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近5年我院住院的14岁以下儿童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AIDS)79例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探讨HIV/AIDS患儿CD4与机会性感染的分布情况.方法 对近5年我院确诊的79例HIV/AIDS儿童机会性感染情况与CD4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儿童AIDS主要是呼吸和消化系统的机会性感染,其次为生长发育、皮肤黏膜等,机会性感染的发生与CD4细胞计数密切相关.结论 早期诊断和治疗机会感染是缓解病情、降低病死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寸永海  余升晋 《云南医药》2009,30(1):117-118
艾滋病即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毒(HIV)感染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和致死性疾病。HIV能直接侵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杀死人体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和CD++细胞,使机体对危害生命的机会性感染增加。在临床上40%~60%的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约有10%的患者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但在国内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的报道不多。现将我科收治的12例AIDS/HIV伴发精神障碍的临床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主要感染CD4 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功能破坏,产生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等,当CD4 淋巴细胞计数低于200/mm3或出现某些临床症状和体征时,感染者进展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有90%的HIV感染者有皮肤表现。许多患者具有多种皮肤损害,而且症状较一般患者重  相似文献   

4.
郑春  王银龙  陈任  陈军 《安徽医药》2015,(7):1286-1289
目的:初步探讨对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or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HIV /AIDS)口腔表征的影响因素,为艾滋病口腔表征的诊治提供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对某省在押71例男性 HIV 感染者/AIDS 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临床检查+问卷调查,了解其口腔表征、实验室指标及人口学特征等,分析对口腔表征的影响因素。结果71例男性患者中,30~39岁,共32例(45.1%),经静脉吸毒传播28例(39.4%)。CD4+计数较高,中位数为279.00·mm -3,IQR:263.00~409.00·mm -3。与 HIV /AIDS 相关的口腔表征较少。口腔卫生维护意识、行为评分较高,其中位数为8分,IQR:7~9分。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CD4+<350·mm -3(χ2=13.170,OR =101.220,P≤0.010)、口腔卫生总分中(χ2=4.992,OR =14.451,P≤0.050)、差(χ2=11.374,OR =161.066,P≤0.010)及感染时间≥40个月(χ2=5.377,OR =7.312,P≤0.050)均对口腔表征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IV 感染者/AIDS 患者的 CD4+计数越高,口腔卫生状况越好,感染时间越短,其 HIV /AIDS 相关口腔表征的发生率越低。  相似文献   

5.
徐秀亮  鲁稻  朱艳  童志礼 《安徽医药》2012,16(11):1634-1636
目的探讨池州市HIV/AIDS(acquired immunede 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机会感染特点及其与CD4+T细胞计数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池州市2005年1月—2012年2月65例HIVAIDS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患者机会感染特点、不同CD4’T细胞计数水平发生机会感染的差异;分析机会感染特点与CD4+T细胞计数间的关系,统计学采用PearsonChi-Square检验。结果65例患者中发生机会性感染36例,感染率55.38%(36/65)。CIM+T细胞≥200个/L的4例(19.05%)(4/21);100〈CIM+T细胞〈200个/L的7例(53.85%)(7/13);50/L〈CD4+T细胞≤100个/L的14例(53.85%)(14/20);CD4+r细胞≤50个/L,11例(100.00%)(11/11)。CD4+T细胞〉100个/L,感染部位多数为2个或2个以下;而CIM+T细胞≤100个时,多发生2个以上部位感染。常见机会感染有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PCP)、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肠结核、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淋巴瘤、消化道真菌感染、隐球菌性脑膜炎、带状疱疹和败血症。结论池州市HIV/AIDS患者机会感染发病率高,多部位感染、混合感染常见;随着CD4+T细胞数量减少,机会感染的发病率、累及部位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HIV阳性的海洛因依赖者戒毒前后(120天)CD4^+T细胞的变化趋势,探讨戒毒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共有HIV阳性海洛因依赖者19例和同期HIV阴性海洛因依赖者25例入选本项研究。在入所7天内及戒毒120天后两次采集外周血,经流式细胞仪进行CD4^+T细胞检测计数,SPSS11.5软件包统计分析。结果:HIV阳性与阴性者CD4^+T细胞计数均值差异显著,HIV阳性的海洛因依赖者入所时CD4^+T细胞计数值多数低于450×10^6/5,也有部分高于450×10^6/L.HIV阴性的海洛因依赖者CD4^+T细胞计数均值戒毒后轻微下降。HIV阳性者CD4^+T细胞计数均值戒毒后轻微上升,但两组间戒毒前后差值无统计学意义,组内CD4^+T细胞计数戒毒前后无统计学差异。HIV阳性,且入所时CD4^+T细胞值低于450×10^6/L的海洛因依赖者,戒毒120天后CD4^+T细胞计数值显著上升,戒毒前后计数配对t检验,P〈0.01,差异高度显著。结论:海洛因依赖合并HIV感染且己表现免疫功能受损者戒毒有助于其CD4^+T细胞回升,从而延缓艾滋病发病。  相似文献   

