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59年Carlens首先使用纵隔镜进行上纵隔检查,以取得活体组织作病理学检查。这项手术操作并不复杂,危险性小。如果没有正式纵隔镜,可以用直接镜喉或小号硬质食管镜来代替。我院使用西德制造的纵隔镜,配有光学纤维冷光源、电凝器、长穿刺针头、活检钳等辅助器具,应用十分方便。  相似文献   

2.
纵隔囊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恒  李镇中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12):1663-1664
主持人:华东医院胸外科倪国兴主任提供4个病例的临床影像资料供讨论。这4个病例有以下共同特点:1)均为男性、加~50岁之间,2)均系体格检查发现,无任何临床表现,3)体检和实验室检查各项目均在正常范围,4)未作纤维支气管镜检,5)均进行了手术,有病理结论。  相似文献   

3.
纵隔镜检查术潘友民综述沈远仲审校纵隔境检查术(Mediastinoscopy)是由Carlens[1]于1959年首创的一种直视的纵隔检查技术。通过纵隔镜检查,可以避免对一部分肺癌患者施行不必要的开胸探查手术;同时,对一部分纵隔肿瘤病人也可作出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52岁,农民,因咳嗽咳痰胸闷气喘发热5天,右胸痛3天于2013年3月27日入院.5天前受凉后咳嗽,咳中量灰黄色黏痰,痰有腥味,伴发热,呈稽留热,最高体温39.7℃.无牙龈肿痛,无咽痛,无咯血.3天前开始右胸痛,呈钝痛,伴纳差、吞咽困难.在当地医院按"支气管炎"抗感染治疗无效.3月26日在当地县医院行胸CT示气管憩室伴纵隔感染(图1),求诊治入我院.病程中大小便正常.既往体健.入院体检:体温38.1℃,呼吸20次/分.神志清楚,精神萎靡.皮肤及浅表淋巴结无异常.口腔、咽颈部无异常.两肺呼吸音粗糙,无啰音.心腹无异常.  相似文献   

5.
自发性纵隔障气肿成年人少见,查阅部分国内资料,1960年前报告的几例,多因病情严重及处理不太适宜造成死亡。后曾见有行胸骨上横行扩大切开排气治愈的报告。我们遇见一例,经纵隔穿刺排气治愈。  相似文献   

