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经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间采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34例。其中19例经单侧椎弓根穿刺,15例经双侧椎弓根穿刺。按照VAS疼痛评分、影像学资料分别对患者疼痛、椎体高度和Cobb’s角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10~12个月随访,两种穿刺方法VAS疼痛评分、影像学资料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术后1年单侧组与双侧组比较,伤椎前缘的高度、椎体后凸Cobb’s角有显著性差异(P<0.05),VAS疼痛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单侧与双侧经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是有效的。②双侧穿刺在伤椎前缘高度的恢复、椎体后凸Cobb’s角的改善方面优于单侧穿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旁入路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B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OVCF)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74例OVC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单侧椎弓根旁入路下,观察组行BKP治疗,对照组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结果 两组术后的VAS评分、 ODI评分及伤椎Cobb角均低于术前,伤椎前缘高度均高于术前(P <0.05);两组术后的VAS评分、 ODI评分及伤椎前缘高度、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骨水泥注入量多于对照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单侧椎弓根旁入路BKP手术在缓解OVCF患者疼痛、恢复伤椎前缘高度、改善腰椎功能方面可以取得与PKP相似的效果,并能够降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位复位后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35例骨质疏松并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共44个椎体,在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前通过麻醉下体位复位,再从单侧椎弓根穿刺行椎体成形术治疗,采用VAS疼痛评分作为手术治疗效果的评价,并评估体位复位在矫正后凸畸形上的价值。结果 VAS疼痛评分术前及术后分别为(8.37±0.84)和(1.11±0.40),p<0.05,体位复位前后椎体后凸角度改善明显,矫正率达到(40.75±12.00)%。结论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应用体位复位及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可显著缓解患者疼痛,并较大程度改善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不同入路法微创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创伤性骨折的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90例胸腰椎创伤性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治疗中入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别纳入经皮入路组、Wiltse入路组和后正中入路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对比三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引流量;评价患者术前和术后1 d、1周及8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患者伤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前缘高度比及伤椎后凸Cobb角指标改善情况。结果:Wiltse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经皮入路组和后正中入路组,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783,P<0.05);经皮入路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低于Wiltse入路组和后正中入路组,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964,F=75.620;P<0.05);术后1 d、1周及8周,三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术前呈下降趋势,依次为经皮入路组、Wiltse入路组和后正中入路组,三组术前与术后各时点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129,P<0.05)。术后1周、术后8周,三组ODI指数、伤椎后凸Cobb角较术前均呈下降趋势,伤椎前缘高度比呈升高趋势。结论:经手术室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创伤性骨折中,经Wiltse入路操作更简单方便,组织损伤少,术中透视少,利于缩短手术时间,且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较少,患者术后伤椎整体恢复效果更好,可作为入路首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均行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记录手术基本情况,观察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椎体前后缘高度压缩率、脊柱后凸Cobb角及VAS评分,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70.6±1.4)min,术中出血量为(396.2±10.2)mL。术后患者的椎体前后缘高度压缩率、脊柱后凸Cobb角、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发生骨水泥渗漏2例,未见松动断裂、切口感染等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具有显著的疗效,可有效恢复伤椎高度,纠正脊柱畸形,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单纯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OVCF)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椎弓根螺钉手术的疗效.方法 对67例单纯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CT证实椎体后壁均完整,术前均无脊髓和神经根受损的症状和体征.根据手术方法分为PKP组(32例)和椎弓根螺钉组(35例).评价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前后椎体高度压缩率、后凸Cobb角变化、疼痛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67例随访24~28个月,平均25.7个月.