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软性神经内镜治疗脑囊虫病的疗效。方法 2007年10月~2011年1月,应用软性神经内镜(主机为FUJINON EPX-2200电子视频内镜系统;镜体为FUJINON EB-270P超细软性内镜,外径3.8 mm,工作通道直径1.2mm,观察视野120°,工作长度365 mm)治疗脑囊虫病15例,其中7例为院外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分流故障。术中经额部钻孔,内镜下先行透明隔及第三脑室底造瘘,导水管闭塞者加行导水管成形,对脑室及基底池全面探查,摘除所见囊虫囊泡,灌洗清洁脑室。结果 15例顺利完成手术,摘除脑室或基底池内所见囊虫囊泡,7例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均成功摆脱了分流依赖。镜下手术时间15~40 min,(26±8)min。出血量15~50 ml,(27±6)ml。除2例术后出现高热延迟出院外,其余13例均于术后6 d出院。15例术后随访8~46个月,平均29.8月,术前症状缓解,无复发及其他不良反应,磁共振检查示脑积水缓解,导水管区、第四脑室正中孔及第三脑室底瘘口脑脊液流动良好。结论电子神经内镜下经单侧额部钻孔侧脑室入路可对整个脑室系统及基底池进行探查,寻找并摘除囊虫囊泡,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2.
患儿 ,女 ,5岁 ,因进行性视力下降 5个月 ,加重 2个月入院。检查 :神志清楚 ,双瞳孔等大等圆 ,直径 4mm ,光反射迟钝 ,眼球活动自如 ,可见水平眼颤。双侧视力 0 .1,视乳头水肿 ( )。CT示 :三脑室以上脑积水 ,空蝶鞍。MRI示 :鞍区囊性占位性病变 ,蛛网膜囊肿或颅咽管瘤 ,伴三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脑膜炎患者行脑脊液引流继发感染的发生率和常见病原菌及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2011年6月至2016年10月结核性/真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连续变量采用Mann-Whitney检验,分类变量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2011年6月至2016年10月因结核性/真菌性脑膜炎住院的患者共463例,其中29例患者行脑脊液引流(包括脑室外引流和腰大池引流),其中有6例患者因病情需要先后行脑室外引流和腰大池引流,共35例次行脑脊液引流。9例次(25.7%)患者发生继发感染。所有患者均行脑脊液培养,8例次(88.9%)细菌培养阳性,其中表皮葡萄球菌3株,肺炎克雷伯菌3株,鲍曼不动杆菌2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有1例患者先后培养出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脑室外引流继发感染者的引流时间较未感染者长,中位数分别为77 d和24 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进一步分析发现,脑室外引流的Ommaya囊穿刺次数为继发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U=12.0、P=0.0059)。结论慢性脑膜炎脑脊液引流后继发感染是其并发症之一,病原菌中革兰阳性球菌与革兰阴性杆菌比例相当。增加脑室外引流的Ommaya囊穿刺次数会提高脑脊液引流后继发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50岁,因“反复头痛3月余,恶心呕吐半个月”入院;曾于外院确诊梅毒,未接受规范化治疗。查体:颈抵抗颌下4横指,克尼格征阳性。实验室检查:梅毒特异性抗体TPPA-IgM阳性,脑脊液细胞总数及蛋白含量轻度升高。头部CT示第四脑室高密度影(图1A);MRI示第四脑室团块状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弥散加权成像显示病灶弥散受限;增强后病灶环状强化(图1B),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图像示病变沿中脑导水管向上蔓延,累及基底池及两侧颞叶脑膜(图1C)。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37岁,因"突发意识障碍伴头痛、呕吐5 h"于2009年10月1日入院.体检:嗜睡,颈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颅CT示小脑蚓部、第三、四脑室和侧脑室出血.入院后行脱水、止血、补液治疗后病情平稳,意识转清,肢体活动可.头颅MRI示左侧小脑病灶(图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示左侧小脑后下动脉较对侧稍增粗,静脉期小脑实质内见一粗大的静脉影及髓静脉,状如"水母头",考虑为血管畸形(图2).  相似文献   

6.
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伤员,虽然可以迅速得到救治,但康复却常是缓慢的。可以影响康复的颅内变化是局限性脑水肿、脑室移位、脑血管的延长变形,硬膜下持续遗有空隙以及脑脊液循环障碍等。作者对一组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病人作了如下观察:1.血肿清除后脑动脉造影改变和临床恢复的关系。2.手术后脑动脉造影的结果。3.急性头部外伤后脑脊液循环障碍问题。  相似文献   

7.
患者 女 ,6 3岁。因不稳定型心绞痛加重 15天伴左侧心力衰竭入院。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中段闭塞 ,左回旋支开口处 85 %狭窄 ,右冠状动脉开口处 90 %狭窄。因心绞痛发作频繁 ,未行心室造影。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室壁运动异常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示颅内血管多发性狭窄 ,颈动脉超声检查示双颈内动脉严重狭窄。脑血管造影示右颈内动脉近段85 %局限性狭窄 ,左颈内动脉长段串珠样改变 ,最窄处达95 % (图 1)。图 1 脑血管造影示左颈内动脉长段串珠样改变  手术方法 :先用大隐静脉行左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旁路端侧吻合 ,右侧行颈内动脉内…  相似文献   

