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动脉血气针在急诊危重症患者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0例需进行血气分析的急诊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动脉血气针采集动脉血,对照组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采集动脉血,将两组血标本合格率、一次穿刺成功率、患者疼痛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8%,标本合格率为98%,疼痛发生率为4%,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0%,标本合格率为82%,疼痛发生率为22%.观察组的血标本合格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患者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动脉血气针采血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肥胖患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合理位置。方法 437例患儿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17例留置颞浅静脉,对照组220例留置额浅静脉,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天数、静脉炎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穿刺成功率及留置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静脉炎发生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颞浅静脉是肥胖患儿合适的头皮静脉留置针部位,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对婴幼儿行头皮静脉采血方法,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降低凝血溶血发生率。方法选取2013年9~12月在该院门诊就诊的婴幼儿2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8例和对照组11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头皮针连接注射器静脉采血,观察组应用采血针采血,对比2组静脉穿刺成功率、凝血溶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凝血溶血少于对照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一次性采血针对婴幼儿行头皮静脉采血优于传统的一次性头皮针连接注射器静脉采血方法,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常规检测中应用末梢采血法与静脉采血法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研究时间为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选取曲阜市中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群体中的100例。分组依据抽签方式进行,入组人员被平均分为对照组(蓝色签:末梢采血)与观察组(红色签:空腹静脉采血)。对两组受检人员的血常规检查指标差异进行观察。观察并记录两组受检人员平均穿刺时间、平均穿刺次数及疼痛等级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对采血工作满意度。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指标,观察组的MCV、PLT、MCHC、RBC、Hb、Hct高于对照组,WBC、MCH、NE为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平均静脉穿刺时间、平均静脉穿刺次数及疼痛等级,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满意度,观察组为96.00%,对照组为82.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采血方式不同,检验结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末梢采血与空腹静脉采血法在临床中经常使用。通过比较发现静脉采血检验结果准确性和重复性更高,可以为临床提供更为可靠的科学依据,在临床使用中具有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经颞浅静脉穿刺采集血标本的方法,提高血标本的取血成功率及护理质量,增加化验的准确性。方法对2岁以下需要静脉取血进行化验的婴幼儿238例采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经颞浅静脉穿刺进行取血的方法。结果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经颞浅静脉采血,提高了取血的成功率,成功率为100%。结论需要静脉取血进行化验的婴幼儿,采用颞浅静脉穿刺采集标本的方法,提高了取血功能率及护理质量,增加了化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0~1岁婴儿地中海贫血诊断中采血部位、采血方法等对血标本的质量及诊断结果的影响;探讨最佳采血部位、采血方法提高采血质量、确保提高标本合格率和诊断成功率。方法将2202例0~1岁婴儿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改良组)采血部位在头皮静脉选择,采取5.5号头皮针穿刺后连接采血器的负压接头,利用其负压作用顺利取出血液;对照组(常规组)选择头皮静脉或其他部位血管,采用注射器连接5.5号头皮针穿刺取血。结果观察组采血,一次性成功率及标本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采血量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新生儿啼哭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负压采血器连接头皮针进行头皮静脉采血,可以提高一次性采血的成功率及标本合格率,减少婴儿重复穿刺及发生瘀斑、血肿的机会;同时可减轻婴儿的疼痛,缩短婴儿啼哭时间,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韩静 《中国实用医药》2012,7(33):229-230
目的探讨头皮静脉采血法和股静脉采血法在婴幼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和对比。方法将200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与试验组各100例,两组患儿基本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采用头皮静脉采血,对照组采用股静脉采血。结果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观察组为95%,对照组为85%,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6.836,P〈0.05)。结论婴幼儿头皮静脉采血法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操作方法简单,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疗效显著,减轻家长的压力,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提高新生儿肘正中静脉穿刺采血的成功率、提高新生儿静脉穿刺质量、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减轻患儿痛苦的有效方法。方法将208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108例、观察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四肢浅静脉传统穿刺方法采血,观察组采用肘正中静脉穿刺新方法采血。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标本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采血时间显著缩短(P〈0.01)。结论新生儿肘正中静脉穿刺采血的新方法,可提高穿刺成功率,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减轻患儿痛苦。  相似文献   

9.
一次性采血针在新生儿股静脉斜角穿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不同股静脉采血方法对新生儿血标本有无溶血、凝块及穿刺成功的影响。方法分析2007年1月-12月在我科住院的新生儿共100例,观察组采用一次性7号采血针行股静脉斜角穿刺HI,连接真空负压管留取血标本;对照组采用传统注射器斜角抽取血标本,对2组血标本采集成功及局部损伤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血标本采集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局部损伤情况,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揭示使用一次性采血针行斜角股静脉穿刺取血标本较使用传统注射器采血法具有优越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两种静脉穿刺方法在产时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20例进入产程需要静脉穿刺的产妇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15例、对照组105例,观察组采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BD20gY型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对照组采用7号普通金属头皮针静脉穿刺,比较两组穿刺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输液中皮下血肿的发生、针头脱出、液体通畅情况。结果:两组穿刺时间和一次穿刺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输液中皮下血肿的发生、针头脱出、液体通畅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产时输液中使用Y型BD20gY静脉留置针效果优于普通金属头皮针。  相似文献   

11.