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KP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显著低于椎弓根螺钉组[(38.3±5.2) min比(97.6±8.2) min,(10.1±4.9) ml比(250.1±22.4) ml,P<0.01].术后1、6个月PKP组的椎体前壁高度压缩率、中间高度压缩率及后凸Cobb角与椎弓根螺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个月椎弓根螺钉组椎体前壁高度压缩率、中间高度压缩率均较PKP组增加,后凸Cobb角较PKP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KP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在术后各时间点均低于椎弓根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KP组术中3例发生骨水泥渗漏,均渗漏至椎间盘,未出现临床症状.随访期间,PKP组有4例发生邻近椎体骨折,骨折发生时间平均为术后6.3个月.椎弓根螺钉组有1例发生邻近椎体骨折,骨折发生时间为术后9.1个月.均行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 PKP治疗OVCF手术创伤小,能迅速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防止后凸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联合活检术治疗椎体转移瘤临床疗效及活检阳性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选择临沂市肿瘤医院2020年6月至2022年7月诊治的82例椎体转移瘤患者, 分别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39例, 57节椎体, 单侧组)与双侧椎弓根入路 (43例, 52节椎体, 双侧组)病理活检并填充骨水泥修复伤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活检阳性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 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组单节手术时间长于单侧组[(44.81 ± 13.01) min比(31.84 ± 11.87) 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组单节骨水泥填充量高于单侧组[(4.87 ± 0.92) ml比(4.18 ± 0.90) 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理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联合活检术对椎体转移瘤患者的疼痛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GSS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9例胸腰椎体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组43例和正中入路组46例。椎旁肌间隙入路组进行椎旁肌间隙入路GSS内固定治疗,正中入路组进行正中入路GSS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即刻切口内残腔大小,对比内固定前和内固定后5 d的伤椎高度、Cobb角纠正情况以及治疗前、随访3、6个月时的腰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椎旁肌间隙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即刻切口内残腔大小分别为(89.0±11.2)min、(152.6±41.0)、(103.9±12.2)、(10.5±3.8)ml,均明显低于正中入路组的(109.5±16.1)min、(208.4±31.6)、(153.4±16.0)、(34.2±8.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及正中入路组治疗后5 d患椎高度压缩度及Cobb角[(93.2±2.2)%、(92.7±1.9)%、(2.6±0.5)°、(2.7±0.6)°]较治疗前[(51.4±8.7)%、(52.0±9.0)%、(21.0±1.1)°、(21.4±0.9)°]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3、6个月时椎旁肌间隙入路组VAS分别为(2.0±0.2)、(1.6±0.3)分,均明显低于正中入路组的(3.1±0.7)、(2.4±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GSS内固定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患椎周围组织的损伤,确保椎旁肌及相关神经的完整性,因此极大降低术后远期腰背痛的发生风险,且置钉操作简单,符合微创的理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临床医学工程》2015,(9):1175-1176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我院骨科收入的采用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4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术)22例和对照组(传统后正中入路术)21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观察并记录出院后随访过程中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的评分;计算椎弓根钉置入准确率及后凸Cobb角纠正率(根据患者手术前后正侧位X片评估椎弓根钉置入的位置及后凸畸形程度)。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8个月。通过观察,发现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相比较在手术时间、伤椎Cobb角的矫正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合局部浸润麻醉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2年10月47例术前无脊髓、神经缺失症状胸腰椎爆裂骨折(单椎体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三组,14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切口(伤椎不行内固定)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A组),15例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不行内固定)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B组),18例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合局部浸润麻醉(C组),统计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手术前后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塌陷程度和术后三天、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47例患者随访时间1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两项指标A组和B组、C组间[(100.4±12.7)、(65.6±7.2)、(60.3±8.6)min、(380.6±42.1)、(83.8±26.7)、(72.5±20.3)ml]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塌陷程度的恢复C组和A组、B组[(5.8±2.1)°、(11.3±3.8)°、(11.7±3.2)°、(6.1±1.8)°、(11.8±4.2°)、(12.6±4.5)°、(10.8±3.8)%、(24.1±7.3)%、(25.2±9.1)%、(11.7±4.2)%、(29.2±6.2)%、(30.4±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 