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孕妇的孕期管理情况,并分析其分娩方式。方法将2013年2月-2016年12月定期在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接受产前检查并在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进行分娩的双胎妊娠孕妇76例视为本研究的观察对象,分为两组,单绒毛膜双羊膜囊38例为研究组,双绒毛膜双羊膜囊38例为对照组,将两组的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死胎率、分娩方式和早产率进行对比。并观察研究组胎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与研究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明显,对照组发生率为7.89%,而研究组高达28.9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早产率(65.79%)、剖宫产率(73.68%)及死胎率(9.2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2.11%、44.74%、1.3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的自然分娩率(26.32%)明显低于对照组(55.26%),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研究组胎儿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2.36%。结论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孕妇妊娠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剖宫产率、早产率以及死胎率均较高,应加强对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妊娠孕妇的孕期管理,减少孕妇以及胎儿的并发症,改善孕妇和胎儿的结局。  相似文献   

2.
汪丛敏  石清蒲  李力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6):5888-5889
目的:探讨近足月胎膜早破时间、血清C反应蛋白与绒毛膜羊膜炎的关系以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5例近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分成3组,<8 h 35例,8~12 h 41例,>12 h 39例。其中,<8 h 35例又分成服药组18例,未服药组17例;8~12 h 41例又分成服药组21例,未服药组20例;>12 h 39例均服药。产后(包括剖宫产术后)胎盘送病理检查,检测各组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和CRP水平。结果:近足月胎膜早破<8 h服药组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为11.0%,未服药组11.7%,两组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12 h服药组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为57.1%,未服药组70.0%,未服药组明显高于8~12 h服药组(P<0.05)。>12 h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为84.6%,而且程度较重,与前两者服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足月胎膜早破>8 h均应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监测C反应蛋白,适时终止妊娠,以减少母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胎膜早破时间与绒毛膜羊膜炎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抽取2010年9月—2011年9月期间出现胎膜早破的患者63例,其中不同破膜时间段的患者各有21例,分别为A组、B组以及C组.对三组患者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以及其严重程度进行了解,并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的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为38.09%;而B组中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为66.67%;而C组的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为85.71%.即相对于A组,B组、C组中患者的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病率较高,P<0.05;而相对于B组,C组中患者的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病率较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破膜时间的延长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患者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提高以及疾病情况的加重,应进行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孕妇胎膜早破合并羊膜腔感染综合征(IAIS)的发生原因、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提高胎膜早破合并羊膜腔感染综合征诊治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医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46例胎膜早破合并羊膜腔感染综合征孕妇作为研究组,同时选择同期46例胎膜早破未发生羊膜腔感染综合征孕妇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孕妇临床表现、产妇及新生儿结局,并进行对症治疗。结果破膜时间长、破膜后反复阴道检查、合并阴道炎、破膜前有性生活史是诱发羊膜腔感染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孕妇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末梢血白细胞>15×109/L,发生率为97.83%,其次为C-反应蛋白>8mg/L、体温>37.8℃、孕妇心率>100/min等,发生率分别为78.26%、76.09%、34.78%;观察组剖宫产、产程延长、产褥感染、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围产儿感染、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膜早破是羊膜腔感染综合征的重要诱因,要降低羊膜腔感染综合征的发生率,应注重健康教育,同时控制和规范医源性操作,一旦发生胎膜早破,针对IAIS高危因素,积极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避免羊膜腔感染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免疫功能不成熟,因而可有严重或暴发性感染的高发率。在出生后1个月内败血症的发生率占存活婴儿的1~10%,其中约25~30%并发脑膜炎。母亲有并发症(如羊膜早破、分娩期的感染或早产)的更易发生败血症。众多的报道表明,新生儿感染的死亡率达30~50%,在存活的脑膜炎患儿中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约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羊膜腔感染患者CRP、IL-6、sPLA2、HBD-2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1月-12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胎膜早破孕妇52例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在医院行孕期保健孕妇50名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入组时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分泌型磷脂酶A2(secretory phospholipase A2,sPLA2)、β2防御素(β2 defensins,HBD-2)水平。研究组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为羊膜腔感染亚组与无羊膜腔感染亚组,比较两亚组入组时、分娩时WBC、血清CRP、IL-6、sPLA2、HBD-2水平及保守治疗时间。结果入组时研究组CRP(8.1±2.2)mg/L、IL-6(10.5±3.3)pg/ml、sPLA2(126.8±33.6)ng/L、HBD-2(543.8±62.8)ng/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WB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例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妊娠结束时胎膜病理结果显示,18例发生羊膜腔感染,发生率为34.6%。羊膜腔感染亚组保守治疗时间(7.4±2.5)d,较非羊膜腔感染亚组保守治疗时间延长(P0.05)。羊膜腔感染亚组与无羊膜腔感染亚组入组时WBC、CRP、IL-6、sPLA2、HBD-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娩时羊膜腔感染亚组上述指标水平显著高于无羊膜腔感染亚组(P0.05)。结论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血清sPLA2、HBD-2水平显著高于未胎膜早破孕妇,发生羊膜腔感染的胎膜早破患者血清sPLA2、HBD-2水平升高显著,可用于辅助判断保胎治疗过程中是否羊膜腔感染,以及早预防,减少相关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与急性绒毛膜羊膜炎的关系及绒毛膜羊膜炎病原菌分布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14年-2015年足月胎膜早破孕妇98例和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98例作为胎膜早破组,未胎膜早破足月产孕妇98例和早产孕妇98例作为未胎膜早破组,收集孕妇的临床资料、急性绒毛膜羊膜炎发生情况及细菌培养结果。结果足月胎膜早破患者急性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低于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胎膜早破组患者急性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高于未胎膜早破组;足月胎膜早破急性绒毛膜羊膜炎患者的发生率高于足月产患者;未足月胎膜早破急性绒毛膜羊膜炎患者的发生率高于早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培养出病原菌24株,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共13株占54.2%。结论胎膜早破孕妇急性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升高,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的急性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高于足月胎膜早破孕妇,急性绒毛膜羊膜炎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  相似文献   

8.