8.
正病人, 女,58岁。突发头晕、头颈部疼痛伴恶心呕吐6小时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8年余,脑梗死病史2年余。体格检查:双瞳等大同圆,光反射灵敏,伸舌居中,颈强,四肢活动自如,肌力及肌张力正常,GCS 15(E4V5M6)。头颅CT检查显示出血主要集中于枕骨大孔区,合并第四脑室及小脑蚓部出血(图1a,1b)。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 Hunt-Hess Ⅱ级,Fisher 4级,NIHSS 0分,高血压病Ⅲ级,极高危险型。急诊入院后完善各项术前  相似文献   

9.
眼轴线后部眶容积增大与眼球内陷比值的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量眼眶爆裂性骨折伴有眼眶扩大患者的后部眼眶容积、观察眼球内陷出现的时间及程度,研究后部眶容积扩大与眼球内陷的关系比值,为病情预测和眶内填充手术提供比较精确的参考数据。方法:将96例患者按发病时间分为早期病例组(60例、受伤时间1周以内)和晚期病例组(36例、受伤时间3个月以上),早期组除进行后部眼眶容积测量外,分别于1周、2周、3周测定眼球突出度(相差>1mm为阳性),记录眼球内陷出现时间,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晚期组测量后部眶容积增大值和眼球内陷量,对其相关性采用Pearson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得出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结果:早期组60例患者中,(58.33%)例患者在1周内出现眼球内陷,4(880%)例在2周内出现内陷,3周时有5(388.33%)例呈现出内陷;2周时出现眼球内陷的例数与1周时有显著性差异(χ2=62.484,P<0.001),2周时出现眼球内陷例数与3周时无差异(χ2=1.563,P>0.05),1周时出现眼球内陷例数与3周时有显著差异(χ2=76.885,P<0.001),后部眶容积增大与眼球内陷的比值约为1.0,两者之间呈正相关(r=0.994,P<0.001),即后部眶容积每增加1ml,产生1.0mm的眼球内陷。结论:眼球内陷通常于伤后2周~3周出现,3个月时趋向稳定;后部眶容积增大与眼球内陷产生比值为1.0,呈正相关;后部眶容积扩大与眼球内陷比值可预测发生眼球内陷的可能性和程度,为手术矫正眼球内陷提供可靠、精确的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34例全脑室铸型患者行双(单)侧侧脑室外引流及脑脊液净化治疗。根据患者外引流管引流量调整引流管高度,严密观察脑脊液引流液颜色变化,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行腰穿和脑室内注药,加强气道及消化道管理,防治亚低温治疗及钙离子拮抗剂使用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治愈14例,好转9例,死亡11例。提出全脑室铸型行早期脑室外引流及脑脊液净化治疗,可降低临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侧脑室外引流治疗重型高血压继发性脑室出血4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型高血压继发性脑室出血的治疗方法. 方法超早期或早期采用双侧侧脑室穿刺引流、尿激酶侧脑室灌洗、脑脊液置换术等微创方法综合治疗46例重型高血压继发性脑室出血(Graeb评分>8分). 结果 46例随访6个月~3年,生存39例(84.8%),经药物控制血压,无再出血,按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分级:Ⅰ级19例,Ⅱ级8例,Ⅲ级7例,Ⅳ级2例,Ⅴ级3例. 结论保证脑脊液循环通畅,改善脑微循环是重型脑室出血救治成功的关键.双侧侧脑室外引流等综合治疗是治疗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纵裂入路手术治疗脑室型丘脑出血的方法及术后护理要点.方法:回顾分析11例继发性全脑室型丘脑出血患者经纵裂入路手术清除脑室和丘脑血肿.结果:患者住院期间死亡2例,2例行脑室外引流手术,4例术后2用清醒,其中2例高热,4例呼吸道感染,1例消化道出血,1例尿崩症.结论:经纵裂入路手术迅速清除丘脑血肿和脑室特别是三脑室、导水管内血肿是打通脑脊液循环通路,降低病死率关键,术后严密观察护理保证了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13.
迄今为止在心肺复苏后脑功能的恢复还失是令人失望的。有关脑复苏的监测问题,则包括临床表现,颅内压监测,脑血流测定及CT扫描等,目前颅内压监测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一、脑室内压监测:脑室內插管外接传感器,既能监测又能做脑室引流,但感染率高。由于脑肿胀使脑室塌陷,移位时脑室穿刺不易成功。二、蛛网膜下或硬脑膜下监测:以蛛网膜或软脑膜为感受器。 1.空心螺旋装置(Richimond Screu 或Becker bolt)1973年Vries首先使用,在头  相似文献   