VAS评分C组和A组、B组[(3.2±0.5)、(7.4±0.7)、(7.5±0.8)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组和B组、C组[(6.6±1.3)、(3.5±0.5)、(3.3±0.8)、(3.2±0.6)、(0.8±0.6)、(1.0±0.2)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局部浸润麻醉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出血少、创伤小、伤椎复位满意、患者恢复快,且不延长手术时间,是治疗无脊髓、神经缺失症状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经皮椎体成形术组)和对照组(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水泥注入量、渗漏率,手术前后的VAS评分、Cobb's角和椎体高度,以及术后1月和1年疗效比较。结果两种手术方式均有显著效果,两组比较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注入量和渗漏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VAS评分、Cobb's角和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和1年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对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均有较好的疗效,均有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特点,PVP操作较为简单,但其骨水泥渗漏率较高,PKP可大大降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对于后凸畸形可有效纠正,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球囊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临床效果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4年5月应用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的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65例(78个椎体)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前后VAS评分、手术前后凸Cobb氏角。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腰背疼痛完全消失或明显减轻,VAS评分由术前平均(8.2±l.2)分降为术后(1.9±1.3)分,终末随访为(2.4±1.2)分;术前Cobb角(23.8±3.5)°,术后恢复为(16.9±4.3)°,终末随访为(18.5±3.8)°。无感染,无循环及呼吸系统等严重并发症,2例术中发生少量骨水泥渗漏至椎体旁,其中1例出现胸肋部刺激性疼痛加重,其余经术中及术后长期观察,未造成任何神经及血管并发症。结论:球囊扩张经皮后凸成形术在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中有确切缓解疼痛及恢复椎体高度和形态的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椎板开窗减压加In-Space经皮植入棘突间撑开系统与单纯椎板开窗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短期疗效的不同.方法 选取2009年5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33例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A组16例,采用椎板开窗减压加In-Space经皮植入棘突间撑开系统;B组17例,采用单纯椎板开窗减压.术前,术后1d,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摄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测量植入节段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弓根间距离,腰椎活动度.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6~ 21(13.20±2.91)个月.A组术后各时间点椎间隙前缘高度较术前略有下降(P>0.05),术后1d椎间隙后缘高度、术后各时间点椎弓根间距离均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术后1d,术后1、3个月椎间隙前缘高度、椎间隙后缘高度、椎弓根间距离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较术前或术后1d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腰椎活动度由术前的9.86°±1.90°减小到末次随访的5.60°±2.02°,B组腰椎活动度由术前的9.89°±2.00°增大到末次随访的10.76°±3.14° (P< 0.05).在末次随访中,A组腰背部疼痛VAS、ODI评分[(2.02±1.98)、(20.18±18.80)分]均明显低于B组[(4.15±2.36)、(30.39±16.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未发生假体松动、断裂及脱落.结论 In-Space经皮植入棘突间撑开系统能够较好地维持脊柱活动度及稳定性,防止椎间隙塌陷及继发腰椎不稳的发生,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自制透视定位器与普通定位方法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时,其接受的X线投照量、手术时间的差异.方法 选取68例(75椎)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均进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自制透视定位器34例(39椎)(试验组),采用普通定位方法34例(36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接受的X线投照量、手术时间及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穿刺均获成功,试验组确定穿刺点时的X线投照量[(196.92±10.93) mA·s]明显低于对照组[(826.67±25.89)mA·s],手术时间[(30.82±0.56)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56.08±0.93)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伤椎前缘高度升高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7±0.18) mm比(2.09±0.21) mm](P> 0.05).结论 自制定位器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X线投照量.