米非司酮用于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引产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配伍口服米非司酮用于疤痕子宫引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00例中期妊娠要求引产的瘢痕子宫妇女分为两组,各150例,观察组在引产前一天口服米非司酮75mg,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引产的同时再次口服米非司酮75mg;对照组常规行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引产。结果:观察组引产成功率(98%)与对照组引产成功率(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产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胎盘、胎膜残留发生率(13.3%)低于对照组(75%),宫颈裂伤的发生率观察组(0.6%)低于对照组(15%)。结论:米非司酮用于瘢痕子宫依沙吖啶羊膜腔注射引产,能明显缩短产程,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孕晚期细菌性阴道病(BV)与羊膜腔感染的关系对BV正规治疗,以降低感染率。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在医院产检诊断为BV并在医院分娩的孕妇355例,将其分为A组115例未治疗的孕妇与B组正规治疗的孕妇240例,对其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及羊水培养病原菌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孕妇发生绒毛膜羊膜炎13例,发生率11.3%,羊水培养阳性率5.2%;B组孕妇发生绒毛膜羊膜炎8例,发生率3.3%,羊水培养阳性率1.7%;A组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及羊水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B组;羊水培养共检出10株病原菌,大肠埃希菌4株、阴道加德纳菌3株、类杆菌、消化链球菌、动弯杆菌各1株。结论孕晚期细菌性阴道病增加羊膜腔感染的发生率,正规治疗细菌性阴道病能使羊膜腔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与分析NICU新生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365例NICU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院内感染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不同胎龄、出生体质量、机械通气情况、抗菌药物应用时间、住院时间、羊膜早破情况、羊水污染情况、窒息情况、肠外营养支持情况、分娩方式及侵袭性操作者院内感染发生率,同时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NICU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检测院内感染新生儿中的病原菌情况。结果 365例NICU新生儿中发生院内感染者为35例,发生率为9. 59%,不同羊水污染情况、窒息情况及分娩方式者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不同胎龄、出生体质量、机械通气情况、抗菌药物应用时间、住院时间、羊膜早破情况、肠外营养支持情况及侵袭性操作者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质量、机械通气应用情况、抗菌药物应用时间、住院时间、羊膜早破情况、肠外营养支持情况及侵袭性操作均是NICU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其中革兰阳性菌检出率显著高于革兰阴性菌(P0. 05)。结论 NICU新生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较多,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可作为院内感染防控与治疗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我国孕妇孕早、中期睡眠质量和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提高孕妇睡眠质量和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中国孕产妇队列研究·协和(CPWCS)孕早、中期孕妇数据。问卷调查获取一般人口学特征、怀孕意向、健康相关行为、抑郁和睡眠质量信息。描述孕早期、孕中期睡眠质量并比较其在不同人群特征下的分布情况,logistic回归探究孕早、中期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3 618名孕妇,孕早、中期睡眠障碍发生率为28.2%和28.7%;13.0%的孕妇在孕早、中期持续存在睡眠障碍,15.2%的孕妇睡眠质量下降。睡眠质量差、入睡时间长、存在睡眠障碍、日间困倦是我国孕妇睡眠的主要问题。孕早期规律饮食(OR=0.75,95% CI:0.62~0.92)、孕期在业(OR=0.84,95% CI:0.71~0.99)是孕妇睡眠质量的保护因素;孕妇年龄≥ 30岁(OR=1.19,95% CI:1.03~1.37)、孕早期被动烟草暴露(OR=1.18,95% CI:1.02~1.36)、抑郁症状(OR=2.25,95% CI:1.95~2.61)是孕妇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结论 我国孕妇孕早期、孕中期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部分孕妇存在孕早、中期睡眠质量下降或持续存在睡眠障碍的情况。关注高龄孕妇、鼓励孕妇规律饮食、减少被动吸烟,减轻抑郁症状可能有助于孕妇睡眠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孕期羊膜片较少见,由子宫的瘢痕或粘连引起,发生率为0.6%[1],多在常规超声孕检中被发现。同为羊膜囊内的膜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羊膜腔感染综合征对母婴预后的影响及临床预防和治疗的对策,以病例对照研究1998年元日至1999年12月共23例羊膜腔感染综合征,病例组中破膜时间、总产程、产后出血量、剖宫产率及早产发生率、新生儿败血症、围产儿死亡均明显高出对照组。