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血浆TXB2和6-Keto-PGF1α的含量变化,探讨丹莪妇康煎膏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疼痛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自体移植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孕三烯酮组、丹莪妇康煎膏高剂量组及低剂量组,另设假手术组。给药30天后,观察形态学改变,检测大鼠血浆血栓烷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结果:丹莪妇康煎膏能够抑制异位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并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浆TXB2(P0.01)、明显升高血浆6-Keto-PGF1α含量(P0.05)。结论:丹莪妇康煎膏可通过抑制异位子宫内膜生长,降低TXB2/6-Keto-PGF1α,抑制EMS盆腔疼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丹莪妇康煎膏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的血液影响。方法:EMS患者口服丹莪妇康煎膏,10g/d,2次/d,连续应用3个月后观察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和CA125值。结果:治疗前后血常规(RBC、HGB、WBC、GRA、LYM和PLT)和血生化(BUN、Cr和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CA125治疗后有显著降低[(23.23±3.56)U/Lvs(65.76±6.73)U/L,P〈0.05]。结论:丹莪妇康煎膏能显著改善EMS患者的CA125水平。  相似文献   

3.
丹莪妇康煎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疼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丹莪妇康煎膏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中盆腔疼痛的疗效。方法:选择门诊初治EM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丹莪妇康煎膏治疗组、孕三烯酮治疗组、丹黄祛瘀胶囊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分别给予三个疗程治疗,对照组未经处理。观察治疗前后盆腔疼痛的变化情况。结果:丹莪妇康煎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总有效率达93.3%,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丹莪妇康煎膏组和丹黄祛瘀胶囊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莪妇康煎膏组(痊愈率23.3%,总有效率93.3%)和孕三烯酮组(痊愈率26.7%,总有效率9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莪妇康煎膏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相似文献   

4.
丹莪妇康煎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丹莪妇康煎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7例患者随机分为丹莪妇康煎膏治疗组38例,炔雌醇环丙孕酮(达英35)对照组39例;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8例,显效10例,有效17例,无效3例;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11例,有效14例,无效6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A125结果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丹莪妇康前膏治疗副作用少,妊娠率与炔雌醇环丙孕酮相当。结论丹莪妇康煎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确切,副作用少,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中成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丹莪妇康煎膏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慢性盆腔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孕三烯酮治疗,治疗组给予丹莪妇康煎膏治疗,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两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评定疗效,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20例(36.36%)、显效17例(30.91%)、有效15例(27.27%)、无效3例(5.45%),总有效52例(94.54%);对照组临床痊愈18例(32.73%)、显效21例(38.18%)、有效11例(20.00%)、无效5例(9.09%),总有效50例(90.9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莪妇康煎膏可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所引起的慢性盆腔疼痛,疗效确切,值得广大患者应用。  相似文献   

6.
朱凤君 《海峡药学》2010,22(4):105-106
目的研究丹莪妇康煎膏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疼痛症状的治疗作用。方法91例伴有疼痛的子宫内膜异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丹莪妇康煎膏和孕三烯酮胶囊,用药12周。观察痛经疗效、疼痛状况改善和不良反应状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痛经的疗效分别为90.00%和87.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疼痛状况,但治疗组更明显(P〈0.05);不良反应治疗组要远远少于对照组。结论丹莪妇康煎膏能显著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疼痛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低,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谢兰芬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2):3060-3061
目的评价丹莪妇康煎膏联合中药灌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确诊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丹莪妇康煎膏配合中药灌肠)32例与对照组(口服米非司酮)32例。评价其近、远期疗效。结果近期总有效率治疗组与照组组分别为84.4%、8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0,P〉0.05);远期总有效率治疗组与照组组分别为71.9%、4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9.P〈0.05)。结论丹莪妇科煎膏联合中药灌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远期治疗效果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8.
林靓 《中国医药指南》2010,8(30):152-153
丹莪妇康煎膏是由昆明滇虹药业生产的一种纯中药制剂,是活血化瘀组方,现广泛用于治疗和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改善其所带来的一系列症状,本综述主要介绍丹莪妇康煎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理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丹莪妇康煎膏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米非司酮,治疗组在应用小剂量、短疗程米非司酮基础上给予丹莪妇康煎膏,停药3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疼痛状况。结果:治疗组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总有效率为89.28%,对照组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总有效率为85.7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用药前两组痛经疼痛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两组痛经疼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莪妇康煎膏联合小剂量米非司酮可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痛经。  相似文献   

10.
