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谭小平 《海峡药学》2012,24(3):150-151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自2009年4月到2011年11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13例,所有患者被随机的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8例,在患者个体化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对照组:55例,在患者个体化治疗的基础上,仅给予阿司匹林.经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1年后对所有患者随访,记录患者继发性病情.结果 经2个月的治疗,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1.0% (47/58)明显高于对照组69.1% (38/55).1年后对所有被观察患者随访,治疗组再发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09年5月在山西省晋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观察组用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辛伐他汀,比较两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30例,显著进步24例,进步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治愈18例,显著进步29例,进步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8.3%,两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1年后随访,观察组脑梗死或TIA以及心肌梗死的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脑出血和病死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更多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诊治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分期,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给予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6.0%(43/5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2.0%(36/50),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χ2=2.954,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用药的方案,能够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6年6月收治的71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38),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甘油三酯、胆固醇、血糖、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甘油三酯、胆固醇、血糖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11%(35/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64%(21/3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591,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2/3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3%(1/3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6,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可改善患者血脂和神经功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8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6.36%(38/44),明显高于对照组65.91%(2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朱翔 《中国医药指南》2014,(11):23+25-23,25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与辛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仅采取阿司匹林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与辛伐他汀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为73.3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但观察组减少的更为明显(P<0.01);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持续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1),但对照组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与辛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或蚓激酶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医院就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00例,随机分为A、B、C组各100例,A组使用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B组使用阿司匹林和蚓激酶,对照组C组只用阿司匹林,观察治疗后相关指标及应激情况。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90.9%,B组总有效率为92.0%,C组总有效率为64.0%,B组优于A组,A、B组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临床治疗前血浆黏度比、纤维蛋白原和P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和B组临床治疗后前血浆黏度比、纤维蛋白原和PT水平均显著优于 C组,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纤溶系统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和B组使用药物治疗后病症消失的时间和患者平均治疗的时间均显著少于C组患者所用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蚓激酶或阿托伐他汀配合阿司匹林是较为理想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治疗方法,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更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欣 《中国医药指南》2013,(30):398-399
目的对应用辛伐他汀对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90例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5例。采用阿司匹林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阿司匹林与辛伐他汀联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脑血管病症状消失时间和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停药后脑血管病再次发作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辛伐他汀对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8例,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与联合治疗组,辛伐他汀组仅给予辛伐他汀治疗,联合治疗组在辛伐他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辛伐他汀组显效29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3.67%;联合治疗组显效33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92%。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辛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14,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辛伐他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可显著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辛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4月至2013年6月本院接诊的13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6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使用辛伐他汀,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9%显著优于对照组77.3%,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评分变化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辛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检测指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所有患者均行CYP2C19基因型检测作为治疗指导依据,对照组行拜阿司匹林常规治疗,观察组行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个体化治疗,随访1个月和6个月,观察两组新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随访1个月,观察组患者未发生新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出血事件及脑血管病死亡情况,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5.26%、5.26%、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新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0.00%、出血事件2.63%均低于对照组10.53%、1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血管病死亡0.00%与对照组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行CYP2C19基因检测指导具有较高价值,可发现患者实际代谢情况,作为调整用药剂量的可靠依据,保证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任红军 《安徽医药》2017,21(2):273-276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慢性肺部感染病人炎性状态变化以及这些改变对心脑不良事件的影响,以期为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慢性肺部感染病人降低病死率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慢性肺部感染病人224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缺血性脑卒中病人224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病人治疗期间慢性肺部感染急性发作或合并肺部感染发生情况、死亡情况及治疗前后炎性状态、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意识状态.随访1年,观察两组病人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期间观察组急性肺部感染134例,死亡44例,急性肺部感染率(59.82%)及病死率(19.64%)分别高于对照组(28.13%,9.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数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治疗后ApacheⅡ、NIHSS评分及意识状态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随访期间未见失访及死亡病人,观察组脑梗死、脑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心脑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慢性肺部感染者炎性状态高于单纯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预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偏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拜阿司匹林片)、和(或)抗凝(法安明)、和(或)降脂(辛伐他汀)和(或)溶栓(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同时观察血清死亡蛋白激酶1(death-associatedproteinkinasel,DAPKI)含量的变化,进一步探讨NMDA受体和死亡蛋白激酶(DAPKI)在脑梗死的相互作用,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发病在72h以内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溶栓组11例、常规治疗组56例,并选择我科因后循环缺血住院患者46例做为对照组。溶栓组除了给予rt—PA溶栓外,与常规治疗组均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qd)、和(或)抗凝(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每日2次)、和(或)降脂(辛伐他汀片20mgqN)及活血化瘀(奥扎格雷钠40mgqd)、清除自由基(依迭拉奉30mgbid)等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活血化瘀、营养神经等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10d后患者的血清死亡蛋白激酶1(DAPK1)含量的变化,以及肝功能、血小板、凝血机制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评定,进一步探讨NMDA受体和死亡蛋白激酶1(DAPK1)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溶栓组及常规治疗组患者的死亡蛋白激酶1(DAPK1)含量均高于对照组,治疗10天后溶栓组及常规治疗组患者的死亡蛋白激酶1(DAPKl)含量均降低,常规治疗组更明显(P〈0.05),溶栓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明显降低(P〈0.05),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肝功能、血小板、凝血功能、血脂的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死亡蛋白激酶1(DAPK1)通过与NMDA受体的NR2B亚型结合激活神经细胞死亡通路,激发神经细胞死亡,形成卒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刘小红 《上海医药》2016,(13):40-43
目的:观察和评估麝香保心丸联合常规西药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血清IL-6、hs-CRP,血脂水平和E-选择素,SICAM-1、SVCAM-1等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0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硝酸异山梨酯片、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等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麝香保心丸。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6.00%(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IL-6、hs-CR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IL-6、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TG、TC、LDL-C)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脂水平(TG、TC、LDL-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E-选择素,SICAM-1、SVCAM-1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E-选择素,SICAM-1、SVCAM-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结论:麝香保心丸联合常规西药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患者的IL-6、hs-CRP水平,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亦能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和E-选择素,SICAM-1、SVCAM-1水平,减轻内皮细胞的损坏,改善内皮细胞功能,逆转血管重塑,保护血管。  相似文献   

15.
陈勋 《中国医药指南》2013,(20):441-442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选取5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两组患者均通过阿司匹林等措施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辛伐他汀药物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治愈及显效人数分别为15例和6例,显效率为72.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治愈及显效人数的8例、5例和显效率的44.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不良反应率为3.4%,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3.8%,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辛伐他汀与阿司匹林的联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能够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土三七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2~12月62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按照患者自愿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观察组给予中药土三七水煎剂,对照组采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7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分析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3.55%(29/31)、77.42%(24/31),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心绞痛、脑梗死的发生及再入院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土三七具有保护血管、化瘀止血、防止血栓形成等作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临床上较安全、有效,是有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草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及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2月~2020年2月某院收治的10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采取积极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训练,比较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以及血清BDNF、MMP-9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HI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I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I指数均升高,且观察组BI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DNF、MMP-9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DNF升高、MMP-9降低,且观察组改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能够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BDNF、MMP-9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和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在不同治疗方式下的疗效比较。方法将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6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治疗2周后随访1年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59.38%,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血小板治疗联合扩容抗凝治疗比单独抗血小板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疗效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丹红注射液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从2011年7月至2012年10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20例明确诊断的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一般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用辛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心电图改善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5%、3.33%和78.33%、15%,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