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甘露醇对颅内血肿的影响.方法 回顾178例颅内血肿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88例)和对照组(9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CT检查,给予一般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出血6h内给予甘露醇静脉滴注,对照组入院后不给予甘露醇.治疗后24 h复查CT,随诊1个月以上.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肿大小变化、GCS评分及1个月后生活质量.结果 出血量观察组(27.6±5.7)ml,对照组(23.1±4.8)ml;观察组血肿增大患者所占比例(72.73%)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GCS评分观察组(5.0±1.5)分,对照组(9.5±1.5)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病死率观察组15.91%(14/88),对照组7.78%(7/9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残疾以上患者发生率观察组69.32% (61/88),对照组40.00(36/9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应用甘露醇可增加血肿增大率,明显增加患者病死率及致残率,建议颅内血肿早期患者避免使用甘露醇脱水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外科治疗的早期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应用止血药物立止血的疗效及立止血对血黏度的影响。方法用头颅CT动态观察30例无手术指征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应用立止血患者及30例未应用止血药的患者72h内的血肿情况,并用血黏度仪毛细血管法检测60例脑出血的血黏度。结果应用止血药的患者血肿增大者比例较未用止血药的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液黏度主要影响因素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P>0.05)。结论早期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应用止血药立止血可减少血肿增大,立止血对脑出血患者的血液黏度无明显影响,未发现增加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李欣  王雅琼  李雯 《中国新药杂志》2012,(2):161-163,216
目的:探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rFⅦa)在脑出血早期血肿再扩大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发病6 h内完成头颅CT的6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rFⅦa治疗组(rFⅦa组)和未应用rFⅦa组(对照组),rFⅦa组给予40μg.kg-1 rFⅦa静脉推注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4 h后比较血肿变化,同时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个月后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以评价转归。结果:24 h后复查头颅CT时rFⅦa组血肿扩大(>33%)4例(12.5%),对照组血肿扩大11例(34.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24 h后rFⅦa组GCS评分较对照组增加(P<0.05),NIHSS评分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两组mRS评分在0~3分的患者所占该组比率分别为84%和5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未见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rFⅦa对于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给予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患者强化降压治疗联合β-七叶皂苷钠药物治疗对早期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就诊的ICH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强化降压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β-七叶皂苷钠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神经功能及血肿周围水肿体积.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NIHS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时对照组的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72h、7d时两组的的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均逐渐增大,但对照组扩大显著,14d时观察组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ICH患者强化降压联合β-七叶皂苷钠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控制血肿周围水肿量的逐渐增大,改善神经功能,减少致残及死亡情况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20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6h内、24h内、一周内、2周内作CT动态观察。结果:本组血肿扩大发生率为16.7%,继续出血发生率在24h内为65.0%。不规则血肿(45.7%)及丘脑出血(40%)多出现血肿扩大;24h内应用甘露醇组发生早期血肿扩大15例(23.8%),明显高于未用组5例(8.8%)(P<0.01)。长途搬动血肿扩大者18例(31.0%)明显高于拒搬动组2例,(3.2%)(P<0.01)。结论: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继续出血多发生在24h内;早期血肿扩大的主要原因是血肿部位、形态、早期不适当应用甘露醇等脱水剂治疗及不适当的搬动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联合血凝酶(立止血)辅治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尼莫地平4~6mg静脉滴注,同时以立止血1kU分别进行静脉推注和肌内注射。观察2组患者血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Barthal指数(BI)评分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神经烯醇化醇(NSE)、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随访1个月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分级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周及8周血肿体积、NIHSS评分、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血清CRP、NSE、NO、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ADLⅠ~Ⅱ级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尼莫地平联合立止血辅治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多项血清因子及日后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立止血复合奥美拉唑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0年8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64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及观察组(33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咪替丁+止血芳酸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给予立止血静脉注射+奥美拉唑静脉滴注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98%,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7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1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止血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启始时间应用颅脑降温治疗仪(电子冰帽)致头部轻度低温(亚低温)对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的影响。方法7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每组再分为脑出血后第6、12和24h亚组,每亚组12例。在给予脑出血常规治疗的同时,治疗组使用电子冰帽。观察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第7d与第21d的第6、12、24h开始致头部轻度低温的治疗组与相应时间的对照组血肿体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第21d的第6、12、24h启始的治疗组与相应时间的对照组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第21d的第6、12h启始的治疗组与相应时间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第24h的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第6、12和24h启始应用电子冰帽使头部轻度低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均能减轻血肿周围水肿,改善神经缺损功能,但对血肿的大小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出血微创血肿穿刺术治疗的手术时机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57例典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行微创钻颅血肿清除术,按手术实施时间分为三组:A组(6h内手术者)53例;B组(7~24h内手术者)60例;C组(>24h手术者)44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意识恢复、神经功能缺失及死亡情况。