自制透视定位器用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及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多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对27例患者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或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观察术后3d和随访时的活动能力(MDS)、疼痛强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较术前的改善情况。结果27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疼痛基本消失,72h后均离床活动,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3d(2.2±0.9),较术前(7.8±1.4)显著下降(P〈0.01);随访时VAS为(1.5±1.0),较术后又有所下降。MDS术后3d(1.0±0.8),较术前(2.4±1.2)显著下降(P〈0.01);随访时为(1.0±0.9),与术后相当。术后随访5~12个月,腰痛无复发。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性多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根据骨折椎体的特征,行经皮椎体成彤术结合后凸成形术,为患者降低一定的医疗费用,短期疗效满意,其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验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与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9年10月本科室收入治疗的48例的脊柱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病例,将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单号入观察组,双号入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在局部麻醉手术中经鼻黏膜滴入舒芬太尼所产生的辅助镇痛效果.方法 82例局部麻醉下行单侧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观察组切皮前10 min经鼻黏膜滴入舒芬太尼20μg,以0.5%利多卡因局部浸润后开始手术;对照组用注射用水作为安慰剂替代舒芬太尼,其余相同.术中采用语言评定量表(VRS)进行疼痛评分,记录患者经鼻给药前及给药后5、10、20、40、60 min的无创血压(NBP)、HR、SpO2和呼吸频率(RR),术后记录所用局部麻醉药总量、手术时间、甲状腺腺瘤大小和患者满意度.观察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观察组患者的RR在给药后10、20、40 min时明显减慢,分别为(13.1±0.5)、(13.8±0.6)、(13.8±0.8)次/min,与给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min时恢复至给药前水平.在剥离甲状腺时,观察组患者的VRS评分为(2.0±0.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5±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中观察组患者所用局部麻醉药总量为(42.5±6.9)ml,对照组为(63.7±4.3)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镇痛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舒芬太尼经鼻黏膜给药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可安全应用于局部麻醉手术中辅助镇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预处理对单肺通气患者围手术期炎性因子和自由基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择期行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GSH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GSH组于麻醉诱导后单肺通气前静脉输注GSH 30 mg/kg,对照组静脉输注等量0.9%氯化钠.于麻醉诱导前(T0)、单肺通气30 min(T1)、单肺通气60 min(T2)、恢复双肺通气60 min(T3)和术后2 h(T4)采集桡动脉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8、丙二醛(MDA)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T2~T4时两组MDA较T0时显著升高(P< 0.05)[ GSH组T0~T4分别为(3.5±0.6)、(3.8±0.8)、(4.7±1.1)、(6.1±1.2)、(6.4±0.9) mol/L;对照组T0~T4分别为(3.7±0.5)、(4.1±0.6)、(5.9±1.2)、(7.4±1.0)、(7.8±1.1) mol/L],但GSH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2~T4时对照组SOD活性较T0时降低(P<0.05),且低于GSH组(P<0.05).T1~T4时两组TNF-α、IL-8较T0时显著升高(P<0.05),但GSH组T2~T4时TNF-α及T1~T4时IL-8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GSH 30 mg/kg预处理可减轻单肺通气患者肺的炎性反应及脂质过氧化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对普鲁泊福、瑞芬太尼维持麻醉的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后头痛的镇痛作用。方法将40例ASA分级Ⅰ~Ⅱ级需接受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信封抽取法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氟比洛芬酯组在穿刺前10 min及手术结束时分别给予氟比洛芬酯1 mg/kg;对照组在相应的时间给予相应剂量的脂肪乳剂。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前与术后循环的变化情况,术后头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身体舒适度评分(BCS)。结果对照组在术后1、2、3h平均动脉压(MAP)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氟比洛芬酯组在术后1、2、3 h MAP和心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氟比洛芬酯组术后1、2、3h的头痛VAS[分别为(0.30±0.65)、(0.30±0.57)、(0.25±0.4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25±1.58)、(3.00±1.56)、(2.90±1.48)分](P<0.05),BCS[分别为(3.30±0.86)、(3.45±0.86)、(3.62±0.8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20±1.00)、( 1.45±0.94)、( 1.50±1.00)分](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可减轻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后的头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