提示,积极预防台膜早硫可降低羊膜腔感染综合征的发生,同时对羊膜腔的感染综合征恰当的处治可减少不良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β2防御素(HBD-2)、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B族链球菌(GBS)阳性率对未足月胎膜早破(PROM)合并羊膜腔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 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南方科技大学医院产科确诊的156例未足月PROM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是否发生羊膜腔感染分为感染组57例、非感染组99例, 对比两组研究对象分娩前的血清PCT、HBD-2、CRP水平, 检测阴道分泌物GBS阳性率, 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各项指标诊断未足月PROM产妇发生羊膜腔感染的价值。结果感染组患者的血清PCT、HBD-2、CRP水平及GBS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血清PCT诊断未足月PROM合并羊膜腔感染的AUC值为0.894、灵敏度为82.56%、特异度为80.74%;HBD-2诊断未足月PROM合并羊膜腔感染的AUC值为0.792、灵敏度为70.78%、特异度为77.59%;CRP诊断未足月PROM合并羊膜腔感染的AUC值为0.756、灵敏度为68.94%、特异度为72.78%;阴道分泌物中G...  相似文献   

15.
汤鸿 《中国保健营养》2012,(20):4247-4248
目的对胎膜早破时间同绒毛膜羊膜炎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抽取在2010年1月-2012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胎膜早破临床患者病例84例,将其按照胎膜早破时间进行分组,对这组患者的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以及严重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统计得知,不同早破时间组的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间存在显著差异,且严重程度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研究发现,胎膜早破时间与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以及严重程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表现为破膜时间延长则会使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增加,且病情也会随之加重,值得临床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6.
<正>单绒毛膜单羊膜囊(MCMA)双胎(简称单羊膜囊双胎)是双胎妊娠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一种罕见的单卵双胎妊娠,约占单卵双胎的1%~5%~([1])。尽管早在1612年就首次报道了MCMA双胎妊娠,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无针对MCMA双胎诊治的专项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并探讨干预措施。方法统计850例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分为愈合不良组与愈合良好组,对引起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850例剖宫产产妇的切口愈合不良率为4.7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基础疾病、术前未使用抗生素、羊膜腔感染是影响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合并基础疾病、术前未使用抗生素、羊膜腔感染是影响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需加强产妇术前评估,做好孕期保健工作,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降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绒毛取样(CVS)的安全性问题近年来已成为关注的中心。先前认为羊膜穿刺可导致流产,有报道CVS与某些特殊类型的畸形(如横断肢体缺损)有潜在联系。认为穿刺的某些手术程序有可能致畸,其中包括手术实施过早、羊膜的刺伤等。为确定CVS术后继续妊娠胎儿畸形的类型与发生率,以及是否与穿刺有关,本文对1988.5~1992.1间在该  相似文献   

19.
胎膜早破时间与绒毛膜羊膜炎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时间与绒毛膜羊膜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16例胎膜早破并在分娩后病检胎盘胎膜的患者,按胎膜早破时间、临产前是否给予预防感染治疗进行分组,分析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的组间差别。结果:破膜时间延长时各组间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差异极显著(P<0.01、P<0.01);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的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均高,但两组间无差异(P>0.05);有症状的绒毛膜羊膜炎在治疗组的比例明显降低,两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破膜时间延长致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增加、病情加重。积极预防感染治疗可减轻绒毛膜羊膜炎的病情严重程度,但不能减少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早产是常见的妊娠并发症 ,发病率约为 10 %左右。早产妇女中 ,2 0 %~ 33%合并有羊膜腔感染。如果能早期发现尚处于亚临床期的羊膜腔感染 ,予以相应的治疗 ,就能避免相当一部分早产的发生。随着人们对炎症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研究的深入 ,发现趋化因子在炎症的发展以及分娩发动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该文将就趋化因子在早产早期诊断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