许红 《首都医药》2011,(22):34-35
目的评价丹莪妇康煎膏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58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用丹莪妇康煎膏和内美通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停药3个月后观察2组疗效、总体症状、血清CA125和药物安全性。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体疗效分别为83.91%和87.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痛经症状用药后2组都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的血清CA125水平较治疗前都有显著性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从安全性来说,丹莪妇康煎膏的副作用更少。结论丹莪妇康煎膏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显著,安全性好,适于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肝炎小鼠模型,观察外源性IL-23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肝炎模型小鼠中IL-17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肝抗原S-100免疫C57BL/6小鼠制作自身免疫性肝炎动物模型,提取出脾淋巴细胞,将IL-23加入到抗CD,抗体活化后的脾淋巴细胞中进行培养,免疫组化观察IL-17在肝细胞中的分布及表达水平,RT-PCR和ELISA检测IL-17在脾淋巴细胞中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细胞中IL-17表达升高;IL-23作用于模型组活化的脾淋巴细胞后IL-17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IL-23/IL-17炎症轴在EAH的病理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IL-23可能通过上调IL-17的表迭使AIH模型小鼠症状加重,并为AIH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对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中IL-23及IL-17A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52例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并给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2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阳性检出率、血清和脑脊液IL-23和IL-17A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血清中IL-23、IL-17A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血清和脑脊液IL-23和IL-17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和脑脊液IL-23和IL-17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和脑脊液IL-23及IL-17A呈高表达状态,这可能与其发病有关,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可有效降低IL-23和IL-17A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辛芷鼻敏胶囊对变应性鼻炎(AR)实验大鼠血清IL-1和IL-4表达的影响。方法:卵清蛋白致敏大鼠制作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大鼠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和辛芷鼻敏胶囊组,术后连续给药10d,测定大鼠血清中IL-1和IL-4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辛芷鼻敏胶囊组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IL-1和IL-4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芷鼻敏胶囊可以降低IL-1和IL-4水平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甲砜霉素联合异维A酸胶丸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检测患者血清辅助T细胞17( Th17)相关因子白介素17(IL-17)、白介素22(IL-22)和白介素23(IL-23)水平的变化,分析其与疾病严重程度及转归的关系,探讨银屑病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治疗组为寻常型银屑病40例,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40例;治疗组给予甲砜霉素、异维A酸胶丸口服及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外用。以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判定。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IL-17、IL-22和IL-23的水平,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IL-17、IL-22、IL-23与严重程度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相关性。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IL-17、IL-22、IL-23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8周后IL-17、IL-22、IL-2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1)。治疗组治疗前IL-17、IL-22与IL-23表达水平与PASI评分之间均呈正相关( r分别为0.77、0.76、0.60,P均<0.05)。结论 IL-23/IL-17轴可能在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IL-17、IL-22、IL-23可以作为判断寻常型银屑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降低IL-17、IL-22、IL-23表达可能成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野百合碱(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大鼠炎症细胞因子IL-6和IL-8表达的影响,探讨辛伐他汀作用于肺动脉高压的机制。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对照组、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组(模型对照组)、辛伐他汀干预治疗组(治疗组)。模型对照组和治疗组注射野百合碱造模。治疗21 d后,采用右心导管法检测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称量RV和LV+S,计算右心肥大指数(RVHI)。采用RT-PCR检测大鼠肺组织中IL-6和IL-8 mRNA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6和IL-8水平。