结果 A、B两组患者意识恢复良好者多于C组(P<0.05);在患者神经功能缺失评价中,A组患功能缺失低于B、C组(P<0.05),B组低于C组(P<0.05);三组患者死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有手术适应证的脑出血患者,在6h内行超早期颅内血肿钻孔抽吸引流术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不同时期启始头部轻度低温对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启始时间应用颅脑降温治疗仪(电子冰帽)致头部轻度低温(亚低温)对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的影响。方法7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每组再分为脑出血后第6、12和24h亚组,每亚组12例。在给予脑出血常规治疗的同时,治疗组使用电子冰帽。观察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第7d与第21d的第6、12、24h开始致头部轻度低温的治疗组与相应时间的对照组血肿体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第21d的第6、12、24h启始的治疗组与相应时间的对照组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第21d的第6、12h启始的治疗组与相应时间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第24h的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第6、12和24h启始应用电子冰帽使头部轻度低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均能减轻血肿周围水肿,改善神经缺损功能,但对血肿的大小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大脑半球自发性脑内出血(ICH)患者意识水平与早期血肿扩大及血肿量的相关性,为血肿扩大的预测提供新指标。方法对126例发病后4 h内CT诊断为大脑半球ICH患者,24 h后复查CT,了解血肿扩大的发生情况,将结果与首诊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脑实质内血肿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早期血肿扩大发生率为27.0%。经统计分析,在轻、中度意识障碍组(GCS 9~15分)GCS评分与血肿量呈正相关(P〈0.05),在重度意识障碍组(GCS 3~8分)GCS评分仅与血肿扩大相关(P〈0.05)。结论患者就诊时GCS评分是大脑半球ICH早期血肿扩大的重要预测指标,血肿量不大而意识障碍严重,高度提示血肿进行性生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液纤溶活性的变化规律和脑出血后血肿扩大与血液纤溶活性的关系。方法利用发色底物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15例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6、12、24h血浆纤溶酶原活性(PLG:A)及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并与50例健康者进行比较。按血肿有否扩大,将115例脑出血患者分为血肿扩大组20例和无血肿扩大组95例,对2组PLG:A及D-D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脑出血患者发病后6、12、24h血中PLG:A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病后6、12、24h血中D—D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发病后6、12、24h血中PLG:A及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液纤溶活性升高,脑出血后血肿扩大与血液纤溶活性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王文宏  王宏  游洋  俞文华  董晓巧  车志豪 《江苏医药》2012,38(16):1890-1892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浆中脂联素浓度预测脑损害严重程度及早期病死率的意义。方法选择86例脑出血患者及30例对照组。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其入院后第1、2、3、5及7天的血浆脂联素浓度,分析血浆脂联素水平与脑出血患者脑损害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脑出血患者血浆脂联素浓度6h内明显升高,24h达高峰,持续2d后逐渐下降;其浓度7d内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多元相关分析显示,血浆脂联素水平可独立预测1周内脑出血患者病死率(OR=1.199,95%IC=1.035-1.389,P<0.05),并与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及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密切相关(P<0.01)。血浆脂联素>16.4μg/ml预测患者1周病死率的敏感性为65.6%,特异性为90.7%。血浆脂联素浓度的预测价值低于GCS评分(P<0.01)及血肿量的体积(P<0.05)。结论脂联素可作为一种对脑出血早期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和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用于脑出血(ICH)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本院2009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70例ICH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35例)和B组(35例),分别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和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组(P<0.05);术后6个月A组CSS评分和BI指数改善程度显著优于B组(P<0.05);A组愈显率显著高于B组(88.57%比65.71%,P<0.05).结论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ICH疗效肯定,可作为ICH治疗的主要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5.
血塞通注射液与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2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春江  李秋茹 《中国药业》2009,18(15):52-53
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与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47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血塞通注射液0.4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15d.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肿吸收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塞通注射液与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疗效优于西医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甘露醇应用时间及剂量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不同时间内应用不同剂量甘露醇对脑出血血肿增大及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发病6h内,经CT证实血肿20~30mL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09例,分为2组:Ⅰ组54例,在12h内用甘露醇,其中26例(A组)应用125mL,28例(B组)应用250mL;Ⅱ组55例,12h后应用甘露醇,其中27例(C组)应用125mL,28例(D组)应用250mL。发病24h后复查CT,1周后复查肾功能,比较不同时间段应用不同剂量甘露醇对血肿扩大及肾功能的影响。结果:A组有8例患者血肿扩大,B组12例,C组2例,D组6例,即不同时间应用甘露醇血肿扩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应用不同剂量甘露醇血肿增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应用小剂量甘露醇的患者肾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发病12h内应用甘露醇增加血肿增大率,使病情加重;同时间段内给予125mL或250mL甘露醇对血肿扩大无明显影响,但小剂量甘露醇可减少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7.
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2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旭东 《安徽医药》2017,21(3):546-549
目的 观察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 将48例慢性肾小球肾炎少阳病病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小柴胡汤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每组24例,治疗组是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小柴胡汤.治疗5周以后,对比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疾病疗效、24 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外周血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T细胞1型/2型(Th1/Th2)、白细胞介素-17(IL-17)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病人经治疗后,治疗组各中医症候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其总有效率(75.0%)与对照组(45.8%)相比有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治疗组尿蛋白24 h定量(1.33±0.90) g较对照组(1.83±0.96) 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治疗组治疗后外周血上述各项指标改善程度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治疗后IFN-γ、IL-4、IL-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h1/Th2治疗组(0.73±0.49)较对照组(1.96±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两组肾功能指标尿素氮、肌酐、肾小球率过率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柴胡汤可以通过调节病人免疫状态,改善炎性反应,从而起到减轻尿蛋白,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