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监测血糖变化,预混人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相比,两组最高血糖、最低血糖、血糖标准差有显著差异,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显著减少餐后血糖增幅,减少重度夜间低血糖,减少下餐前低血糖,改善糖化血红蛋白,减少血糖变异性.测量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前后1,5-AG水平发现,胰岛素治疗后1,5-AG明显升高,且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组的1,5-AG水平明显高于预混人胰岛素组(P<0.01),说明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血糖变异性更小.  相似文献   

2.
陈刘  邓武权  陈兵 《药品评价》2012,(31):44-46
研究显示:控制血糖,实现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风险。为了实现良好的血糖控制,胰岛素也不断更新换代,经历了动物源性胰岛素、基因重组人胰岛素、人胰岛素类似物三个主要阶段。与人胰岛素相比,胰岛素类似物具有更快起效,低血糖发生率低,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疗效更平稳等优势。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和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其中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每日注射2~3次,可以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3.
王薇  高妍 《药品评价》2011,8(17):6-8
与注射后30min才起效的预混人胰岛素相比,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有更优越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其注射后立即进餐,起效更快,峰值回落迅速,增加疗效的同时减少低血糖发生,特别是重度和夜间低血糖.在体重影响和患者满意度方面,预混胰岛素类似物也表现出色.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统地检索了生物医学等数据库中的中文文献,以了解国内对预混人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内容重点在于各研究的具体评价方法和研究结论.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内相关研究多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设计,分析方法主要为成本效果分析:现有研究主要结论,口服降糖药比预混胰岛素更为经济实用,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则在成本效果分析中比预混人胰岛素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5.
与预混人胰岛素相比,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浓度峰值与餐后血糖峰的同步性大大改善,又与中效部分胰岛素作用较少叠加,有效降低餐后血糖的漂移.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预混胰岛寨类似物与常规70/30胰岛素相比,餐后2h血糖漂移及餐后4h血清葡萄糖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都显著降低;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与常规70/30胰岛素或NPH相比,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均能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漂移,且在进餐时即刻注射,使用方便,依从性好.但预混胰岛素类似物也有局限性,如部分患者午餐后血糖控制不理想,固定比例的预混胰岛素不能满足所有患者需要等.  相似文献   

6.
预混胰岛素类似物BIAsp30达峰浓度是预混人胰岛素BHI30的1.5倍,达峰时间提前了1 h,持续浓度和作用时间较短,表明BIAsp30比BHI30能更快速、更有效地控制血糖.用AUC6-24h表示,两种预混胰岛素中的中效成分相似,总的生物利用度相似,半衰期也接近,但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的可溶性成分比预混人胰岛素的吸收更快,在餐前即时给药,更好改善餐后血糖.  相似文献   

7.
杨文英 《药品评价》2011,8(17):9-12,28
预混人胰岛寨在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经历了较长的应用时间,有大量研究证明预混人胰岛素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每日1-2次注射是安全有效,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可耐受且安全有效.荟萃分析也发现预混人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的疗效、安全性相当,但相比之下价格更经济.  相似文献   

8.
门冬胰岛素30(Asp30)属于预混胰岛素类似物之一,它的分泌模式更接近人的生理状态,本研究通过比较Asp30每日3次皮下注射与采用在睡前注射甘精胰岛素基础之上,三餐前注射生物合成人胰岛素两种方案对血糖控制情况,了解门冬胰岛素30(Asp30)控制血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母义明 《药品评价》2011,8(17):13-14
胰岛素制剂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用于临床治疗的包括基础胰岛素、餐时胰岛素以及预混胰岛素(包括预混人胰岛素及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由于许多糖尿病患者需要同时使用基础和餐时胰岛素治疗,最早的胰岛素治疗常使用基础和餐时两种不同制剂每日4-5次注射,由于多次注射常影响治疗的依从性甚至造成胰岛素的误用,早期的临床医师多采用自行抽吸混合的方式,但操作性较差,故而后来研发产生了预混人胰岛素及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制剂.  相似文献   

10.
周岩  姬秋和 《药品评价》2011,8(17):42-47
目前在我国临床上应用的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有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赖脯胰岛素25.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能够很好地模拟胰岛素生理性分泌特点,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很好的胰岛素血药浓度保障.研究显示门冬胰岛素30治疗6个月后,空腹血糖由基线水平的11.03±3.65mmol/L下降至治疗后的8.03±2.44mmol/L,餐后血糖平均下降幅度为4.75±4.87mmol/L.预混胰岛素注射时间灵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增加患者预期寿命、降低治疗总费用,有效提升了患者依从性.  相似文献   

11.
胰岛素过敏反应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以局部反应较为多见,通常在治疗后的2周内发生,在胰岛紊注射部位出现皮疹、烧灼感、瘙痒、水疱和硬结.胰岛素注射部位脂肪萎缩多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为使用低纯度的牛或猪胰岛寨发生免疫反应导致脂肪溶解所致.而胰岛泰注射引起的脂肪坏死一般表现为注射部位出现单个或多个坚硬、无包膜、可移动的无痛结节.针对以上少见不良反应也有不同的缓解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列举了三例应用预混胰岛素的案例,并针对每个病例进行了解析。这三个病例分别隶属于三种特殊人群:老年人、儿童和妊娠妇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预混门冬胰岛素30和预混人胰岛素30R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每天2次的注射方案,选取口服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48例,随机分为预混门冬胰岛素30治疗组和预混人胰岛素30R治疗组进行12周的比较,观察2种不同治疗方案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4个时点的血糖(空腹及3餐后2h)、低血糖发生的治疗结果。结果预混门冬胰岛素30治疗组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明显低于预混人胰岛素30R治疗组,预混门冬胰岛素30治疗组早餐、晚餐后2h及空腹血糖低于预混人胰岛素30R治疗组,中餐后2h血糖与预混人胰岛素30R治疗组相似,预混门冬胰岛素30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顸混人胰岛素30R治疗组。结论预混门冬胰岛素30在疗效及安全性更优于预混人胰岛素30R。  相似文献   

14.
王薇  高妍 《药品评价》2011,8(17):15-19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冠心病、脑卒中、肾脏疾病是其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目前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血糖控制良好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已有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近几年新药的研发为临床医生治疗糖尿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而胰岛素作为糖尿病治疗中降糖的强有力的武器,一直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郭启煜 《药品评价》2014,(19):30-32
作为糖尿病血糖管理的经典药物,胰岛素一直是降糖达标的最重要选择之一。胰岛素作为迄今为止最传统、疗效最强和最具临床经验的降糖药物,其临床价值是无与伦比同时也是无可替代的。新近推出的糖尿病防治指南在胰岛素的使用方面均展现出了更加积极的态度。在目前的2型糖尿病的治疗策略中,胰岛素不再是无奈的最后一道防线。各权威指南均强调,2型糖尿病患者在口服药控制不佳时,应及时起始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16.
刘超  王昆 《药品评价》2012,9(22):17-21
近年来,随着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被逐步明确,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也日趋完善。尽管口服降糖药因其方便安全而使患者具有良好的依从性,但胰岛素治疗却依然凭借其对血糖的良好控制而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胰岛素有许多不同的  相似文献   

17.
江孙芳 《上海医药》2012,33(8):15-17,52
预混胰岛素是最为常用的降糖药物之一.文章对预混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适应证、作用机制、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作了具体说明,以便社区医生掌握最新知识,提高糖尿病的社区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