王鹏  杨瑛 《中国实用医药》2013,8(6):201-201
目的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为急诊抢救患者一次完成静脉采血和输液的可行性。方法将急诊新入院的1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5例,对照组按常规先进行静脉采血,再进行静脉输液;观察组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同时完成静脉采血和输液。结果观察组的完成操作时间、每个患者平均穿刺次数、发生溶血例数均比对照组少。结论安全型静脉留置针一次性进行静脉采血和输液既节约了时间和人力、确保了血标本质量,又降低了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率和多次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初学者采用改良法行桡动脉穿刺术的成功率及并发症。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5月至2020年3月手术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改良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改良组患者行桡动脉穿刺时,针干与皮肤呈10°~25°进针,针蒂见血后即可送管。对照组则针干与皮肤呈30°~45°进行穿刺,穿刺见血后再进1~2 mm,再送管。两种方法均由我院麻醉科住院医师操作。观察两种穿刺法成功率、穿刺针蒂出现动脉血和皮下血肿等发生情况。结果 改良组桡动脉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失败率、皮下血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穿刺针蒂出现动脉血发生率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 0.05)。结论 对初学者来说,改良法桡动脉穿刺术成功率高,皮下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简称无针接头)配合静脉留置针在急诊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16例在院前急救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观察组采用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配合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治疗,对照组采用一次性头皮针连接静脉留置针肝素帽进行输液治疗,观察两组发生导管堵塞、针头脱出和针刺伤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导管堵塞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无一例发生针头脱出和针刺伤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诊院前急救中采用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配合静脉留置针能有效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同时大大提高了院前急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小儿头皮针穿刺在门诊输液室不同人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8月的180例门诊静脉滴注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9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穿刺,试验组使用小儿头皮针穿刺。比较两组穿刺效果。结果对照组穿刺成功率(84.4%)低于试验组(9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儿头皮针穿刺效果优于常规穿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经股动脉与桡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的方法比较.方法:为48 例需监测血气分析变化的危重患儿采集血气分析标本,分别用5.5号头皮针接无菌血气试管,行股动脉采血法和桡动脉采血法,按照奇偶数随机将患儿分为股动脉采血组和桡动脉采血组,每组各24 例.结果: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以及操作者技术方面差别均无显著性(P>0.05).在采血一针成功率、穿刺所需时间、患儿对穿刺的反应强度、血液标本凝血发生率等四个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桡动脉位置表浅,疼痛感强,同时,婴幼儿年龄小,合作性差,采血针易滑出血管;而股动脉具有管腔粗大,搏动感强,血流丰富,取血快速等优势.因此,小儿经股动脉采集动脉血气分析标本的方法优于桡动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婴幼儿不同采血部位的对照研究,来探索更适合于婴幼儿的采血部位,以提高采血成功率,减少患儿穿刺的痛苦,减轻患儿家长担心焦虑。方法随机选择我院外科及内科患儿2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头皮静脉穿刺采血,对照组采取股静脉穿刺采血,观察记录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采血时间。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采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婴幼儿头皮静脉取血,由于患儿卧位舒适,易于合作而且操作简便易行,穿刺成功率高,可作为新生儿和婴幼儿采集血标本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干扰.方法:将我单位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查体者80例分别采血两次,一次设为观察组给予静脉采血法检验,一次设为对照组给予末梢血进行检验,比较两种检测结果的精准性.结果:观察组查体者的检验结果精准性更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采用静脉血检验的检查结果精准性显著高于末梢血采集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头皮针联合采血针真空采血法在新生儿股静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本院收治的187例新生儿,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一(n=62)、对照组二(n=62)和实验组(n=63)。对照组一采用头皮针衔接注射器采血,对照组二采用真空采血针采血,实验组采用头皮针联合采血针真空法采血,3组采血均由固定的人员进行操作,比较3组的采血效果。结果实验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6.8%,高于对照组一的87.1%和对照组二的8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实验组的标本合格率为96.8%,显著高于对照组一的80.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血肿发生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二的8.0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头皮针联合采血针真空采血法行新生儿股静脉采血,效果安全、成功率高,可减轻患儿痛苦,特别是早产儿、低体重儿、严重脱水新生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改良新生儿足跟采血技术与传统新生儿足跟采血技术在新生儿足跟采血中的效果.方法 将本院2012年12月~2013年5月出生的7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新生儿足跟采血技术进行采血,对照组采用传统新生儿足跟采血技术进行采血,比较两组新生儿足跟采血穿刺的成功率、血标本的合格率等.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足跟采血穿刺成功率、血标本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新生儿足跟穿刺采血技术穿刺成功率高,避免了反复穿刺,减轻了新生儿的痛苦,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较传统的一次性头皮针在急诊抢救工作中对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的优势。方法选取2013年1~10月该院急诊科收治的危重患者60例,分为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滴注患者30例(留置针组)和采用一次性头皮针进行静脉滴注患者30例(皮针组),观察两组患者疼痛、皮肤出血、皮下出血以及血管弹性减退等情况。结果留置针纽患者疼痛、皮肤出血、皮下出血以及血管弹性减退等明显优于皮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方便抢救用药,在急诊抢救中具有重要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