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统计分析孤立性肺结节CT周围结构征象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按“孤立肺结节”和“CT”两个关键词检索1990-2006年国内外文献。对文献中报道的良、恶性肺结节周边征象进行分类统计,包括血管切迹征、晕征、充血征、血管连接征、卫星灶征、胸膜凹陷征、阳性支气管征7种邻近肺野征象。比较不同征象在良、恶性结节中出现的百分比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共搜索到国内外有效文献139篇,被研究的孤立肺结节共1321个。其中良性结节407例,恶性结节914例。除晕征、卫星灶征两种征象外,其他周围肺野征象在良、恶性肺结节中相差均显著(P〈0.05)或非常显著(P〈0.01)。结论绝大多数孤立性肺结节的周围征象对诊断有价值。晕征、卫星灶征在良、恶性结节中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孤立性肺结节(SPN)的动态增强CT的临床疗效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09年2月收治的SPN患者68例,并行动态增强CT扫描。对动态CT扫描图像进行分析,建立时间-密度曲线(TAC),测量SPN增强前后CT值,记录增强峰值(PH)、SPN与主动脉PH的比值(SPH/PPH)。结果cT强化值恶性结节与良性结节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恶性结节与炎性结节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良性结节与炎性结节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动态增强CT扫描有助于鉴别孤立性肺结节的性质,结节增强值在20HU以下提示良胜,结节增强值≥20HU,可作为诊断恶性结节的一个参考指标。CT动态增强扫描各延时像测量层面一致性的优化可进一步客观反映SPN的动态增强情况,有利于其形态学的比较及CT值的测量,有望提高其对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HRCT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86例孤立性肺结节进行平扫,并选择同一层面行动态增强扫描,测量增强前后的CT值,计算并分析结节强化的CT值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描绘结节的时间-密度曲线,分析结节的强化类型。结果恶性SPN平均强化CT值为(32±4)Hu,良性SPN乏血供组平均强化值为(14±3)Hu,良性SPN血供丰富组平均强化值为(47±6)Hu,三者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3组具有不同的时间.密度曲线特征。结论动态增强CT扫描能显示SPN的强化特征并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肺孤立性结节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156例肺孤立性结节,平扫后,以2ml/s速率注人造影剂后1、2、3、4、5min薄层扫描。分析强化值、时间-密度曲线及强化形态对良、恶性结节的鉴别价值。结果恶性结节的强化值(38.6±14.9)HU明显高于良性结节(18.5±16.4)HU(P〈0.01)。恶性结节增强后CT值立即升高,2min形成强化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而良性结节特别是结核球增强后CT值缓慢上升,无明显峰值出现。结核球的主要强化形态是无强化及包膜样强化,占92.3%。结论强化值≤15hU提示良性结节;强化值〉20HU考虑恶性结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11年6月我院灌注成像成功的60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其中恶性30例(恶性组),良性30例(良性组)。患者均无对比剂过敏史,能配合扫描。结果以主动脉作为输入动脉时两组间四项灌注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肺动脉做输入动脉时两组间只有两项灌注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诊断孤立性肺结节时,要依据疾病的恶性与良性选择输入动脉,依据孤立性肺结节的时间密度曲线结合灌注参数以及病变形态学变化可以综合鉴别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性与恶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肺内孤立性结节的诊断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2011年5月~2013年5月,本院应用飞利浦64层螺旋CT诊断肺内孤立性结节180例,对其进行定期随访,将CT诊断结果与随访的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80例肺内孤立性结节的CT检出率为100%,其中良性结节120例,恶性结节60例,良性结节的CT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符合的118例,符合率为98.3%。恶性结节的CT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符合的为57例,符合率为95.0%;良恶性结节的结节大小与影像学特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对肺内孤立性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在基层医院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周围型肺癌双排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双排螺旋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外周肺结节良性、炎性、恶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利用双排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研究50例直径2~5cm的孤立性外周肺结节灌注表现,采用CTperfusion胸部肿瘤灌注软件包,测定肺内病灶的血容量(BV)、血流量(BF)、对比剂到达峰值的时间(TTP)、强化峰值(PEI)和时间-密度曲线(TDC),并在其基础上计算出强化值、孤立性外周肺结节与主动脉增强峰值之比值(S/A)。结果恶性结节和炎性结节的BF、BV和PEI值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0.05),恶性结节和炎性结节之间的灌注值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结节、良性结节和炎性结节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均显示形态不同。恶性结节和炎性结节强化值、S/A值高于良性结节(P〈0.05)。结论双排螺旋CT灌注成像有助与良恶性肺结节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薄层三维重建联合个性化扫描对良、恶性实性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江山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诊治的实性孤立性肺结节患者140例的临床资料, 其中良性组40例, 恶性组100例。患者均接受薄层三维重建联合个性化扫描。比较良、恶性实性孤立性肺结节患者薄层三维重建联合个性化扫描的肺结节征象和诊断性能的差异。结果恶性组有空洞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空泡征、牵拉肺气肿、贴近胸膜和远端穿行血管征的比例分别为11.0%、81.0%、77.0%、49.0%、6.0%、10.0%、31.0%, 与良性组的42.5%、62.5%、55.0%、27.5%、20.0%、32.5%、5.0%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80、5.00、5.66、4.55、4.76、8.96、9.33, 均P < 0.05);敏感性最高的征象为分叶征, 鉴别良、恶性肺结节的效能最高, 达82.0%。结论良、恶性实性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空洞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空泡征、牵拉肺气肿、贴近胸膜和远端穿行血管征存在明显差异, 分叶征为敏感性最高的征象。薄层三维重建联合个性化扫描对肺结节...  相似文献   

9.