结果模型对照组mPAP和RVHI值显著高于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mPAP和RVHI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模型对照组大鼠肺组织中IL-6和IL-8 mRNA的表达和血清中IL-6和IL-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治疗组,而治疗组大鼠肺组织中IL-6和IL-8 mRNA的表达和血清中IL-6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大鼠血清IL-8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通过抑制MCT诱导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大鼠肺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下调大鼠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达到对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红霉素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TNF-α、IL-10、IL-17水平的影响,探讨红霉素的干预效果。方法:将Wistar雌性大鼠45只分为3组:对照组予以0.9%氯化钠注射液0.1mL于大鼠足跖部,模型组及治疗组予以0.1%弗氏完全佐剂0.1mL注射于大鼠足跖部,第6、12天予以加强免疫。治疗组造模14天后予腹腔注射红霉素注射液50mg/kg每日一次,连续10天;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于造模30d后处死大鼠,采集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TNF-α、IL-10、IL-17浓度。结论:红霉素可降低大鼠血清中TNF-α、IL-17的水平,升高IL-10的水平,对佐剂性关节炎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药杂志》2010,19(24):2319
 目的:以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为模型,观察洛伐他汀对CIA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为探索炎性关节炎新的治疗药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牛II型胶原建立Wistar大鼠CIA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IA模型组、布洛芬组、甲氨蝶呤(MTX)组和洛伐他汀组。分别在第2周和第5周时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和干扰素诱生蛋白-10(IP-10)的水平;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第5周时大鼠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17(IL-17) mRNA的表达量。结果:免疫后第5周,洛伐他汀组、布洛芬组和MTX组大鼠的血清TNF-α, IL-6和IP-10的水平显著低于CIA组,而洛伐他汀组和MTX组的IL-8水平与CIA组大鼠无显著差异。洛伐他汀组和MTX组的IL-1β和IL-17 mRNA的表达量显著低于CIA组。结论:洛伐他汀能抑制TNF-α, IL-6, IL-1β, IL-17和IP-10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HMGB1-IL-23/IL-17A炎症轴与PCI术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行CAG或PCI患者130例.设对照组(SO)、稳定型心绞痛组(SAP)和急性冠脉综合症组(ACS).术前采集患者一般情况.检测术前血清高迁移率组蛋白1(HMGB1)、白介素23(IL-23)和IL-17A水平.电话随访患者1个月、6个月和1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嘱病人1年后入院行CAG检查,评价支架情况.结果 吸烟史和性别与冠心病发生显著相关.SAP组和ACS组患者HMGB1、IL-23和IL-17A血清水平显著高于SO组患者;且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患者血清HMGB1、IL-23和IL-17A的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患者.结论 HMGB1、IL-23和IL-17A与冠心病的发生显著相关;HMGB1对PCI术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表达水平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CK(ginsenoside metabolite compound K,GCK)对银屑病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和机制。方法随机将咪喹莫特(imiquimod,IMQ)诱导的银屑病模型小鼠分为:模型组、GCK(14、28、56、112 mg·kg^-1)组、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2 mg·kg^-1)组、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5 mg·kg^-1)组,连续灌胃给药7 d。同时设正常对照组,灌胃等量溶媒。银屑病皮损面积和疾病严重程度(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评分评价皮损严重程度;HE染色观察皮肤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分析皮损处细胞核增殖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角蛋白1(cytokeratin-1,K1)的表达及JAK1、JAK2、p-JAK1、p-JAK2、STAT3、p-STAT3的表达;ELISA检测小鼠皮损处IL-23、IL-17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GCK降低PASI评分,改善皮损病理变化,减少PCNA的表达,升高K1的表达,降低IL-23、IL-17水平,抑制JAK1/2-STAT3磷酸化。结论GCK对小鼠银屑病模型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IL-23/IL-17-JAK1/2-STAT3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姜黄素抗癫的作用机制。方法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连续腹腔注射戊四氮,诱发大鼠点燃致癫模型。空白组和模型组灌予生理盐水5ml,1次/d,连续28d。低剂量和高剂量姜黄素组分别灌予姜黄素100mg/kg和200mg/kg,1次/d,连续28d;丙戊酸钠组灌予丙戊酸钠400mg/kg,1次/d,连续28d。治疗结束后,按照Racine的6级评分标准,观察癫大鼠发作等级变化,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海马区IL-2和IL-6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姜黄素组的癫大鼠惊厥发作等级降低。模型组IL-2和IL-6高表达,比空白组呈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组大鼠海马区IL-2和IL-6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低剂量姜黄素组相比,高剂量姜黄素组IL-2和IL-6水平降低更为明显(P<0.05)。高剂量姜黄素组与丙戊酸钠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姜黄素能降低癫大鼠惊厥发作级别,具有一定的抗癫作用,并且呈剂量依赖性,其可能机制是通过降低海马区IL-2和IL-6的表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