7.
周咏梅 《中国基层医药》2014,(23):3566-3568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CD4+CD2+5 Treg细胞计数和分泌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78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泼尼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对比临床疗效,并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以流式细胞法测定CD4+CD+25FoxP3+Treg细胞计数,以ELISA试剂盒测定IL-2、IL-4以及IFN-γ血清含量。结果观察组显效率56.41%、总有效率92.3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77%和71.79%(χ^2=4.222、3.933,均P <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外周血 CD4+CD2+5 FoxP3+Treg 细胞计数比30.66%比24.10%、7.49%比5.15%,血清IL-2、IL-4以及IFN-γ血清含量(15.6±4.3) ng/mL比(10.3±3.1) ng/mL、(9.5±2.7)ng/mL比(13.9±3.4)ng/mL、(37.1±4.3)ng/mL比(31.2±4.9)ng/mL,较治疗前均有不等程度的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329、4.012、4.568、4.105,均P<0.05)。结论 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缺陷可能参与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进程,参麦注射液可能能够通过该环节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HIV/AIDS中医分期辨证治疗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该病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而引起,导致被感染者免疫功能的部分或完全丧失,CD(4^ )阱细胞数量减少,功能降低,继而发生多系统、多器官、多病原体的复合感染(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等,临床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9.
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及正常人CD_4与CD_8细胞计数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正常人与艾滋病(AIDS)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之间免疫指标CD4细胞计数、CD8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的差异。方法使用BD公司CD4T细胞检测试剂对我院体检的43份正常人全血样本(正常组),与随访检查的199例HIV感染者(感染组)及49例AIDS患者(患者组)的全血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正常组与患者组及感染组CD4细胞计数、CD8细胞计数、CD4/CD8比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感染组CD4细胞计数、CD4/CD8比值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CD8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患者组与感染组CD4细胞计数、CD4/CD8比值、CD8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CD4细胞计数、CD4/CD8细胞计数降低,而CD8细胞计数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是否有血糖、血脂、尿酸等代谢指标异常以及与CD4细胞计数的关系.方法 根据国家2004年制订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诊疗指南标准,入选HIV感染的患者为云南省传染病关爱中心2010年3~9月门诊和住院患者及德宏州陇川县HIV感染患者,共22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0年9~10月健康体检者182例为健康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血脂、血糖、肾功能、CD4的测定.结果 代谢指标异常以低血糖多见及高三酰甘油,低胆固醇为主.随着CD4值的下降,胆固醇、三酰甘油随之下降.结论 HIV感染患者存在代谢指标的异常,血脂的变化与CD4值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20多年前,人们发现了一种polyoxometalate能降低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体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毒水平^[1],并逐渐研究出与之结构相似、安全有效的AMD3100,并发现它能特异性拮抗CXCR4,阻断后者参与的生理过程。由此,人们发现了AMD3100介入了造血干/祖细胞动员、HIV病毒进入T细胞、炎症、类风湿关节炎、哮喘和血管损伤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艾滋病亦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以CD44T淋巴细胞减少引起免疫缺陷的临床综合征。CD4细胞计数持续降低是艾滋病特有的免疫学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HIV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其胸部影像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20例经Westernblot确诊为HIV感染并合并肺结核患者,抽取外周血进行CD4淋巴细胞计数,同时行正位X胸片或CT检查及PPD实验。结果220例患者中CD4细胞计数〈200者占30%,PPD阳性反应仅2例患者阳性;200~500者占49%,PPD阳性率为28.7%;〉500者占21%,PPD阳性率为80.4%。胸部影像检查显示当CD4细胞数〉500时,肺部病变与普通患者相似,空洞、钙化灶等多见;CD4细胞数在200—500时渗出性实变较多,52%的患者可出现纤维化病灶、空洞等典型症像;CD4细胞数〈200时,以弥漫性的渗出性病变为主。结论HIV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随着机体免疫系统受损,影像表现以渗出性病变为主,有必要与肺部其他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IDS伴有严重血小板低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某院2016年4月~2017年9月间收治的50例HIV/AI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其中使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30例患者建立观察组,以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行艾滋病高效抗病毒治疗的20例患者建立对照组,观察患者的血小板计数、HIV-RNA载量以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20例对照组持续观察血小板、CD4~+T淋巴细胞计数未见显著差异。30例患者经治疗后,血小板、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逐渐升高,而HIV-RNA载量水平则逐渐降低。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6个月患者血小板、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30例患者治疗前HIV-RNA载量(2064027.32±602529.44)copies/mL,治疗6个月后21例(70.0%)HIV-RNA载量40.00copies/mL,其余9例有不同程度下降;治疗1年后27例(90.0%)HIV-RNA载量40.00copies/mL。结论:AIDS相关血小板计数减少与CD4细胞水平有密切关系,临床可通过检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以判断其CD4细胞水平,从而预测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及病情的发展情况。通过对AIDS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予以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能有效改善重度血小板减少的症状。  相似文献   