6.
7.
赵玉屏  孙仁华 《山东医药》2004,44(30):74-74
纵隔外伤引起纵隔占位性影像学改变较为少见,容易被误诊为纵隔肿瘤而手术治疗。现将近年遇见的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视纵隔镜对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效果。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20例行电视纵隔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20例患者均获得病理诊断,无手术并发症。讨论电视纵隔镜对于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诊断以及肺癌术前病理分期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应用纵隔镜检查术诊断纵隔淋巴结结核和结节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寻找和探索一种区分良恶性纵隔淋巴结肿大,确诊纵隔淋巴结结核和结节病的有效方法。方法应用纵隔镜检查术对胸部CT或MRI检查发现的纵隔淋巴结肿大、临床诊断不清疑为淋巴结结核或结节病者实施此检查,获取病理组织,做出明确诊断,以指导治疗。结果本组25例患者接受纵隔镜检查,其中16例被病理诊断为纵隔淋巴结结核,占64%(其中增殖性结核14例,占88%;干酪性结核2例,占12%);8例诊为结节病,占32%;1例难于确定为淋巴结结核或结节病,占4%。非典型的纵隔淋巴结结核与结节病在影像诊断上难于区别,而且在显微镜下也极易混淆。这两种疾病常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纵隔淋巴结肿大(如恶性淋巴瘤、淋巴结转移性癌等)在影像检查中不易区分,极易误诊,造成误治。本组病例术前影像诊断及临床诊断大多考虑为恶性疾病,其中第一诊断为恶性疾病的占84%(21/25),有2例已在外院接受化疗。结论对于纵隔区域发现的肿大淋巴结,纵隔镜检查术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确诊手段,治疗前应尽一切可能获取明确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0.
纵隔肿瘤病种复杂,诊断困难,以往主要依靠 X 线胸片及纵隔镜检作术前诊断。作者综述近年来 CT、MRI 等影象诊断技术对纵隔肿瘤的诊断作用、以及经胸腔针吸活检(TNB)特别是 CT和超声导向下的 TNB 的方法和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1病历摘要患者男,52岁。因"间断呕血13 d,加重3 h"于2011-01-30入我院消化内科。患者于2011-01-17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伴有反酸,呕血约800 mL,为鲜红色血,无进食食物及胃内容物,呕血后出现一过性意识丧失,无抽搐。就诊于某市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184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中经最后确诊的17例成人原发性纵膈淋巴瘤进行研究。病理类型:17例原发性纵隔淋巴瘤均属弥漫型。按照 Rappaport 病理分型,其中11例为弥漫型低分化淋巴细胞性淋巴瘤;6例为弥漫型组织细胞性淋巴瘤。前者11例中9例为原始淋巴细胞性淋巴瘤,若按Barcos 等描述,这些肿瘤由具形态卷曲特征的恶性淋巴细胞所组成;余下2例则为小核裂滤泡中心细胞。免疫学表面标记研究:直接从纵隔肿瘤处获取组织作免疫学检查甚为困难,有8例从其他受累部位取得标本研究。对5例原淋巴细胞性/卷曲性淋巴瘤中的4例,发现大多数肿瘤细胞(>50%)能与绵羊红细胞形成自然玫瑰花结,另1例形成玫瑰花结的百分率较低,该例标本混有恶性细胞及正常淋巴细胞,此5例瘤细胞表面均未发现有意义的免疫球蛋白。2例弥漫型组织细胞性淋巴瘤免疫学标记结果:1例用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纵隔脓肿的治疗。方法我科收治6例患者,其中由于食管穿孔致纵隔脓肿2例,其余4例无明显原因。通过CT及临床表现可以确诊。4例给予外科治疗,2例给予抗炎对症保守治疗。结果其中一例经胸腔引流及心包引流康复顺利出院,另1例经抗炎对症保守治疗后康复且无后遗症。其余4例死于败血症引起的多器官衰竭。结论纵隔脓肿死亡率极高,早期诊断及充分的外科引流在治疗过程中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14.
孙克林  韦森 《山东医药》2002,42(2):59-60
纵隔镜检查是明确纵隔病变及其性质的一种主要方法.通过颈部小切口置入纵隔镜,直接对气管周围、气管隆突下及支气管区域进行视诊、触诊和活检.其所获资料可用于诊断.其次,应用纵隔镜检查可对肺癌进行统一而准确的分期,以便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纵隔镜检查的适应证:①明确纵隔肿物的性质.②观察肺癌纵隔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决定能否手术切除及协助分期.③明确纵隔肿大淋巴结的性质,是否为转移或其他疾患,如结核病、结节病、组织胞浆病和淋巴瘤等.④用于治疗,如切除纵隔内胸腺组织、胸腺瘤、支气管囊肿及植入心脏起搏器等.纵隔镜检查的禁忌症:主动脉瘤、上腔静脉综合征、严重的贫血或出血倾向及心肺功能不全、恶病质等.另外,行第二次纵隔镜检查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15.
张林  陈景寒 《山东医药》2002,42(2):59-59
大多数纵隔肿瘤各有其好发部位和临床特点,术前做出准确的定性诊断,对选择较为合适的诊治计划至关重要.现就罕见的纵隔肿瘤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宫腔镜子宫纵隔切除术冯缵冲,於亢笛,邵敬於,凌梅立,朱万里近年来国内外均有应用官腔镜切除子宫纵隔的报道,初显成效[1-4]。自1984年以来,我们已应用宫腔镜诊治子宫纵隔病人40多例,包括完全性子宫纵隔的切除等;本文旨在介绍资料完整、仅诉有流产史、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视纵隔镜检查术(video-mediastinoscopy,VM)在纵隔疾病诊断和肺癌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术前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41例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有纵隔疾病患者和27例术前经胸部CT、PET、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诊断肺癌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进行纵隔镜检查,根据病理结果行诊断和分期。结果41例纵隔疾病患者39例经电视纵隔镜术后确诊,2例诊断不明或可能误诊,其中1例转院失访,另1例经开胸活检证实为肺大B细胞淋巴瘤;27例肺癌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经纵隔镜检查后,其中12例有纵隔淋巴结转移,15例无转移,后者经开胸手术病理确诊为肺癌无纵隔淋巴结转移。平均手术时间52min,平均出血40ml,术后无死亡,无切口感染,1例出血,3例喉返神经麻痹。结论电视纵隔镜术是纵隔疾病、肺癌术前病理分期的重要检查方法,具有诊断准确率高、安全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纵隔错构瘤非常罕见,临床诊断亦极为困难。我院曾收治纵隔血管性错构瘤、纵隔淋巴性错构瘤各一例,均经手术治愈,随访六年,健康状况良好。兹报告如下。[例一]石××,女性,33岁,农民,住院号174,839,因左胸部隐疼十余年,反复咯血而于1971年9月15日入院。患者自1958年开始,经常感觉左胸部隐疼,在一次剧烈劳动后,突感胸疼加剧,随即咯鲜血数口,未经治疗,休息后好转。尔后,每当劳累或感  相似文献   

19.
目前尚无常规方法观察支气管肺淋巴系统的功能状态。纵隔间接淋巴扫描图(LMI)可提供形态学的资料,具有定位的价值,并能确定支气管肺淋巴液的移动速度和方向。操作方法:在支气管纤维镜的观察下,将~(99)TC(2μCu)标记的铼(rhe’nium)硫化微胶溶液1ml 注射于左下叶支气管的管壁上。该溶液沿淋巴管扩散,其固定于淋巴结的清晰度和速度与淋巴组织的功能相关。因此,在8小时内,通过γ-照相机的检查,可每小时观察胸部情况。在生理状态下,自肺门至锁骨上区,可见多组淋巴结显影。在病理状态下,则可见多种异常改变。于  相似文献   

20.
心脏手术后纵隔障炎仍然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局限性纵隔障脓肿、弥蔓性脓毒病,以及感染经局部或转移扩散到心脏的修补材料,均可导致严重后果。只有合理预防、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才能减少上述严重并发症。近20年来,该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有了明显的改变,同时,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CPB)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了解日益深入,对此种并发症的预防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