周围型肺癌的CT诊断及治疗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CT对3.0cm以下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86例孤立性肺结节采用高分辨率CT(HRCT)扫描及配合增强扫描与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对经临床病理及随访证实的102例直径3.0cm以下周围型小肺癌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恶性结节发生、发展规律,结节本身密度、增强形式、与正常肺组织之间的关系等情况。结果空泡征、细支气管充气征、分叶征、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出现率较高。结论HRCT扫描及配合增强扫描与MSCT扫描对诊断早期周围型小肺癌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空气支气管征对周围型肺癌(直径≤3)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0例患者共174个直径≤3cm的结节(恶性129个,良性45个)进行薄层CT与病理对照研究。结果薄层CT显示恶性结节内有空气支气管征30例(23%),且独见于肺泡癌、腺癌及鳞癌,鳞癌与腺癌及肺泡癌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小结节中出现空气支气管征是恶性结节的一个肯定征象,且可进一步提示肺癌组织类型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徐艳红 《中国基层医药》2014,(22):3467-3468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成像在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定性鉴别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5例孤立性肺结节( SPN)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经手术病理证实,良性SPN 17例,炎性SPN 12例,恶性SPN 36例,所有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机对SPN行平扫和增强后15s、30s、60s、120s、180s、240s、300s等7个序列扫描,计算结节增强参数,统计各个期相的CT净增值与最大CT净增值的差异,观察结节形态学征象,计算多期动态扫描的△CT值对诊断恶性与非恶性SPN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炎性、恶性组SPN增强后30 s、60s、120s、180s、240s、300s的CT值均明显高于良性组( t=3.914、8.624、8.593、9.553、9.852、9.771和3.705、7.842、7.739、8.863、9.025、8.992,均P<0.05);炎性组SPN增强后60s、120s、180s、240s、300s的CT值明显高于恶性组(t=6.047、5.743、7.538、6.366、7.156,均P<0.05);炎性组中仅15s、30s期相CT净增值与最大净增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17、3.711,均P<0.05);恶性组仅15s、30s、60s期相的CT净增值与最大净增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31、3.954、3.677,均P<0.05),其余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良、恶性SPN诊断效能最高的是CT最大净增值15~60 Hu,其灵敏度为91.67%,特异度为86.21%,准确度为89.23%。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成像能够为恶性、良性、炎性SPN鉴别提供有利证据,可以同时观察结节的形态和强化特征,以CT最大净增值15~60 Hu作为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阈值具有较高准确性,以增强后15s、30s、60s为扫描时间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肺内孤立性结节在X线胸片与CT上的表现。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3cm肺内孤立性结节18例,全部病例先6tX线胸片再做CT扫描,对〈2cm结节再做薄层扫描。结果:下列征象对恶性病变诊断有帮助:母子灶.结节分叶征,棘状突起和毛刺征,空泡征,肺结节合并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而小卫星灶,均匀致密的钙化,结节边缘光滑、规整,〈3cm病灶如出现空洞都以良性病变为多见。结论:通过对肺内孤立性结节良、恶性病例常规X线胸片与CT进行分析探讨.可以达到优势互补.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了解。  相似文献   

13.
26例肺部孤立性结节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分析肺部孤立性结节在X线胸片与CT上的表现。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3.5cm肺内孤立性结节26例,全部病例先摄X线胸片再做CT扫描,对〈2cm结节再做薄层扫描及高分辨率扫描。结果下列征象对恶性病变诊断有帮助:母子灶,结节边缘分叶、棘状突起和毛刺征,空泡征,肺结节并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而小卫星灶,均匀致密的钙化,结节边缘光滑、规整,〈3cm病灶如出现空洞都以良性病变为多见。结论通过对肺内孤立性结节良、恶性病例常规X线胸片与CT进行分析探讨,可以达到优势互补,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了解。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的最大纵断面纵横比(A/T L)与最大横断面纵横比(A/TC)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超声诊断有甲状腺结节并行病理活检的86例患者。根据超声结果计算出各结节的A/T L及A/T C数值,并与病理诊断的准确性进行比较;同时比较分析纵横比在不同直径的甲状腺癌中的差异。结果纵横比(A/T)≥1者的恶性结节所占比例明显高于A/T〈1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直径≤1cm的结节中,A/T C≥1的恶性结节比例明显高于A/T L≥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1cm〈直径≤2cm、直径〉2cm的结节中,A/TC≥1与A/TL≥1的恶性结节所占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结节的纵横比,特别是最大横断面纵横比,在甲状腺癌的判断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在应用彩超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同时,也还应结合其他超声影像学因素。  相似文献   

15.