15.
欧慧 《中国当代医药》2013,(16):39-39,41
目的探讨HIV/AIDS免疫病理的改变特点,为AIDS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71例HIV感染者和54例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取1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分析3组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CD4+细胞计数正常对照组[(670±361)个/μL]〉HIV组[(378±235)个/μL]〉AIDS组[(154±104)个/μL](P〈0.01);CD8+细胞计数HIV组[(918±823)个/μL]明显高于正常成人组[(489±250)个/μL]与AIDS组[(512±319)个/μL](P〈0.05);CD4+/CD8+的比值正常成人组(1.48±0.89)明显高于HIV组(0.41±0.37)和AIDS组(0.18±0.16)(P〈0.05)。结论本地区HIV/AIDS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过程与疾病进展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但随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AIDS患者生存周期的延长,其他非AIDS相关的疾病发生率不断增加.认知功能损害不仅会影响HIV/AIDS患者生活质量,还会影响其服药依从性,致使HIV耐药性增加,甚至诱发HIV相关性并发症.降低血脂且针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艾博韦泰(ABT)治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的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AIDS患者92例纳入研究,分析其药物疗效及危险因素。结果 92例患者基线HIV RNA为5.3(5.0,6.4)Log10 copies/ml,其中84例患者治疗40 d检测HIV RNA为2.4(1.0,3.9)Log10 copies/ml,与基线比较,降低了2.9 Log10 copies/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0.872,P<0.05);其他8例患者HIV RNA>4.8 Log10 copies/ml。基线CD4+T计数为(358±176)个/μl,治疗40 d后CD4+T计数为(443±187)个/μl,CD4+T细胞计数均上升;AIDS患者17例发生不良反应,其中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13/17),重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4/1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CD4+、CD8+、血红...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分析,观测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前CD4^+细胞计数水平与治疗后死亡率的关系。方法分析了30例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3个月内死亡率及其与治疗前CD4^+细胞水平的对应关系。结果发现死亡患者于治疗前的CD4+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存活患者,而CD4^+细胞计数〈50个/mm3的患者死亡率达45%。结论CD4^+细胞计数严重低下的艾滋病患者死亡率显著增高,提倡早期治疗,以减少死亡率,降低治疗成本。  相似文献   

19.
张灵鹏 《中国药业》2010,19(3):15-16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对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IgE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作为治疗组,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12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IgE水平及EOS计数的变化,并记录患者症状积分的变化和不良反应。另选择3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4^+明显减少,CD8^+明显增加,CD4^+/CD8^+比值下降,外周血IgE和EOS计数明显增加;治疗后外周血CD4^+明显增加,CD8^+明显减少,CD4^+/CD8^+比值增加,外周血IgE和EOS计数明显减少。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由治疗前的(7.26±2.45)分下降至(1.87±0.95)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2例嗜睡,3例头晕、头痛。结论慢性荨麻疹多与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有关.存在外周血T细胞亚群紊乱。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外周血T细胞亚群紊乱,提高细胞免疫反应,同时降低血浆IgE水平,抑制EOS聚集,减少炎性反应介质释放。从而减轻慢性荨麻疹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经40例确诊HIV/AIDS患者胃肠检查表现,提高对此病内镜下表现认识。方法通过近分析2年40例确诊HIV/AIDS患者胃肠检查表现,活检病理及治疗情况等临床资料分析。结论 40例HIV/AIDS患者主要是细胞免疫受损,CD4+T细胞减少。结论 40例HIV患者在内镜下不同表现,与CD4+T细胞计数明显下降继发机会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