14.
患者赵××、女、38岁、工人。住院号32076,因腰及双侧臀部疼痛一年,加重一个月于1984年6月16日入院。 患者一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腰及臀部痛,对症治疗时好时发,近一月来双下肢呈抽搐性疼痛伴麻木,发作时不能平卧,痛苦呻吟,双下肢无力,外院曾按“意症性瘫痪”经牵引、理疗均无效,我院行椎管碘水溶剂造影未发现异常、脑脊液泮氏试验卅,蛋白定量2.9/dl,拟椎管肿瘤急诊收入院。 入院后检查,脊柱平直,活动明显受限,腰1、2棘突旁压痛。双侧臀部压痛,双下肢直腿抬高均45°,马鞍区感觉减退。膝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经多种治疗症状仍无改善、故再次行椎管碘油造影。发现腰1,2平面有一杯口状凹陷形充盈缺损、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兔视神经鞘蛛网膜下腔(SAS)内脑脊液淋巴回流的路径及初步机制.方法 (1)X线脑池造影:经枕大池注射欧乃派克(0.1 ml/min),注射后1、10、20、30及60min分别行X线摄影;(2)Microfil(R)脑池灌注:在5~10 min内,经枕大池注射Microfil(R)20 ml,手术显微镜和光镜下观察其分布.结果 造影剂注射后20 min,视神经鞘SAS开始显影并向眼球和眶周扩散.Microfil(R)主要分布在颈深淋巴管,包绕在视神经周围,并在视神经人视网膜处集中分布.光镜检查示Microfil(R)沿视神经鞘SAS长轴纵行分布,动脉及静脉内未见.结论 视神经鞘脑脊液经结膜周围淋巴管回流到颈部淋巴系统,这种回流路径对阐明颅内压增高视力损害机制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 我院利用腹腔镜为1例脑积水患者施行了脑室——肝膈间隙分流手术,获得成功。现将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下。1 病例摘要 患者男,50岁。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行走不稳,于1996年2月入院。查体:体温36.8℃、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7/10kPa,体重70kg。双视乳头边缘略模糊,站立不稳。CT及MRI扫描显示,四脑室及以上脑室系统明显扩大。临床诊断:梗阻性脑积水。  相似文献   

17.
<正>病例资料患者,女,42岁,因间断右上腹痛1年,加重1月入院。患者有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病史1年,未予重视。1个月前因症状加重,遂住院治疗。入院查体:腹部无阳性体征。腹部CT检查示:胆囊结石、胆囊炎;脾脏实质内可见一囊性病灶,约3.4 cm×3.4 cm大,边界清楚,圆形,边缘可见蛋壳样钙化,未见强化(图1)。经多学科查房考虑脾脏囊性病变系寄生虫或肉芽肿性炎变可能性大,决定行腹  相似文献   

18.
枕区藏毛窦合并小脑藏毛窦囊肿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性,1岁2个月。发现枕部肿物1年余时间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精神稍差;头围38 cm,前囟未闭合,枕部头皮有一3 cm×4 cm的局部隆起物,中心可见针眼样藏毛窦孔,内含一簇毛发。四肢肌张力稍高,肌力正常,双侧巴氏征(+)。颅脑磁共振成像(MRI)示:小脑明显肿大,可见多个囊性实性异常信号,边界欠清晰,小脑蚓部见不规则长T1、T2信号影,第四脑室、中脑导水管受压变形,幕上脑室均匀扩大,中线结构居中。枕部皮下见一不规则形囊性长T1、T2信号影,病灶与窦汇相连(图1,2)。临床诊断:枕区藏毛窦合并小脑藏毛窦囊肿。入院后给予手术治疗,手术在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高血压伴发脑内小动脉病变,以合并小动脉硬化最常见.各种因素使血压骤升引起动脉破裂出血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约80%发生于大脑半球,以基底节区为主,其余20%发生于脑干和小脑.据大宗病例统计,55%在壳核(外囊)区,15%在脑叶皮层下白质内,10%在丘脑,10%中桥脑,10%在小脑半球[1].而发生于延髓或中脑者极为少见.壳核出血常侵入内囊和破入脑室,血液充满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丘脑出血常破入第三脑室或侧脑室,此外可损伤内囊;脑桥或小脑出血则可直接破入到蛛网膜下腔或第四脑室.  相似文献   

20.
自体结膜岛状移行治疗无眼球性结膜囊狭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自体结膜岛状移行术对无眼球性结膜囊狭窄的治疗作用。 方法 :对 14例眼球摘除术后 °~ °结膜囊狭窄患者进行自体结膜岛状移行手术治疗。 结果 :11例患者术后结膜囊狭窄消失 (78.6 % ) ,3例结膜囊狭窄程度减轻 (2 1.4% ) ,随访 3个月~ 2 4个月 ,未再次发生结膜囊狭窄。 结论 :自体结膜岛状移行术是治疗 °~ °无眼球性结膜囊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