~50岁,共20例(占83.3%),男女比例为1∶ 1.2.临床表现以头痛和共济失调为主,CT和MRI是主要的诊断方法.肿瘤位于小脑半球21(87.5%)例,小脑蚓部2(8.3%)例,延髓1例(4.2%),囊性20例(83.3%),实质性4例(16.7%).肿瘤均获得全切除.手术死亡1例(4.2%).结论 CT和MRI可以对后颅窝血管网织细胞瘤作出定性、定位诊断,并可将其分型以利于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该肿瘤为良性肿瘤,显微手术可以全切除病变而达到治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T、MR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应用,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治过程.所有患者均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并予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所致最多,共12例(60%),其次为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20%)和高血压动脉硬化3例(15%),另外1例(5%)的患者是烟雾病.12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均达致密栓塞.结论 首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是自发性蛛网下腔出血中最优化的诊疗方案,可提高该病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MR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应用,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治过程.所有患者均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并予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所致最多,共12例(60%),其次为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20%)和高血压动脉硬化3例(15%),另外1例(5%)的患者是烟雾病.12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均达致密栓塞.结论 首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是自发性蛛网下腔出血中最优化的诊疗方案,可提高该病诊治水平.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mputed tomography (C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and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in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 order to improve disease diagnosis and therapy. Methods The proces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wenty cases of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08 to December 2010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ll patients were examined with CT scan firstly and confirmed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further with MRI,and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of video (MRA) to identify the reasons,suspected small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ere examined with DSA, and treated with endovascular coil embolization.Results The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caused by rupture of small intracranial aneurysms had 12 cases(60%). Second, due to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in 4 cases (20%) and high blood pressure atherosclerosis in 3 cases (15%), while one case (5%) was moyamoya disease. Twelve cases of small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ere found endovascular aneurysm after DSA imaging and treated with coil embolization, and reached the dense embolism. Conclusions The patients are examined with CT scan firstly and confirm SAH, further examined with MRI, and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MRA to identify the cause, the suspected small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ere examined with DSA inspection, aneurysms found by DSA imaging are treated with endovascular coil embolization. The program is the optimal treatment program of spontaneous hemorrhage, can improv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T、MR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应用,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治过程.所有患者均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并予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所致最多,共12例(60%),其次为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20%)和高血压动脉硬化3例(15%),另外1例(5%)的患者是烟雾病.12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均达致密栓塞.结论 首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是自发性蛛网下腔出血中最优化的诊疗方案,可提高该病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6.
探讨神经内科眩晕患者临床表现、病因。选择我院2014年1—10月收治的216例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病因予以确诊。216例眩晕患者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104例;后循环缺血(PCI)患者50例,包括小脑梗死12例,TIA15例,腔隙性脑梗死22例,颈动脉畸形1例;其他62例,包括小脑出血4例,神经症30例,心律失常5例,高血压病6例,梅尼埃病9例,前庭神经元炎5例,突发性耳聋2例,病因不明1例。眩晕发病诱因较多,其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主要病因,其次为后循环缺血。因此,医生应该加强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及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尽早行头颅CT、心电图检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董玉姝  张春志 《中国当代医药》2012,(30):118-119,121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手术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08例的CT血管成像资料,并且所有患者后期均经过数字减影处理。结果 108例患者中,共检出动脉瘤133个,常规CT血管成像漏诊14个,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全部检出。两种方法检出的动脉瘤的大小、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对颅底处的动脉瘤有更好的检出率;两种方法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可以快速、无创、准确地做出诊断,是临床上颅内动脉瘤的首先检查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急性多灶性脑出血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淼  赵为逊 《天津医药》2001,29(7):417-418
目的:探讨多灶性脑出血(AMCH)的临床特征、发病机理及预后。方法:分析52例AMC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AMCH占同期脑内出血的8.0%,其中43例(82.7%)有高血压病史,其次为动脉瘤、AVM和脑动脉淀粉样变。依出血部位分幕上型16例,幕下型6例,混合型30例,幕上型死亡率为12.5%,幕下型及混合型死亡率为55.6%。结论:AMCH发病率低,高血压是其最常见原因。凡有幕下后颅窝出血者预后多凶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本文分析儿童后颅凹肿瘤CT检查的影像学特点、误诊原因 ,研究其扫描方法 ,提高CT检查准确性。材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儿童后颅凹肿瘤 4 0例 ,其中普通CT扫描 2 0例 ,螺旋CT扫描 2 0例 ,4 0例病人中 32例行CT强化扫描。将其术前CT检查结果与手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研究。结果 :4 0例儿童后颅凹常见肿瘤CT检查阳性显示为 38例 ,漏诊 2例 ,显示率为 97 5 %。术前CT检查定性误诊 11例 ,准确率为72 5 %。讨论 :分析 11例误诊 2例漏诊原因 ,对照研究普通CT与螺旋CT的影像特点 ,选择适合的CT扫描技术与方法 ,消除儿童后颅凹骨迹伪影等干扰的影响 ,提高儿童后颅凹肿瘤诊断的准确性 ,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在治疗颅内镜像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 我科收治的19例颅内镜像动脉瘤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采取早期与择期、一期与二期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动脉瘤.结果 本组一期手术11例,二期手术6例,一侧动脉瘤夹闭后对侧动脉瘤未处理2例;动脉瘤直接夹闭38个,未处理2个.术后恢复优良12例,轻残5例,重残2例.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镜像动脉瘤效果显著,选择正确的手术时机和方法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