肺内孤立性结节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直径〈3cm孤立性结节(SPN)的CT征象,以提高CT对SPN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SPN36例各种CT征象。结果良性结节16例,恶性结节20例;恶性结节多出现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空泡征及空气支气管征,且比率明显高于在良性结节中的比率;良性结节多边缘清晰,钙化多见,分叶少而浅。结论CT征象对于SPN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增强CT动态增强扫描在肺结节性病变中应用的成像分析。方法收集36例肺结节性病变患者动态增强CT扫描,对确诊病例(恶性病变组28例,良性病变组6例,活动性炎性组2例)进行成像分析,比较时间-密度曲线及相应的参数等数值。结果增强CT的成像分析S/A比值在良性、恶性和炎性病变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果发现以炎性肺部结节最高,恶性肺部结节第二,而良性结节处于最低,三组数据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恶性病变的阈值以强化增值≥25 Hu或S/A〉10%作为标准,另外发现比较三组结节增强CT在后期的成像过程中的消退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CT扫描及其配置的灌注的分析对不同肺结节病变进行动态增强研究对肺结节的鉴别诊断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CT靶扫描联合三期增强扫描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00例肺部结节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并以此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扫描,在此基础上再进行CT靶扫描和三期增强扫描。观察比较CT靶扫描和三期增强扫描病灶的CT值;比较CT靶扫描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的征象。结果CT靶扫描及一期增强扫描下良、恶性结节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期和三期增强扫描下恶性结节CT值分别为(69.18±15.08)、(61.72±18.34)Hu,显著高于良性结节的(48.10±11.83)、(40.11±11.28)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靶扫描下,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中空气支气管征表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结节中形态不规则、圆形或类圆形、分叶征、空泡征、毛刺征、刺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磨玻璃征表现占比高于良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结节的诊断中应用CT靶扫描联合三期增强扫描可更为准确的对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值得临床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类型[良性、原位癌(AIS)、微浸润腺癌(MIA)及浸润性腺癌(IAC)]肺结节的多排CT(MDCT)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有确切术后病理结果的肺结节MDCT影像资料,把病灶分为良性组(22例)、早癌组(AIS+MIA,17例)和IAC组(48例),对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肺结节直径、类型、结节形态、结节与肺的交界面、结节的边缘特征、结节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结节与支气管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三组患者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性别比例有统计学差异(P<0.05),良性组男性患者居多(68.18%),AIS+MIA及IAC组均以女性患者占优势(分别为70.59%及56.25%)。结节直径三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IAC组>AIS+MIA组(1.88±0.45cm及1.31±0.45cm,P<0.001),MIA结节直径>AIS(1.52±0.45cm及1.01±0.25cm,P<0.05)。结节类型三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良性组及IAC组以实性肺结节(SPN)居多(95.45%及75.00%),AIS+MIA组则以纯磨玻璃结节(pGGN)及混合密度的磨玻璃结节(mGGN)为主(分别为47.06%及41.18%)。结节与肺的交界面三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良性组以清楚光整为主(68.18%),AIS+MIA及IAC组以清楚毛糙为主(82.35%及77.08%)。结节的边缘特征(毛刺征)、结节与邻近结构的关系(胸膜凹陷征及血管集束征)、结节与支气管的关系(细支气管充气征及支气管截断征)三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且随结节恶性度的增加,上述恶性征象的出现率总体有增加趋势。结论 通过对肺结节直径的测量及对其CT征象的全面细致分析,可有效提高肺结节术前定性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肺内孤立结节的高分辨CT征象诊断价值。方法对需要进行高分辨CT征象检查的62例肺内孤立结节患者进行分析,对比良恶性结节不同征象特点与不同指标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与准确率等。结果恶性肺内孤立结节患者中毛刺征、分叶征与血管集束征发生率明显高于良性肺内孤立结节患者,而钙化发生率明显低于良性肺内孤立结节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空泡征或支气管充气征、卫星灶发生率对比中,良恶性肺内孤立结节患者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分叶征联合毛刺征鉴别诊断的准确率、特异度与敏感度明显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分辨CT征象检查可以清晰明确的显示肺内孤立结节的形态特点,其中毛刺征联合分叶征可以为良恶性肺内孤立结节的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林栋 《华北国防医药》2010,22(6):541-543
目的探讨高分辨螺旋CT(HR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肺孤立性结节(SPN)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3例SPN进行HRCT平扫,并选择同一层面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强化值及其强化形态对良、恶性结节的影像鉴别。结果恶性结节平均强化CT值为(39.8土10.5)HU,良性结节平均强化CT值为(13.8±6.7)HU,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结节以均匀、不均匀强化为主,结核球以无强化及包膜样强化为主,炎性结节强化方式多种多样;HRCT动态增强扫描对良、恶性SPN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3%、82.5%,90.0%、82.6%,90.5%、82.1%,84.0%、87.5%,94.7%、71.4%,良、恶性SPN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CT动态增强扫描对SPN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